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高占先》PPT课件.ppt_第1页
《有机化学高占先》PPT课件.ppt_第2页
《有机化学高占先》PPT课件.ppt_第3页
《有机化学高占先》PPT课件.ppt_第4页
《有机化学高占先》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有机化学概念 1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 3有机反应类型和试剂1 4两类控制反应1 5有机化合物酸碱的概念1 6溶剂的分类及溶剂化作用 1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 1 1有机化合物1 1 2有机化学1 1 3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1 1 1有机化合物1 概念 碳氢化合物 分子中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又称为烃 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 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 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替代后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含碳的化合物 或者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可含C H O N P S等元素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 液体化合物的挥发性大 2 固体化合物的熔点低 很少超过400 3 通常不溶于水 4 容易燃烧 CO2和H2O是主要燃烧产物 5 转化速率慢 副产物多 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很少达到100 6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一般以共价键相连 3 为什么叫 有机 化合物 这与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有关 在历史上 最早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染料 药物和香料等 因此人们认为只有有生命力的动植物能合成这类化合物 其性质又明显不同于当时已知的无机物 就称为有机化合物 尽管后来可以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但有机化合物的名称仍沿用至今 1 1 2有机化学1 定义 有机化学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 即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制备 结构 性能 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 2 有机化学发展历史有机化学的发展大体上分如下几个阶段 建立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 19世纪60年代 建立立体化学 19世纪70年代 各分支学科的形成 19世纪以后 分析天然有机化合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人工合成有机物 19世纪初 利用天然有机化合物 18世纪前 分离天然有机化合物 18世纪末 有机化学学科已经形成多种分支学科 3 有机化学展望 1 1 3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方法是 勤记忆 认真做习题 作业 善于归纳总结 动手做实验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有机化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除了要做有机化学实验外 还需要到化工厂参观 实践 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备 利用有机化合物 建议学生在 有机化学 学习的不同阶段到就近的化工厂参观实践 1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1 2 1共价键的形成1 2 2共价键的基本属性1 2 3共振论1 2 4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法1 2 5键的极性在链上的传递 诱导效应 1 2 1共价键的形成 1 关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形成的两种理论 