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资料 - 1 - 平均方程式法 一、对于两种物质反应存在多种量的关系,可发生多种反应或有多种化学方程式存在时,可看作存在一种平均化学方程式 或叫总反应方程式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较简捷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 1将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 10 2S 溶液和 16 液混合,最终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 B A. H+ B. H+ C. H+ D. H+ 解析:可将 2S 的化学计量数看作 8 与 5,得如下平均化学方程式: 85328于生成的 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后水溶液显碱性,由此可知: H+; ,故应选 B。 例 2红磷在氯气中发生燃烧反应,若参加反应的磷原子与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充分反应后生成物中 质的量之比是 ( C ) A. 3 5 B. 5 3 C. 3 7 D. 1 2 解析:不管过程,只用一个平均化学方程式表示: 10P 1837应选 C。 例 3用 1 L 1.0 L 液吸收 0.8 得溶液中 物质的量之比约 5 A A. 1 3 B. 2 1 C. 2 3 D. 3 2 解析:写出平均方程式为: 54 3,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例 4在一定条件下,将 70 2S 和 90 2混合,并使其反应完全,再恢复原状,生成 解:由题意知 量,故产物有 S 和 阿氏定律,可直接写出如下平均方程式: 9070 x y 70 z 70 x 55 2x z 180 y 15 平均反应式为: 90705515S 70出 5 答:生成 例 5在一定条件下,将 70 2S 气体和 90 2混合,其使其反应完全再恢复原状,生成 B A 100 B 55 C 50 D 70 析:本题也可以照例 4 计算,但由于本题是选择题,选项有其迷惑,也有其暗示,故有其技巧方法。 由题意知 量,故产物有 S 和 此生成 0 此可淘汰 A、 D 选项。用 B、 C 选项中的一个去试探,写出平均方程式。如用 C 选项,可得平均方程式为: 90705515S 70然,氧原子数不平。故 C 错 例 6已知 液反应为: 32222盛 a O、 b c 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V L 某浓度的烧碱溶液后,密闭容器中压强几乎为零。则 L)为 D A. V B. V (2 C. V D. 析:据题意可得如下平均方程式: a b c (a b)管右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如何,根据氮原子数守恒,可得出 a b),即为 (a b)化学资料 - 2 - 而找出正确答案为 D。 例 7 40 2S 气体在 50 2中燃烧,两种气体 均已耗尽。则生成的 解析:由平均方程式为: 453S 4得出结果 。 答案: 30 例 8为了配制一种培养液,需要用含有 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 1的混合液。每升混合液中含磷元素 01 用 40 L 0 L 混合液,问需取该 上海 92 解:用平均方程式法。 根据产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可写出平均方程式如 下: 5435 n nP 01 L 2 L 02 005 L 50 mL n 02 5 025 m 025 40 g / 10 g 另解;用极限分析法。 设生成 为 3x 和 2x, , 3x 3x 2 2 , 2x x 5x 01 2 02 4x 02 x 005 n 5x 5 005 025 下同上解。 答:需 0 体 0 g。 例 9将含有 01 矾 12溶液和 100 a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 反应完毕,液体仍然澄清 B 液体浑浊,沉淀物是 生成 01 l和 02 液体浑浊,沉淀物是 H3 解析:由题意给出的两物质的物质的量,写出平均方程式: 2H22 H3即可看出 C 是对的。 二、两种物质可分别与一种物质反应,将其混合后再与此物质反应,由此可得一平均化学方程式 或叫总反应方程式 ,利用此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确定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由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确定生成物。 例 1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 H+和产生 - 3 -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 5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B ) A. 1 3 B. 1 2 C. 1 1 D. 1 4 解析:本题原是两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两个总量,故是 2 2 型混合物的计算,只须设两个未知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但如果用一个化学方程式,先固定 H+和 配平,即可得到平均方程式,这样就可求得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如 2M( 6 355故应选 B。 例 2 g 成 672 合气体 (标准状况 ),该混合气体通过放电,恰好完全反应,则混合物中 物质的量之比是 A A. 2 1 1 B. 1 1 1 C. 1 2 1 D. 3 2 1 解析:利用总反应方程式找出 22 4 1,应选 A。 例 3将 150条件下电火花引发反应后,容器中的压强为零。