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3月份考试试卷B卷_第1页
2020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3月份考试试卷B卷_第2页
2020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3月份考试试卷B卷_第3页
2020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3月份考试试卷B卷_第4页
2020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3月份考试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7 页 20202020 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届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 3 3 月份考试试卷月份考试试卷 B B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6666 分分 1 2 分 亚洲的地形特点是 A 中部低 四周高 B 中部高 四周低 C 起伏不大 D 东高西低 2 2 分 下列关于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亚洲南部分布有热带草原气候 B 瑞雪兆丰年 这句谚语反映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 非洲分布最广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D 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燥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影响 3 2 分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 苏伊士运河 B 白令海峡 C 太平洋 D 乌拉尔山脉 4 2 分 歌曲 亚洲雄风 中唱到 我们亚洲 山是高昂的头 我们亚洲 河像热血流 听 到这里 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副亚洲壮丽山河的画卷 下列关于亚洲地理位置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亚洲西临大西洋 东临太平洋 南临印度洋 第 2 页 共 17 页 B 亚洲西北隔苏伊士运河望非洲 C 亚洲地跨寒 温 热三带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D 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 北半球 5 2 分 读亚洲沿 30 N 纬线地形剖面图 该图呈现出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是 A 中部高四周低 B 低 高 低 C 高 低 高 D 高 高 低 6 2 分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 A 贝加尔湖 B 里海 C 死海 D 波罗的海 7 6 分 图为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 3 页 共 17 页 1 两大洲的大陆是一个整体 合称为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南美大陆 D 澳大利亚大陆 2 甲大洋是 A 北冰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3 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状况的描述 正确的是 A 全球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半球 B 全球海洋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C 全球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D 全球海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半球 8 2 分 下列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 第 4 页 共 17 页 A 北美洲和南美洲 B 北美洲和欧洲 C 亚洲和南极洲 D 北美洲和非洲 9 2 分 关于亚洲人口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B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C 亚洲有 6 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 D 东亚 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10 2 分 关于亚洲位置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东北以土耳其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B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欧洲为界 C 主要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D 亚洲被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和北冰洋包围 11 2 分 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 西西伯利亚平原 B 华北平原 C 印度河平原 D 恒河平原 12 12 分 读 亚洲地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第 5 页 共 17 页 1 从东西 南北半球看 亚洲大部分位于 A 西半球 B 南半球 C 北半球 2 从海陆位置看 亚洲的东面是 洋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印度洋 3 亚洲与 A 大洲以 运河为界 A 因吉利海峡 B 土耳其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4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图中导致 和 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第 6 页 共 17 页 B 经度位置 C 海陆位置 5 图中 三地 人口较稠密的是 A B C 6 地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A 煤炭 B 黄金 C 石油 13 2 分 我们生活的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下列关于亚洲的 世界之最 叙述正确的是 A 位置 亚洲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B 地形 珠穆朗玛峰海拔世界最高 C 湖泊 死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D 人口 印度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 14 2 分 关于亚洲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亚洲许多国家经济不发达 是因为资源贫乏 B 波斯湾沿岸国家比较富裕 属于发达国家 C 亚洲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D 印度属于发达国家 15 2 分 关于亚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第 7 页 共 17 页 A 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 B 亚洲大部分位于热带和南温带 C 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D 亚洲南北所跨纬度最大 16 2 分 云南的小强为向外国小朋友问好 特意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卡 装进一只漂流瓶丢进澜 沧江 最有可能拣到漂流瓶的小朋友所在国家是 A 柬埔寨 B 新加坡 C 俄罗斯 D 印度 17 2 分 下列亚洲国家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A 中国 B 印度 C 泰国 D 日本 18 2 分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A 长江 B 恒河 C 鄂毕河 D 湄公河 19 2 分 下列有关亚洲的说法 正确的是 第 8 页 共 17 页 A 大部分位于寒带 B 地势原因造成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C 是跨经度最广 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小 季风气候不显著 20 4 分 甲 乙分别表示亚洲大陆沿 30 N 沿 80 E 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 据图可知 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 西部高 中部低 B 东部高 西部低 C 中部高 四周低 D 中部低 四周高 2 亚洲北部河流主要注入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大西洋 21 2 分 下列 亚洲之最 中不是 世界之最 的是 A 亚洲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B 亚洲最深的湖泊 贝加尔湖 C 亚洲最大的湖泊 里海 第 9 页 共 17 页 D 亚洲最长的河流 长江 22 2 分 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高原山地气候 23 2 分 受地势的影响 亚洲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 A 都向北流入北冰洋 B 都向东流入太平洋 C 都向南流入印度洋 D 呈放射状流入四周的海洋 24 2 分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农业生产方面 水利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方面 交通和工程建设方面 A B C D 25 2 分 图中四条河流所在的大洲正确的是 第 10 页 共 17 页 A a 亚洲 B b 南美洲 C c 欧洲 D d 非洲 二 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4747 分分 26 9 分 读 亚洲地区图 完成下列各题 1 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河流 A 山脉 B 大洋 D E 高原 C 半岛 半岛 国家 洲 27 15 分 读 亚洲图 完成下列问题 第 11 页 共 17 页 1 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 海 湾 洋 河流 a b c 湖泊 d 山脉 A B C D 半岛 甲 乙 丙 2 属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的是 填代码 28 9 分 读 亚洲地形分布示意图 和 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回答问题 1 亚洲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 中部地形以 和山地为主 四周分布着较低的 和高 原 2 受 地形或气候 的影响 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 东部或中部或西部 地区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 形成了独特的 气候 3 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体现了亚洲 季风或海洋性 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各 种气候类型中 序号 所代表的 气候分布面积最广 4 受 位置的影响 平均气温逐渐降低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年降水量逐 渐 29 14 分 读图 完成问题 第 12 页 共 17 页 1 亚洲西南以 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 从东 西半球看 亚洲位于 半球 受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亚洲的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由南向北依次为 亚热 带季风气候 它们共同的气候特点是 2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输出石油最多的是 地区 该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 及其沿 岸地区 图 3 气候图代表了本区主要气候类型 该气候类型是 因此 资源成为本区各国 争夺的焦点 本区成为世界关注焦点 矛盾冲突不断的原因还有 两点 3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里氏 9 0 级地震后 造成石油紧缺 请你写出一条由本区输往日本 的海上石油输出路线 4 亚洲地形以 为主 地势特点为 河流呈 状向四周分流 第 13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6666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7 2 7 3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2 2 第 14 页 共 17 页 12 3 12 4 12 5 12 6 13 1 14 1 15 1 16 1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