价键理论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只处于形成共价键两原子之间的定域观点出发 解决分子中原子间互相连接 成键 问题的理论是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是它的发展 这种方法处理的结果 对分子的空间形象描述得直观 清楚 容易理解 是常用的方法 3 用杂化轨道法处理碳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基本思路 在形成化学键时 原子的不同能级的价轨道进行 混合 即 杂化 形成新的价轨道 价电子的排布也随之改变 利用杂化轨道与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 轨道的 杂化 成键 等过程是同时完成的 sp3杂化 C的电子组态 1s22s22px12py12pz 其中2s22px12py12pz为价轨道 其中的电子为价电子 C在形成化学键时 2s轨道与三个2p轨道杂化形成四个能级相等 形状相同的sp3杂化轨道 每个轨道中一个电子 sp3杂化轨道形状 杂化轨道能量处于2S和2P轨道能量之间 四个sp3轨道互成109 5 的角 指向四面体的四个顶角 C的四个sp3轨道 氢原子沿sp3轨道的对称轴方向接近C H的1s轨道与sp3轨道的电子云能最大限度的重叠 形成四个稳定的 彼此夹角为109 5 的C H 键 即为甲烷CH4分子 甲烷的C H键 注 杂化与成键同时完成 这是C能形成碳链和碳环的化学键的基础 C的sp3轨道与另一个C的sp3轨道沿着各自的对称轴成键 就形成C C 键 因此氯甲烷的分子形状应与甲烷形状相似 同样C的sp3轨道还可以与O N等原子的杂化轨道形成C O C N等 键 C的sp3轨道也可以与卤原子的p轨道重叠 形成C X 键 键的特点 成键两原子可以绕键轴旋转 旋转的结果改变了原子空间排列 sp2杂化碳原子的2s轨道与二个2p轨道杂化 形成三个能量相等 形状相同的sp2轨道 三个sp2轨道互成120 在一个平面上 与未杂化的2pz轨道垂直 碳的sp2和pz轨道 C C 键的形成 两个sp2杂化的C原子沿着各自sp2轨道轴接近形成C C的 键的同时两个2pz轨道也接近 从p轨道的侧面互相重叠 形成C C 键 即C C重键同时形成 pzpz 轨道 乙烯分子的形成 剩下的sp2轨道与四个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 形成四个C H 键 即乙烯分子 键的特征 键强度小 是面对称 键的对称面垂直于C C和四个C H键所在的平面 sp杂化 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杂化 形成两个能量相等 形状相同的sp轨道 两个sp杂化轨道互成180 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sp轨道与未杂化的2py 2pz轨道所在的平面垂直 碳的sp 2py 2pz轨道 C C三重键的形成 两个sp杂化的C原子沿着各自sp轨道轴接近 形成C C 键的同时 两个2py和两个2pz轨道也互相接近 从p轨道的侧面重叠 形成两个C C 键 即C C三重键同时形成 乙炔分子的形成 两个sp轨道与两个H的1s轨道形成两个C H 键 即乙炔分子形成 在乙炔分子的C C三重键中 一个 键 两个互相垂直的 键 价电子形成筒状分布 乙炔三重键电子云 乙炔的 键 sp3 sp2 sp轨道的比较 sp3 sp2 sp轨道的形状相似 都是轴对称 sp3 sp2 sp轨道可以自身和相互间形成C C 键 形成饱和的 不饱和的碳链或碳环如 sp3sp2sp2spsp也都能与其它原子轨道形成C X C O C N等 键 不等性杂化sp3 sp2 sp杂化同一组杂化轨道中的s和p的成分相同 轨道的夹角也相等 称为等性杂化 在形成某种分子如环丙烷时 2s与三个2p轨道杂化 得到的一组杂化轨道 每个轨道中的s和p的成分不是相等的 轨道的能量 夹角也不完全相等 这一组轨道称为不等性杂化轨道 这组轨道与相同原子形成的 键强度不全相等 4 其它原子的杂化 不仅仅碳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发生轨道杂化 在有机化合物中 其它原子 杂原子 在形成化学键时也能发生sp3 sp2 sp杂化 如 在H3C O CH3中 O为sp3杂化 在 C O中 C是sp2杂化 O也是sp2杂化 在 C N中 C N都是sp杂化 1 2 2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1 共价键性质的重要性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主要是共价键连接的 共价键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因此要研究共价键的性质 共价键的基本性质包括键长 键角 键能和键的极性 2 键长 键长 又称键距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称为键长 d a b两原子的键长r1 b原子的范德华半径r2 b原子的共价半径r3 a原子的共价半径r4 