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最新、未变成文字版)_第1页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最新、未变成文字版)_第2页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最新、未变成文字版)_第3页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最新、未变成文字版)_第4页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最新、未变成文字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2011 62011 6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主编部门 中主编部门 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教教 育育 部部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中 华华 人人 民共民共 和和 国国 教教 育育 部部 施行日期 施行日期 20112011 年年 月月 日日 20112011 北京北京 前言前言 修订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 2008 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 通知 建标函 2008 328 号 的具体要求及原建设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 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 和 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建 标 2007 144 号 由教育部负责主编 并委托上海市教育基建管理中心具体进行修订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自 2002 年颁布以来 对全国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教学设施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加之原标准仅有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缺少相应建设用地的技术规定 给中小学校 建设带来不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组织对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进行了修订 特别是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 国务院领导十分强调中小学校校舍的安全性 为此 需对原标准进行修订 补充和完善 修订过程中 我部对各省 市 自治区教育部门进行了广泛的书面调查 发展规划司组织编制组到有关省 市对中小学校抽样进行实地调研 并收集了部分省市编制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编制组在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完成了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2 征求意见稿 征求各有关省市 部门和学校的意见后 本标准的送审稿经全国专家审查会议和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定稿 本标准共分四章 包括总则 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 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 校舍面积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 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 37 号 邮编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 上海市教育基建管理中心 参编单位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顾问 主要起草人 参加起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 一一年 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4 第二章 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 5 第一节 学校布局 5 3 第二节 学校选址 5 第三节 学校规模 5 第三章 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 6 第一节 校园规划 6 第二节 建设用地 6 第四章 校舍面积 8 第一节 校舍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 8 第二节 教学及辅助用房 8 第三节 办公用房 10 第四节 后勤及生活用房 10 附录一 术语 12 附录二 本标准用词说明 13 附件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14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 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 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加 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 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制定本建设标准 4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编制 评估和审批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 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改建 扩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 中小学校的建设 必须贯彻安全 适用 经济 美观的原则 首先保证师生安全 在抗御重大意外灾害发生时 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第五条 中小学校建设应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先规划后建设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 第六条 本建设标准将新建中小学校的校舍分为必配和选配用房两类 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建设的需要 第七条 中小学校校舍建筑设计按国家中小学校设计规范执行 第八条 中小学校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第二章 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 第一节 学校布局 第九条 中小学校的布局 