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_第1页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_第2页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_第3页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_第4页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 习语通常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习语的翻译实质是文化翻译 因此 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 的了解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存环境 风俗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宗教 信仰和历史典故五个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辞海 1989 年 说它 包 括成语 谚语 格言 惯用语 歇后语等 习语或含蓄 幽默 或严肃 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生动有趣 它们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 适宜于用来 比喻事物 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那么作为语言 的核心和精华的习语便是文化的结晶 高尔基说 习语典范地表述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 验和社会历史经验 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1 在反映文化差异上 习语比 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 代表性 因此 翻译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习语时 能否处理好文 化差异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习语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翻译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 Edw ard B Tylo r 于 1871 年在他的 原始文化 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 文化 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 力和习惯 2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指出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 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熟悉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 有意义 3 奈达把语言文化的特征分为五类 Eco logy 生态学 M aterial Cu ltu re 物质文化 Social Cu ltu re 社会文化 Religiou s Cu ltu re 宗教文化 L ingu ist ic Cu ltu re 语言文化 3 据此 我们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大致概 括为五个方面 生活环境 风俗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宗教信仰 历史典故 一 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由于人们生活 的地理位置 自然气候 自然条件的不同 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 语言形式来表达 英国是一个岛国 英语中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 to keepthe rest 懂得秘诀 内行 to keep one s headabove w 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 不 知所措 等等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 ater 而汉民族生活 在大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因此相应的习语应是 挥金如土 如果把英文译为 挥金 如土 虽然通俗易懂 但却舍弃了原文的文化形象 中国东临太平洋 属于大陆性气候 东风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着温暖 春天和美好的事物 李商隐的 无题 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代表着花的使者 所以才 有百花残而怨东风的感慨 许渊冲在 中诗英韵探胜 将其中的 东风 直译为 The east w ind 这种译法在英国人的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的幽怨 这样的直译扭曲了中文的文 化意境 因为英国位于大西洋西风带 属于海洋性气候 在英国人的眼中 西风才是暖风 才是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的希望之风 如 雪莱 P B Shelly 在他着名的 西风颂 O de to theW estW ind 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 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 来的乐观态度 其诗的末尾处写到 The t rumpet of a p rophecy Ow ind if w in ter com es can sp ring be far beh ind 一把预言的喇叭 呵 西风呀 如果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 是寒冷刺骨的 它从欧洲大陆吹来 正如中国的西风 如 CharlesD icken s 在他的小说中描写到 How m any w in terdays have I seen h im standing b lueno sed in thesnow and east w ind 在许多的 冬日我都看见他 鼻子冻得发紫 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钱歌川译 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反映在习语的形象表现上 中国盛产竹笋 有许多与竹子有关的习语 如常用的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源于苏轼 意思是画家在画竹之前先必须在脑子里有竹子的形象 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全面 的考虑 这个成语若译为 have a bam boo in one s stom ach 英国人会很难理解 因为他们 很少见到竹子 不知道竹子是什么样子 即使知道竹子的形象 他们也许会误解为这是事故 还是奇迹 竹子怎么会到肚子里去的 中国常用习语 雨后春笋 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奈达将之译为 sp ring uplike m u sh room s 象磨菇一般 这是由于英国不出产竹 英语中的 bam boo 竹 一词即外来语 而磨菇 m u sh room 在英国随都处可见 这种译法表面结构是对上了 译 文读者也能理解了 但原习语深层涵义和文化意韵尽失 二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 生产方式上 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 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 汉语中与 狗 有关的习语大多含 有贬义 如 狐朋狗友 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 狗腿子 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 数大大增加 狗的 地位 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然而 对西方人而言 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 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 朋友或伴侣 所 以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是褒义 如 You are a lucky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 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 ld dog w ill no t learn newt rick 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to be a top dog 居于要位 等等 dog2t ired 译为 非常疲倦 解 它的字面意义是 象狗一 样疲倦 因为英国人常看到自己的狗从外面回来时 如果很疲倦 就会象死去一般横躺在 地下 以后就用这习语来形容人的疲倦 如此看来 汉语中狗的形象与英语中狗的形象差距较大 这在英汉习语的互译上造成了 一定困难 L et