a原子的范德华半径 影响键长的因素 不同原子成键 键长与原子半径有关 相同原子成键键长 单键 双键 三键 常见共价键的键长 无论C C还是C H 键长都与C的杂化状态有关 原子的杂化状态及分子中其它键对键长的影响 3 键角 同一个原子至少与两个原子成键时 中心原子的键与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键角的大小与成键原子特别是成键的中心原子的杂化状态有关 也受分子中的其它原子的影响 4 键能 概念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或共价键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该键的键能 后者又称键的解离能 键能的单位 kJ mol 例1 H2 g 2H 吸收436 0kJ mol能量 即H H键的键能 也称为H H的解离能 Ed 436 0kJ mol表示 例2 甲烷分子中有四个C H键 其解离能如下 每一种C H键的解离能Ed不相等 在甲烷中C H的键能是各C H键解离能的平均值 423 439 448 347 4 414kJ mol化合物的键能数据可从手册中查到 常见共价键的键能 单位 kJ mol 25oC 气相 键能的用途可用键能数据估计化学反应的焓变 例1 估算甲烷氯化生成二氯甲烷的反应焓 CH4 2Cl2 CH2Cl2 2HCl生成新键放热 2个C Cl2 339 678kJ mol2个H Cl2 432 864kJ mol断裂旧键吸热 2个C H2 414 828kJ mol2个Cl Cl2 243 486kJ mol Hm 678 864 828 486 228kJ mol即 每生成1mol的CH2Cl2 放出228kJ mol能量 例2 估计乙烯加氢生成乙烷的反应焓 即 每生成1mol的乙烷 放出128kJ mol的热 注意 键能与键解离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键能是分子中同种键解离能的平均值 手册中给的键能多数是标准态 25 气相 值 5 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形成共价键 成键的两电子的电子云非均匀分布在两原子的周围 电负性大的原子周围有较多的电子云 电负性小的原子周围有较少的电子云 即键的两端出现微小正 负电荷 常用 和 表示 这种现象称为键的极性 这种键称为极性共价键 例如 如果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电负性相同 成键电子均匀分布在两原子周围 这种键无极性 称为非极性共价键 例 H H Cl Cl CH3 CH3等 键极性的度量 定性的相对比较 键的极性大小主要取于成键两原子的电负性值之差 例如 H O极性大于H N键的极性 碳 氮在不同杂化状态下的电负性值 定量的度量 由键偶极矩 q d 又称键矩 来度量 键偶极矩单位 C mq 正电荷或负电荷中心电量单位 Cd 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单位 m 常见共价键的偶极矩 极性键的表示 偶极矩是向量 用一箭头表示指向键的负电荷端 如 键的极化性 键的极化性在外电场作用下 共价键的极性发生变化称做键的极化性 带电荷的试剂 分子 离子等 都可以看作外电场 例如在极性溶剂中 C X键的极性变大 就是碳卤键的极化性 用极化度来度量键的极化性极化度反映成键两原子核电荷对共价键的电子对约束的相对程度 极化度不仅与成键原子的体积 电负性 键的种类有关 还与外电场强度有关 碳卤键的极化度顺序 C I C Br C Cl C F C C的极化度比C C的大 因为C C有 键 外电场越强 带电荷多 键的极化度越大 成键电子和原子核都在运动中 也能使非极性键在瞬间产生键矩 分子的极性由组成分子的各共价键极性决定的 分子的极性大小用分子的偶极矩度量 分子的偶极矩等于组成分子的各共价键偶极矩的和 例 CH4的偶极矩为零非极性分子 CH3Cl的偶极矩为6 24 10 30C m 6 极性分子 一些常见化合物气态时的偶极矩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都有共价键 共价键的键长 键能反映了键强度 分子的热稳定性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键偶极矩和键的极性反映了分子化学反应活性和影响分子的物理性质 1 2 4有机化合物构造式表示法1 概念 分子中原子间相互连接的顺序叫分子的构造 构造式 表示分子构造的化学式叫构造式 分子的构造 2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构造须用构造式表示 有机化合物是含碳的化合物 碳与本身或H O N P S X等原子以四个共价键相连 可形成碳链 碳环 也可与杂原子 除碳以外原子 形成杂链或杂环 碳原子可以单键 双键 三键方式与自身或其它原子相连 因此分子式已不能表示唯一的化合物 必须用构造式 路易斯构造式 也称电子构造式 用两个圆点表示形成共价键的两个电子 放到成键两原子之间 这种表示优点是各原子的成键关系 价电子数清楚 构造式的书写方法 短线构造式 用一短线表示一个共价键 