应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结合人口密度 生源分布 地形地貌 周边交通 环境等综合条件确定 合理布点 城市新建住宅区应根据建设规模 居住人口及出生率 规划建设相应办学规模的中小学校 第十条 学校服务半径应以小学 初中就近入学 高中相对集中为原则 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和方便学生就学等因素确定 与学校毗邻的城市主干道或高速车道 应设置保障学生跨越的安全设施 完全小学的服务半径宜为 500 米 初级中学的服务半径宜为 1000 米 第二节 学校选址 第十一条 新建学校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5 一 应选在阳光充足 空气流通 场地干燥 排水通畅 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地和提供设置基础市政设施的条件 二 严禁建设在地震 地质塌裂 洪涝等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校园及校内建筑与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控制的现行国家防护标准的有关规定 三 不得建设在殡仪馆 医院的传染病房及太平间旁 与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200 米 与易燃易爆场所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四 严禁高压输电线 高压燃气管 输油管道及通航河道穿越学校校园 五 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 300 米 与高速路 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 80 米 第三节 学校规模 第十二条 学校规模和班额宜按下列规定设置 一 完全小学 24 班 30 班 36 班 每班 45 人 二 初级中学 24 班 30 班 36 班 每班 50 人 三 高级中学 24 班 36 班 48 班 每班 50 人 第三章第三章 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 第一节 校园规划 第十三条 新建中小学校应按照必配用房和教学及生活选配用房进行校园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地形 地貌 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余地 总体规划设计必须执行 保护环境 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 的原则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校园总平面应按教学 体育运动 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 合理布局 各区之间要联系方便 互不干扰 二 教学区的教室 图书室 实验用房应布置在校园的安静区域 教室应有良好的建筑朝向 6 三 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用房应有合理的间距 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和球类场地 其纵轴宜南北方向布置 四 校园内各建筑之间 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规范中的规划 消防 卫生防护 日照等有关规定 五 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 应有利于人流疏散 不宜紧靠交通主干道 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场地并设置警示标志 六 校园内的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人流 车流和消防要求布置 路线应便捷 通畅 校园道路不应穿越体育活动场地 七 校园建筑应合理组合 建筑形式和风格应力求体现教育建筑的文化内涵 校园绿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十四条 室外给排水 燃气 热力 电力 通讯 网路等地下管线 应根据校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置 变配电系统应独立设置 第十五条校园应设置独立的旗杆 旗台 位置宜在主要运动场区或校园中心广场的显要位置 第十六条校园应设围墙或隔离设施 校门 门卫传达室 并设置安防设施 第二节 建设用地 第十七条 校园规划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用地 体育运动场地 集中绿化用地和道路广场停车场用地四部分 各类用地按下列要求配置 一 建筑用地 学校建筑用地包括建筑物 构筑物首层占地 建筑物周围的通道和小型活动场地 房前屋后零星绿地等 建筑用地根据不同规模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确定 小学建筑用地容积率为 0 8 中学建筑用地容积率为 0 9 二 体育运动场地 包括田径运动场地 球类场地 固定体育器械场地 以及小学游戏场地 中小学校各类运动场地的具体配置内容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各类运动场地配置表 田径场 场地名称 200m300m400m 篮球场 排球场体育器械场地游戏场地 学校 类别 面积 5394910518000608360150200300150200250 运动场地 累计面积 24 班 1 221 1 7630 30 班 1 321 1 11999 完全 小学 36 班 1 421 112657 7 24 班 1 221 11191 30 班 1 32 1 11849 初级 中学 36 班 142 1 21352 24 班 1 221 11191 36 班 142 1 21352 高级 中学 48 班 153 1 22420 三 集中绿化用地 包括集中绿地 小学自然科学园地或中学生物园地 根据国家有关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 结合中小学校育人环境的需要 学校的绿地率应不低于 35 为了节约用地 科学合理利用校园土地 学校绿化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中房前屋后 道路两旁的零星绿地和集中绿化用地两部分 绿地率分别为 15 和 20 四 停车场用地 为保证校园井然有序与安全整洁的环境 加强学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管理 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 1 机动车停车位 按教职工编制数的 50 设置 每个车位面积为 29 3m 2 非机动车停车位 教职工按编制数的 30 设置 中学生按学生数的 60 设置 每个车位面积为 1 5 m 五 校内道路广场包含在各功能用地范围内 第四章第四章 校舍面积校舍面积 第一节 校舍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八条 校舍构成 中小学校校舍由教学及辅助用房 办公用房 后勤及生活用房三部分构成 各类用房分为必配和选配用房两类 学校若分期建设 首期建成校舍的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必配用房指标 第十九条 必配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中小学校必配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单位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 