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与函数概念 1 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 互异性和无序性 2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自然数集 或表示正整数集 表示整数集 表示有理数集 表示实数集 NN N ZQR 3 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与集合的关系是 或者 两者必居其一 aMaM aM 4 集合的表示法 自然语言法 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描述法 具有的性质 其中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x xx 图示法 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 集合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叫做空集 6 子集 真子集 集合相等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子集 BA 或 A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 B 1 AA 2 A 3 若且 则BA BC AC 4 若且 则BA BA AB A B 或 BA 真子集 AB 或 BA 且 B 中至BA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 A 1 A 为非空子集 A 2 若且 则AB BC AC BA 集合 相等 A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 B B 中的任一元 素都属于 A 1 AB 2 BA A B 7 已知集合有个元素 则它有个子集 它有个真子集 它有个非空子集A 1 n n 2n21 n 21 n 8 它有非空真子集 22 n 名 称 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 集 AB 且 x xA xB 1 2 AAA A 3 ABA ABB BA 并 集 AB 或 x xA xB 1 2 AAA AA 3 ABA ABB B A 补 集 UA x xUxA 且 1 2 U AA U AAU A 第二章 不等式 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a a xaxa 0 xa a 或 x xa xa 0 axbc axbc c 把看成一个整体 化成 axb xa 型不等式来求解 0 xa a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判别式 2 4bac 0 0 0 二次函数 的 2 0 yaxbxc a 图象 O O L O 一元二次方程 的 2 0 0 axbxca 根 2 1 2 4 2 bbac x a 其中 12 xx 12 2 b xx a 无实根 的 2 0 0 axbxca 解集 或 1 x xx 2 xx x 2 b x a R 的 2 0 0 axbxca 解集 12 x xxx 3 3 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UUU ABAB UUU ABAB 第三章 函数 1 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 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 I 内某 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的值 x1 x2 当 x x1 1 x x2 2时 都 有 f xf x1 1 f x f x2 2 那么就说 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增函 数数 x1x2 y f X x y f x 1 f x 2 o 1 利用定义 2 利用已知函数的 单调性 3 利用函数图象 在某个区间图 象上升为增 4 利用复合函数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 I 内某 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的值 x1 x2 当 x x1 1 f x f x2 2 那么就说 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减函 数数 y f X y x o xx2 f x f x 2 1 1 1 利用定义 2 利用已知函数的 单调性 3 利用函数图象 在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 利用复合函数 在公共定义域内 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 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 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在公共定义域内 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 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 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 增函数 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2 函数的奇偶性 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 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如果对于函数 f x 定义域内 任意一个 x 都有 f x f x f x 那么函数 f x 叫做 奇函数奇函数 1 利用定义 要先 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 原点对称 2 利用图象 图象 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的 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 f x 定义域内 任意一个 x 都有 f x f x f x 那么函数 f x 叫做偶偶 函数函数 1 利用定义 要先 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 原点对称 2 利用图象 图象 关于 y 轴对称 指数与对数运算 一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 如果 则称是的次方根 的次方根为 0 若 则当为奇数时 n xa xan0n0a n 的次方根有 1 个 记做 当为偶数时 负数没有次方根 正数的次方根有 an n annan 2 个 其中正的次方根记做 负的次方根记做 n n an n a 1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2 两个关系式 n n aa nn an a an 为奇数 为偶数 3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m nm n aa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1 m n nm a a 4 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mnm n aaa mnm n aaa mnmn aa m mm a bab 其中 均为有理数 均为正整数 0 1a mnab 二 对数及其运算 1 定义 若 且 则 b aN 0a 1a 0 N logabN 2 两个对数 常用对数 10a 10 loglgbNN 自然对数 2 71828ae logln e bNN 3 三条性质 1 的对数是 0 即 log 10 a 底数的对数是 1 即 log1 aa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4 四条运算法则 log loglog aaa MNMN logloglog aaa M MN N loglog n aa