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_第1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_第2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_第3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_第4页
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文言文教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 三纲 八目 基本知识 2 了解 大学 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 1 理解 大学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 大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 理解 大学 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 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分析 八目 的基本含义 2 分析 大学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 八目 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理解 大学 的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陶冶情操 教学设计 大学 1 导语 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 一 在我国古代 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 生活阶段 同名 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 大学 2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 国学 这一单元的基础知 识 什么是国学国学 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同时也包括 了医学 戏剧 书画 星相等等 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 哲学 史学 宗教学 文学 礼俗学 考 据学 伦理学 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 先秦诸子 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 分 经 史 子 集四部 其中又以 经 子部为重 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 就国学的内容而言 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 的著作和学说 尤其是经典著作 四书五经 3 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文化在封 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 下的方针大计 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 伦理道德的确立 民风民俗的导向 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 多取 尚书 春秋 三传 制典修仪多取 三礼 仪礼 周礼 礼 记 道德教化多取 论语 孟子 孝经 哲学构思多取 周易 大学 中庸 儒家经典最初 六经 乐 乐经 战国末亡佚 汉朝 五经 汉朝时 以 易 诗 书 礼 春秋 为 五经 立于学官 南宋 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尔雅 孝经 孟子 3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大学 这篇文章 大学 来源 四书 中的 大学 和 中庸 原来分别是 小戴礼 记 中的一章 小戴礼记 也即 十三经 中的 礼记 在唐代 韩愈等人从维护儒家的所谓 道统 出发 十 分推崇这两篇文章 把它和 论语 孟子 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 程颢 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南宋的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 也竭力推崇 大学 和 中庸 在二程和朱熹看来 大学 和 中庸 一个是 初 学入德之门 一个是 孔门传授心法 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所以把它们从 礼记 一书中提取出来 作为单行本刊印 并且和 论语 孟子 并列在一起称为 四书 在经历宋 元以后 大学 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 读书 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4 大学 是 礼记 中的一篇 礼记 的核心内 容就是讲 礼 礼 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 礼 儒家学说 中核心部分 礼记 曲礼 开宗明义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 训正俗 非礼不备 纷争辩讼 非礼不决 君臣 上下 父子 兄弟 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 莅 li 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 dao 祠祭祀 si 供给鬼神 非礼不成不庄 礼记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 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 其中多数篇章可 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 还兼收 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 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 称为 大戴礼记 戴 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 称为 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 不流行 以小戴本专称 礼记 而且和 周礼 仪礼 合称 三礼 郑玄作了注 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5 大学 的作者 大学 作者 汉唐诸儒无说 朱熹整理 大学 时 将其分为 经 一章 经 是基本的观点 传 十章 传 则是对 经 的解释 阐述 朱熹认为 经 一章 盖孔子之 言而曾子述之 传 十章 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 张岱 年说 大学 强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其所谓 家指大夫之家 不是一般家庭之家 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 争 大夫专权的局面 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 不是秦汉时 期的情况 所以 从这点看 大学 应是战国时期儒家的 著作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第 83 页 6 大学 的定义 大学 一词包含 2 种意思 1 指成人所受的教育 与 小学 相对而得名 古代 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 小学 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 教育称为 大学 2 大人之学 大人 与 小人 相对而言 大人 指贵族 小人 指一般平民 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小人则没有 上述三种意思 第一种最接近 大学 的原旨 所 以朱熹加以采用 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 大学 学习伦理 政治 哲学等 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 的学 问 7 大学 讲解 大学 全书的文字结构 我们归纳为两大部分 1 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2 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修为过程 8 播放录音 学生齐读 9 大学 里所讲的 三纲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 明明德 程颐说 明 明之也 明德者 人 之所得乎天 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 禀所拘 人欲所蔽 则有时而昏 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尝息 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以复其初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其次 亲民 程颐 亲 当作新 朱熹 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 言既自明字 明德 又当推以及人 使之 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王阳明 亲民 亲近民众 即 本其一体之仁心 以感化民众 革新国家与社会 蒋介石 亲 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 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 染心灵的东西 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 的境界 最后 止于至善 朱熹 止者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 意 至善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 新民 皆当止于 至善之地而不迁也 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 欲之私也 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 精益求精 以求至乎其极的意思 一种是 择善固执 止其所止 的意 思 10 八目 是什么呢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我们先来看格物 格 至也 物 犹事也 穷至事物 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注 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 例如 易 乾 象传中说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 就是格 天 认为天的根本就是 行健 按照客观规律自 觉地运行 再如 易 坤 象传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同一个道理 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 穷其理也 大学 传 同样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及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致知的结果就是通过认识天 我们总结出这样一种知识与认识 即我们要像天 地学习 得出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认识并自觉地去遵守 它 践行它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 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朱熹 大学 传 诚 意要求我们要真诚 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 善 最终要 的一种能力便是要 慎独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zhi 则不 得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 忧患 则不得其正 大学 传 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 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扰 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 是八目最重要 最核心的内容 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 的根本要求 没有修身 便没有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后 三目 齐家 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 有家才有国 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 治国 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 即天下太平 11 大学 提出的教育观点 大学 重在阐述教育纲领 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 家政治 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著名的 三纲领 即 大学之 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主张以 道德认识 格物 致知 为起点 以克服偏私情感 树立道德 信念 诚意 正心 为根本要求 以 治国 平天下 为实践目 标 核心论点是 治人以修身为本 修身以慎独为先 慎 独 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凭着高度自觉 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 做 人原则之事 12 小结 朱熹所谓 三纲 是指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 谓 八目 是指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 国 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 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 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 着 三纲八目 展开 13 思考与练习 1 大学 中所讲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有何局限 2 结合课文 分析古代大学和现代大学职能的异同 3 我们怎样借鉴大学之道 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 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了解学习应持 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高中阶段 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其重要性毋 庸置疑 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相信同学们也 都了解很多 其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就有人 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 述 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 下面就让我们 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 作者介绍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 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 宣帝刘询讳 写作 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 的最后代表人物 继承了孔子学说 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 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 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 气势雄浑 语言质朴 句法简练缜密 多排比 善譬喻 荀子 一书共 32 篇 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 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强调施仁政 行王道 强调以礼治国 民贵君轻 荀子强调 法后王 主 张选贤能 明赏罚 兼用 礼 法 术 实行统治 孟子认为 性本善 荀子认为 性本恶 所以要 明礼而化之 荀子 是韩非子的老师 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 但事实上是法 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 文本研讨 1 这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既然是 劝学 也就是劝 勉人去学习 那么 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 心论点呢 明确 学不可以已 已就是停止的意思 这里的 可以 和今天的 可以 有所不同 这里是两个词 可 即相 当于今天所讲的 可以 能够 以 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 气助词 2 那么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 首先来看第一段 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 下面同学们 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 我们共同解 决 明确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 介词 第一个 相当于 从 第二个相当于 比 木直中绳 中 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 輮 同 煣 通假字 这也是一个省略句 以为 中省略了宾语 之 虽有槁暴 有 同 又 通假字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者 也 判 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 金 古今异义词 这里指 金属做成的 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名作状 每天 每日 乎 同 于 相当于 对 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 连词 表 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知 同 智 而 连词 表递进 3 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 那么 作者讲到了学 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 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 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 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 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 初步感知了课 文内容 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 了解了第一段的论 证方法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