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10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等_第1页
SCAN—10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等_第2页
SCAN—10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等_第3页
SCAN—10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等_第4页
SCAN—10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SCAN 10 自动加样样仪标准操作规程 编号 JYC025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仪器名称 SCAN 10 自动加样仪 二 特点与用途 利用微电脑程序控制进行加样 减少人 为误差 该仪器轻便灵活 适应性强 性能稳定 三 工作条件 环境温度 5 40 相对湿度 80 电源 Ac220v 22v 50HZ 大气压 76kpa 106kpa 四 基本参数 适用于各种鉴定板 加样均匀重复性 90 五 使用操作 1 打开自动加样仪电源开关 数秒钟后屏幕显示鉴定板 选择菜单 2 按方向键选择要加的鉴定板名称 3 制备正确浓度的菌悬液 将其放 菌悬液 孔 4 打开其它试剂置入相应孔中 5 用拇指和食指握住 1ml 吸头平稳向上套住吸嘴 向上 旋转半圈 6 将鉴定板入托盘的凹槽中 向左打开面膜 7 按 开始 键 吸头走至鉴定板的 A12 孔上 8 必要时调整吸头 使其对准鉴定板 A12 孔的中心位置 9 按 开始 键开始加样 按其它键则取消 10 4 5 分钟后加板完成 系统回到原始状态 重复 2 9 继续加样 五 日常维护与保养 1 定期保养 保持仪器干净 保养时用干净软布沾少量无 水酒精进行清洁 2 仪器表面用软布经常擦洗干净 防止药物进入仪器中 腐蚀电子器件 影响仪器正常工作 3 仪器停止使用时要及时切断电源 对表面进行清洁处 理 4 长时间没用或刚开机时最好给仪器空运行一次 然后 再进行正常工作 5 中途停机后重新开机启动时 必须卸掉吸管 然后再进 行开机 6 仪器未使用时 请不要随意拖动枪头 以免造成定位松 动加样失准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细菌测定系统标准操作规程 编号 JYC 026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仪器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 二 仪器型号 DL 96 三 性能及用途 是对已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 真菌等微 生物进行种属鉴定 并同时测定该菌对各种抗菌药物 MIC 的 专用设备 四 检测原理 采用比色 比浊法判定随机体处 诊断试剂 微量反应孔阴阳性结果进行检测和分析 并自动生成细菌种 类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分析结果 五 工作条件 环境温度 5 40 相对湿度 80 电源电 压 AC220V 22V 50HZz 1HAz 大气压 76Kpa 106Kpa 光 照度 避免阳光直射 六 性能指标 鉴定能力能准确鉴定 200 余种细菌包括真 菌 百余种抗生素 MIC 半定量分析 读板时间 每小时 200 块 七 操作说明 1 启动软件安装 按一下面板右下方的 启动开关 等待系统启动完毕 将迪尔 DL 96 细菌测定分析系统光盘放入光驱内 点击 迪尔生物 再点击 迪尔 IST 双击图标 setup 点击下一步 出现系统默认安装路径 点击浏览进入要 安装的路径 数据要一段时间后进行备份 点击 下一步 至安装完毕后 按 关闭 即可 八 系统注册 安装完毕后在桌面上会出现 DL 96 图标 双击该图标后 出现画面 输入 医院名称 后按回车键 获得 用户标志 将 用户标志 通知迪尔公司 迪尔公司会根据 用户标志 提供相 应 注册码 用户输入 注册码 后再点击 确认 即可 九 系统登录 双击桌面上图标 DL 96 出现画面 输入 用户及用户密码 再点击 确认 即可登录 出现系统检测画面 1 录入病人及相关信息 在 标本处理 部分录入关于 标 本质量 接种培养 直接涂片染色 培养条件 接种日期等 相关资料 2 无菌生长或无致病菌生长 在对标本进行处理 分离 培养后 如无菌生长或致病菌生长 可出具无菌报告 选择 无 菌生长 再从 报告内容 中选择要打印的内容 结束后按 打 印报告 3 有菌生长 在对标本进行处理 分离 培养后 如有致病菌生长 则 按随机试剂说明书要求 将被测细菌按种于相应试剂板 在 37 环境中培养 24 小时 若需出具报告 则选择 有菌生长 点击 初步报告 在空白框中输入相关内容即可 4 细菌鉴定 选择 有菌生长 选择 菌落种类 如有必 要可逐项录入 菌落特征 菌落计数 仅对中段尿有意义 其 它标本可跳过不录入 菌落特征 仅做过程记录保存资料 亦 可跳过不录入 5 读板 选择试剂板 按 判别 系统显示 此系统会在左 方自动伸出检测托盘 将试剂板放托盘内接 YES 开始读取 试验结果 系统读取完毕后会显示 读取完毕 请取试剂板的 提示取出测试板后按 OK 6 细菌鉴定与药敏结果 系统自动收回检测托盘 同时屏幕显示出试剂板结果 按 判定 系统显示鉴定结果 则可以先选定菌属 再选择菌种 按 确认 键 同时 结束 药敏结果会根据实际情况显示 如果药敏结 果出现了异常等情况专家系统会自动提示异常表形 药物选 择和报告中的不合理现象 可选择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中的一种 a 是 修正结果 b 否 不修正结果 c 不报告 不 能确定结果或需要重复测试的情况下 选择不报告此种结果 按 补充药敏 可以输入测试卡上设有的药敏结果 按 ESBLs 确认卡 输入 ESBLs 确认试验结果 可以直接鉴定是否产生 ESBLs 7 检测报告 按 确认 系统进入打印报告模块 此时出 现 选择打印药物 窗口按 确认 即可打印报告 九 注意事项 1 仪器需放置在坚固台面上正常工作条件下运行 室内 通风良好 避免强光直射 2 随机试剂使用时应防止试剂液以及其他液体试剂溅到 仪器上 避免污染和腐蚀 3 检测托盘未有放随机试板 请勿检测使用 4 仪器使用完毕需将仪器擦拭干净 仪器表面禁止用腐 蚀性清洁剂清洗 5 工作结束后应关闭电源 用软布或仪器套覆盖仪器防 止灰尘进入 6 用户使用仪器之前 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十 维护和保养 1 定期用干净软布沾少量纯净水擦拭仪器表面 如有污 迹 可用干净软布清洁膏清洁 2 长时间不使用本系统 应用软布或仪器套覆盖仪器 防 止灰尘进入并定期保养 3 细菌鉴定系统为复杂精密仪器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 