MnM 1 loglog n aa MM n 5 其他运算性质 对数恒等式 logab ab 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c a c a b b logloglog aba bcc loglog1 ab ba loglog m n a a n bb m 函数名称 指数函数 定义函数且叫做指数函数 0 x yaa 1 a 图象1a 01a 函数 名称 对数函数 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 0 a yx a 1 a 1a 01a 图象 定义域 0 值域R 过定点图象过定点 即当时 1 0 1x 0y 奇偶性非奇非偶 单调性在上是增函数 0 在上是减函数 0 函数值的 变化情况 log0 1 log0 1 log0 01 a a a xx xx xx log0 1 log0 1 log0 01 a a a xx xx xx 变化对 图象的影响a在第一象限内 越大图象越靠低 在第四象限内 越大图象越靠高 aa x y O 1 0 1x logayx x y O 1 0 1x logayx 定义域R 值域 0 过定点图象过定点 即当时 0 1 0 x 1y 奇偶性非奇非偶 单调性 在上是增函数R在上是减函数R 函数值的 变化情况 1 0 1 0 1 0 x x x ax ax ax 1 0 1 0 1 0 x x x ax ax ax 变化对 图象的影响a在第一象限内 越大图象越高 在第二象限内 越大图象越低 aa 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一般式 顶点式 两根式 2 0 f xaxbxc a 2 0 f xa xhk a 2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2 0 f xa xxxxa 已知三个点坐标时 宜用一般式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 小 值有关时 常使用顶点式 若已知抛物线与轴有两个交点 且横线坐标已知时 选用两根式求更方便 x f x 4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对称轴方程为顶点坐 2 0 f xaxbxc a 2 b x a 标是 2 4 24 bacb aa 当时 抛物线开口向上 函数在上递减 在上递增 当0a 2 b a 2 b a 时 当时 抛物线开口向下 函数在上递增 在 2 b x a 2 min 4 4 acb fx a 0a 2 b a x ay x y 0 1 O 1y x ay x y 0 1 O 1y 上递减 当时 2 b a 2 b x a 2 max 4 4 acb fx a 二次函数当时 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 2 0 f xaxbxc a 2 40bac x 11221212 0 0 M xMxM Mxx a 第四章 平面向量 1 向量 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 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 起点 方向 长度 零向量 长度为的向量 0 单位向量 长度等于 个单位的向量 1 平行向量 共线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 向量加法运算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 首尾相连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 共起点 三角形不等式 ababab 运算性质 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00aaa 坐标运算 设 则 11 ax y 22 bxy 1212 abxxyy 18 向量减法运算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 共起点 连终点 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坐标运算 设 则 11 ax y 22 bxy 1212 abxxyy 设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则 A 11 x y 22 xy 1212 xxyyA 3 向量数乘运算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 记作 a a aa 当时 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 当时 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 当时 0 a a 0 a a 0 0a 运算律 aa aaa abab 坐标运算 设 则 ax y ax yxy b a C A abCC A A 第五章 数列 一 等差数列的性质 一 等差数列的性质 1 1 定义式定义式 常数常数 2312 aaaadaa nn 1 2 2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推广型通项公式 推广型通项公式 变形 dnaan 1 1 dmnaa mn mn aa n aa d mnn 1 1 3 若 a A b 成等差数列 则称 A 为 a b 的等差中项 且 A 2 ba 4 等差数列中 已知 p q m n N 若 p q m n 则 若 mnqp aaaa 2m p q 则 qpm aaa 2 5 若 均为等差数列 且公差分别为 d1 d2 则数列 n a n b nnnn kbaqapa 也为等差数列 且公差分别为 2111 kdddpd 6 在等差数列中 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n a 即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 md mnmnmnn aaaa 32 7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为 则 为等差数列 公差 n a n S 232nnnnn SSSSS 为 n2d 8 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 2n 则有 1 n n a a S S ndSS 偶 奇 奇偶 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 n 则 偶奇中间项偶奇 且SSaSSSn 1 1 n n S S 偶 奇 9 为等差数列中 n a nn anS 12 12 若 均为等差数列 前 n 项和分别为 则 n a n b nn BA n n n n b a B A 12 12 10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是 A 0 是一次函数的形式 n aBAnan 前 n 项和公式 A 0 是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的形式 BnAnSn 2 注当 d 0 时 11 aanaS nn 11 若 a1 0 d 0 Sn有最大值 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 n 0 0 1n n a a 若 a10 Sn有最小值 可由不等式组来确定 n 0 0 1n n a a 二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的性质 1 1 定义式定义式 3 4 2 3 1 2 a a a a a a q a a n n 1 2 n 2 2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推广型通项公式 推广型通项公式 1 1 n n qaa mn mn qaa 3 3 若若为等比数列 则称为等比数列 则称 G G 为为的等比中项 其中的等比中项 其中 0 0 bGa ba abab G 4 等比数列中 已知 p q m n N 若 p q m n 则 若 n a mnqp aaaa 2m p q 则 pqn aaa 2 5 若 an bn 均为等比数列 且公比分别为 q1 q2 则数列 pan an bn n a 1 an 也为等比数列 且公比分别为 pq1 q1 q2 q1 n n b a 1 1 q 2 1 q q 6 在等比数列中 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n