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阅读训练[www.edudown.net].doc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阅读训练[www.edudown.net].doc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阅读训练[www.edudown.net].doc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阅读训练[www.edudown.net].doc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阅读训练[www.edudown.net].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改变一生的闪念1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2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3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4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5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6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7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8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16.第5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17文中第5段和第8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第一次:第二次:18.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4分)19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4分)走出地平线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横痕。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到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地平线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界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 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 仍然是一个圈子; 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 在审度这个世界,你 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2.文章第6段出现4个“地平线”,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写出他们各自的意思(3分) 3.联系全文看,末尾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突出地平线在“我”心中的浪漫形象;“鸟之笼、骥之辔”,写出少年不愿意受束缚的心态。 B“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意思是地平线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居高临下的心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强,地平线满足了人们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说它是对人们的“一种安慰”。) C“地平线”其实就是封闭自己的圈子,看清地平线,也就是意识到这个圈子,“走出地平线”,其实就是冲破思想的牢笼,战胜自己。 D文章从清晰可见的“大圆环”到只是一种“视线”,直至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东西”,不断地将地平线的形象虚化,以此写出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E文章熔景、情、理于一炉,描绘地平线上所见的景,抒发不断追寻探索的情,寄寓了扩展襟怀,超越自己,才能冲破思想牢笼的理。 5、作者少年时为什么会认为地平线是鸟之笼、骥之辔?后来为什么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4分) 6、请根据前四段想一想,地平线有何特性?为什么说地平线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4分) 星 空 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是在达里湖畔的一个夜晚。 达里湖形似一牛肩胛骨,位于克什克腾草原的西北边缘。我们到达之时已届仲秋,湖边遍生红草,像一堆堆暗燃的炭火,驱逐已经逼人肌肤的寒意。达里湖在蓝得刺眼的天空下悠然映出远山的倒影。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远眺湖面,鸥鸟起伏,浪挽涟漪,无意中领会到达里湖的女性化气息。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看达里湖,你要调动好精神,一口气把它看够,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心若一软,贪图眼福回头再看一眼,就难免又看上半天。所谓“流连忘返”,就是这个意思。你看到了什么呢?无非湖光山色,它如亘古不移又似瞬息万变。造化和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手下无论多么巧妙的制品,刺绣也罢,园林也罢,总是极尽复杂,然而观者一目了然;自然展示的是单纯、浑然,给人以欣赏不尽和欲进一步了解却又无奈的景象。譬如看达里湖的蓝,令人惊羡,宛如在蓝中还有什么更美的东西。 入夜,我们几个不怕冷的蒙古族汉子决意在湖畔的蒙古包下榻。蒙古包的样式设施均好,十多个人盖着被子和大衣挤在一起,在烛光下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午夜我外出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得说不出话来。 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古包外等侯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儿星斗闪烁。在草原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李白诗云“云傍马头生”,不是虚言。在这里,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以往看星星,觉得它们清冷遥远;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 有位诗人将星星亲昵地称作“星子”,我看到的真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这位天神一定是英雄,不然怎么会拥有你们这些精灵? 1 综观全文,请找出与文章开头“星星对我展现一种人格化的亲近姿态”相呼应的个句子。 2 第段说到“造化与人工的区别就在这里”,指出“造化”不同于“人工”之处(不超过18字)。 3文章以“星空”为题,却花很多篇幅描写达里湖,分析其用意 4文章在艺术上除了气象博大之外,还有神话色彩,下列没有神话色彩的一项是( ) A星子们,你们是别在哪一位酒醉的天神衣襟上的徽章呢? B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 C难怪当地有传说,把湖神称“达丽娘娘”。 D在人迹罕至的蒙古高原,此湖安闲丰腴,像赋闲的天神。 5第段说在达里湖畔看星星没有以往那种“清冷遥远”的感觉,原因是 (1) (2) 一 片 树 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展,微雨乍睛,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黔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7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8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 9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成语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 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10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 。(不超过30个字) 11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的序号: 名正言顺 开天辟地 图穷匕见 钩心斗角 画蛇添足 精卫填海 黔驴技穷 卧薪尝胆 落花流水 出自 的成语: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2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 到 ,较为详尽地说明了 13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做具体分析。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寂静除夕夜 (1)每当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清脆 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C清脆 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 和_ _ 5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6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7(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8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推 敲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阅读训练】一、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欲着“推”字( ) 2炼之未定( ) 3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 4与为布衣之交( )三、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 B岛初赴举京师 C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D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四、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五、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范仲淹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南都:今河南商丘。 饘(zhn)粥:稠粥。 昃(z):日偏西。 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阅读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三、翻译下列句子。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赵将括母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主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括既行,代廉颇。三卜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注释】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马服君是赵奢的封号。【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 1父时为将 2愿王勿遣 3始妾事其父 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5故卒不加诛 6吏无敢仰视之者 二、下列加点的“将”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B父时为将 C括不可使将 D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 三、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父时为将(经常) B受命之日(那些日子里) C今括一旦为将(一时) D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每天)四、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身所奉饭者以十数(用自己的薪俸供养的人有几十个) B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C愿王勿遣(希望孝成王不要派遣他) D妾得无随坐乎(我能跟随他一起去打仗吗) 五、赵括的母亲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高山流水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注释】 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少选:一会儿。 汤汤(shng sh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治国安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注释】炀(y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2征求无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 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宿:事先。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王勃。 汎(fn)然:轻松、愉快之意。 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矍(ju):惊惶貌。 属(zh)文:写文章。属,连缀。 寤:睡醒。【阅读训练】 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 ”(填一词)的意思相反。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注释】师鲁:尹洙的字。【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杨修颖悟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出门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而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人题门作“活”字 2即令坏之 3众莫能解 4次至杨修 二、选出下面“夫”字义项的正确答案,填人括号中。 A丈夫 B发语词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夫战,勇气也( ) 3其夫呓语(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复何疑?( ) 2且焉置土石?( ) 3子何恃而往?( ) 宋太祖怒责宋白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注释】知举:主持考试。【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