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6 班48 班 学校类别和 规模 1080 人1350 人1620 人 1200 人 1500 人 1800 人1200 人1800 人 2400 人 8 面积指标 校舍建筑面积 83459753113871108712600149371157815683 19742 生均建筑面积 7 737 227 039 248 408 309 658 718 23 第二十条 必配及选配用房使用面积和配置标准见表 3 1 3 2 3 3 表 4 5 6 7 第二节 教学及辅助用房 第二十一条 教学及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 专用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三部分 一 普通教室 每班必配一间 每间使用面积小学不应小于 66m2 中学不应小于 73m2 二 专用教室 包括实验室 科学 音乐 美术 书法 计算机 劳动 技术 选修课 史地 舞蹈教室 中小学校专用教室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应符合表 3 1 3 2 3 3 的规定 表 3 1 完全小学专用教室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24 班 1080 人30 班 1350 人36 班 1620 人 用房名称 每间 使用 面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科学教室 86217286217286325886 音乐教室 86217228325828325828 美术教室 8618628217228217228 书法教室 86186 186 186 计算机教室 86325856325856434456 劳动教室 86217256217256217256 必 配 用 房 合计 11946254131118254151290254 史地教室 86186281862818628 选配 用房 舞蹈教室 270127028127028127028 表 3 2 初级中学专用教室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9 24 班 1200 人30 班 1500 人36 班 1800 人 用房名称 每间 使用 面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实验室 96438417454801926576192 音乐教室 961963119631219231 美术教室 961963119631219231 书法教室 96196 196 196 史地教室 96196311963119631 计算机教室 96328862328862438462 技术教室 96219262219262219262 必 配 用 房 合计 131248391141344409181728409 综合实验室 1441144 1144 1144 演示实验室 72172 172 172 选 配 用 房 舞蹈教室 300130031130031130031 表 3 3 高级中学专用教室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24 班 1200 人36 班 1800 人48 班 2400 人 用房名称 每间 使用 面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间数 面积小 计 辅房面 积 选修课教室 140 210 280 实验室 96438419265762568768280 音乐教室 9619631219231219231 美术教室 9619631219231219231 书法教室 96196 196 196 史地教室 961963119631219231 计算机教室 96328862438462548093 技术教室 96219262219262328862 必 配 用 房 合计 131388409181938473232488528 综合实验室 1441144 1144 1144 演示实验室 72172 172 172 选 配 10 用 房 三 公共教学用房 包括多功能教室 图书室 学生活动室 心理咨询室 德育展览室 体质测试室 体育活动室 体育器材室 合班教室 室内游泳池及辅房 公共教学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公共教学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 用房名称 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6 班48 班 多功能教室 160200240180225270180270360 准备室 282828313131313131 图书室 247299356329403479379548722 学生活动室 547290729010872108144 心理咨询室 252525505050545454 德育展览室 505050505050606060 体质测试室 303030404040404040 体育活动室 670670800130013001500130015001700 体育器材室 424252424252425252 必 配 用 房 合计 130614161671209422312580215826633163 合班教室 8686869090909696192 选配用 房 室内游泳池 及辅房 9009009009009009009009001630 第三节 办公用房 第二十二条 办公用房 包括教师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 网络控制室 广播社团办公室 会议接待室 卫生保健室等 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11 表 5 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 用房名称 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6 班48 班 教师办公室 220270325325405490360540720 行政办公室 112126140154182210168210252 网络控制室 282828282828303030 广播社团办公室 263238344046344658 会议接待室 506060606060606070 卫生保健室 303030303042304242 必配 用房 合计 4665466216317458766829281172 第四节 后勤及生活用房 第二十三条 后勤及生活用房 包括教工食堂 学生食堂 学生盒饭分餐室 总务仓库 维修管理室 传达值宿室 教工单身宿舍 开水房 配电室 厕所 后勤及生活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后勤及生活用房使用面积及配置标准单位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 用房名称 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0 班36 班24 班36 班48 班 教工食堂 7898118114142172130196262 总务仓库 404646465252465858 维修管理室 181818242424242424 传达值宿室 222222222222222222 开水房 242424242424242424 配电室 242424242424242424 厕所 245306368282353423288432576 必配 用房 合计 451538620536641741558780990 教工单身宿舍每人使用面积 10 0 最大按教职工编制数的 20 配置 厨房 选配 用房 学生 食堂 餐厅 厨房 餐厅每生使用面积分别为 0 6 按学生就餐人数配置 就餐人数超过 1000 人时 