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_第1页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_第2页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_第3页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_第4页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18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术语 18 条条 1 森林森林 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 以乔木为主体的 包括灌木 草本植物 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 森林类型森林类型 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 外貌 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 优势树种优势树种 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 在主林层中 数量最多 盖度最大 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 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 用的树种 4 龄级龄级 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 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 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 根据林木主伐年龄 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 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 20 年为一个龄级 软阔叶树以 10 年为一个龄级 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 我国有些速生树种 如杉木 檫木 杨树 泡桐等人工林 多以 5 年为一个龄级 竹林和灌木树种 根据经济用途不同 又常以 1 年或 2 年为一个龄级 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 1 等表示 5 地位级地位级 Site 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 一般分为五级 由高到低以符号 表示 地位级越高 说明立地条件越好 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 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 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 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 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6 树种组成树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 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 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 如各树种 的直径相差不大 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 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 叫组成式 如十分之六是 落叶松 十分之四是桦树 其组成式为 6 落 4 桦 凡比重不到一成 但在 0 5 成以上则算做一成 比重不到 0 5 但在 0 2 成以上时 则以 号代之 不到 0 2 成者 则以 代之 如 6 落 4 桦 云 冷 落是落叶松 桦是桦树 云是云杉 冷是冷杉 在组成式里 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 如遇比重相同 则经济价值较高树 种排在前头 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National Forest 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 现状及其消长动态 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 规划 计划 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 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以省 区 市 为单位 每五年复查一次 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 也称森林经理调查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 林场 自然保护区 县 旗 为单位 以满足森林经营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 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 源清查 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 制定森林采伐限额 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指导和规范 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 10 年 9 作业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 Forest 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 查清一个伐区内 或者一个抚育 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 出材量 生长状况 结构规律等 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 改造的方式 采伐强度 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 工艺设计等 一类 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 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 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 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的作业地块上 10 林种林种 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 如防护林 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特种用途林 11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 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存物种资源 科学实验 森林旅游 国土 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 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 相应包括水 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护岸林 护路林 国防林 实验林 母树林 环境 保护林 风景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林 自然保护区林等 13 个二级林种 12 商品林商品林 Commercial Forest 以生产木材 薪炭 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 商品林涉及用材林 薪炭林和经济林三个林种 相应包括一般用材林 短轮伐期用材林 薪炭林 油料林 特种经济林 果树林 其他经济林等 7 个二级林种 13 伐区伐区 Harvesting Area 在林业生产中 通常把确定为采伐的森林地段 叫做伐区 或者是林场 所 一年所采伐作业的区域 也就是林场 所 一年采伐作业林地面积的总和 