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4 动力学四大模型之一物块 物块与物块 或木板 组合在一起的连接体问题 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其中用整体法和隔 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与静力学 运动学的综合问题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和速度变 化的分析判断等都是高考热点 平衡状态的物块与物块 题型 简述 两物块组合在一起处于平衡状态时 二者之间除了相互作用的弹力之外 可能还会有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和大小 计算是此类题型的常考问题 方法 突破 物块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有时并不容易判断 这时可以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或 假设法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如图甲 当 A B 静止或者一起匀速运动时 依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 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 A B 间摩擦力为零 或者假设 A 受到一个摩擦 力 A 就不平衡 与题设矛盾 得出 A B 间摩擦力为零 如图乙 当 A B 静止或者一起匀速运动 A 一定受到 B 向左的摩擦力 因为如果 A 不受摩擦力 A 就不平衡了 例 1 质量均为 m 的 a b 两木块叠放在水平面上 如图所示 a 受到斜向上与水平面成 角的力 F 作 用 b 受到斜向下与水平面成 角等大的力 F 作用 两力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此时两木块保持静止 则 A b 对 a 的支持力一定等于 mg B 水平面对 b 的支持力可能大于 2mg C a b 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 D b 与水平面之间可能存在静摩擦力 答案 C 跟进训练 1 多选 完全相同的两物体 P Q 质量均为 m 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面上 如图所示 现用两根等长的 细线系在两物体上 在细线的结点处施加一水平拉力 F 两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状态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重力加速度为 g A 物体 P 受到细线的拉力大小为 F 2 B 两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F 2 C 物体 Q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2mg D 地面对 Q 的摩擦力为 F 2 解析 选 AD 匀变速运动的物块与物块 题型 简述 两物块组合在一起以相同加速度运动时 二者间除了相互作用的弹力外 必有一对相 互作用的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可为 0 Fm间的任意值 具体大小由物块的受力情况和 运动状态决定 方法 突破 如图 质量分别为 m1 m2的 A B 两物体叠在一起放于光滑水平面上 甲图中水平力 拉着 B 乙图中水平力拉着 A 当二者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对于甲图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F m1 m2 a 以 A 为研究对象 f1 m1a 对于乙图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F m1 m2 a 以 B 为研究对象 f2 m2a 联立解得 f1 f2 m1F m1 m2 m2F m1 m2 两种情况下 加速度相同 但 A B 间的摩擦力大小因 A B 质量的不同而不同 例 2 如图所示 木块 A B C 叠放于水平面上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m 2m 3m A B 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 1 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 C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 F 作用在 C 上 使 A B C 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加速运动 求 B 受到 A C 的摩擦力分别为多大 答案 3mg 3 3mg F 6 F 2 2 2017 哈尔滨师大附中等三校联考 如图所示 物块 A 放在木板 B 上 A B 的质量均为 m A B 之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若将水平力作用在 A 上 使 A 刚好要相对 B 滑动 3 此时 A 的加速度为 a1 若将水平力作用在 B 上 使 B 刚好要相对 A 滑动 此时 B 的加速度为 a2 则 a1与 a2的比为 A 1 1 B 2 3 C 1 3 D 3 2 解析 选 C 变加速运动的物块与物块 题型 简述 两物块组合在一起受到的外力发生变化时 系统的加速度也会变化 则两物块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应发生变化 方法 突破 求解该类问题时注意由于系统所受外力发生变化 要先分析二者是 否发生相对滑动 判断二者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再综合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解 例 3 2017 上海徐汇区模拟 如图甲所示 足够长的木板 B 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 其上放置小滑块 A 木板 B 受到随时间 t 变化的水平拉力 F 作用时 木板 B 的加速度 a 与拉力 F 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则 小滑块 A 的质量为 A 4 kg B 3 kg C 2 kg D 1 kg 答案 B 跟进训练 3 多选 如图甲所示 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 A B 两物体 现对 A 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 F 通过传 感器可测得物体 A 的加速度 a 随拉力 F 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10 m s2 由图线可 知 A 物体 A 的质量 mA 2 kg B 物体 A 的质量 mA 6 kg C 物体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0 2 D 物体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0 6 解析 选 BC 1 2017 名校大联考 如图所示 两个等大的水平力 F 分别作用在物体 B C 上 物体 A B C 都处于 静止状态 各接触面与水平地面平行 物体 A C 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f1 物体 B C 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f2 物体 C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f3 则 A f1 0 f2 0 f3 0 B f1 F f2 0 f3 0 C f1 0 f2 F f3 0 D f1 0 f2 F f3 F 解析 选 C 2 2017 上海十三校联考 如图 质量 mA mB的两个物体 A B 叠放在一起 在竖直向上的力 F 作用 下沿竖直墙面向上匀速运动 现撤掉 F 则物体 A B 在沿粗糙墙面运动的过程中 物体 B 的受力示意图 是 解析 选 A 3 如图所示 两个等大 反向的水平力 F 分别作用在物体 A 和 B 上 A B 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若各接触面与水平地面平行 则 A B 两物体的受力个数分别为 A 3 个 4 个 B 4 个 4 个 C 4 个 5 个 D 4 个 6 个 解析 选 C 4 如图所示 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相等的 A B 两块木板 在木板 A 上放着质量为 m 的物块 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 