由此作出的正确结论是 B A. 原 1 4,反应后的容器中生成 B. 原 物质的量之比是 1 2 6,反应后的容器中生成 合物 C. 原 物质的量之比是 2 1 4,反应后的容器中生成 D. 原 2 6,反应后的容器中生成 解析: 即是写出的平均方程式也不是选项中的物质的量之比:2 3 其它选项可写出如下平均反应方程式: B. 26 28. 26 28. 1064 4210应选 B。 化学资料 - 4 - 平均式法 平均式法是高低求中类计算问题的一种求混合物组成的方法。利用高低求中原理以确定平均式,从而求得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分子式。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有两种:第一种是首先求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找出小于平均值的一种物质,然后再通过计算确定另一种物质及百分含量,用同一性原理检验是否符合题意。第二种是首先求出平均式,然后用居中性原理确定混合物可能出现的组 合情况,用同一性原理检验这些组合情况的合理性,用求和公式变式或三角正弦法、或十字交叉法以确定符合题意的每一组合的各物质有关量。 例 1有两种气态烃 20 过量氧气反应后生成 40 氧化碳和 30 蒸气(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 100 )。求混合烃的物质的量组成。 解析: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出如下化学方程式: 23此可求得该混合烃的平均式为 照居中性原理, C 原子数可都为 2,或一种为 1,一种大于 2; 一种情况:一种小于 3,一种大于 3。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的气态烃为碳原子数小于 4 的烃 即不包括新戊烷,这是过去题的叙述和含意,现在的题则准确地叙述为:碳原子数小于 4 的烃 有: 从 C 原子考虑, 3、 种, 合出 3 种。这样问题弄得很复杂。若从 为甲烷和碳原子数为 3、 4 的烃,其氢原子数皆大于 3,这些组合都不符合题意。而 的只有 结合碳原子看,可得出两种组合: 222 由氢原子数的三角正弦,可得出它们的物质的量组成: 答: (1) 20% (2) 5%, 5% 注意:在求平均式建立烃的化学方程式时,不必用 (x4y) g),而应直接代入相应的数字。由于计算烃的平均式时不需要氧气的数据,故可令上面令为 k。 例 2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 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 二氧化碳 ( 气体体积都已折算为标准状况 ) 和 3.6 g 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 A. 3 B. 3 C. 3. 2 E. 2(92 年上海高考题 28) 解析:标准状况下,气体 为 1 为 2 3.6 g 为 2 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即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出如下化学方程式: 23此可求得该混合烃的平均式为 照居中性原理, C 原子数可都为 2,或一种为 1,一种大于 2; 种小于 3,一种大于 3。 B、 E 选项符合题意。 例 3常温下,一种烷烃 组成的混合气体 , 分子中最多只含化学资料 - 5 - 有 4 个碳原子,且 分子的多。 1 将 1 L 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 推断原混合气体中 所有可能的组合及其体积比,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组合编号 的体积比 (2 120时取 1 L 该混合气体与 9 L 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当恢复到 120和燃烧前的压强时,体积增大 试通过计算确定 的分子式。 (解析: 1 1 L 碳原子数为 n 的烷烃 或烯烃充分燃烧后均得到 n L 题意 1 L 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 25 L 分子的多,可推断此混合气体只能由碳原子数小于 25 的烷烃 2碳原子数大于 25 的烯烃 成。它们有 4 种可能的组合。可根据每一组合中烷烃和烯烃的碳原子数,按三角正弦法确定 的组成。如: 即的体积比为 1 3。 则 1 3 1 1 1 1 3 1 2 因 燃烧的混合烃为 z。 25g 由氧原子数相等关系得: 2z 22y, 整理为: 4z y 10 由差量得:91)1( 625%, 整理得: 2z y 175 联立 式解得 y 65, x 25。即混合烃的平均式为: ,则为上述 4 组中的第 2 组和第 4 组。按同一性原理,由烷烃和烯烃的氢原子数可得出其体积比,第 4 组仍为3 1,为该题的解;第 2 组为 3 5,与碳原子数所得的体积比 1 1 不相符,应舍去。即24 答案: (1) 组合编号 的体积比 ( 223434 3 1 1 1 1 3 1 化学资料 - 6 - (2) A: B: 4两种气态链烃各 0.1 成的混合物,与过量氧气混合后充分燃烧,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时,溶液质量增加 7.2 g;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质量增加 17.6 g。在下列混合物中: 烷烃与烷烃; 烷烃与烯烃; 烷烃与炔烃; 烯烃与烯烃; 烯烃与炔烃; 炔烃与炔烃,符合上述情 况的是 C A. B. 、 C. D. 、 解析:由 0.1 混烃燃烧生成 0.4 .4 2O,得平均式为 生易认为和都对而多选 A。因为含 4 个碳原子的烯烃只有 5 个碳原子数的烃不为气态烃,故不能选 A。 例 5在压强为 105 127下,由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气体 20 5 2混合,引燃恰好使有机气体完全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构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 恢复到反应前的条件,混合气体的密度比点燃前的混合气体 (含 密度减少了101。