宜分二批就餐 按就餐人数的 50 配置 12 学生盒饭分餐室 不建学生食堂 由社会提供盒饭 按就餐班级数 每班使用面积 1 0 配置 室外厕所按学生总人数的 15 配置 生均使用面积 0 2 第二十四条 有学生寄宿的中小学校 可配置学生宿舍 学生浴室 教工值班宿舍等生活用房 生均 人均 使用面积指标宜符合表 7 的规定 表 7 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生 人 学生宿舍 用房名称 小学中学 学生浴室教工值班宿舍 使用面积 3 63 90 1310 0 附录一 术 语 一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 Urban General Middlel and Primary School 指除市 区 县 建制镇 实验性 示范性 特殊教育和重点高中以外的一般中小学校 二 完全小学 Primary School 指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小学段六年制的学校 三 初级中学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JSS 指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初中段三年制的学校 四 高级中学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SS 指独立设置的高中段三年制的学校 附录二 13 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 在执行本标准条文严格程度的不同用词 说明如下 一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必须 反面词采用 严禁 二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应 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 三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宜 反面词采用 不宜 表示有选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 采用 可 二 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 规定 或要求 或 应按 执行 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和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 可参照 的规定 或要求 附件附件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条条 文文 说说 明明 14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1616 第二章第二章 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 1717 第三章第三章 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 1818 第四章第四章 校舍面积校舍面积 1919 附表一附表一 完全小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完全小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 2525 附表二附表二 初级中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初级中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 2727 附表三附表三 高级中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高级中学校舍用房配置标准及建筑面积指标 2929 附表四附表四 中小学校生活选配用房使用面积指标中小学校生活选配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3131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一条第一条 说明了制定本建设标准的基本目的 本标准是贯彻执行说明了制定本建设标准的基本目的 本标准是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及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校园 校舍的条件与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校园 校舍的条件与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要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 必须有一个科学 合理的学校建设标准 使学校的规划设计 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 必须有一个科学 合理的学校建设标准 使学校的规划设计 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条第三条 规定了本建设标准的适用范围 不包括实验性 示范性学校 改建 扩建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要视学校已有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 管网 绿化等现状和具体情况 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经济建设条件允许 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可规定了本建设标准的适用范围 不包括实验性 示范性学校 改建 扩建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要视学校已有建筑物 构筑物 道路 管网 绿化等现状和具体情况 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经济建设条件允许 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可 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对建设要求较高的实验性 示范性学校 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可在执行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用地和校舍面积 并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对有特殊要求的学校 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根据使用要求 对部分用房的使用面积和数量亦可合理调整 对建设要求较高的实验性 示范性学校 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可在执行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用地和校舍面积 并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对有特殊要求的学校 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根据使用要求 对部分用房的使用面积和数量亦可合理调整 第四条第四条 