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通过七个故事展开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名著阅读积累,便于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学习与把握,这篇课文符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学生多读名著,从书籍中品味历史文学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体味英雄的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过失是非,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理解曹操和杨修的人物性格特点,学会做人的道理。【课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MP3音乐播放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与罗贯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杨修才华横溢,有诗评价:“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学生回答: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找一找,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1、“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填写下表(多媒体显示):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破解门内“活”分食“合”中酥道破梦中杀人真相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教授曹植斩杀门吏预设答条蒙欺孟德破解口令,擅自行动2、议一议(每四位学生自由结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下面问题)(1)、杨修因何而死,难道真如曹操所言“造言” “而乱其军心吗”?(2)、若没有这件事,杨修会不会被曹操所杀?(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指导归纳) 3、 品读人物 用从文中 这个(字、词、句话、段、事例等)可以看出曹操(杨修)是个 的人”这样的句式说话,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后点拨:鲁迅先生曾说过“研究历史不能靠听戏文看小说,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也觉得他很有本事,至少是一个英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4、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性格,揣摩了他们的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政治影响命运)5、杨修死了,名正言顺的被杀了,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他的死到底谁之过? 语文活动,辩一辩女生感情细腻,代表同情杨修的一方,男生支持曹操(学生激烈辩论)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杨修死了,我们同情也罢,感慨也罢,他一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也许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杨修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呢?如果我们是曹操,又该如何做呢板书(宽容、谦逊。)五、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英雄担当生前事,功过自有后人评,我相信:在生活中,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谦逊,让宽容与谦逊紧紧相握,我们的生活会减少更多悲剧色彩,我们的人生会更多完美,更富诗意!六、课堂小记者 收获访谈:同桌之间记者采访的形式采访对方。 采访问题拟设:你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从知识增长、学习方法、思想启示等方面自由畅谈) 七 、写作训练,放飞思维以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300字【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真知 真知? 真知! 宽 容谦 逊备教手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中,以“真知”二字为中心,然后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统摄全篇,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