重误差需要校准的 其校准工作需由厂家专业工程师进行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革兰氏阴性杆菌 肠杆菌 鉴定操作规 程 编号 JYC 037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产品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试剂板 二 预期用途 适用于氧化酶试验阴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的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 三 适用仪器 DL 96 细菌测定系统 四 检测原理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 试验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孔中加入培养基 经 35 37 孵育 生化反应在细菌 代谢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 化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 沉淀 确定细菌是否生长 通过细菌测定系统分析从而将细菌快速 准确的鉴定以种属同时分析抗菌药物 MIC 值 五 标本要求 使用本测试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1 氧化酶试验阴性 2 无特殊营养要求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 18 24 小时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 或纯培养物 六 检验方法 一 生化试验试验方法 1 菌悬液制备 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稀释液瓶内壁研 磨呈细菌悬液 0 5 麦氏单位 2 用连续移液器 配无菌移液吸头 吸取该菌液加入试剂 板 A1 A12 B1 B12 和 C1 C4 孔内 每孔 100 l 3 在 A1 A7 孔分别滴加无菌石蜡油 2 滴 二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操作方法 1 吸菌悬液 50 l 如至肉汤培养基内 混匀 继续加入测 试板的其余各孔 所有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及生长以照孔 C 每孔 100 l 2 撕开不干胶对齐贴于试剂 35 37 孵育 18 24h 后判 读结果 三 结果判读 1 先于 A12 孔 VP 滴加 VP 试剂 A B 各 1 滴 20 分钟 后 再于 A11 孔 IND 滴加靛基质试剂一滴 数分钟后 于 A10 孔 PHE 滴加苯丙氨酸试剂一滴 立即判读结果 2 将试剂板放进细菌测定系统分析 分析完毕后 自动判 定细菌种属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结果 并打印报告单 细菌 测定系统的详细操作另介绍 七 主要性能指标 1 准确率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准确率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准确率为 100 2 重复性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重复性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重复性为 100 3 批内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内不精 密度无差异 4 批间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间不精 密度无差异 八 注意事项 1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避免杂菌污染 2 必须事先做好板外的鉴定试验 即氧化酶试验和革兰 氏染色镜检 必要时还需观察动力 若未做 或做得不准确 板上的鉴定结果将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3 沙门及志贺菌属的所有菌种 均应做血清凝集试验 玻 片凝集 确定 4 被测菌必须是新鲜的纯培养物 严格避免从平皿上刮 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落或用陈旧的培养物进行试验 5 孵育 48 小时以后的反应结果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6 本试剂板各孔底物在无菌条件下冷冻干燥 密封包装 临用时先置室温预温再在无菌环境下打开 板盖不可随意掀 启 以防空气杂菌污染 7 操作过程必须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操作人员感染 废弃物应作为传染源处理 8 本产品仅用于体外诊断 供一次性使用 试剂板包装出 现漏气或破损一律禁用 9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九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 细菌确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 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十 参考文献 1 Patrick R Murray Man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7th edition 2 闻玉梅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版 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社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非发酵菌鉴定操作规程 编号 JYC 038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产品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试剂板 二 预期用途 适用于氧化酶试验阳性或氧化酶试验阴性 但厌氧葡萄糖不产酸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 三 适用仪器 DL 96 细菌测定系统 四 