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之解决问题 黄花乡平凉庄小学 马忠诚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 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 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 但往往在 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 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 陷入困境 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 决的重要课题 那么 一般地说 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有哪些表现 又该如何解决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呢 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 然后训练 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 之后教师再讲 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这 样学生普遍感到解决问题难学 教师感到解决问题难教 学生因此 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也只能 采用题海战术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首先 问题过于单一 千篇一律的问题呈现形式 单一 缺乏灵活性 结构封闭 缺乏开放性 不能给提供创新的机会 无 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其次 忽视语言教学在数学解决问题教 学中的作用 第三 教学 类型化 现象严重 学生解答解决问题 的过程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意识 最后 教学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 能力的培养 对问题的实际意义 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 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 问题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数学式子 这几个转化过程在教学 中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 学生只能程序化 机械化地接受 正是由 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 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解决问题教学失去了活 力 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 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 识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 的 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 创设生活化情景 一 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数学解决问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 只凭口头讲解很难 解释清楚 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 能促发强烈的问题 意识 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 培养创新意识 就要求解决问题 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 或是自己感受过的 理解的 与他们的 生活世界密切相关 这种呈现方式 对学生来说 具有亲切感 更 容易理解和接受 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培养他们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 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 采 用图文并茂 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 也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 将 两个周长是 8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求这个长方形周长 这道 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 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当 学生清楚的 看到 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 2 条正方形边 长时 解法自然产生 二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二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也 是解题的核心 有人曾做过研究 显示出这样的结论 学习困难儿 童解解决问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 而在于分析假设认 知活动的差别 与优秀生相比 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 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 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 本质区别 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解法 就是在 问题 条 件 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 通过分析题意 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 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最终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尽可能用可观察 可测量的 行为使解决问题的教学外显化 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 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例如下面这道题 绿草菌菌好 牧场 一牛恰好吃 1 月 30 天 两牛刚好吃一旬 请问三牛吃几日 了 注意 牧草每天都生长 假定生长速度相同 这时教师就可以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 1 月 指的是一头牛用 30 天吃完所有的牧草 包括原有的和 30 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 两 牛刚好吃一旬 也是指两头牛用 10 天吃完原有的和 10 天新长的牧 草 但是 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 不便计算 因此 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 1 份 一牛 30 天就吃了 30 份 两牛 10 天就吃了 20 份 三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三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 这就要 求教师要善于研究 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 并对学生 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 点拨 1 摆脱定势 有些解决问题 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就在于思维定 势的影响 这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 让思路清晰可 辨 例如 小明期终考试语文 外语 科学的平均成绩是 76 分 数学成绩公布以后 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 3 分 小明的数学成绩是 多少分 按照常规解法 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 要求数学 成绩 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 由于四门 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 3 分 那么四门功课的平 均分就是 76 3 79 分 四门功课的总分为 79 4 316 分 语 文 外语 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 76 3 228 分 所以小明的数 学成绩为 316 228 88 分 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 假设 小明数学也考了 76 分 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 76 分 但实 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 每一科 使每一科各增加了 3 分 这样共多出了 3 4 12 分 思 路清晰了 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小明的数学成绩 76 3 4 88 分 这既摆脱了思维的定势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 整体思想 有些题目较为复杂 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 往往 会不知不觉地陷入 死胡同 对于这样的题目 教师应引导学生 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 从全局出发 从整体上把握 全面观察数量 之间的关系 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 例 如 有 5 个数的平均数是 8 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 12 后 这 5 个 数的平均数则为 10 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 读了题目之后 大 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 5 个数各是多少 都忙着去试找这 5 个数 这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 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 握 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 简单地把这 5 个数分开来考虑 首 先要知道改动后的 5 个数的总和为 10 5 50 改动前 5 个数的总和 为 8 5 40 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 50 40 10 那么 什么数 增 加 10 后变为 12 呢 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3 移多补少 解答 求平均数解决问题 离不开 总数量 总份数 平均数 这个数量关系式 不过 如果能紧扣 平均 二字的意义来思考 那么 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 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 在 平 均 二字中 平 就是 拉平 也就是移多补少 均 就是 相等 平均 二字的意思 通俗地说 就是用 移多补少 的办 法 使每份数量都相等 因此 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解决 问题的重要策略 总之 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这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