放在成键两原子间 其缺点是书写麻烦 占篇幅 缩简构造式 把成键的两原子放在一起 必要时再用短线表示共价键 这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构造式 只表示出碳链或碳环 统称碳架或分子骨架 和除碳氢原子以外的原子或基团与碳原子连接关系 在链或环的端点 折角处表示一个碳原子 这种方法简便 表示清楚 被普遍接受 各种表示方法如下表 2 1 2 5键的极性在链上传递 诱导效应 1 卤代羧酸的酸性 取代酸的酸性羧酸的酸性大小 可用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平衡常数法表示 酸性变化的规律 酸中的氢被卤原子取代 酸性增强 被烷基取代 酸性变弱 在烃基的同一位置引入的卤原子数多 酸性增加得多 引入烷基多 酸性变弱得多 引进的卤原子离羧基近 酸性大 引进卤原子形成的碳卤键极性大 酸性增加 诱导效应卤原子取代氢原子后形成X C极性键 使成键电子偏向卤原子X C 与这个X C键相接的共价键的成键电子对受极性键的影响产生极化 如此影响下去 到羟基的O H时 使O H的成键电子对也偏向氧原子 H原子以质子H 的形式离开的趋势增大 酸性变大 诱导效应 由极性键诱导作用产生的沿价键链传递的电子对偏移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又称为I效应 诱导效应作用的范围诱导效应沿价键链传递随着价键链的增长而衰减 一般传递三个化学键后 诱导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计算含氯的碳链上原子静电荷分布情况为 2 取代基的推电子效应和拉电子效应 以醋酸为标准判断取代基的电子性能以醋酸分子甲基上的氢为参考标准 取代基X取代H原子以后 X CH2COOH中的X产生吸电子的诱导效应 I效应 时 醋酸的pKa变小 称X为吸电子基 吸电子基又称拉电子基 取代基Y取代H原子后 Y CH2COOH产生推电子的诱导效应 I效应 时 醋酸pKa变大 称Y为推电子基 又称给电子基或供电子基 把取代酸的基按pKa由小到大排列顺序 即取代基吸电子能力从大到小顺序 排在 H前面的取代基是吸电子取代基 排在 H后面的取代基是推电子取代基 具有 I效应的取代基还有少数负离子 如 O COO 取代基推 拉电子性能的相对性上面的取代基推 拉电子性能的顺序是近似的 是由测定取代醋酸的pKa值得到的 有相对性 当这些取代基连接到其它化合物上 会使上述取代基的诱导效应有所改变 在某些情况下 动态诱导效应的影响要比静态诱导效应的影响大 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动态诱导效应的影响比静态诱导效应大得多 3 动态诱导效应上面讨论的由极性键引起的诱导效应称为静态诱导效应 在外电场存在时 由外电场的影响会产生键的极化作用 极化键产生的诱导作用称为动态诱导效应 分子轨道理论以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是分布在整个分子之中 的离域观点为基础处理分子中原子相互连接问题的方法称为分子轨道理论 这种方法对电子离域体系描述的更为确切 多用于处理具有明显离域现象的有机分子结构 如芳环 1 3 丁二烯等共轭体系 2 分子轨道 1 键分子轨道两个碳原子的2p轨道波函数 进行线性组合得到 1和 2 2 c1 c2较高能量分子轨道反键轨道 1 c1 c2较低能量分子轨道成键轨道 用图表示 分子轨道法处理乙烯中的 键的结果 2称作成键 轨道 用 表示 1称作反键 轨道 用 表示 两原子间有节点 2 共轭 键分子轨道1 3 丁二烯 CH2 CH CH CH2 四个碳原子的四个p轨道线性组合成四个能量不等的 轨道 1 2 3 4 1 2是成键分子轨道 3 4是反键分子轨道四个成键电子离域分布在四个碳原子的周围 1 2 3共振论简介 1 共振论概念离域体系 所有原子共平面 电子分散在有关原子上的体系 分子 离子 自由基都可成为离域体系 1933年鲍林提出共振论 resonancetheory 共振论 价键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共振论 1 离域体系的分子 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一个经典结构表示 需用几个可能的原子核位置不变 只有电子对排布变化的经典结构表示 共振杂化体 共振结构 1 共振结构 2 共振 2 共振结构的贡献 稳定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贡献大 相等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贡献相等 3 共振能 离域能 最稳定结构与杂化体的能量差 2 写共振结构的规则用 分别表示电子对 单电子偏移方向 1 原子核位置不动 键 非键电子对移动 2 所有共振结构式符合价键理论 是路易斯结构式 3 保持相等的单电子数目 3 共振结构稳定性的估计 1 共价键数目多的稳定 2 所有原子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稳定 3 电荷分离不稳定 