规定了中小学校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校校舍是师生学习 生活的重要场所 应确保校舍建筑与师生生命安全 要体现学校建筑特点 美观大方及适用性 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 坚持勤俭建校 注重技术 经济对比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节约建设投规定了中小学校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校校舍是师生学习 生活的重要场所 应确保校舍建筑与师生生命安全 要体现学校建筑特点 美观大方及适用性 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 坚持勤俭建校 注重技术 经济对比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节约建设投 15 资 在防御地震 台风 暴雪 洪水等各种重大意外灾害时 可作为周边地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 资 在防御地震 台风 暴雪 洪水等各种重大意外灾害时 可作为周边地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 第五条第五条 中小学校的新建 扩建和改建都必须先规划设计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校园规划设计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现状及周边环境等条件统筹考虑 因地制宜地进行 应注重节约资源 构建和谐校园 中小学校的新建 扩建和改建都必须先规划设计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校园规划设计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现状及周边环境等条件统筹考虑 因地制宜地进行 应注重节约资源 构建和谐校园 第六条第六条 新建中小学校的各类用房分为必配用房和选配用房 必配用房是每所学校为满足课程设置方案和完成教学计划所必须配置的用房 选配用房是学校根据办学特点 学科拓展 进一步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水平和生活需要而选择配置的用房 其中 学生食堂 新建中小学校的各类用房分为必配用房和选配用房 必配用房是每所学校为满足课程设置方案和完成教学计划所必须配置的用房 选配用房是学校根据办学特点 学科拓展 进一步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水平和生活需要而选择配置的用房 其中 学生食堂 学生宿舍等生活用房 应按学生就餐比例 学生住宿人数的多少配置 学生宿舍等生活用房 应按学生就餐比例 学生住宿人数的多少配置 第八条第八条 本建设标准是根据中小学校的建设管理 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特点制定的 各类用房的配置 校舍建筑面积和建设用地等有关内容 都有较强的针对性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情况差异很大 因此 中小学校的建设 除执行本标准外 尚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本建设标准是根据中小学校的建设管理 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特点制定的 各类用房的配置 校舍建筑面积和建设用地等有关内容 都有较强的针对性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情况差异很大 因此 中小学校的建设 除执行本标准外 尚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 规范的规定 如建筑节能 环保 消防以及防御地震 台风 暴雪 洪水等 准 规范的规定 如建筑节能 环保 消防以及防御地震 台风 暴雪 洪水等 第二章第二章 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学校布局 选址与规模 第一节第一节 学校布局学校布局 第九条第九条 中小学校设点布局 既要考虑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又要考虑使学校形成适当的规模 实行中小学校设点布局 既要考虑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又要考虑使学校形成适当的规模 实行 最佳规模最佳规模 办学 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避免规模过小 造成人力 财力 物力的浪费 也应避免规模过大 带来管理的困难 新建 扩建 改建城镇办学 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避免规模过小 造成人力 财力 物力的浪费 也应避免规模过大 带来管理的困难 新建 扩建 改建城镇 居民住宅区时 城市规划 开发等有关部门应会同教育部门 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和人口出生率测算拟建学校的规模 并选择合适地段 按本标准规定的建设用地要求和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居民住宅区时 城市规划 开发等有关部门应会同教育部门 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和人口出生率测算拟建学校的规模 并选择合适地段 按本标准规定的建设用地要求和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十条第十条 学校的服务半径 要尽可能方便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就近上学 避免穿越高速公路 铁路干线 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等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学校的服务半径 要尽可能方便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就近上学 避免穿越高速公路 铁路干线 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等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节第二节 学校选址学校选址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新建 迁建的中小学校 校址一定要选择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段 新建 迁建的中小学校 校址一定要选择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段 第三节第三节 学校规模学校规模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中小学校的学校规模 系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校学制和班额人数的规定以及生源 办学效益和便于教学管理等原则确定 中小学校的学校规模 系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校学制和班额人数的规定以及生源 办学效益和便于教学管理等原则确定 九年制学校可参照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可参照初级中学 