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社区: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 形成社区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用地组成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1、住宅用地 4560556560752、公建用地203218276183、道路用地8157135124、公共绿地7.51551238居住区用地1001001002.2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 (四大类)居住区用地组成:2.3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简述各自特点1)片块式布局 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 常采取规划组织结构基本模式。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道路、绿带、水体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3)向心式布局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以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4)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将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与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7)综合式布局2.6居住区规划中,需求层次理论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3.3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3)安静:指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免组群内部有过境人流和车流的穿越,使室内与室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4)舒适:指室外环境设施(包括绿地)的数量和质量。(5)方便: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此外,还应便于门牌编号和垃圾集收。(6)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灾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其重要。 (7)交往2、经济 主要指土地和空间的合理使用3、美观 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和群体的空间组合以及绿化和环境小品等的整体设计。3.4什么是日照间距,住宅日照标准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前后两排房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 表5.0.2-1 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3.5日照侧面间距应该有哪些规定,如何考虑视觉卫生因素侧面间距 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 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户与户外道路或场地间的视线干扰可以通过植物、竖向变化等视线遮挡的处理方法解决3.6噪声防治:从住宅区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方面进行防治(1)交通噪声1.内部交通噪声防治: 2.车辆不进入小区 3.车辆进入小区,但为尽端路 4.小区主路不直通 5.外部交通噪声防治: 6.住宅退离红线 7.沿街布置公共建筑 8.恰当布置沿街住宅 9.妥善控制噪声源(2)人群活动噪声防治:尽量远离住宅,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屏障、绿化带等来削弱噪声传递。(3)工业噪声防治:主要采取防护隔离措施。3.9空间领域层次有哪些,他们对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影响空间领域使用性质一般分为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3.10围合空间的特征根据其平面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根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则可分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3.13住宅组群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的节地措施:a、住宅底层布置公建;b、住宅与低层公建组合;c、借用道路、场地或河流等空间;d、将性质上可以组合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一幛或几幢综合楼内;e、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利用地下空间;f、采用连体住宅;g、适当增加住宅拼接长度h、采用周边布置手法;I、不同层数住宅混合布布置。4.2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又称配套公建)是指居住区内除居住建筑之外的其他建筑,主要是为居民生活配套的服务性建筑。5.1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原则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5.2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及其宽度(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2)小区级道路 路面69m,建筑控制线间需供热管线14m ,无供热管线10m(3)居住组团级道路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路面35m,建筑控制线间需供热管线10m ,无供热管线8m(4) 宅间小路 路面2.5m(一般2.5-3m)5.3居住区道路设置的规定?居住区出入口一般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5.4居住区道路网的基本形式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 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的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