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成败_第1页
试析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成败_第2页
试析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成败_第3页
试析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成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成败 摘要 中国近代 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 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 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 对外以反侵 略 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 对内以反专制独裁 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 抗争与探索互相交 织 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字 近代中国 阶级 探索 成败 一 中国近代状况的简要分析 中国近代史始自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止于 1949 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历经清王朝晚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是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政治上 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 获得政治上的优先特权 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 中国的工具 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 经济上 1842 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 和资本 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 通过战争勒索巨 额赔款 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军事上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等等 有公然入侵 也有不宣而战 有单独入侵 更有合伙劫掠 强迫中国签订了数 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 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 出兵控制 窃取 中国军事要地 划分势力范围 19 世纪 60 90 年代 洋务运动 以奕欣为首 发展中国军事 民用 教育等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901 年 辛丑条约 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 中国近代三大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基本情况 1 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太平天国运 动在洪秀全的领导下迅速兴起 定都天京 巩固政权 达到全盛时期 太平天 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先后颁布了 天朝田亩制度 和 资政新篇 摘自 天国风云 太平天国于 1853 年冬 太平天国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是太平天国的建 国纲领 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1859 年颁布 资政新篇 其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是先进的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 领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实例以为证明 如 俄罗斯邦 屡为英 佛 法 瑞 罗 日耳曼等国所迫 故遣其长子伪装 凡民 到佛 法 兰西邦学习邦法 火船技艺 数年回邦 无人知其为俄之长子 也 及归邦之日 大兴政教 百余年来声威日著 暹罗邦近与英邦通商 亦 能仿造火船 大船往各邦采买 今亦变为富智之邦矣 又预言 日本邦近 与花旗邦 美国 通商 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 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摘自 资政新篇 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认识到这个程度是很难得的 因时制宜 四个字是 资政新篇 的总精神 也是这篇文章的理论上的大前提 2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 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 口号和目的 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 1861 年底 清咸丰十年 开始 持续了近 35 年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 涉及军事 政治 经济 教育 外交 等 而以 自强 为名 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 建立新 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 是其主要内容 只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 遇 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资金 原料 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 难 于是 洋务派在 求富 的口号下 从 70 年代起采取官办 官督商办和官 商合办等方式 开办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唐山胥各庄铁路 上海机器织布局 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 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 在 1884 年初步建立起南洋 北洋和福建海军 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 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 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 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 维新变法的激进改革 维新变法 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 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 的短 暂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 深入经济 教育 军事 政治及官僚 制度等多个层面 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维新派提倡新学 主张兴民权 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为近代思 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 动留下的许多遗产 诸如解放思想 变革观念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 刊 提倡女学 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戊戌变法 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 批判旧学 着重宣传 兴民权 大 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 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 潮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正规他说 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 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 资产阶级的新学术 哲学 历史学 经济学 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 诗界革命 文体革命 小说界革 命 戏剧改良 等相继而起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形式 上 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三 近代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失败原因的分析 近代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到康梁的维新变法 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 最终都 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日本最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写的 长达八册的原版长篇历史小说 龙 马的足迹 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从前陌生的关于明治维新的历史资料 然后将其与戊戌 变法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 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 改革的国情不同 明治维新前 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 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 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 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 明治维新的第一步 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 建立全日本统一的 中央集权政府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 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 将原本统一 的国家统治集团 分裂为 后党 和 帝党 这两大政治集团 最后甚至 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2 改革前的准备不同 德川幕府末期 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 实际统治权的 尊王攘夷 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 不但在思想上 军 事上 而且在人才上 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到 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 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 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 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 也没 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3 改革的领导者不同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 而是一大批 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 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 各 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 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比如说坂本龙马是武士 出生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只是一个脆弱无能的皇帝和几个没有丝毫从政经验 的热血文人 他们既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 也没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 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国家管理的常识 4 改革的重点不同 明治维新的主要工作 是从无到有 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 比 如具有现代民主体制的议政制 建立现代国防 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科技 开办现代教育等 做起来阻力就比较小 戊戌变法则是从旧到新 重点首 先是要将原来的否定 然后另外搞一套新的 这样阻力就很大 5 改革的获利者不同 明治维新的获利者是全体日本国民 正如司马辽太郎在书中所写的那 样 在明治维新之前 日本人没有 日本国 的概念 只有藩王和天皇的 概念 明治维新之后 打破了国民原来的等级制度 才有了 日本国 和 所有国民平等的 日本人 的概念 以 五条誓文 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来说 日本在当时就开始了近代 义务教育 将全国划分为 8 个大学区 各设 1 所大学 下设 32 个中学区 各有 1 间中学 每 1 中学区下设 210 小学区 每一所小学区设 8 所小学 总计全国有 8 所公立大学 245 所中学 53760 所小学 戊戌变法虽然提出了废除科举的制度 却没有在全国同时推行义务教 育 在这样大的一个中国 只兴办了一座京师大学堂 说来惭愧 直到今 天 在中国也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民免费的义务教育 戊戌变法的获利者是极少数 但却是以剥夺极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为 前提 对于更广大的普通国民来说 基本上没有什么获利可言 不能使绝大多数国民获利的改革就无法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 也 是不能长久和成功的 四 对于近代探索的总结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还是资产阶级建立 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 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对近代中国出 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 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 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 本主义路线的 所以注定要失败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