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_第1页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_第2页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_第3页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_第4页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 内容提要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 水利工程 被誉为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 认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 左右修建 都江堰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 世界绝无仅有 至今仍是世界水 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 一 基本概述一 基本概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 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 水利工程 被誉为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 都江堰水 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的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 都江堰以其为 当今世界年代久远 惟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 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 年 5 月 8 日 成都市 青城山 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二 主体工程二 主体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 东南低的地理条件 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 形 水脉 水势 乘势利导 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 使堤防 分水 泄洪 排沙 控流相互 依存 共为体系 保证了防洪 灌溉 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 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 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 创建 以不破坏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 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 相互 制约 协调运行 引水灌田 分洪减灾 具有 分四六 平潦旱 的功效 一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一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 鱼嘴 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 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 它昂头于岷江 江心 包括百丈堤 杩槎 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 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 俗称 金马河 是岷江正流 主要用于排洪 东边沿山脚的叫 内江 是人工引水渠道 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 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 冬 春季江水较枯 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 主流直冲内江 内江进水量约 6 成 外江进水 量约 4 成 夏秋季水位升高 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 主流直冲外江 内 外江江水的比例自 动颠倒 内江进水量约 4 成 外江进水量约 6 成 这就利用地形 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 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二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二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 泄洪道 具有泻洪 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 故又叫它 飞 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 看上去十分平凡 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 可以说 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 限时 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 它还会自行溃堤 让大量 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 飞沙 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 挟着大量泥 沙 石块 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 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 是用竹笼卵石 堆砌的临时工程 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 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三 宝瓶口引水工程 三 宝瓶口引水工程 2 宝瓶口起 节制闸 作用 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 是湔山 今名灌口山 玉垒山 伸向岷 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 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 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 因与其山体相离 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 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 有 离堆锁峡 之称 属历史上著名的 灌阳十景 之一 三 历史文化三 历史文化 一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 都江堰名称叫 湔堋 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 秦汉 以前叫 湔山 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 他们把堰叫做 堋 所以 都江堰就叫 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 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 因县得名 都江堰称 都安堰 同时 又叫 金堤 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 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 都江堰改称为 犍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 主要是 破竹为笼 圆径三尺 以石实中 累而壅水 即用竹笼装石 称为 犍尾 直到宋代 在宋史中 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 笼石蛇决江遏水 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 蜀水考 说 府河 一名成都江 有二源 即郫江 流 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 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 南河即检江 它们的上游 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 说 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 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 叫都江堰 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 一直沿用至今 二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 天府之国 的成都平原 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这种状况 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 恶劣 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 以漂木 水力发电为主 都 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 流经成都平原地区 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 区 乐山以下为下游 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 90 余条 上游有黑水河 杂谷脑河 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 金马河 江安河 走马河 柏条河 蒲阳河等 下游有青衣江 大渡河 马边河 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 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 溢出 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 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 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 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 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 而且 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 向东南倾斜 坡度很大 都江堰 距成都 50km 而落差竟达 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 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 一遇 旱灾 又是赤地千里 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 鲸吞良田 侵扰民生 成为古蜀 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3 都江堰的创建 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 刀兵峰起 战乱纷呈 饱受战乱之 苦的人民 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 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 国势日 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 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 得蜀则得楚 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 识地理 隐居岷峨的 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 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 发展川西农业 造福成都平原 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三 修建简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 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 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 一到成都平原 水速突然减慢 因而夹带的 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 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 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 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 又会造成干 旱 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 三百年 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 工河流 分岷江水流入沱江 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 256 年 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 依靠 当地人民群众 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 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 灌溉 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 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 叫都江鱼嘴 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 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 供灌溉渠用水 西边的 叫外江 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 同堆 离碓就是开凿岩石 后被隔开的石堆 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 称宝瓶口 具有节制水流的 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 都江鱼嘴淹没了 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 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 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蜀志 保证了大约 300 万亩良田的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规划 设 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 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 能按照灌溉 防洪的需要 分配洪 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 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 立三水中 使水竭不至足 盛不没肩 华阳 国志 蜀志 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 这是原始的水尺 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 度的确定 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 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 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 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 掌握进水流量 再用鱼嘴 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 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 这说明早在 2300 年前 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 已 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在都江堰 李冰又作石犀五枚 二在渊中 华阳国志 蜀志 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 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 同 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 通过深淘滩 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 度 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 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可见当时人 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这种数量关系 正是现代流量公式 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四 历史意义四 历史意义 一 都江堰的创建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一 都江堰的创建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 以不破坏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 变害为利 使人 地 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 生态工程 开创 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 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 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 2260 年而不衰 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 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 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 今 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 统 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 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 或湮没 或失效 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 有兴建源远流长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二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 完整 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 完整 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泄洪道 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 互依赖 功能互补 巧妙配合 浑然一体 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 泄洪排沙 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 使其枯水不缺 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 科学地解 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自动排沙 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 完整 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 天工 造福当代 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 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 它山堰 渔梁坝 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 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 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 引水灌溉的能力 使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 又增加了蓄水 暗渠 供水功能 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 充分发挥水体自调 避高 就下 弯道环流特性 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 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 使 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 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 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