试问原混合气体的组成有哪些可能?每种可能中,各组成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解析:燃烧后,已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由三角正弦可得出 体积比 为 2 3,后来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45 10 50 中: V 20 30 解一:用平均式求解。设平均式为 45 46x 1, y 1, z 1,平均分子式为 能是一碳化物。一碳化物有: 照居中性原理,从氧原子考虑,只能有两种组合: 氢原子数或氧原子数可知两组中各成分皆占 50%。 解二:用代数方程求解: 设 A为 x 0 x 20 xB 25 2030 A、 等式不成立: 2x 220 x 20,即等式两端碳原子数不等。 若 A、 x 20 x 20,则等式成立。 一碳化物有: 各占 50%时有以下两种组成符合题意。 答: (1) 50% 50% (2) 50% 50% 例 6将 01 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 完全燃烧后得到 336 L标准状况 6 g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有乙烯 B 一定有甲烷 C 一定没有甲烷 D 一定没有乙烷 解析:烃、 C、 15 4,平均式为 必有甲烷,同时另一种烃含碳原子数大于 1,且含有 4 个 例 7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两种有机物 按等物质的量混合。取 1 要 5 成 5 知 分子中氢原子数的两倍。求 A、 解析:因为燃烧时 1 原子耗 1 2, 4 原子耗 1 2。现 5 - 7 - 耗 25 2,剩 1 2需 4 原子。故可得平均式为 2Ox。 讨论:当 x 1 时,平均组成为 两种组合符合: 8O 和 8当 x 2 时,平均式为 符合烃类衍生物的组成,故舍去。 例 8 等物质的量的 组成的混合物 005 125 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01 1 2O。试通过计算回答: 1 从分子式角度看,该混合物组成有几种可能,写出各组混合物的分子式。 2 另取一定量的 完全 燃烧,将其以任意物质的量比混合,且物质的量之和一定; 若耗氧量一定,则 A、 、 。 若生成的 物质的量一定,则 A、 B 的分子 式分别是 、 。 3 另取 a 任意比混合的 的混合物,在过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 若耗氧量为定值,则该值为 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 若 生 成 物 物 质 的 量 为 定 值 , 则 生 成 物 水 的 质量 范围为 。 解析: 25 44均式为 a 25 a 最大: 3 最小: a 3a a a 答案: 1 36和 22 2和 6和 2 3 25 a 18 a 54 a g 例 9在常温常压下,将 1L 2、 2混合点燃,经充分反应并恢复到相同状态下,测得总体积减少 26 原混合气体中 解析:可将 过差值公式可求混合物 1614y 26, y 25, 16 4 : 用平均式法确定混合物的组成,要根据条件进行检验,其中,以利用同一性原理来判断则较为简捷。 请参看用同一性原理解平均式问题 以下各题供参考练习: 1 10 态混合烃,完全燃烧可生成 20 5 蒸气 体积均在同一条件下测得 ,则该混合烃的组成可能是 A B C D 将 01 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完全燃烧,得到 016 6 g 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混合气体中一定有甲烷 B 混合气体中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 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乙烯 D 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炔 3烯烃 组成的混合烃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12。 150时,将混合烃与氧气按 1 4 的体积比在密闭容器中引燃,使两种烃充分氧化,测得反应后密闭容器中压强为反应前的 。求 A、 在混合烃中的物质的量分数。 答: 0% 0% (93 年成都市一诊 41) 4饱和烃 在常温下均为气体,其中 。 (1) 将 按一定比例混合。 1 学资料 - 8 - 试推断该混合气体的可能组合及 混合时的体积比。将结果填入下表: 2) 1 混合气体恰好能使含 0.4 的四氯化碳溶液完全褪色,推断上述各组合中符合该条件的 的分子式,填入下表。 (3) 120时, 1 L A、 1 L 同温同压下总体积增大 2 L。试通过计算确定 的分子式。 ( 91 年上海高考题 48) 答: (1) 44442233 1 4 1 3 2 3 2 (2) 3) A 为 3学资料 - 9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同与不同 一、 强、弱电解质概念上的四大区别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电离不可逆,不存在电离平衡,溶液中不存在电解质的分子,只有电解质的离子;其电离方程式写等号,在离子方程式中可溶的强电解质写离子 符号。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很少部分电离,电离可逆,存在电离平衡,溶液中存在大量的电解质分子,少量的电解质离子;其电离方程式写可逆符号,在离子方程式中写分子式。 二、有关强、弱电解质的“同与不同”: 1溶液中粒子种类数目不同:强电解质:少;一元弱电解质:多;多元弱电解质:更多。 2相同溶液浓度时 1 离子浓度:强大弱小。