the sleep ing dog lie 是英语中常用的习语 若译为 不要自找麻烦 直取喻义 则抛 弃形象思维 使原文生动的具体语言失去直观性 变成乏味的抽象语言 若译为 不要打草 惊蛇 则是按汉语固有模式套译并出现与原文不同的形象 汉语中蛇的形象较多贬义 而 英文 dog 的形象较多褒义 这种抹杀 异国情调 的归化翻译不但 失真 而且扭曲了原文的意义 是 失信 的 所 以不如译为 莫惹睡狗 反到形神俱传 既揭示了原文的内涵 又再现了原文的指称意义 同 时充分体现了原文文化的特色 三 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 1 不同的比喻联想在英汉习语中比喻出现的机会很多 比喻帮助人们对抽象的事物或 说理产生生动的联想 加深理解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同样的事物可能引起读者不同联想 和感受 如 To cast sheep s eyes 意思是用爱慕的眼光看人 但如果按字面的意思翻译则为 送绵羊的眼睛 中国的读者就很难理解 更谈不上体味这个习语所表达的美感了 看下例 M r Woo ley sat cast ing sheep s eyes at thecu rate s daugh ter all the even ing 伍利先生整个晚上坐着向副牧师的女儿以目传情 又如 兔子 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 敏捷 如 静若处子 动如脱兔 但在英语中兔子代表着胆小害怕 如 as t im id as hare 甚至 在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和朱丽叶 中 M ercu t io 讽刺老乳母为娼妓时 用了 hare 一词 Rom eo W hat has thou found M ercu t io No hare Sir 梁实秋先生把这段话译为 罗 你发现了什么 墨 到不是野鸡 先生 Hare 本为野兔 俗语是娼妓之意 相当于汉语中的 野鸡 2 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 善于逻辑思维 中国则偏 重形象思维 长期受到人文主义的宗教 佛教的影响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的方法 即 精神的 内向的 综合的 主观的 思维方式 西方人受经院哲学和理想主义哲学的影响 采取就事论事的思考事物的方 法 即 物质的 外向的 分析的 客观的 思维方式 英语习语 Ju st ice has long arm s 通常被译为是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在原语中将法律 的使用范围比做 长胳膊 这是相当有趣和有喻义的 读者们甚至可以想像得到法律被广 泛使用的情形 然而中国读者并不适应这种思维方式 如果原文的形象被保留下来 法律 有长长的胳膊 这种翻译既丧失了原语的美感 喻义也不明确 但如果翻译为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则没能保留原语中的 longarm s 的形象 3 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也表现在习语上 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 中国人和英国 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 表示谦虚时 中国人习惯自贬 最有名的笑话是 改革开放前 有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访问 在机场主人与客人见面以后 大家彼此寒暄一阵 气氛友好轻松起来 其中一个老外自然地称赞起客人的夫人 You r w ife i eau t ifu l 你太太很漂亮 而男客人当然满心欢喜 连连说 哪里 哪里 老外 一听这话 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 要问我他夫人哪里漂亮 A hhh everyw here 哪里都漂亮 对中国人来说 听到别人的赞扬 通常要谦虚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 例如 满招损 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 重要地位 而在英国 对别人善意的赞扬 一般说 Thank you 表示接受对方的称赞 也 说明自己认为对方是诚心诚意的 所赞扬的事物是值得赞扬的 英国社会讲求公平竞争 讲求个性 自我价值的实现 谦虚 被认为是 自信 的反义词 在英语习语中 对 自谦 都是持否定态度 例如 Modestdogs m iss m uch m eat 谦虚的狗 没有肉吃 这样的认识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 四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长 期以来深受希腊 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而中国文化则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宗教 信仰上的差异使习语在思维习惯上 语言表达形式上 词汇意向和含义上 都有自己的特色 故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如 Haw kes 把 红楼梦 中的 阿弥陀佛 译成 Godb less m y sou l 把上帝拿来代替佛 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弱了中国文化内涵 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 A s poo r as a chu rch mou se 也带有宗教的痕迹 西方的教堂没有供品 因此 教堂的 老鼠 chu rch mou se 沾不到一点油水 穷得像一只教堂的老鼠 相当于汉语的 一贫如洗 而中国的庙里是摆食物作供品的 有可能养肥老鼠 本文由翻译公司报价原创 佛教虽是外来文化 但在一千多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现实生活的影响 都是深刻而巨大的 反映在语言上 大量日常流行的习语就借用庙宇 和尚作比喻 例如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等 习语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来自于三个和尚的典故 在 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有的译者为了使译文通俗易懂 直接套用英语中的现成习语 O ne boy s boy two boysare half a boy th ree boys are no boy 这种译法绕开了宗教文化差异 迁就译 文读者 结果使原语中独特的宗教色彩完全消失 译文因此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 另一种译 法 O ne monk two bucket s two monk s one bucket th ree monk s no bucket no w ater mo re hands less wo rk 则生 动形象的勾勒出了和尚挑水吃的画面 直译部分的 monk bucket w ater 保留了原文的 形象 同时意译部分使译文通俗易懂 五 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 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 cat s paw 直译为 猫爪子 出自法国拉丰丹的 一则寓言故事 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 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 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 圣经 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来自希腊罗马 神话的 A ch ille s heel 唯一致命弱点 A ch ille s heel 直译为 阿基里斯的脚后跟 讲的是这样的故事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 一名英雄 小的时候 阿基里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根把他浸入水中 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 都无懈可击 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如水中 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 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 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地的地方 使他在悲愤中死去 因此 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 汉语中的习语很多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例如 守 株待兔 叶公好龙 等源于寓言故事 画龙点睛 精卫填海 等出自神话传说 这些成语 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表现了与英语民族 文化的巨大差异 东施效颦 这一汉语成语典故若直译成英语 Dong Sh i im itates Xi Sh i 就是貌合神离 没有准确再现原典故的内在涵义 杨宪益的译文 DongSh i im itates Xi Sh i Xi Sh i w as a famou s beau tyin the ancien t k ingd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