原理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 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 抗菌药物 MIC 测定 试验孔中加入培养基 经 35 37 孵育 生化反应在细菌代谢 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 沉淀 确定 细菌是否生长 通过细菌测定系统分析从而将细菌快速 准确 的鉴定到种属同时分析抗菌药物 MIC 值 五 标本要求 使用本试剂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1 无特殊营养要求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 氧化酶试验阳性 或氧化酶阴性但厌氧葡萄糖不产酸 3 18 24 小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 或纯培养物 六 检验方法 一 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1 菌悬液制备 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稀释液瓶内壁研 磨成菌悬液 0 5 麦氏单位 2 用连续移液器 配无菌吸头 吸取该菌液加入试剂板 A1 A12 孔 B1 B12 孔 每孔 100 l 3 在 A1 A7 分别滴石蜡油 2 滴 二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操作方法 1 吸取菌悬液 50ul 加至肉汤培养基 混匀 继续加入试 剂板的其余各孔 所有的 MIC 测定试验及生长对照 C 及 6 5 NaCl 每孔 100ul 2 剩余的菌液及吸头浸入杀菌溶液内浸泡灭菌 3 撕下不干胶的纸对齐贴于试剂板 35 37 孵育 18 24h 后 判读结果 三 结果判读 1 先于 A11 孔 IND 滴加靛基质试剂一滴 数分钟后再 于 A10 孔 NIT 滴加硝酸盐还原试剂 A B 各一滴 立即判读 结果 2 将试剂板放进细菌测定系统分析 分析完毕后 自动判 定细菌种属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结果 并打印报告单 细菌 测定系统的详细操作另介绍 七 主要性能指标 1 准确率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准确率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准确率为 100 2 重复性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重复性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重复性为 100 3 批内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内不精 密度无差异 4 批间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间不精 密度无差异 八 注意事项 1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避免杂菌污染 2 霍乱孤菌必须立即用诊断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 并在 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报告 3 必须事先做好板外的鉴定试验 即革兰氏染色镜检和 氧化酶试验 必要时还要观察动力 如果未做 或做得不准确 板上的鉴定结果将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4 被测菌必须是新鲜的纯培养物 严格避免从平皿上刮 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落或用陈旧的培养物进行试验 5 孵育 48 小时以后的反应结果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6 本试剂板各孔底物在无菌条件下冷冻干燥 密封包装 临用时先置室温预温再在无菌环境下打开 板盖不可随意掀 启 以防空气杂菌污染 7 操作过程必须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操作人员感染 废弃物应作为传染源处理 8 本产品仅用于体外诊断 供一次性使用 试剂板包装出 现漏气或破损一律禁用 9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九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 细菌确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 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十 参考文献 1 Patrick R Murray Man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7th edition 2 闻玉梅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版 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社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革兰氏阳性球菌鉴定操作规程 编号 JYC 039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产品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试剂板 二 预期用途 适用于触酶试验阴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的 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 三 适用仪器 DL 96 细菌测定系统 四 原理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 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 抗菌药物 MIC 测定 试验孔中加入培养基 经 35 37 孵育 生化反应在细菌代谢 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 沉淀 确定 细菌是否生长 通过细菌测定系统分析从而将细菌快速 准确 的鉴定到种属同时分析抗菌药物 MIC 值 五 标本要求 使用本试剂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1 