酸中 H+:二元强酸一元强酸一元弱酸;碱中 :二元强碱一元强碱一元弱碱。 2 是强小弱大;碱是强大弱小。 3 导电能力:强大弱小。 4 强、弱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的速率:强大弱小。 3相同浓度、相同体积时: (即相同物质的量 ) 1 离子的物质的量:强多弱少。 2 同体积、同浓度的同价酸、碱具有相同的中和能力或反应能力 (四同 );反应后溶液的 强为 7。 3 同温、同压下,同价的强、弱非氧化性酸与足量的活泼金属反应时,所耗金属量相同,收集到的氢气体积相同 (五同 )。 4 H+ 1 H+、 的离子浓度相同; 2 溶液浓度:一元弱酸一元强酸二元强酸;一元弱碱一元强碱二元强碱。 3 强、弱酸与同一金属反应时,初速相同。 4 同等程度稀释时,弱酸的 碱的 5 液体积相同时: 1 溶质的物质的量:弱酸一元强酸二元强酸; 弱碱一元强碱二元强碱。 2 强、弱酸与同一金属 (足量 )反应时,所耗金属量:弱多强少; 产生的氢气量:弱多强少。若酸过量 ,产生 金属量同,反应终了时所需时间:强多弱小。 3 中和能力不同:强弱。令强、弱电解质反应能力为 u1/,即 为电离度 )。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弱电解质的稀溶液稀释时,电离度增大,而离子浓度反而减小;二是相同 元弱酸 (或弱碱 )溶液的浓度是一元强酸 或强碱 溶液浓度的1 倍;相同浓度时,一元强酸 或强碱 溶液的 H+浓度是一元弱酸 (或弱碱 )溶液的 H+浓度的1 倍。 例 1有体积和 和一元弱酸溶液 Y,已知弱酸在此溶液中的电离度为 05%,则 X、 的 B A 100 倍 B 200 倍 C 500 倍 D 20 倍 解析:此条件下,一元弱酸的中和能力是一元强酸中和能力的 1,%200。故应选 B。 例 2已知同温度、同物质的量度浓度的 液的 此,下列对两种对应酸 相同温度和浓度下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cX cY B C 液的 液的 D 液的 cH+ 液的 cH+ 解析:水解盐的碱性越强,对应的酸越弱,故 。应选 例 3已知一种 cH+ 1 10 3 L 的酸和一种 c 1 10 3 L 的碱溶液H(+化学资料 - 10 - 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B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解析:很多学生在解此题时选 D,认为混合溶液显酸性,是反应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水解所致。其实,只知氢离子浓度或氢氧根离子浓度并不能确定它的强弱,前面强、弱电解质的同与不同告之,氢离子浓度 或氢氧根离子浓度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 或强碱与弱碱 ,当体积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同的,弱酸 或弱碱 的物质的量比强酸 或强碱 大得多。因此,本题要考虑各种情况。当是强酸和强碱时,它们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 生成的盐不水解 ,不符合题意。当是强酸与弱碱时,弱碱的浓度比相应强碱的浓度大得多,故弱碱过量,反应后溶液显碱性,也与题意不符。若是弱酸与强碱时,弱酸的浓度比相应强酸的浓度大得多,故酸过量,反应后溶液显酸性。因此 例 4对于 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c 的 c B. . 与等量的铁反应,两者初速相等 D. 分别稀释 10 倍, 解析: 同,即氢离子浓度相同,故对应的同价酸根的浓度也是相同的。在体积相同时,醋酸的浓度比氢溴酸浓度大得多。由于 2H+非氧化性强酸 氢离子浓度相同,故两者反应的初速是相等的。由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时有利于醋酸的电离,故醋酸的 例 5 同、体积相同的盐酸 (A)和醋酸 (B)溶液,分别和锌反应, 若最后有一种溶液中锌有剩余,且放出气体一样多,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反应所需时间: B A 开始反应速率: A B 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 AB 整个反应过程平均速率: B A 盛盐酸的溶液里锌有剩余 盛醋酸的溶液里锌有剩余。 A. B. C. D. 解析: 积相同的一元弱酸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比 一元强酸大得多,故盐酸中的锌有剩余;但两者氢离子浓度相同,反应的初始速率相同,该置换氢的锌应相同。弱酸由于存在电离平衡,反应速率减缓得要慢些,反应所需时间短些。 例 6将体积为 10 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 a b 得稀 释 后 溶 液 的 为 5 。 则 稀 释 后 溶 液 的 体 积 ( 上海 ( D ) A. a b 100 B. a b 1000 C. a b D. a b 解析:这是稀释的逆向问题,也可以从正向去分析。 同的同价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弱酸的 的盐酸稀释 100 倍时, 。而 的醋酸要变成 ,稀释的倍数应大于 100 倍,即应加入更多的水才行。 例 7有两瓶 2 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酚酞试液、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判别哪瓶是强酸:_。 (解析:根据本题的条件和所给的试剂,应采用稀释的方法。只是要注意稀释的倍数要相同,且倍数要大,如 100 倍。否则,效果不太明显。 答案:各取等体积酸液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 (如 100 倍 ),然后用 纸分别测其 例 8常温下,有 2 的 00 将其 1设溶液的体积可直接相加;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 1 若用 10 的 加入 2 若用 2 的盐酸 ,应加入 3 若用 001 L 的 1 ; 4 若用 2 的任意一元酸 液 V2 。 