14 作业区作业区 Operating Area 作业区是组织采伐作业的一个单位 作业区一般情况下是在伐区内按集材系统 把一个装车场吸引原木 的林地划归为一个作业区 15 林班林班 Compartment 为了便于调查设计和长期的经营管理 在基层林业单位 如林场 内 把土地分成大致相等的基本单位 林班具有永久性质 其境界线必须明确标明 林班面积的大小 因经营强度而不同 划分林班的方法有人工 区划 自然区划和综合区划三种 林班的编号用大写正体的阿拉伯数字 以便与小班编号相区别 16 小班小班 Sub Compartment 小班是进行森林经营 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 也是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 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 林分因子 采伐方式 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一个小班 小班界限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 为主 一个小班的面积 一般以 5 公顷左右为宜 最大不应超过 20 公顷 17 森林分布图森林分布图 Forest Distributing map 以林业局或林场为单位进行绘制 其比例尺一般小于林相图一倍 森林分布图是以林相图为基础缩绘而 成 图内的区划网只绘到林班 从西北到东南按顺序注记林班号 按照林班标注地类 以林班内优势林分着 色 该图是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分布图 也是林业局指挥生产的基本图面材料 18 林相图林相图 Forest Sub Compartment Map 林相图是根据小班调查材料 以林场为单位进行绘制 林相图的主要特点是按不同的地类 不同的优势 树种 不同的龄组 分别小班着绘不同的颜色 因此 林相图能清楚地反映整个林场的地物 地类及森林按 优势树种及龄组的分布特征 也能反映出各个小班的林分及土地生产力的特征 它是森林经理及经营不可缺 少的图面材料 五大林种及定义五大林种及定义 森林法 第四条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防护林 防护林 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丛 包括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 农 田 牧场防护林 护岸林 护路林 用材林 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经济林 经济林 以生产果品 食用油料 饮料 调料 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薪炭林 薪炭林 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 以国防 环境保护 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包括国防林 实验林 母树 林 环境保护林 风景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实施市场化的分类经营政策是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辅助措施 我国 1990 年已开始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制度 为生态公益林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分类经营 指将所谓分类经营 指将 森林法森林法 中划分的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中划分的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 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重新划分 将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 将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重新划分 将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 将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最近 国 家林业局从国土治理的角度 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将全国森林划分为 4 个区域并作出规划 即长江上游 黄河 中上游流域地区 大规模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 西北 华北北部 东北风沙干旱区 主体建设生态公益林 以实施防沙治沙 工程为核心 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东北 内蒙古国有林区 主要任务是调减木树产量 分流人员 恢复植被 其他地区 以建设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为目标 按照分类经营思想规划建设生态林和商品林 由此可见 在退耕还林的主要地 区 国家计划还的主要是生态公益林 如何把退耕还林中的公益林营造和市场机制衔接起来是个经济学难题 分类经营与五大林种的关系 分类经营与五大林种的关系 一方面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对五大林种属性作进一步归纳 把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划为生态公益林 把 用材林 薪炭林 经济林划为商品林 另一方面根据五大林种精细经营和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即在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 类下划分为五大林种 五大林种再分解为若干小林种 形成三级分类经营体系 使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也具有易于实践的 可操作性 同时维护了 森林法 的法律效力和以法治林 表表 1 森林分类区划林种一览表森林分类区划林种一览表 林种类林种类 林种组林种组林种林种 防护林防护林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 牧场防护林 护岸林 护路林 生态公生态公 益林益林特种特种 用途林用途林 国防林 实验林 母树林 环境保护林 风景 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自然保护区林 用材林用材林 一般用材林 短轮期用材林 速生丰产用材林 薪炭林薪炭林 薪炭林 森林森林 商品林商品林 经济林经济林 油料林 特种经济林 三木 药材林 其他经 济林 园地中的经济林 林业用地诸土地类别的定义林业用地诸土地类别的定义 有林地 或林分 有林地 或林分 指连续面积大于 0 067hm2 郁闭度 0 20 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 或者成活保存 株数大于等于合理造林株数 85 的人工林地 有林地包括乔木林 红树林和竹林 用材林 防护林 经济林 等各种具体的林分 不同起源的林分都应划分成不同小班 疏林地 疏林地 指附着有乔木树种 连续面积大于 0 067hm2 郁闭度在 0 10 0 19 之间的林地 经济林 竹 林不划疏林地 疏林地与有林地一般不应划在一个小班 应单独划分小班 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 以 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 连续面积大于 0 067hm2 覆盖度在 30 以上的林地 其中 灌木林带行应 在 2 行以上且行距 2m 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 应视为两条林带 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 4m 时 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灌木林地与疏林地不同 与荒山荒地也不同 应单独统计 灌木林又分为两种 灌木林又分为两种 a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b 其它灌木林 其它灌木林 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又可以分为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和封山育林未成林地两种 前者指人工造林当年成活率 在 85 以上或保存率在 80 以上 多年平均降水量线 