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前馈控制系统 2 第二章 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征 7 第三章 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1 第五章 总结 24 参考文献 24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 专业班级 自动化 09 1 学号 2009100601 姓名 李丰 成绩 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控制系统 摘要 流量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被控量之一 因而流量控制的研究具有 很大的现实意义 锅炉的流量控制对石油 冶金 化工等行业来说必不可 少 本论文的目的是锅炉进水流量定值控制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动化仪 表技术 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以实现对水箱液位的过程控制 首 先对被控对象的模型进行分析 并采用实验建模法求取模型的传递函数 然后 根据被控对象模型和被控过程特性并加入PID调节器设计流量控制系 统 采用动态仿真技术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同时 通过对实际控 制的结果进行比较 验证了过程控制对提高系统性能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 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 组态技术开始得到重视与运用 它能够很好地解决传 统工业控制软件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用户能根据控制对象和控制目的任意 组态 完成最终的自动化控制工程 关键词关键词 流量定值 过程控制 流量定值 过程控制 PIDPID 调节器 前馈控制 系统仿真调节器 前馈控制 系统仿真 装 订 线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2 第一章 前馈控制系统 1 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在热工控制系统中 由于被控对象通常存在一定的纯滞后和容积滞后 因 而从干扰产生到被调量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偏差产生到调节器产生控 制作用以及操纵量改变到被控量发生变化又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可见 这种反 馈控制方案的本身决定了无法将干扰对被控量的影响克服在被控量偏离设定植 之前 从而限制了这类控制系统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考虑到偏差产生的直 接原因是干扰作用的结果 如果直接按扰动而不是按偏差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 当干扰一出现调节器就直接根据检测到的干扰大小和方法按一定规律去控制 由于干扰发生后被控量还未显示出变化之前 调节器就产生了控制作用 这在 理论上就可以把偏差彻底消除 按照这种理论构成的控制系统称为前馈控制系 统 显然 前馈控制对于干扰的克服要比反馈控制系统及时的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若系统中的调节器能根据干扰作用的 大小和方向就对被调介质进行控制来补偿干扰对被调量的影响 则这种控制就 叫做前馈控制或扰动补偿 前馈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结合下面图 1 所示的换热器前馈控制进一步说 明 图中虚线部分表示反馈控制系统 换热器是用蒸汽的热量加热排管中的料液 工艺上要求料液出口温度一 1 定 当被加热水流量发生变化时 若蒸汽两不发生变化 而要使出口温度保持 不变 就必须在被加热水量发生变化的同时改变蒸汽量 这就是一个前馈控制 系统 图中虚线所示是反馈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没有前馈控制及时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3 图 1 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于图 2 所示 图中 测量变送器的变送系数 B k s 干扰通道对象传递函数 DZ W s 控制通道对象传递函数 D W s 前馈控制装置或前馈调节器的传递函数 B W 2 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 理想的情况下 针对某种扰动的前馈控制系统能够完全补偿因扰动而引起 的对被调量的影响 实现对干扰完全补偿的关键是确定前馈控制器 前馈调节 器 的控制作用 显然 s 取决于对象控制通道和干扰通道的特性 B W 由图 2 可得 s s s s s Y DZ W B K B W D WZ 1 令 