A B C 之间以及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 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重力加速度为 g 现用水平恒力 F 向右拉木板 A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不管 F 多大 木板 B 一定保持静止 B 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小于 F C A 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 mg D A 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可能等于 F 解析 选 A 5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 从某时刻开始 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 假设物 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以 a 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 F 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 能正 确描述 F 与 a 之间关系的图像是 解析 选 C 6 如图所示 木板 B 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 木块 A 放在 B 的上面 A 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 定在竖直墙上 用水平恒力 F 向左拉动 B 使其以速度 v 做匀速运动 此时绳水平且拉力大小为 FT 下面 说法正确的是 A 绳上拉力 FT与水平恒力 F 大小相等 B 木块 A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大小等于 FT C 木板 B 受到一个静摩擦力和一个滑动摩擦力 合力大小等于 F D 若木板 B 以速度 2v 做匀速运动 则拉力仍为 F 解析 选 D 7 多选 如图所示 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 木板和物块间有摩 擦 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 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 撤掉拉力 此后木板和 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A 物块先向左运动 再向右运动 B 物块向右运动 速度逐渐增大 直到做匀速运动 C 木板向右运动 速度逐渐变小 直到做匀速运动 D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 直到为零 解析 选 BC 8 如图所示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m1的足够长的木板 其上叠放一质量为 m2的木块 假定木 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 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 t 增大的水平力 F kt k 是常数 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a1和 a2 下列反映 a1和 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解析 选 A 9 2017 海口调研 如图所示 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 放在光滑地面上 已知 A B 物块的质量分别 为 M m 物块接触面间粗糙 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 F1 F2先后分别作用在 A B 物块上 物块 A B 均 不发生相对运动 则 F1 F2的最大值之比为 A 1 1 B M m C m M D m m M 解析 选 B B 级冲满分 10 多选 2017 郑州模拟 如图所示 质量为 m 的木块在质量为 M 的长木板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 F 的作用向右滑行 但长木板保持静止不动 已知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长木板与地面之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为 1mg B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为 2 m M g C 只要拉力 F 增大到足够大 长木板一定会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 D 无论拉力 F 增加到多大 长木板都不会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 解析 选 AD 11 多选 2017 浙江六校联考 如图所示 木板 C 放在水平地面上 木板 B 放在 C 的上面 木板 A 放 在 B 的上面 A 的右端通过轻质弹簧秤固定在竖直的墙壁上 A B C 质量相等 且各接触面动摩擦因数 相同 用大小为 F 的水平力向左拉动 C 使它以速度 v 匀速运动 三者稳定后弹簧秤的示数为 T 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 B 对 A 的摩擦力大小为 T 方向向左 B A 和 B 保持静止 C 匀速运动 C A 保持静止 B 和 C 一起匀速运动 D C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F T 解析 选 ACD 12 多选 如图所示 用水平力拉着三个物体 A B C 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起做匀加速运动 如果在中间 物体 B 上放一个砝码 使砝码跟三个物体一起运动 且保持拉力大小不变 那么 A B 间的拉力 T1和 B C 间的拉力 T2将会 A T1变大 B T1变小 C T2变大 D T2变小 解析 选 AD 13 多选 2017 衡水调研 如图甲所示 A B 两长方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B 物体从静 止开始受到一个水平变力的作用 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运动过程中 A B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则在 0 2t0时间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0时刻 A B 间的静摩擦力最大 加速度最小 B t0时刻 A B 的速度最大 C 0 时刻和 2t0时刻 A B 间的静摩擦力最大 D 2t0时刻 A B 离出发点最远 速度为 0 解析 选 BCD 14 多选 如图所示 小车的质量为 M 人的质量为 m 人用恒力 F 拉绳 若人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 且地面为光滑的 又不计滑轮与绳的质量 则小车对人的摩擦力可能是 A F 方向向左 M m m M B F 方向向右 m M m M C F 方向向左 m M m M D F 方向向右 M m m M 解析 选 CD 解题方法系列讲座 三 用牛顿定律处理综合应用中的三种常见模型 模型一 牛顿运动定律在滑块 典例 1 2015 新课标全国 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 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 在木板右方有一墙 壁 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 4 5 cm 如图 a 所示 t 0 时刻开始 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 动 直至 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 碰撞时间极短 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 方向相反 运动过程中 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 已知碰撞后 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 v t 图线如图 b 所示 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 的 15 倍 重力加速度大小 g 取 10 m s2 求 