400mm 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 70 以上或保存率 65 以上 的林地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在 3000 株 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在 2500 株 hm2以上 且分布 均匀的林地 后者指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 不超过成林年限 天然更新等级在中等以上 尚 未郁闭成林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与人工林不同 应划分不同的小班 在资源统计上不能合在 一起 应单独统计 表表 1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400mm 降水量以上地区 南方北方 400mm 年降水 量以下地区营造方式 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 封山育林5 83 65 104 68 155 8 飞播造林5 74 75 85 77 105 7 直播3 82 64 83 64 104 8 人工造 林 植苗 分 殖 2 52 42 62 53 83 6 注 单位为年 慢生树种取上限 速生树种取下限 大苗造林 工业原材料林由各省 区 市 自行规定 青藏高原区参照北方地区 苗圃地 苗圃地 指固定的林木 花卉育苗用地 不包括母树林 种子园 采穗圃 种质基地等种子 种条生 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与储藏等设施用地 无论其面积大小都应单独划分为小班 无立木林地 无立木林地 包括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a 采伐迹地 采伐迹地 采伐后保留木郁闭度达不到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b 火烧迹地 火烧迹地 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 尚未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c 其它无立木林地 其它无立木林地 i 造林更新后 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 ii 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 未达到有林地 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iii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iv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 但有林地权属证明 因自然保护 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宜林地 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以下土地 i 宜林荒山荒地 宜林荒山荒地 未达到上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标准 规划为林地的荒山 荒 海 滩 荒沟 荒地等 ii 宜林沙荒地 宜林沙荒地 未达到上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标准 造林可以成活 规划为林地 的固定或流动沙地 沙丘 或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iii 其它宜林地 其它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 辅助生产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包括 i 培育 生产种子 苗木的设施用地 ii 贮存种子 苗木 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iii 集材道 运材道 iv 林业科研 试验 示范基地 v 野生动植物保护 护林 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防火 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vi 供水 供热 供气 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vii 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以上以上 8 类为林地 类为林地 非林地 非林地 包括农地 耕地 轮休地 牧地 草地 放牧地 水域 河流 湖泊 水库 池塘 未利用地 雪山 沼泽地 悬崖 沟壑 岩石裸露地等 其它 居民点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等 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 1 1 次生林的概念次生林的概念 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后自然形成的森林 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 但其立 地特点 树种组成 林分结构和起源与原始林 人工林不同 人工林采伐迹地上 栽培树种的萌生林 与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 也属于次生林 次生林分布范围广 种类多 不仅可以生产木材 薪炭材 和林副产品 而且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 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46 2 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 23 3 2 2 次生林的特点次生林的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 林内光照增强 温差加大 蒸发加速 多年积累的死地 被物迅速分解 地表径流增加 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 气候 土壤条件趋向干旱 随之而来的是植物 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 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 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 的类型所代替 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 耐樵采 具有结实量多 传播力强 发芽迅速和有抗逆 性等特点 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 并形成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 主 要是旱生化 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 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 使同一立地条 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 即人为分异 当干扰停止 群落通过恢复演替 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 然趋同 这种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 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 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 这一特点越明显 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 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 初期生长迅速 但成熟早 寿命短 不宜培育 大径材 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 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 稀树草地 甚至荒地 如人为干扰停止 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 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 