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doc_第1页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doc_第2页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doc_第3页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doc_第4页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 随着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火起来,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千万的天价收购了易中天品三国的版权。推向了市场后,品三国遥遥领先于畅销书的榜首,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读了这四篇博客日志,你会对易中天有一个新的认识,也会对易中天现象有一个新的洞察。 “精神保姆”易中天扮演的角色 张闳 继刘心武演说红楼梦之后,易中天也在电视台评讲三国(他没有说明讲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正是其“狡猾”之处),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有趣的是,身为作家的刘心武,不说自己是讲故事,却标榜所谓的“秦学”,而作为学者的易中天则并不在意学术性探讨,而是热衷于讲故事。这一角色错位,造成了公众和学术界的评估体系的混乱。公众以为自己听到了很有学术价值的言论,学术界则又斥之为毫无学术性的“戏说”或“混嚼”。 有人斥责易中天偏离了学术,俗化了历史,这种指责显然牛头不对马嘴。易中天是个学者,但在电视台办讲座,显然不是搞学术研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全国人民都变成学者。另一方面,历史本就是一些“俗事”,怪只怪原先的学者们把历史神话了。三国志可以演绎出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为何就不能演绎出品三国呢?就我本人而言,我既不会去听易中天“说书”,也不会去读什么品三国,但我决不会因此而去贬低易中天的价值。毫无疑问,易中天的讲座不是讲给我听的,他的书也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易中天是一位好文科老师,一位出色的说书人,至于其学术水准究竟如何,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没有人会把袁阔成或单田芳当作“学者”,也没有人会认为毛宗冈、金圣叹是“说书人”。而跑到电视节目中去搞学术研究,显然是跑错了地方。即使是一位真正的大学问家,也不可能在电视节目中大谈学术,不可能搞一场“全民学者化”运动。所以,不管刘心武、易中天等人的个人意愿如何,他们在“百家讲坛”上的行为,实际上跟学术没有太大关系。 在现代媒体的强大号召力面前,观众和听众几乎无一例外地“粉丝”了。“粉丝”并非以知识理性对待知识,而是将知识和学者“粉丝化”,成为膜拜的对象。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开发性和反神话倾向的偏离和背叛。这一代“粉丝”们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学术,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把自己交付出去。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只是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易中天所扮演的,无非是一个“精神保姆”的角色。他将那些艰涩坚硬的学术“馒头”咀嚼了一遍,拌上了他的玑珠般的唾沫,变成了松软滑腻的面团,易于吞咽和吸收,然后反刍出来,喂养那些被哺养惯了的年轻一代读书人(如所谓“乙醚”)。这种靠被偶像咀嚼过的精神食粮维持其精神价值的“粉丝”们,喜欢品尝的正是这种口味。在这方面,易中天现象跟娱乐界的“超女”现象如出一辙。 还原一个被夸张的易中天 王里 易中天的品三国火了,把对他的论战式的评论带得也火了起来。不过老易到底老辣得很,并不轻易去惹它们,就像大家都不肯轻易相信短信中奖一般,省得中了圈套。 论战的双方都把事情夸张了许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常常出现的一个令人厌恶的东西:动不动就是“现象”,“转折点或起点”,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挖出划时代的意义来,或曰学术堕落的开始,或曰成功转型的典型,总而言之,大家追求的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超凡境界。其实哪里会有那么多转折点或起点,要是真有那么多,岂不是就地转圈圈,中国人全都成迷路专家了。 平心而论,老易好像并不愿意背上保卫学术的包袱,也不企图扛起成功转型的大旗,把那么大的社会责任堆到某个人的身上,恐怕也太沉重了点儿。中央电视台今天戏说这个,明天戏说那个,春节晚会一年比一年叫人倒胃口,刚有那么几位来讲点正经故事,就遭来“学术界”如此愤愤不平,好像中央电视台从来就是宣读学术报告的地方似的。 专业之外,走走偏锋,不光免去了同僚间的鸡争鹅斗,还能出书出名并少不了挣钱,鱼与熊掌兼得,不亦乐乎?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简单,何必非得戴上那么多光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少唱些高调,多做些实事甭管是大实事还是小实事,分内事还是分外事,兴致所至都是实事,那么学术自可以保卫,转型自可以成功,瓜熟自可蒂落,水到自可渠成,千万别指望哪里冒出个圣人来拯救世界,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伺候好了,天下自然太平了。 走出象牙塔的勇气 wangyong 易中天火了。8月5日上海书展第一天的“易中天品三国读者见面会”,完完全全成了签售会,为什么?人太多,不得不马上开始签名。新闻上说,他签坏了8支笔,衬衫湿透,其间也很少喝水,因为根本不敢喝水,上次在北京签售时中途想去上个厕所也要引来排队的读者一阵骚动,等等等等。人家书展工作人员说,去年余华签售兄弟时也没有这么火暴的,人数大概只有易中天的十分之一。 自从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了汉代风云人物,这位讲课幽默,不时抖出些包袱的教授,便给观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后来就有了他的贴吧,并且有人自称“意粉”、“乙醚”了。 有人说他不能把历史通俗化,还有人倒是对这种通俗讲史不持否定态度,但却对他不屑一顾。说他在普及历史,没有错,难道这样就不对吗?难道所谓学术就是闷在象牙塔里苦读,然后写一本一般人都看不懂的学术著作,自己掏点钱印刷出版,再送给圈子里的人和亲戚朋友吗?上次我去看初中的语文老师,她跟我说起有个朋友送了她一本自己写的书,名曰道教研究,她说:“这书现在谁还要看?!我束之高阁了!”想来那些人也挺不容易的,辛辛苦苦研究了大半辈子,凝聚着自己心血的论文,除了在圈内的少数人中间传递外,亲戚朋友也不看。那么这种文化,不能广为传播,即使再好又能给社会带去什么呢?易中天之前敢于离开象牙塔传播文化的人大概只有余秋雨一位,可人家也屡遭炮轰,现在出了个易中天,批评声又是不绝于耳。 作为一位教授,能够有勇气走向大众,普及文化,是好事。 只是如此而已 易中天 我的节目原本是根大萝卜。萝卜的特点是:草根,多少有些营养,怎么吃都行,什么人都能吃,说得好听就叫“雅俗共赏”。这根萝卜在肉锅里煮过,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