越远越不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1 3有机反应类型和试剂 1 3 1有机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反应类型1 3 2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1 3 3试剂的分类 1 3 1有机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及反应类型 X Y X Y 共价键断裂时形成共价键的两个电子平均分到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或基团上的断裂方式 称共价键的均裂 共价键均裂的反应称为均裂反应 也称为自由基型反应 1 共价键的均裂 产生均裂反应的条件 共价键本身多数为非极性共价键如C C C H键 光照 受热 高温 电磁辐射等外部条件影响 自由基引发剂的引发 2 共价键的异裂 X Y X Y X Y X Y 共价键断裂时 形成共价键的两个电子 非均匀地分在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或基团上 形成带有一对电子的负离子和未带电子的正离子 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共价键异裂的反应称为异裂反应 也称为离子型反应 产生异裂反应的条件 共价键本身多数为极性共价键 极性越强 越容易异裂 催化剂的作用 多数是极性试剂作用的结果 溶剂是极性的 3 有机反应的类型 自由基型反应 离子型反应 协同反应 周环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 自由基加成反应 离子型反应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 1 3 2有机化学反应中间体的概念 1 反应中间体多数有机化学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 经过几步反应完成时 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是高度活泼的物种 很难分离出来 故又称为活性中间体 但用现代仪器可以测定出来 中间体来自共价键的均裂和异裂 如碳自由基 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 2 碳正离子碳正离子是平面形结构 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状态 CH3 3C 的结构 3 碳负离子 多数碳负离子是四面体结构 带负电荷的碳原子是sp3杂化状态 H3C 的结构 4 碳自由基 大多数碳自由基是平面结构 带有未配对电子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状态 随着这个碳原子连接的原子或基团不同 碳原子由sp2杂化逐步转成sp3杂化 碳自由基由平面结构 经过扁平的四面体结构变成正四面体结构 CH3的结构 此外 还有碳烯 氮烯 苯炔等中间体 1 3 3试剂的分类 1 自由基试剂在光或热作用下 能发生均裂形成自由基引起反应的试剂为自由基试剂 卤素是自由基试剂 自由基试剂中还有一类试剂 称为自由基引发剂 在反应中加入少量自由基引发剂 反应就能引发并继续下去 这类试剂有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等 R O O RR N N R 2 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 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 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 这种试剂称为亲电试剂 如 亲电试剂多数是正离子或缺电子物种 有机化合物与亲电试剂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 如 3 亲核试剂 在反应中 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 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 这种试剂称为亲核试剂 如 OH NH2 CN H3C H2O NH3 亲核试剂多数是负离子或有孤对电子物种 有机化合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 如 4 试剂的相对性有些试剂 如H2O可以是亲核试剂 也可以是亲电试剂 取决于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有些试剂 如Cl2 高温或光照下是自由基试剂 而在极性介质中是亲电试剂 又如HBr在有过氧化物时是自由基试剂 而在极性条件下是亲电试剂 1 4两类控制反应 1 4 1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1 4 2广义的动力学控制 