3636 班规模 完全中学可参照高级中学班规模 完全中学可参照高级中学 3636 班 班 4848 班规模 班规模 16 第三章第三章 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 第一节第一节 校园规划校园规划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中小学校的新建 扩建和改建都必须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规模做好总体规划设计 其中 新建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 包括必配用房和选配的教学和生活用房 总体规划设计应做到 各组成部分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合理 联系方便 各种建筑物 构筑中小学校的新建 扩建和改建都必须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规模做好总体规划设计 其中 新建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 包括必配用房和选配的教学和生活用房 总体规划设计应做到 各组成部分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合理 联系方便 各种建筑物 构筑 物应协调一致 与校园绿化 美化融为一体 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以便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 生活 休息 活动 交流的环境空间 物应协调一致 与校园绿化 美化融为一体 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以便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 生活 休息 活动 交流的环境空间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学校宜设置独立的变配电系统 有利于管理和保证用电 规划设计用电负荷应留有余量 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设备逐步增多的需要 校园内 室外各种管线宜直埋于地下或暗设于电缆沟内 以保证使用安全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宜设置独立的变配电系统 有利于管理和保证用电 规划设计用电负荷应留有余量 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设备逐步增多的需要 校园内 室外各种管线宜直埋于地下或暗设于电缆沟内 以保证使用安全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升旗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 校园内必须设置旗台 旗杆 升旗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 校园内必须设置旗台 旗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为保证师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和示划人行横道线 围墙或安全隔离设施 要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 通透式围墙有利于延伸校园景观和视野 为保证师生出入校门的安全 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和示划人行横道线 围墙或安全隔离设施 要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 通透式围墙有利于延伸校园景观和视野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说明了中小学校校园规划建设用地的构成内容和配置要求 说明了中小学校校园规划建设用地的构成内容和配置要求 一 建筑用地是学校校舍 包括必配和选配用房 建设必需的用地 一 建筑用地是学校校舍 包括必配和选配用房 建设必需的用地 二 体育运动场地是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 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而设置的 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德 智 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二 体育运动场地是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 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而设置的 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德 智 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三 绿化用地是中小学校美化校园 净化环境 开展自然常识 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 也是师生交流 活动 休息的空间 起到陶冶情操 激发学习热情和引发联想思维的作用 三 绿化用地是中小学校美化校园 净化环境 开展自然常识 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 也是师生交流 活动 休息的空间 起到陶冶情操 激发学习热情和引发联想思维的作用 四 停车场地是近年来必须考虑的用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校中教职工自备机动车和中学生自行车的拥有量大量增加 学校设置停车场是现状的需要 也是校园环境安全有序的需要 四 停车场地是近年来必须考虑的用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校中教职工自备机动车和中学生自行车的拥有量大量增加 学校设置停车场是现状的需要 也是校园环境安全有序的需要 第四章第四章 校舍面积校舍面积 第一节第一节 校舍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校舍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 17 第十八 二十条第十八 二十条 中小学校各类用房按使用面积配置 采用综合使用面积系数 中小学校各类用房按使用面积配置 采用综合使用面积系数 K 0 6K 0 6 折算成建筑面积 折算成建筑面积 中小学校各类必配用房使用面积 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和教学选配用房使用面积见附表一 二 三 生活选配用房使用面积见附表四 中小学校各类必配用房使用面积 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和教学选配用房使用面积见附表一 二 三 生活选配用房使用面积见附表四 每所新建中小学校的校舍总建筑面积等于必配用房的使用面积加选配的各类用房的使用面积除以综合使用面积系数每所新建中小学校的校舍总建筑面积等于必配用房的使用面积加选配的各类用房的使用面积除以综合使用面积系数 0 60 6 第二节教学及辅助用房第二节教学及辅助用房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教学及辅助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 