革兰氏阳性球菌 主要是单个 成对或链状排列 2 触酶试验阴性 3 18 24 小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 或纯培养物 六 检验方法 一 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1 记录菌落溶血类型 溶血 溶血 2 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 0 3ml 无菌水中 混匀 3 将以上菌悬液浇于或用无菌棉拭子均匀涂于血平皿上 4 对一 溶血链球菌和肠球菌 经以上 24 小时孵育 一 般能形成较大的菌落 对于其它链不菌需经 48 小时孵育才可 能成较大的菌落 对于某些对营养要求极高的苛养菌 则取菌 落于链球菌专用培养液 1ml 中 35 37 孵育 5 小时 将以上 菌悬液均匀浇于血平皿上 再置 35 37 孵育 18 24 小时 5 用无菌棉拭子取菌落 培养物 于稀释液中 使呈菌悬 液 2 麦氏单位 6 用移液器 配无菌吸头 吸取该菌悬液加入试剂板 A5 A12 孔 每孔 100 l 7 从以上菌悬液中取 500 l 加入肉汤培养基 A 再将此 培养液加入试剂板 A1 A4 孔 B1 B7 孔 每孔 100 l 8 在 A1 A4 A9 B1 B7 孔分别滴加无菌石蜡油 2 滴 二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操作方法 1 从剩余肉汤培养基 A 中取 50 l 加至肉汤培养基 B 混匀 继续加入到 B8 B12 C1 C12 D1 D12 E1 E12 孔 F1 F12 孔 G1 G12 H1 H12 孔内 每孔 100 l 并在 C1 孔里滴加 无菌石蜡油 2 滴 2 撕开不干胶的纸对齐贴于试剂板 35 37 孵育 24 小 时 个别生长缓慢者可延长至 36 48 小时 后 判读结果 三 结果判读 1 在 A11 孔滴加 VP 伏普试剂 A B 各一滴 在 A10 孔 滴加 PYR 吡咯烷酮试剂一滴 再 A12 孔滴加马尿酸盐试剂一 滴 30 分钟后判读结果 2 将试剂板放进细菌测定系统分析 分析完毕后 自动判 定细菌种属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结果 并打印报告单 细菌 测定系统的详细操作另介绍 七 主要性能指标 1 准确率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准确率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准确率为 100 2 重复性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重复性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重复性为 100 3 批内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内不精 密度无差异 4 批间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间不精 密度无差异 八 注意事项 1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避免杂菌污染 2 必须做好板外的鉴定试验 A 革兰氏染色镜检 B 触酶试验 3 被测菌必须是新鲜的纯培养物 严格避免从平皿上刮 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落或用陈旧的培养物进行试验 4 孵育 48 小时以后的反应结果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5 本试剂板各孔底物在无菌条件下冷冻干燥 密封包装 临用时先置室温预温再在无菌环境下打开 板盖不可随意掀 启 以防空气杂菌污染 6 操作过程必须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操作人员感染 废弃物应作为传染源处理 7 本产品仅用于体外诊断 供一次性使用 试剂板包装出 现漏气或破损一律禁用 8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九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 细菌确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 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十 参考文献 1 Patrick R Murray Man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7th edition 2 闻玉梅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版 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社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葡萄球菌鉴定操作规程 编号 JYC 040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产品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试剂板 二 预期用途 适用于葡萄球菌的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 定 三 适用仪器 DL 96 细菌测定系统 四 原理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 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 抗菌药物 MIC 测定 试验孔中加入培养基 经 35 37 孵育 生化反应在细菌代谢 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 沉淀 确定 细菌是否生长 通过细菌测定系统分析从而将细菌快速 准确 的鉴定到种属同时分析抗菌药物 MIC 值 五 标本要求 使用本试剂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1 无特殊营养要求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2 触酶试验阳性 3 18 24 小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 或纯培养物 六 检验方法 一 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1 菌悬液制备 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稀释液瓶内壁研 