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_第1页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_第2页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_第3页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_第4页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 超然 的人生态度 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 他的处事原则 他的才华 他的哲学观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 他的散文 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词的革新和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说 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 如文 如天地奇观 苏 词风格多样 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 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 婉约词 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 格 调健康高远 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旷达 顿悟 感伤 是苏轼文学作 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 身处逆境而泰然 但内心深处的感 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 有时又很淡 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 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 抑或是廊庙江湖 对于苏轼来说均是 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 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 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 其人 品与词风相辅相成 相映成趣 正是文如其人 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 世奇才 关键词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 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 东坡居士 享年 64 岁 南宋高宗朝 赠太师 追谥号 文忠 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山 人 汉族 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散文家 诗人 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 他的处事原则 他的才华 他的哲学 观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 他的散文他的诗他 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 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 而是官越 当越小 不是他能力不及 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 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 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 当初贬到黄州写下 赤壁赋 之千古绝唱 然后再贬到 杭州 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 他在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 篇 水光潋艳晴偏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他把西湖比作 西施 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 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 雨中要享受 晴天更 要去慢慢体会咀嚼 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 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 生活 他是大儒 但又通佛通道 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古代 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 建功立业 所谓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 达 则兼善天下 等 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 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 而道家讲的 是无为 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 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 顿悟 感伤 是苏轼文学作 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 身处逆境而泰然 但内心深处的感 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 有时又很淡 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 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 抑或是廊庙江湖 对于苏轼来说均是 外部世界 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 内心世界 所谓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和 小舟从此逝 江 海寄馀生 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他遇艰危而不悔 身处逆境 而泰然的豁达精神 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 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 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是乐天派 是道德家 是百姓 的好朋友 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 苏东坡的人品 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 深厚和广博 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虽饱经忧患 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1 二 苏轼的多样词风 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 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 冲破了 诗 庄词媚 的界限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说 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 如文 如天地奇观 苏词风格多样 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 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 取胜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 婉 约词 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 格调健康高远 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 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 过 在中国 如若游历名山名水 如若中秋月下饮酒 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 仿佛离了苏东坡 山 水 月 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 将庐 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具文化意义的 水是西湖 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中秋 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后 其他便都 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 或在怀旧 无论他自品孤傲 或自作潇洒 无论他心情畅快 或清 苦闷 总而言之 但凡他有所作 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 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第一 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 现出达观情怀 第二 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着凄 楚 第三 苏轼以诗为词 使词的语言议论化 2 1 苏轼词豪迈的风格 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 积极的人生态度 透露 着浓烈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 得罪了掌权的 革新派 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 倍受排挤 处境颇 为艰难 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 放了个杭州通判 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 子 由 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 思亲之情顿然而生 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 与胞弟团聚 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 他的请求得到恩准 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 公元 1074 年 被 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 一个 狂 字贯穿全篇 开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 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 场面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着黄犬 右臂擎着苍鹰 好一副出猎的雄 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 锦帽貂裘 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 腾空越野 好一幅壮观的出猎 场面 作者以孙权自比 更是显出东坡 狂 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 东坡为人 本来就豪放不羁 再加上 酒酣 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 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 腔是驰骋疆场 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 即便是 鬓微霜 却 又何妨 呢 2 定风波 为例 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 苏轼因 托事以讽 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 被人弹劾为 包 藏祸心 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 入御史台狱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出狱 后 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 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 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 路上遇雨 因为没带雨具 同行人都怨声哀叹 惟有苏轼从容不迫 泰然视之 事后 他便写了这首 词来记述这次经历 词的上片开门见山 点名题目 骤雨突至 扑面而来 穿林打叶 声 声入耳 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 漫步徐行 且吟且啸 快乐无比 夕阳西下 一抹斜 阳笼罩着山顶 似乎在迎接着诗人 此时此刻 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 早已消 散 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 斜阳已收起了光辉 一切都消失了 经过阵风骤雨 得 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 自然界如此 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里所写的是诗 人经历风雨的感受 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 这是一首抒情 词 更是一首哲理词 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 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 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 苏轼 以诗为词 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 美情趣 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思想复杂 感情丰富 故其词作内容广泛 风格多样 豪爽旷放 者有之 婉约蕴藉者有之 清透淡逸者有之 古雅峭拔者有之 清丽回转者有之 绮丽绝 艳者有之 刚柔相济 即苏轼自谓的 刚健含婀娜 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 目之为豪 放之宗 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 意境超脱 扩大了词境 打破了词的 法度 常规 并非专指气势豪迈 气象恢弘 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 这也确实是他的一 种风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读来的的 确豪气逼人 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喋恋花 春 景 是其代表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读来确也婀娜委婉 故苏词风格多 姿多彩 确具大家风范 三 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 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 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 相映成趣 正是文 如其人 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 让人信服 他一生磊落豪放 对人从不设防 具涵养 沉稳等特点 并且高风亮节 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 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于是 苏轼写了很多批评 变法的文章 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 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 接着又被 逮捕 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 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 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 临行前 两人一时千头万绪 不知说什么好 唯有相对大哭 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 对妻子说 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 也作首诗送我 妻子 一听 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 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 杨朴是宋真宗时人 有才学 颇得宋真宗的欣赏 但杨朴性格怪 异 不愿为官 一次 宋真宗出宫祭祀 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 派人把杨朴召来 想要封 他一个官职 宋真宗问杨朴 卿来 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 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 朝为官 就随口编道 唯拙荆 妻子 写有一首 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 杨朴当即以 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 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 送老头皮 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 知道勉强不得 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 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 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 化解悲伤 并取得了很好的 现场效果 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 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 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 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 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 高 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 文中有一段曰 瑰玮之文 足以藻饰万物 卓绝之行 足以风 动四方 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 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 用苏东坡的 红颜 知己 王朝云的话来说 他是 满肚子不合时宜 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 政敌 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 也出于道义责任 援救过苏东坡 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 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 他以肺 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 远离政治 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 到 南京拜访早已 裸退 的宰相王安石 伟人相会 飘逸潇洒 友谊超迈 人品风流 成为 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 苏东坡又作 次荆公韵四绝 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 这次钟山相会 正值王安石 大病方愈 所以 四十八岁的苏东坡 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 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苏轼的潇洒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 和李白一样 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 人 苏轼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 被降过职 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 但毕竟在死 后被赐太师 谥文忠 也算是个政治家了 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 农历三月初七这天 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 玩 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 估计是职业玩家了 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 估计也算 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 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 还喝的大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 醉 在这团圆的日子里 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 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 朦胧的月色 醉 意朦胧的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及至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