次生林 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 次生林的病害 主要是干材心腐 病腐率随林龄增长 喜 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 多为害嫩枝 芽和叶 3 3 次生林的类型次生林的类型 次生林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发生时间分成早期次生林 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 一般用以 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 供经营规划时参考 按发生地区分成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 生林 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及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 按经营措施分成抚育型 改造型 利 用型和封护型等 还可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 方法较多 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 有以生 态因子划分的 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 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 4 4 次生林的经营次生林的经营 根据次生林的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 交通 劳力 产品销路等 经营措施主要有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 在具有培养前途 郁闭度在 0 7 以上的幼 壮龄林中进行 其核心问题是根据林分 的演替动向确定采伐木 从而影响间伐强度 森林环境 林分的发展方向和抚育质量 森林群落可根 据树种的生态动态地位划分为主林层 演替层和更新层 更新层的高度与当地林内的灌木层高度基本 一致 在 1 2m 以下 自 1 2m 开始至主林层的冠层下限为演替层 最上面为主林层 主林层 演替 层和更新层的树种分布和数量 是区分进展种和衰退种的依据 然后据此确定采伐木 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 是在密度小 经济价值低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中进行的一种经营措施 目的在于调 整林分组成 增加林分密度 提高林分生产力 林分改造对象包括 灌丛 有特种目的者除外 郁 闭度在 0 3 以下的疏林 生长衰退的多代萌生林 由经济价值低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天然更新不良的 低产残败林分 以及遭受火灾或严重病虫害的林分 改造措施主要是根据林分的郁闭度 以及林中空 地的大小或珍贵树种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全面或局部地 群团状或带状 伐除原林分 然后全面或局 部 或在林冠下栽植珍贵树种 通常是中性或耐荫的针叶树种 以形成高价值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 林 抚育改造 抚育改造 是将抚育间伐与林分改造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 在目的树种分布不匀的林分中 对密集的目的树种进行间伐抚育 同时伐除非目的树种 在疏开的林冠下或林墙中栽植珍贵树种 具 体方法有 带状采伐 林墙下更新 均匀采伐 林冠下更新 群团状采伐 林窗内更新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 在交通不便和经营水平不高的地区 或在村镇附近的经营及其它副业生产中 封山 育林仍是一项有效的经营措施和迅速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 可分为全封 半封和轮封 3 种方法 全封是在封山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 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允许在一定的季节内在 封山区开展林副业生产活动 轮封是将林分区划成若干片 间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 在封山期内禁止 一切人为活动 开封片则允许在一定季节内进行林副业生产活动 乔木 乔木是指具有明显主干 且在胸高以上才有分枝出现 树高都在 5 公尺以上的树 树高在 5 9 公尺的称为小乔 木 树高在 18 公尺以上的称为大乔木 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 如木棉 松树 玉兰 白桦等 乔木 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亚乔木 有明显的主干 但高度比大乔木略矮 也就是中乔木或大灌木 均可称为亚乔木 灌木 主干不明显 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 如玫瑰 龙船花 映山红 牡丹等 亚灌木 为矮小的灌木 多年生 茎的上部草质 在开花后枯萎 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 如长春花 决明等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含木质细胞少 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 如菊花 百合 凤仙等 又分为一年生 二年 生和多年生草本 藤本植物 茎长而不能直立 靠倚附它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 藤本两大类 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藤本 藤本植物依据有无特别的攀援器官又分为攀缘性藤本 如瓜类 豌豆 薜荔等具有卷须或不定气根 能 卷缠他物生长 缠绕性藤本 如牵牛花 忍冬等 其茎能缠绕他物生长 森林是一种植被类型 是以乔木为主体 包括灌木 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 占有相当大的空间 密集 生长 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林分是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 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 著区别的小块森林 这种小块的森林称作林分 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银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常用的林 分调查因子主要有 林分起源 林相 树种组成 林分年龄 林分密度 立地质量 胸径 树高 蓄积量等 林相也叫林层 是指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层的林分称作单林层 具有两个或以上明显林层的林分称为复层林 单林层的外貌比较整齐 培育的木材较为均匀一致 树种组成 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称为树种组成 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有其它树种但是材积都分别占不到 10 的林分称为纯林 而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 10 的林分称为混交 林 林分年龄 林分年龄是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平均年龄 根据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年龄可把林分分为同龄林和异龄 林 同龄林是指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龄级是林木年龄的分级 由小到大以罗马数 字 表示 一个龄级所包括的年龄称为龄级期限 它与树种 起源有关 一般规定 慢生树种以 20 年为一个龄级 如云杉 红松 生长速度中等的树种以 10 年一个龄级 如马尾松 生长较快 的以 5 年为一个龄级 如杉木 杨树等 生长速度很快的树种以 2 3 年为一个龄级 如泡桐 平均胸径 亦叫林分平均直径 是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是反应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 