一 必配用房一 必配用房 一 普通教室 普通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活动空间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课桌椅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中小学学生的课桌按单人课桌平面尺寸 一 普通教室 普通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活动空间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课桌椅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中小学学生的课桌按单人课桌平面尺寸 600 400 600 400 考虑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考虑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66m 66m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7373 m m 教室内设学生存物柜 清洁柜 教室内设学生存物柜 清洁柜 二 专用教室 二 专用教室 1 1 科学教室 主要用于完全小学科学课的演示和实验 以及开展科学技术教育活动使用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实验桌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实验桌平面尺寸按双人单侧实验桌 科学教室 主要用于完全小学科学课的演示和实验 以及开展科学技术教育活动使用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实验桌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实验桌平面尺寸按双人单侧实验桌 1200 600 1200 600 考虑 科学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考虑 科学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8686 m m 另配 另配 备辅房备辅房 1 1 间 供存放仪器 标本 药品和实验准备工作使用 间 供存放仪器 标本 药品和实验准备工作使用 2 2 实验室 主要用于中学物理 化学 生物课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 演示和操作使用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实验桌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实验桌平面尺寸按双人单侧实验桌 实验室 主要用于中学物理 化学 生物课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 演示和操作使用 其面积是由教学模式 班额 实验桌尺寸及平面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 实验桌平面尺寸按双人单侧实验桌 1200 600 1200 600 考虑 实验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考虑 实验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9696 m m 实验 实验 室设置数量主要根据学校规模 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而定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还可选配演示实验室或综合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可分设力学 电学 数字等实验室 室设置数量主要根据学校规模 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而定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还可选配演示实验室或综合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可分设力学 电学 数字等实验室 物理 化学 生物等实验室分别配备的辅助用房 包括仪器设备 药品 储藏 实验准备 标本陈列 化学危险品 办公用房三至五个部分 供实验员办公以及做实验准备工作使用 为防危险品爆炸 应将危险品库单独设置 理化生实验室配置数量及辅助用房物理 化学 生物等实验室分别配备的辅助用房 包括仪器设备 药品 储藏 实验准备 标本陈列 化学危险品 办公用房三至五个部分 供实验员办公以及做实验准备工作使用 为防危险品爆炸 应将危险品库单独设置 理化生实验室配置数量及辅助用房 使用面积可参照附表使用面积可参照附表 1 1 附表附表 1 1 城市普通中学各实验室辅助用房使用面积参考表单位 城市普通中学各实验室辅助用房使用面积参考表单位 辅助用房使用面积辅助用房使用面积辅助用房使用面积 用 房 名 称 学校规模 物理 实验 室间 数 仪器准备小计 化学 实验 室间 数 实验 员 仪器 药品 准备 危险 品库 小计 生物 实验 室间 数 仪器 标本 准备小计 24 班 24123641623188551371855 初级 中学 30 班 241236421223218641412364 18 36 班 241236421223218642412364 24 班 241236411223218641412364 36 班 273239621238388962412364 高级 中学 48 班 373351083124343101082412364 3 3 音乐教室 主要用于上音乐课和合唱排练使用 完全小学还用于上唱游课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音乐教室 主要用于上音乐课和合唱排练使用 完全小学还用于上唱游课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86m 86m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9696 m m 室内配置桌椅 钢琴等大型乐器及乐器柜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各种乐器 室内配置桌椅 钢琴等大型乐器及乐器柜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各种乐器 4 4 美术教室 主要用于上美术课及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用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美术教室 主要用于上美术课及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用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8686 m m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9696 m m 室内设置水斗 配置美术专用桌或画架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石膏模型等美术教具 教室宜安排在北向采光的房间 室内设置水斗 配置美术专用桌或画架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石膏模型等美术教具 教室宜安排在北向采光的房间 5 5 书法教室 供学生练习书法基本技能 培养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室内设置水斗 