多数有机反应是复杂反应 有机化合物与一个试剂反应 往往有多种反应途径 机理 形成多种产物 需要研究反应机理 研究控制问题 1 4 1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反应CH2 CH CH CH2 HBrCH3CHBrCH CH2 1 CH2 CH CH CH2 HBrCH3CH CHCH2Br 2 反应 1 称1 3 丁二烯的1 2 亲电加成 反应 2 称1 3 丁二烯的1 4 亲电加成 1 与 2 是竞争反应 3 4 反应 3 是萘的 H被亲电取代 反应 4 是萘的 H被亲电取代 反应 3 与 4 是竞争反应 1 2 加成反应活化能小 低温下速度决定产物组成 是动力学控制反应 1 4 加成反应活化能大 速度慢 但1 溴 2 丁烯稳定 高温下 反应达到平衡 1 溴 2 丁烯是主要产物 是热力学控制反应 萘的 亲电取代反应是动力学控制为主的反应 萘的 亲电取代反应是热力学控制为主的反应 一个平衡反应 反应远离平衡时是动力学控制 达到平衡时是热力学控制 1 4 2广义的动力学控制 CH3CH2CH2CH2Br NaOHCH3CH2CH2CH2OH NaBr 5 CH3CH2CH2CH2Br NaOHCH3CH2CH CH2 H2O NaBr 6 5 与 6 是竞争反应 却是非平衡反应 都是动力学控制反应 改变反应介质 催化剂等能改变反应速度 控制反应 水溶液中反应 主要生成醇 醇溶液中反应 主要生成烯 高温一有利于烯烃生成 低温有利于醇生成 1 5有机化合物酸碱的概念 1 5 1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酸碱的重要性1 5 2质子酸碱理论1 5 3电子酸碱理论1 5 4质子酸碱与电子酸碱的比较 1 5 1在有机化学中酸碱的重要性 很多有机化合物是酸或碱 许多有机化学反应是酸碱反应 有些有机化学反应是酸或碱催化的反应 常用酸 碱概念来说明有机化合物结与性质的关系 分析反应机理 选择试剂 溶剂和催化剂 有机化学中常用的是质子酸碱和电子酸碱 1 5 2质子酸碱理论 质子酸碱理论是布朗斯特提出来的 又称布朗斯特酸碱 酸 能提供质子的物种为酸 如 HCl CH3COOH CH3COCH2COCH3 H2O HSO3 NH4 等 碱 能接受质子的物种为碱 如 Cl CH3COO OH SO42 NH3等 共轭酸碱对酸给出质子后剩下的物种是它的共轭碱 碱接受质子后生成的物种是它的共轭酸 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是强酸 其共轭碱是弱碱 接受质子力强的碱是强碱 其共轭酸是弱酸 利用互为共轭酸碱的强度关系 可以判断碱或酸的相对强度 例如 判断OH RCH2O 和RCOO 碱性相对强度 可用它们共轭酸H2O RCH2OH和RCOOH的强度判断 例H2O的pKa 15 7 RCH2OH的pKa 18 RCOOH的pKa 4 6 因此 酸的强度顺序为 RCOOH H2O ROH 共轭碱的强度 RCH2O HO RCOO 质子酸碱的相对性 一个给定物种 它表现出的酸碱性与介质有关系 例如 乙酸在酸性比它弱的H2O中有酸性 表现为酸 H2O是碱 乙酸在酸性比它强的H2SO4中有碱性 表现为碱 H2SO4是酸 酸碱反应的本质是质子转移 1 5 3电子酸碱理论 电子酸碱理论是路易斯提出来的 又称路易斯酸碱 酸 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种是酸如 BF3 AlCl3 H Ag 等酸结构上的特点 有空的价电子轨道 碱 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种是碱如 NH3 H2O ROH RNH2 ROR CH2 CHR 冠醚和某些芳香化合物等 碱结构上的特点 有含电子对的元素酸碱反应生成酸碱配合物 例如 有机化合物反应常用H BF3 AlCl3 ZnCl2 FeBr3等路易斯酸做催化剂 1 5 4质子酸碱与电子酸碱比较 1 质子酸碱与电子酸碱的范围是不一致的 2 路易斯酸的范围比质子酸的范围大 3 路易斯酸碱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因此路易斯酸碱又称为广义酸碱 1 6溶剂的分类及溶剂化作用 1 6 1溶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 6 2溶剂的分类1 6 3溶剂化作用1 6 4试剂与酸碱 溶剂关系 1 6 1溶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不同类型反应需要不同溶剂 自由基型反应需要非极性溶剂 离子型反应需要极性溶剂 溶剂能改变离子型反应的反应速度 还可能改变反应机理 溶剂的极性和溶剂化能力是影响离子型反应的两个重要因素 1 6 2溶剂的分类 1 按溶剂的极性分类 溶剂的极性通常与溶剂的介电常数 F m 1 联系起来 用介电常数划分溶剂的类型 15F m 1称为极性溶剂 15F m 1称为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与非极性溶剂是相对的 溶剂的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