0 则有 s s s B K Y s Z s DZ W B W D W 2 式中 是干扰引起的输出 在理想的情况下 经过前馈控制以后 被调量 Z s 不变 即实现了所谓 完全补偿 此时 s s s Y s Z s DZ W B W D W 0 所以 前馈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为 sW sW sW D DZ B 3 上式说明前馈控制的控制规律完全是由对象特性决定的 它是干扰通道和 控制通道传递函数之商 式中负号表示控制作用的方向与干扰作用相反 如果 s 和 s 可以很准确测出 且 s 完全和上式确定的特 DZ W D W B W 性一致 则不论干扰信号是怎样的形式 前馈控制都能起到完全控制的作用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4 使被调量因干扰而引起的动态和稳态偏差均是零 3 复合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 前馈控制能依据干扰值的大小在被调参数偏离给 定值之前进行控制 使被调量始终保持在给定值上 这样一个看起来相当完美 的控制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表现在前馈控制系统中不存在被调量的反馈 即对于补偿的结果没有前言的手段 因而 当前前馈作用并没有最后消除偏差 时 系统无法得知这一信息而作进一步的校正 其次 由于实际工业对象存在 着多个干扰 为了补偿它们对被调量的影响 势必设计多个前馈通道 增加了 投资费用和维护工作量 此外当干扰通道的时间常数小于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 时 不能实现完全补偿 再者 前馈控制模型的精度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对象特性受负荷和工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移 必然导致 s 和 s 的 D W DZ W 变化 因此一个事先固定的前馈模型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控制质量 工程实际中 为克服前馈控制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控制质量 对一两个主要 扰动采取前馈补偿 而对其它引起被调参数变化的干扰采用反馈控制来克服 以这种形式组成的系统称为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系 统即能发挥前馈调节控制及时的优点 又能保持反馈控制对各种扰动因素都有 抑制作用的长处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复合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引入反馈控制后 前馈控制中的完全补偿条件不变 图 3 为前馈 反馈复合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框图 由图可得 没有加入反馈作用时完全补偿的条件为 sW sW sW D DZ B 4 加上反馈后有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5 1 1 sZ SWsW sWsWsW sX sWsW sWsW sY DT DZDB DT DT 5 式 5 中 应用不变性原理有 0 0 sZsX 0 1 SWsW sWsWsW DT DZDB 即 sW sW sW D DZ B 6 式 4 与式 6 完全一样 而如果不加前馈作用 即若 显然 0 sWB 1 1 sZ SWsW sW sX sWsW sWsW sY DT DZ DT DT 由于 因此扰动对系统输出是有影响的 0 sWDZ 2 复合控制系统补偿控制的规律不仅与对象控制通道和干扰通道的传递 函数有关 还与反馈调节器的位置有关 若复合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 4 所示 反馈调节器与图 3 相比 不是 放在前馈信号前面 而是放在后面 则有 1 1 sZ SWsW sWsWsWsW sX sWsW sWsW sY DT DZDTB DT DT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6 可得完全补偿条件 sWsW sW sW DT DZ B 7 显然与式 4 不同 2 复合控制时 扰动对输出的影响要比纯前馈时小得多 为放便比较 设系统为定值控制 即 专门讨论扰动 Z s 对系0 sX 统的影响 因为前馈控制不可能完全补偿 即 Y s 的第二项不可能完全为零 令其为 那么 纯前馈控制时 s sZssZsWsWsWsY DBDZ 8 加入反馈后 则 1 1 sZ sWsW s sY DT 9 因为 因此1 1 sWsW DT 11 sYsY 10 对于其他未经过补偿的扰动作用也有类似的结果 3 前馈补偿对于系统稳定性没有影响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前馈无论加在什么位置 它都不构成回路 系统 的输入 输出传递函数的分母均保持不变 因而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4 