磨呈细菌悬液 0 5 麦氏单位 2 用连续移液器 配无菌吸头 取该菌液加入试剂板 A1 A12 孔 B1 B10 孔 每孔 100 l 3 在 A1 RUE A2 ORN 和 A3 C 孔分别滴加 2 滴无 菌石蜡油 二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操作方法 1 用无菌吸头吸取菌悬液 50 l 加至肉汤培养基中 混匀 继续加入到 B11 B12 C1 C12 D1 D12 E1 E12 孔 F1 F12 孔 G1 G12 H1 H12 孔内 每孔 100 l 2 撕开不干胶的纸对齐贴于试剂板 35 37 孵育 24 小 时 个别生长缓慢者可延长至 36 48 小时 后 判读结果 三 结果判读 1 先在 A12 孔滴加 VP 试剂 A B 各一滴 30 分钟后 在 A10 孔滴加 PYR 试剂一滴及 A11 滴加硝酸盐还原试剂 A B 各一滴 立即判读结果 2 将试剂板放进细菌测定系统分析 分析完毕后 自动判 定细菌种属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结果 并打印报告单 细菌 测定系统的详细操作另介绍 七 主要性能指标 1 准确率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准确率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准确率为 100 2 重复性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的重复性为 100 试剂板对质控 菌株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重复性为 100 3 批内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内不精 密度无差异 4 批间不精密度 试剂板对质控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的批间不精 密度无差异 八 注意事项 1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避免杂菌污染 2 必须做好板外的鉴定试验 A 革兰氏染色镜检 B 角酶试验 C 凝聚因子试验 玻片法 上述 A B 为选板的依据 如果未做或做得不准确 将可 能导致选板错误 C 为鉴定的 关键试验 必须输入其阴 阳 性结果才能完成细菌的鉴定 3 被测菌必须是新鲜的纯培养物 严格避免从平皿上刮 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落或用陈旧的培养物进行试验 4 孵育 48 小时以后的反应结果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5 本试剂板各孔底物在无菌条件下冷冻干燥 密封包装 临用时先置室温预温再在无菌环境下打开 板盖不可随意掀 启 以防空气杂菌污染 6 操作过程必须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操作人员感染 废弃物应作为传染源处理 7 本产品仅用于体外诊断 供一次性使用 试剂板包装出 现漏气或破损一律禁用 8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九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 细菌确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 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 十 参考文献 1 Patrick R Murray Man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7th edition 2 闻玉梅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版 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社 剑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真菌鉴定操作规程 编号 JYC 041 编写时间 2012 1 1 编写人 薛俊太 校正人 邓翠华 一 产品名称 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试剂板 二 预期用途 用于真菌的鉴定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 三 适用仪器 DL 96 细菌测定系统 四 原理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和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 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 抗菌药物 MIC 测定 试验孔中加入培养基 经 35 37 孵育 生化反应在细菌代谢 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 沉淀 确定 细菌是否生长 通过细菌测定系统分析从而将细菌快速 准确 的鉴定到种属同时分析抗菌药物 MIC 值 五 标本要求 使用本试剂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新鲜分离的单个纯菌落 或纯培养物 2 培养物经显微镜检查为酵母样真菌 六 检验方法 1 菌悬液制备 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稀释液瓶内壁研 磨呈细菌悬液 为 1 个麦氏单位 2 用连续移液器 配无菌吸头 取该菌液 100 l 加到同化 稀释液中 充分混匀 加到试剂板 C1 C11 孔和 D1 D12 孔 每 孔 100 l 3 从药敏稀释液中取 100 l 加入 E12 4 再从菌悬液中吸取菌悬液 20 l 加入到药敏稀释液中 充分混匀后 分配到 E1 E11 及 F2 F12 每孔 100 l 5 撕开不干胶的纸对齐贴于试剂板 30 湿盒内孵育 6 从菌悬液 2 滴置小试管内 加入 0 5ml 羊血清 小牛血 清也可 35 孵育 3 小时 立即用显微镜检查芽管形成 7 试剂板孵育 24 72 小时 每日观察 当 F12 阳性对照孔 明显变浊时 立即判读结果 七 结果判读 将试剂板放进细菌测定系统分析 分析完毕后 自动判定 细菌种属和抗菌药物 MIC 半定量结果 并打印报告单 细菌测 定系统的详细操作另介绍 表 A 抗菌药物 MIC 测定试验抗菌药物表 缩写代号药物名称 FLU氟胞嘧啶 Flucytocine FLZ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