a 即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mnmnmnn aaaa 32 m q 7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为 则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n a n S 232nnnnn SSSSS n q 注意 当注意 当k k Nk k N 时 此性质不成立时 此性质不成立 2 1 nq 8 等比数列前 n 项积为 则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n a n k k k k k 2 32 2 k q 9 等比数列中 若 0 则 q 1 时 数列递增 0 q 1 时 数列递减 n a 1 a 若1 时 数列递减 0 q L A B 公理 1 作用 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 公理 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 A B C 三点不共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使 A B C 公理 2 作用 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 公理 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半角公式 sin cos1 cos1 sin cos1 cos1 2 tan 2 cos1 2 sin 2 cos1 2 cos 2 tan1 2 tan1 cos 2 tan1 2 tan2 sin 2 2 2 万能公式 L A C B A 符号表示为 P L 且 P L 公理 3 作用 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 同一平面内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 同一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 2 公理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 设 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c b 强调 公理 4 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 在平面 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 4 作用 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a 与 b 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 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 与O的选择无关 为简便 点O一般取在两直 线中的一条上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0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 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记作 a b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计算中 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 直线在平面内 有无数个公共点 2 直线与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 直线在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指出 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可用 a 来表示 a a A a 直线 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直线 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 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b a a b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P L 共面直线 a c 2 符号表示 a b a b P a b 2 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 用定义 2 判定定理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 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 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 a a b b 作用 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 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a a b b 作用 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 3 直线 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 定义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 互相垂直 记作 L 直线 L 叫做平面 的垂线 平面 叫做直线 L 的垂面 如图 直线与平面垂直时 它们唯一公共点 P 叫 做垂足 L p 2 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 a 定理中的 两条相交直线 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 定理体现了 直线与平面垂直 与 直线与直线垂直 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 二面角的概念 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A 梭 l B 2 二面角的记法 二面角 l 或 AB 3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 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 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 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 棱柱 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 2 rrlS 4 圆台的表面积 5 球的表面积 22 RRlrrlS 2 4 RS 二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 柱体的体积 2 锥体的体积 hSV 底 hSV 底 3 1 3 台体的体积 4 球体的体积 hSSSSV 3 1 下下上上 3 3 4 RV 第十章 解析几何 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和斜率 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 l 与 x 轴相交时 取 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所 成的角 叫做直线 l 的倾斜角 特别地 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 0 2 倾斜角 的取值范围 0 180 当直线 l 与 x 轴垂直时 90 3 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90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 也就是 k tan 