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一 给水控制的任务 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的任务是使给水量适应锅炉蒸发量 并使汽包中的水位保 持一直在一定范围内 具体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维持汽包水位在一定防卫内 汽包水位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因 素 水位过高 会破坏汽水分离装置的正常工作 严重时会导致蒸汽带水增多 从而增加在过热器管壁上和汽轮机叶片上的结垢 甚至十汽轮机发生水冲击而 损坏叶片 水位过低 则会破坏水循环 引起水冷壁的破裂 正常运行时水位波动范围 30 50mm 异常情况 200mm 事故情况 350mm 2 保持稳定的给水量 给水量不应该时大时小地剧烈运动 否则 将对 声煤气和给水管道的安全运行不利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7 第二章 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征 汽包炉给水控制对象结构如图 6 所示 影响水位的因素主要有 过路蒸发量 负荷 D 给水量 G 炉膛热负荷 燃 烧率 M 汽包压力 b p 控制系统的物质平衡方程为 dtDGDdtGdtdHA 11 将式 12 进一步变换得 DG dt dH A 令 则上式变为 AC DG dt dH C 12 式中 H 汽包水位 或 A 汽水分离面积 m 或 cm 水的密度 或 c 2 m 2 m 蒸汽密度 或 kg 3 mt 3 cm D 蒸发量 或 kg 3 mt 3 cm G 给水量 t h 或 kg s C 容量系数 容量系数 C 是用来表征锅炉的结构系数的 而它的动态特性则往往用飞升 速度好飞升时间来表征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8 对于汽包锅炉来说 由飞升速度的定义知 max max maxmaxmax 1 H DG C H dt dH Z dt dy 13 式中 飞升速度 1 s 把扰动量即水位变化量转成用相对量表示的水位变化范围 通常的水位允 许变化范围为200mm 这个范围扰动量的相对极限值为 100 式 14 中 maxmax 1 DG Cdt dH 右边一项表示汽包内工质的变化量 当给水量 G 0 而蒸发量为最大时 变化 量最大 因此有 maxmax 1 D Cdt dH 14 可见这时的扰动量是下降的 故有 1 1 maxmaxmaxmax AHDHD C 15 式中 锅炉最大的蒸发量 max D 水位变化允许的最大范围 max H 飞升时间为 a T 1 a T 对于蒸发量为 100 230t h 的单汽包锅炉 当水位变化100mm 时 60 30s 对于蒸发量为更大的汽包锅炉 30s 它的意义在于当锅炉在满 a T a T 负荷运行时 如果突然停止供水 则由于蒸发量和给水量的不平衡造成水位迅 速下降 在 30s 内将下降 200mm 或者换句话说 如果给水量减少 10 经过 30s 的时间 水位将下降 20mm 一 下面分别讨论各种扰动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特性 1 给水量扰动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特性 图 5 中曲线 1 为沸腾式省煤器情形下水位的动态特性 曲线 2 则是非沸 腾式省煤器 时的动态特性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9 从物质平衡的观点来看 加大了给水量 G 水位应立即上升 但实际上并不 是这样 而是经过一段迟延 甚至先下降后再上升 这是因为给水温度远低于 省煤器的温度 即给水有一定的过冷度 水进入省煤器后 使一部分汽变成了 水 特别是沸腾式省煤器 给水减轻了省煤器内的沸腾度 省煤器内的汽泡总 容积减少 因此进入省煤器内的水首先用来填补省煤器中因汽泡破灭容积减少 而降低的水位 经过一段迟延甚至水位下降后 才能因给水量不断从省煤器进 入汽包而使水位上升 在次过程中 负荷还未发生变化 汽包中水仍然在蒸发 因此水位也有下降趋势 沸腾式省煤器的迟延时间 T 为 100 200s 非沸腾式省煤器的迟延时间 T 为 30 100s 水位在给水扰动下的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sTsTss sGsH 1 1 16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0 水位对象可近似认为是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并联的形式 用一阶 近似表示是 s e s sGsH 17 2 蒸汽流量扰动下水位的动态特性 如果只从物质平衡的角度来看 蒸发量突然增加 D 时 蒸发量高于给水量 汽包水位是无自平衡能力的 所以水位应该直线下降 如图 7 中所示 1 tH 那样 但实际水位是先上升 再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 虚假水位 现象 如图 中所示 其原因是由于负荷增加时 在汽水循环回路中的蒸发强度也将成 tH 比例增加 水面下汽泡的容积增加得也很快 此时燃烧量 M 还来不及增加 汽 包中汽压下降 汽泡膨胀 使汽泡体积增大而水位上升 如图 7 中曲线 b p 