配置书法桌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书法教室 供学生练习书法基本技能 培养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室内设置水斗 配置书法桌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8686 m m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9696 m m 6 6 史地教室 史地教室 中学中学 主要用于中学地理 历史课教学 室内陈列地理挂图 地球仪和地壳构造等模型 设置天象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具设备 每间使用面积为 主要用于中学地理 历史课教学 室内陈列地理挂图 地球仪和地壳构造等模型 设置天象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具设备 每间使用面积为 9696 m m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历史 地理挂图等教具 另配备辅房一间 存放历史 地理挂图等教具 7 7 计算机教室 主要用于上计算机课 上机操作以及开展语言教学 其面积根据班额 计算机操作台的平面尺寸确定 操作台的平面尺寸一般为 计算机教室 主要用于上计算机课 上机操作以及开展语言教学 其面积根据班额 计算机操作台的平面尺寸确定 操作台的平面尺寸一般为 750 650 750 650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完全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8686 m m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中学每间使用面积为 9696 m m 根据计算机教室的数量不同 另配备辅 根据计算机教室的数量不同 另配备辅 房若干间 用于存放设备 器材和资料 房若干间 用于存放设备 器材和资料 根据需要也可单独设置为语言教室 用于外语教学 语言语音练习 音影欣赏 情景对话表演训练等 根据需要也可单独设置为语言教室 用于外语教学 语言语音练习 音影欣赏 情景对话表演训练等 8 8 劳动教室 主要供小学学生学习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每间使用面积为 劳动教室 主要供小学学生学习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 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每间使用面积为 86 86 另配辅房 存放设备器材 学校也可结合各自特点和使用要求 在配置的总面积 另配辅房 存放设备器材 学校也可结合各自特点和使用要求 在配置的总面积 228 228 含准备室 内确定间数及每间使用面 含准备室 内确定间数及每间使用面 积 积 9 9 技术教室 主要用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实践操作 每间使用面积为 技术教室 主要用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实践操作 每间使用面积为 96 96 另配辅房 存放设备器材 学校也可结合各自特点和使用要求 在配置的总面积 另配辅房 存放设备器材 学校也可结合各自特点和使用要求 在配置的总面积 254254 350 350 含辅房 内确定间数及每间使用面积 含辅房 内确定间数及每间使用面积 1010 选修课教室 主要是为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要求配置 按不同规模 使用面积为 选修课教室 主要是为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要求配置 按不同规模 使用面积为 140140 280 280 学校可根据开设选修课的内容和使用要求 设置间数及每间使用面积 学校可根据开设选修课的内容和使用要求 设置间数及每间使用面积 三 公共教学用房 三 公共教学用房 1 1 多功能教室 主要用于视听教学 合班上课 观摩教学和小型集会 也可兼作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 室内宜设置简易小舞台 使用面积完全小学可容纳一个年级的学生 中学可容纳半个年级的学生 另配备辅房一间 用于电教器材 广播器材 声像设备的存放 多功能教室 主要用于视听教学 合班上课 观摩教学和小型集会 也可兼作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 室内宜设置简易小舞台 使用面积完全小学可容纳一个年级的学生 中学可容纳半个年级的学生 另配备辅房一间 用于电教器材 广播器材 声像设备的存放 与操作 与操作 2 2 图书室 包括藏书 阅览 学生 教师阅览 视听 和管理办公 含检索借阅 用房三个部分 图书室应根据藏 借 阅于一体的使用要求布置 图书室 包括藏书 阅览 学生 教师阅览 视听 和管理办公 含检索借阅 用房三个部分 图书室应根据藏 借 阅于一体的使用要求布置 藏书面积系根据学校规模 每生配备图书册书 每平方米藏书量计算 藏书量按小学每生藏书面积系根据学校规模 每生配备图书册书 每平方米藏书量计算 藏书量按小学每生 3030 册 初中每生册 初中每生 4040 册 高中每生册 高中每生 5050 册配置 藏书面积按册配置 藏书面积按 300300 册册 配置 配置 19 学生阅览用房主要供学生阅读图书 报刊杂志使用 也可用于上阅读课 阅读座位按学生人数的学生阅览用房主要供学生阅读图书 报刊杂志使用 也可用于上阅读课 阅读座位按学生人数的 4 4 配置 小学不少于 配置 小学不少于 4545 座 中学不少于座 中学不少于 5050 座 每座阅览使用面积小学座 每座阅览使用面积小学 1 8 1 8 中学 中学 1 9 1 9 配置 配置 视听阅览用房主要供师生阅读电子读物 包括资料储藏 阅读座位按学生人数的视听阅览用房主要供师生阅读电子读物 包括资料储藏 阅读座位按学生人数的 1 1 配置 每座阅览使用面积小学 配置 每座阅览使用面积小学 1 8 1 8 中学 中学 2 0 2 0 配置 配置 教师阅览用房主要供教师查阅工具书 参考书 示范教案 教学资料等使用 阅读座位按教师人数的教师阅览用房主要供教师查阅工具书 参考书 示范教案 教学资料等使用 阅读座位按教师人数的 2020 配置 阅览面积按每座使用面积 配置 阅览面积按每座使用面积 2 3 2 3 配置 配置 管理用房主要供图书管理员办公 图书登录 整修 电脑检索 办理借阅等使用 管理用房主要供图书管理员办公 图书登录 整修 电脑检索 办理借阅等使用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图书室各类用房使用面积宜符合附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图书室各类用房使用面积宜符合附表 2 2 的规定 的规定 附表附表 2 2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图书室各类用房使用面积参考表单位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图书室各类用房使用面积参考表单位 藏书教师阅览学生阅览视听阅览 名 称 学校规模 学生人 数 教师人 数 藏书量 万册 使用面 积 座位 数 使用面 积 座位 数 使用面 积 座位 数 使用面 积 管理用 房面积 图书室 面积 24 班 1080433 31109214581112015247 30 班 1350544 113711255497142515299 完全 小学 36 班 1620654 9163133065117173115356 24 班 12006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