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0 k tan0 0 当直线 l 与 x 轴垂直时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 l 的倾斜角 一定存在 但是斜率 k 不一定存在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 P1 x1 y1 P2 x2 y2 x1 x2 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 P1P2 的斜率 斜率公式斜率公式 k y2 y1 x2 x1k y2 y1 x2 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 如果它们平行 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 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 那么它们平行 即 2 22rrlS 22 122221 PPxxyy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 缺少这个前提 结论并不成立 即 如果 k1 k2 那么一定有 L1 L2 2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 如果它们互相垂直 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 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 倒数 那么它们互相垂直 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点斜式方程 直线经过点 且l 000 yxP 斜率为 k 00 xxkyy 2 直线的斜截式斜截式方程 已知直线的斜率为 且与轴的交点为 lky 0 bbkxy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已知两点其中 y y1 y 222211 yxPxxP 2121 yyxx y2 x x1 x x2 2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已知直线与轴的交点为 A 与轴的交点为 B 其中lx 0 ay 0 b 0 0 ba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A B 不同时为 0 yx 0 CByAx 2 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 给出例题 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 4y 2 0 L1 2x y 2 0 解 解方程组 得 x 2 y 2 3420 2220 xy xy 所以 L1 与 L2 的交点坐标为 M 2 2 两点间距离两点间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公式 1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00 yxP0 CByAxl 22 00 BA CByAx d 2 2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和的一般式方程为 1 l 2 l 1 l0 1 CByAx 则与的距离为 2 l0 2 CByAx 1 l 2 l 22 21 BA CC d 圆 1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大于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椭 1 F 2 F 12 F F 圆圆 即 2 2 2121 FFaaMFMF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椭圆的焦点 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2 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轴上x焦点在轴上y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 xy ab ab 22 22 10 yx ab ab 范围且axa byb 且bxb aya 顶点 1 0aA 2 0aA 1 0 b 2 0 b 1 0 aA 2 0 aA 1 0b 2 0b 轴长短轴的长 长轴的长2b 2a 焦点 1 0Fc 2 0Fc 1 0 Fc 2 0 Fc 焦距 222 12 2FFc cab 对称性关于轴 轴 原点对称xy 离心率 2 2 101 cb ee aa 3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 的点的轨迹 1 F 2 F 12 F F 称为双曲线双曲线 即 2 2 2121 FFaaMFMF 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双曲线的焦点 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4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轴上x焦点在轴上y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 0 xy ab ab 22 22 10 0 yx ab ab 范围或 xa xa yR 或 ya ya xR 顶点 1 0aA 2 0aA 1 0 aA 2 0 aA 轴长虚轴的长 实轴的长2b 2a 焦点 1 0Fc 2 0Fc 1 0 Fc 2 0 Fc 焦距 222 12 2FFc cab 对称性关于轴 轴对称 关于原点中心对称xy 离心率 2 2 11 cb ee aa 渐近线方程 b yx a a yx b 5 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等轴双曲线 6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抛物线 定点称为FlF 抛物线的焦点抛物线的焦点 定直线称为抛物线的准线 l 7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 2 2ypx 0p 2 2ypx 0p 2 2xpy 0p 2 2xpy 0p 图形 顶点 0 0 对称轴轴x轴y 焦点 0 2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邮政2025衢州市秋招信贷审查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丽江古城区中烟工业2025秋招工艺工程师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芜湖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品牌推广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梅州梅江区中烟工业2025秋招心理测评题库含参考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固原市秋招运输调度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安全用电考试题及答案
- 柱子外包砖墙施工方案
- 爬架施工方案及现场施工
- 涪陵木纹隔墙施工方案
- 白皮书:2025年中国老年教育服务创新案例集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课件
- 河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 【课件】 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万玮:《班主任兵法》
- 拔牙知情同意书
- 《结构化学》课件第二章-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 个人分期还款协议书的范本
- SOP的作用与重要性
-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 中国地图(各省可调整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