所示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后 当汽泡容积和负荷相适应而达到稳定后 2 tH 水位就要反映出物质平衡关系而下降 因此 水位的变化应是上述两者之和 即 21 tHtHtH 18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1 传递函数也为两者的代数和 ssT K sD sH 2 2 1 19 式中 的时间常数 约为 10 20s 2 T 2 tH 的放大系数 2 K 2 tH 飞升速度 一般 100 230t h 的中高压炉 负荷突然变化 10 时 虚假水位现象可使水 位变化 30 40mm 3 炉膛热负荷扰动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特性 此处的炉膛热负荷扰动即是指燃料量 M 的扰动 燃料量增加时 锅炉吸收 更多的热量 使蒸发量强度增大 如果不调节蒸汽阀门 由于锅炉出口汽压提 高 蒸汽流量也增大 这时蒸发量大于给水量 水位应下降 但由于在热负荷 增加时蒸发强度的提高 使汽水混合物中的汽泡容积增加 而且这种现象必然 先于蒸发量增加之前发生 从而使汽泡水位先上升 从而引起 虚假水位 现 象 当蒸发量与燃料量相适应时 水位便会迅速下降 这种 虚假水位 现象 比蒸汽量扰动时要小一些 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影响水位的因素除上述之外 还有给水压力 汽包压力 汽轮机调节气门 开度 二次风分配等 不过这些因素几乎都可以用 D M G 的变化体现出来 为了保证汽压的稳定 燃料量和蒸发量必须保持平衡 所以这两者往往是一起 变化的 只是先后的差别 给水量扰动是内扰 其他是外扰 第三章 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给水控制系统对象动态特性的分析 给水控制系统应符合以下基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2 本要求 首先 由于被控对象在给水量 G 扰动下的水位阶跃反应曲线表现为无自平 衡能力 且有较大的延迟 因此必须采用带比例作用的调节器以保证系统的稳 定性 其次 由于对象在蒸发量 D 扰动下 水位阶跃反应曲线表现有 虚假水位 现象 这种现象的反应速度比内扰快 为了克服 虚假水位 现象对控制的不 利影响 应考虑引入蒸汽流量的补偿信号 第三 给水压力是有波动的 为了稳定给水量 应考虑将给水量信号作为 反馈信号 用于及时消除内扰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 出现了多种给水自动控制系统 单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双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第四章 前馈 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1 系统结构 前馈 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 10 所示 因为系统中只用 了一个调节器 而调节器的输入有三个 因此称之为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与双冲量系统相比 多了一个流量反馈信号 给水量 G 发生变化时 流量信号自然要比水位信号快的多 图中 为开方器 为阻尼器 为分压系数 PI 为调节1 1 Ts D n G n 器 构成执行机构 I V 为包括变送器和电流 电压转换的综合符号 Z K I V 出来的电压信号经开方器后 与流量为线性关系 即 DD GG VD VG 式中 为开方器的输出电压 为总的变送系数 D 与 G 分别为蒸 D V G V D G 汽流量和给水流量 经分压后的电压为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3 DDDD GGGG n VnD n VnG 阻尼器的作用则是滤掉水位信号中的脉动成分 防止电动执行器频繁动作 延长其使用寿命 根据前馈 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可画出图 11 的原理方 框图 图中标出的 I 为副回路 II 为主回路 III 为前馈回路 2 调节器正反作用开关及入口信号接线极性 下面先讨论此系统的接线极性及调节器正反作用开关位置 图 11 中各 信号接入调节器的极性应是这样的 水位 H 上升时 下降 调节器应关小阀 H V 门 是负反馈 所以信号的极性为 正接 当蒸发量 D 增大时 也增大 H V D V 也增大 调节器应开大阀门 所以的极性应是 正接 当给水流量 DD n V DD n V G 增大时 也增大 也增大 调节器应关小阀门 是负反馈 所以 G V GG n V 的极性应是 反接 内部给定信号与水位信号相平衡 极性为 GG n V g V H V H V 正 则极性为 负 g V 下面用六边形法验证其正确性 外回路 正作用 1 Hg V VV H T VV H HGV A A T Ws 内回路 正作用 GGGGG T Vn Vn V G V A A T Ws 前馈 2 1 T W DDD T HHH D Vn VVGH A A s 正作用 补偿 从上面的验证可以 看出 当 且 H V g V DD n V GG n V 为 正作用 时 内 外回路均能实现负反馈 且前馈通道能实现补偿 T