以 cm 为单位 林分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的指标有株数密度 疏密度和郁闭度 单位面积上的 林木株数称为株树密度 疏密度是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 或蓄积 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 断面积 或蓄积 之比值 标准林分 某一树种在某一立地条件下充分利用生长空间 生长最佳的林分 郁闭度 林冠的垂直投影面积 与林地面积之比 立地质量 又称为地位质量 它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因子 包括气候 土壤和生物 的综合评价的 一种量化指标 常用于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有地位级和地位指数 地位级地位级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 一般分为五级 由高到低以符号 表示 地位级越高 说明立地条件越好 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 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 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 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 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地位指数 Site index 用标准年龄 或基准年龄 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绝对值作为评定林地生产力 的指标 所编制的数表 称为地位指数表 它是依据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 HT 与林分年龄 A 的相关关系而编制的 使用地位指数表时 先测定林分 优势木平均高和年龄 由地位指数表上即可查得该林分林地的地位指数级 林分蓄积量 林分中所有活立木的总和称为林分蓄积量 简称蓄积 林分出材率 林分出材量占林分总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内商品用材树的株树占林分总株树的百分比称为林 分出材率 优势树种 组 及灌木林种类 一 有林地 疏林地 中龄林以上 非经济林的有林地与疏林地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 幼龄林 未成林造林地以及经济 林依株树组成比例确定 1 天然林 纯林 红松 水曲柳 胡桃楸 黄菠萝 椴树 山槐等珍贵树种单一蓄积量 株数 占林分 蓄积量 株数 45 以上 其余树种单一蓄积 株数 占林分蓄积 株数 65 以上为纯林 以该树种命名 混交林 组成树种在两种以上 且分不清优势 单一树种达不到纯林标准时 称为混交林 针叶混交林 简称 针 针叶树种达不到纯林标准 合计占林分蓄积 株数 65 以上的林分 珍贵阔叶混交林 简称 珍 水曲柳 胡桃楸 现菠萝 椴树 山槐等珍贵阔叶树种达不到纯林标准 合计占林分蓄积 株数 65 以上的林分 阔叶混交林 简称 阔 阔叶树种达不到纯林或珍贵阔叶混交林标准 合计占林分蓄积 株数 65 以上 的林分 针阔混交林 简称 混 凡达不到上术标准的林分 亚乔木混交林 简称 亚混 达不到亚乔木纯林标准的亚乔木林分 3 矮林 1 柞矮 当柞树生长不良 树干弯曲 多枝 主干不明显 树冠大 树干平均高低于 5M 的柞树老头林 2 岳桦矮曲林 简称 岳矮 岳矮生长在个别高海拔山峰上形成的亚高山矮曲林 二 人工林 由人工更新的树种与天然更新的树种共同形成的一代新林 在单层林中 人工更新树种的蓄积 株数 占 45 珍贵树种除外 以上 达不到人工林标准的林分 在复层林中 下层人工更新的树种已经形成独立林层 的林分 二 灌木林主要优势种类 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 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总丛数最多的种类为优势种类 柞树灌木林 简称 柞灌 因生境恶劣 屡遭破坏 多代萌生 丛状生长 树高 3M 以下 矮化成灌木状 的柞树 覆盖度达 30 以上的林地 人工灌木林 人工栽植的沙棘 刺五加等经济灌木 覆盖度达 30 以上的灌木林地 在灌木种类前冠以 人 字 注 未成林地造林地除人天混标准外 均按上述相应标准执行 第九条龄级 龄组 生产期 标 林 标 林 或 M M G G PP 龄组 龄级 对于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 速生丰产用材林 各龄组划分标准原则上降低一个龄级 二 生产期 经济林 果树林生产阶段 小于 4 年为产前戎 4 5 年为初产期 6 7 年为盛产期 大于 7 年为 衰产期 其它经济林 如柞蚕林 当开展正常生产时均定为盛产期 另外的经济林 视具体情况定 第十条立地因子 坡度级 一级为平坡 0 5 度 二级为缓坡 6 15 度 三级为斜直 16 25 度 四级为陡坡 26 35 度 五级为急坡 36 45 度 六级为险坡 46 主以上 二 坡向 按东 南 西 北 东北 东南 西北 西南及无坡向九个方位确定 三 坡位 分脊 上 中 下 谷 平地六个坡位 四 土壤 A 层厚度 薄层 小于等于 10cm 中层 11 20cm 厚层 大于 20cm 第十一条其它标准 权属 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 经营权 分为林地所有权 使用权与林木所有权 使用权 林地氖权分国有和集体 林木所有权 林地与林木使用权分国有 集体 个人和其它 二 起源 天然林 简称 天 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 林木 灌木林 人工林 简称 人 由人工直播 植苗或插等造林形成的森林 林木 灌木林 人天混按人工林处理 三 天然更新等级 根据幼苗幼树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 四 林木质量 用材近 成 过熟林林木质量划为三个等级 商品用材树 简称 I 用材部分占全树高 40 以上 半商品用材树 简称 II 用材部分长度在 2M 针叶树 或 1M 阔叶树 以上 但不足全树高 40 在 实际计算时一半计入商品用材树 一半计入薪材树 薪材树 简称 III 用材材部分小于 2M 针叶树 或 1M 阔叶树 五 林分出材率等级 用材林林分出材率等级由林分出材量占林分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中商品用材树 含 50 的半商品用材树 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比确定 六 可及度 用材近 成 过熟林 即可及 具备采 集 运条件的林分 将可及 近期将具备采 集 运条件的林分 不可及 因地形或经济原因暂时不具备采 集 运条件的林分 七 径阶与径级组 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 5 0cm 以 2cm 为一径阶距采用上限排外法 径级组的划分标准为 小径级组 6 12 5 0 12 9 cm 中径级组 14 24 13 0 24 9 cm 大径级组 26 36 25 0 36 9 cm 特大径级组 38 37 0 cm 以上 八 林层 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 各林层每公顷蓄积大于 30M3 2 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 20 以上 3 各林层平均胝径在 8cm 以上 4 主林层郁闭度大于 0 30 其它林层郁闭度大于 0 20 九 郁闭度 覆盖度等级 1 有林地郁闭度等级 高 郁闭度 0 70 以上 中 郁闭度 0 40 0 69 低 郁闭度 0 20 0 39 灌木林覆盖度等级 密 覆盖度 70 以上 中 覆盖度 50 69 疏 覆盖度 30 49 十 群落结构类型 完整结构 简称 整 具有乔木层 下木层 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4 个植被层的森林 复杂结构 简称 杂 具有乔木层和其它 1 2 个植被层的森林 简单结构 简称 单 只有乔木一个值被层的森林 十一 自然度 天然林按照植被状况与原始顶级群落的差异 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划为 3 级 I 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的植被 II 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植被或处于演替中期或后期的次生群落 III 人为干扰很大 演替塑造处于极为残次生值被阶段或天然植被几乎破坏殆尽 难以恢复的塑造演替后期 十二 散生木 四旁树 一 散生木 1 生长在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