1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 2 木板的最小长度 3 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答案 1 0 1 0 4 2 6 m 3 6 5 m 1 不清楚滑块一滑板类问题中滑块 滑板的受力情况 求不出各自的加速度 2 画不好运动草图 找不出位移 速度 时间等物理量间的关系 3 不清楚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4 不清楚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 模型二 牛顿运动定律在传送 带问题中的应用 模型概述 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情形统称为传送带模型 因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斜面倾角 传送带速度 传送方向 滑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 传送带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 因此对传送带问题做出准确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传送带模型 1 水平传送带模型 项目图示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景 1 1 可能一直加速 2 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 2 1 v0 v 时 可能一直减速 也可 能先减速再匀速 2 v0v 返回时 速度为 v 当 v0v0时 物体一定向右一直做匀加速运动滑过 B 点 用时一定小于 t0 答案 AC 典例 3 如图所示 绷紧的传送带 始终以 2 m s 的速度匀速斜向上运行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30 现把质量为 10 kg 的工件轻轻地放在传送带底端 P 处 由传送带传送至顶端 Q 处 已知 P Q 之间 的距离为 4 m 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2 取 g 10 m s2 1 通过计算说明工件在传送带上做什么运动 2 求工件从 P 点运动到 Q 点所用的时间 答案 1 先匀加速运动 0 8 m 然后匀速运动 3 2 m 2 2 4 s 模型三 等时圆模型的应用 模型概述 1 等时圆 模型 1 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光滑弦由静止下滑 到达圆周最低点时间均相等 且为 t 2Rg 如图 甲所示 2 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过顶点的光滑弦由静止下滑 到达圆周低端时间相等为 t 2Rg 如图 乙所示 2 巧用 等时圆 模型解题 对于涉及竖直面上物体运动时间的比较 计算等问题可考虑用等时圆模型求解 典例 4 如图所示 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 M 点 与竖直墙相切于 A 点 竖 直墙上另一点 B 与 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 60 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 已知在同一时刻 a b 两球分 别由 A B 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 AM BM 运动到 M 点 c 球由 C 点自由下落到 M 点 则 A a 球最先到达 M 点 B b 球最先到达 M 点 C c 球最先到达 M 点 D b 球和 c 球都可能最先到达 M 点 答案 C 1 如图甲为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的安全检查仪 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 其传送装置可简化为 如图乙的模型 紧绷的传送带始终保持 v 1 m s 的恒定速率运行 旅客把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 A 处 设行 李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0 1 A B 间的距离为 2 m g 取 10 m s2 若乘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的同时 也以 v 1 m s 的恒定速率平行于传送带运动到 B 处取行李 则 A 乘客与行李同时到达 B 处 B 乘客提前 0 5 s 到达 B 处 C 行李提前 0 5 s 到达 B 处 D 若传送带速度足够大 行李最快也要 2 s 才能到达 B 处 答案 BD 2 如图所示 AB 和 CD 为两条光滑斜槽 它们各自的两个端点均分别位于半径为 R 和 r 的两个相切的圆 上 且斜槽都通过切点 P 设有一重物先后沿两个斜槽 从静止出发 由 A 滑到 B 和由 C 滑到 D 所用的 时间分别为 t1和 t2 则 t1与 t2之比为 A 2 1 B 1 1 C 3 1 D 1 3 答案 B 3 如图所示 薄板 A 长 L 5 m 其质量 M 5 kg 放在水平桌面上 板右端与桌边相齐 在 A 上距右端 x 3 m 处放一物体 B 可看成质点 其质量 m 2 kg 已知 A B 间动摩擦因数 1 0 1 A 与桌面间和 B 与 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2 0 2 原来系统静止 现在在板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一定的水平力 F 持续作用 在 A 上直到将 A 从 B 下抽出才撤去 且使 B 最后停于桌的右边缘 求 1 B 运动的时间 2 力 F 的大小 答案 1 3 s 2 26 N 押题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1 如图所示 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面与粗糙的水平面平滑连接 现将一滑块 可视为质点 从斜面上 A 点由 静止释放 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 C 点 已知 A 点距水平面的高度 h 0 8 m B 点到 C 点的距离 L 2 0 m 滑块经过 B 点时没有能量损失 取 g 10 m s2 求 1 滑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的大小 2 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 滑块从 A 点释放后 经过时间 t 1 0 s 时速度的大小 答案 1 4 m s 2 0 4 3 3 2 m s 押题二 滑块 木板模型问题 2 如图所示 可看成质点的小物块放在长木板正中间 已知长木板质量 M 4 kg 长度 L 2 m 小物块 质量 M 1 kg 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 两物体皆静止 现在用一大小为 F 的水平恒力作用于小物块 上 发现只有当 F 超过 2 5 N 时 才能让两物体间产生相对滑动 设两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滑 动摩擦力大小 重力加速度 g 10 m s2 试求 1 小物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 若一开始力 F 就作用在长木板上 且 F 12 N 则小物块经过多长时间从长木板上掉下 答案 1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件-第04章 三相电路
- 夏季婴儿皮肤护理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冰淇淋电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按劳分配管理办法
- 林业职称管理办法
- 执业范围管理办法
- 护理权益管理办法
- 报告评审管理办法
- 彩印封样管理办法
- 异地修车管理办法
- 2025-2030中国叠层母排市场运营格局与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 万锦帕劳度假型酒店项目:战略投资视角下的可行性与风险应对研究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2024年威宁自治县在职在编教师考调真题
- 光伏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DB32/T 4593-2023研究型医院建设规范
- 劳工人权培训
- 玉米收割合同协议书模板
- 台球球员签约协议书
- (高清版)DBJ 08-220-1996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