Ws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4 3 控制系统的静态特性 前面已经指出 给水控制对象的内扰动特性如 这样 1 D WssTs 的对象组成单回路时 无论采用比例调节 还是采用比例积分调节 都能达到 无差调节 双冲量形式的前馈 反馈复合系统是在单回路基础上加上一个前馈 补偿 它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阶型不会因此而改变 因而也能实现 无差调节 而对于三冲量的前馈 反馈控制系统则需要具体分析 参照图 12 设调节器采用 PI 调节规律 静态时 输入增量为 0 输出 为定值 即有如下关系 0 HgDDGG VVVn Vn V 上式可变为 G gHDDG VVn Vn V HH VH 为水位测量变送器的传递系数 负号表示 H 与变化方向相 H H V 反 为将给定值电压转化成给定水位的转换系数 ggg VK H g K g V G H 为蒸汽流量测量变送器的传递系数 DD VD D 为给水流量测量变送器的传递系数 GG VG G 故式 又可变成 HggDDGG HK HnDnG 式中为水位定值 g H 若忽略排污 则有 G D 式 可变为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5 HggDDGG HK HnnD 转动定值器旋钮 可以改变 使 g K 0 DD 0 HH 将之代入式 可得 0 HggDDGG HK HnnD 式 与式 相减得 0 DDGG g H nn HHDD 依据上式可有以下三个结论 1 时 为无差调节 如图 13 曲线 1 DDGG nn g HH 2 时 D 越大 H 与的负差值越大 这是一根向下的特 DDGG nn g H 性曲线 如图 13 曲线 2 3 时 D 越大 H 与的正差值越大 这是一根向上的特 DDGG nn g H 性曲线 如图 13 曲线 3 内回路的方框图如图 14 所示 以给定值为基值 考虑增量情况 这时可把它当作一单 g V HD VVV 回路来分析 如果把调节器 分压系数以外的环节看作是调节对象 那么广义调节对象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6 fzGD T V s WK K Vs G 内 s 是一个近似的比例环节 因此调节器的比例带和积分时间都可以取得很小 它 们的具体值可以通过试探法来决定 以保证内回路不振荡为目的 一般取积分 时间 试探过程中 可以任意设置值 得到一个满意的比例带值后 10 i Ts D n 再次改变值 改变时须使保持不变 即保证内回路的开环放大倍数不 G n G n 变 在试探时可将外回路开路 切除水位信号 使 设置和的值 0 g V i T G n 手动操作给水阀门 使给水量产生一个阶跃变化后立即投入自动 观察给水量 过渡过程曲线形状 能快速稳定即可 主回路的方框图如图 15 所示 图中为快速副回路的等效环节 把和看作一个等效调节1 GG n 1 D Ws H 器所控制的对象 则 1 H HD V WsWs G D 外 而则是一个常数 这是一个等效比例调节器 其比例带 1 GG Wsn 内 GG n 外 另外 的对象特性可用试验方法测得 它实际上就是在水位 G 扰动 1 sWD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7 下 H V 的变化曲线 从曲线上可求出飞升速度 迟延时间 在迟延时间较大的情 况下 可按下列近似公式整定 外 又因为 故有 GG n 外外 G G n 从内 外回路的比例带来看 给水流量的分压系数对内外回路的影响正 G n 好是相反的 若增大 主回路稳定性增强 副回路则减弱 反之则情况相反 G n 因此在整定外回路时若要改变 应相应改变 PI 调节器的比例带 使两者 G n 的比值不变 以保证内回路的稳定性 我们知道 前馈部分对系统稳定性没有影响 因此在整定前馈通路时可以 独立考虑 从图 中可以求出完全补偿的条件 令 而 DDB nsW GG T n sW 1 完全补偿的条件为 1 2 sWsW sW sW DT D B 把和的值代如的 sWB sWT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8 1 2 sW sWn n D D D GG D 在式 中 的值是变送器的斜率 一般是给定的 所以 实际上 G D 整定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分压系数的值 从式 中可以看出 不是一 D n D n 个简单的环节 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环节 正因为其复杂 一般按静态特 性进行整定 即要求在负荷不同的情况下水位均无静差 如前所述 其条件为 GGDD nn 式 中的负号又前馈装置极性开关实现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前馈 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整定步骤 1 按照迅速消除内扰 稳定给水量的要求用试凑法整定内回路 PI 调 节器的比例带值和积分时间值 D n i T 2 根据水位在内扰时的动态特性 整定外回路等效调节器的比 1 sWD 例带 即确定值 在改变值时 要保证 已整定好的比 外 G n G n D n 值不变 3 根据无静差要求 整定值 使 D n GGDD nn 计算过程 某汽包锅炉 给水流量作单位阶跃扰动时水位的反映曲线和蒸汽流量作单 位阶跃扰动时水位的反映曲线如图 