化学资料 - 11 - 解析: 1 cV V100 101001042 103, 1 104V 01 103V, 103104V 09, 101 V 09 103 900, V1000。 2 102 100 102V 103100 V , 1000 10 V 100 V, 11V 900, V11900 818 3 同浓同何体 有相同的中和能力,但反应后由于生成强碱弱酸盐,即 水解而使溶液的 1,为要使其降到 11,还需加入 818。 4 在通常情况下, 当一元酸为弱酸时, 818;当为强酸,如盐酸 时, 818。 答案: 1 1000 2 818 3 818 4 0 818 或 818 试用上述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中和相同体积、相同 a(、 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 3,则 (三南高考 A A. B. C. D. 有体积和 与一元弱酸 知室温时 则该两种酸溶液跟同一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能力 C A. 的 B. 的 C. 的 D. 的 3在同一温度下,当弱电解质溶液 a,强电解质溶液 b,金属导体 c 的导电能力相同,若同时升高到相同温度,则它们的导电能力是 A A. a b c B. a b c C. c a b D. b c a 4 甲:盐酸,乙:醋酸 )分别与锌反应, 若最后锌都已完全溶解,且放出的气体一样多,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B A. 反应开始时,其速率:甲乙 B. 反应所需时间:乙甲 C. 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甲乙 D. 两份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乙甲 5 25、 体积均相等的氨水和烧碱溶液中, c和 c关系正确的是 ( B ) A. c c B. c c C. c c D. 无法判断 6 用一定浓度的 元弱酸,电离度 10%、 元强酸 ,则所需 C A 1 1 B 1 10 C 100 1 D 1 100 7某氨水的 x,某盐酸的 y,已知 x y 14,将上述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c c c cH+ B. c c c cH+ C. c c cH+ c D. c cH+ c c 8有两种 的溶液:一种是强酸,一种是弱酸。为了对它们作出鉴别,某学生只用蒸馏水和 纸进行实 验,使得到了结论。其方法和结论是_。 答案:各取少许进行等倍数的大量稀释,稀释过程中 9试论述:“ 于 3 的酸溶液与 于 11 的碱溶液以等体积混和后, 溶液的,也可能大于 7 或小于 7。”这一结论正确的理由。 1 2 3 答案: 强酸与强碱恰好完全中和, 7 强酸与弱碱中和时,碱大大过量,7 弱酸与强碱中和时,酸大大过量, 7 化学资料 - 12 - 巧用化合价解答问题 化合价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利用化合价的有关规律可以很巧妙的解题。 化合价的规律有: 一、化合价法则:在一种化合物中,正价总数等于负价总数的绝对值;或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 此法则的用途有:一写 (写分子式 )、二判断 (判断分子式的正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一配平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三确定 (确定化合物中某 元素的化合价,确定根价,确定离子的电荷数 )。 例 1:化学药物乌洛托品是一种由 C、 H、 N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有12 个氢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如右图所示。乌洛托品分子中氮原子数是 ( B ) A. 3 个 B.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锡市文艺院团传习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湖南邵阳北塔区区外选调教师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试题
- 2025年流行病学应试指南试题
- 校园管理创新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研究
- 流程培训课件名称
- 培训与开发第五版课件6
- 教育科技融合的培训新模式与学习路劲
- 2025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 探索未来教育模式-基于区块链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报告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电子表格版(带公式-自动计算)
- 订婚解除婚约协议书模板
- 护理一科一品成果课件
- 马生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试验检测实施方案
- 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 车辆爆胎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技巧
- 2024年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精编版)
- 全国职业大赛(中职)ZZ006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赛题第2套
- 老年综合评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