7 21 所示 采用前馈 反馈三冲量给水控制 系统 调节器用 PI 调节规律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19 求传递函数求传递函数 从图 7 21 a 中可得 30s 0 0 037 t tg 11 mmt hs 可求出無自平衡对象的传递函数 1 0 037 1 1 30 D Ws Ts ss s 再求 先作图 从零点开始左一直线平行于 H t 的后半部分 此 2 D Ws 直线为 在 H t 与 t 轴交点 E 处 作与 t 轴垂直的直线 与交于 1 H t 1 H t F 使 E 点到 G 点的垂直距离与 EF 相等 过 G 作水平线 此既是的稳态值 2 Ht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20 量得其值为 3 6mm 故 1 2 3 6 3 6 Kmmt h D 虚假水位部分 故 逐点计算可得曲线 做切 12 HHH 21 HHH 2 Ht 线 可求得 2 15Ts 所以 2 2 2 1 D K Ws T ss 又 0 037 为已求得 故 1 2 3 60 037 1 15 D Wsmm t h ss 水位变送器 在最大的水位波动范围 150mm 内 变送器输出电压是 0 10V 所 以 V mm 10 0 033 300 H 流量变送器 蒸汽负荷从 0 变到最大流量 120t h 时 开方器输出的电压亦为 0 10V 所以 10 0 083 120 D 1 Vt h 给水流量变送器系数 0 083 GD 1 Vt h 若阀门特性在主要工况下的特性为近似线性的 且其斜率 2 f Ktgt h 2 根据以上数据 整定内回路的 根据以上数据 整定内回路的 Ti 和和 n 值值 内回路的整定要求是 它能迅速消除内扰 按前述实验方法 对内回路作了三 条实验曲线 如图 7 22 所示 其中 曲线 1 Ti 6s 70 0 3 G n 曲线 2 Ti 6s 35 0 3 G n 曲线 3 Ti 6s 25 0 15 G n 对比三次实验结果 曲线 1 的 230 过大 过程较长 曲线 2 的 内 G n 116 过程振荡加剧 曲线 3 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 故选曲线 内 G n 3 此时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21 0 25 167 0 15 G n 内 25 6 i Ts 3 主回路的整定 主回路的整定 主回路的整定是建立在副回路可以等效为一个快速比例环节基础上的 它 的示意图如图 7 27 所示 其中 1 为等效副回路 GGr n 把看成是被控对象 其余的环节可看成是等效调节器 1 sWD 若 1 1 1 11 1 sT sW i T 则 1 1 11 1 sTn sW iGG H T 7 36 也是一个 PI 规律的调节器 2 1 1 1 1 1 ii H GG TT n 7 37 和为已知 所以外回路只是整定的问题 用下列经验公式整定 G H 11Gi nT 7 1 1 3 3T 38 所以 1 1 sW nsH sG sW T GG H T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22 7 1 1 1 1 3 3 GG H i n T 39 由式 7 34 和式 7 37 可知 2 1 1 G G n n 既当增加时 内回路稳定性降低 外回路稳定性增强 反之相反 G n 一般取 1 则只需整定 则有 G n 1212 ii T T 2 22 22 G ii n TT 7 40 1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村环境保护与农膜回收员招聘考试知识要点及模拟题
- 2025年度遗体告别仪式特色主题策划执行合同
- 2025版美发店技师聘请合同规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家用空调安装与室内环境优化及节能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大型商业综合体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启正中学数学试卷
- 青山区期末数学试卷
- 2025山西汾飞集团下属子公司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云南国药控股红河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体系联考中考英语三模试卷(6月份)
- 2025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水生物病害防治员)选拔赛试题库(含答案)
- 网约车停运损失赔偿协议书范文
- 试用期转正审批表及考核表实用文档
- 2023年爱粮节粮知识竞赛试题
- 印尼劳动法中文版
- 内科大查房课件综合医院抑郁诊疗-包头
- 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试题与答案
- GB/T 9573-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 GB/T 3622-1999钛及钛合金带、箔材
- 旅游相册:宁夏旅游课件
- 药物化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