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I )卷新版_第1页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I )卷新版_第2页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I )卷新版_第3页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I )卷新版_第4页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I )卷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7 页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课标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IIII 卷新版 卷新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828 题 共题 共 6666 分分 1 2 分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B 我国主要位于热带 C 我国东临太平洋 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 利于农业生产 D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 50 南北气候差异大 为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 2 分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 A 40 度 B 60 度 C 50 度 D 70 度 3 2 分 广州人一般晚上 9 点以后喜欢走上大街 很晚才回家 而 哈尔滨人一年中除夏季外 晚上 8 点以后 大街上就很少有行人了 这种作息时间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风俗习惯 4 2 分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下列哪个国家边界线上 A 印度 B 尼泊尔 第 2 页 共 17 页 C 缅甸 D 老挝 5 2 分 车牌号为 渝 B 58129 的小汽车 其牌号发放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区为 A 四川省 B 重庆市 C 山东省 D 安徽省 6 2 分 我国的行政区基本上分为 A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三级 B 省 市 镇三级 C 县 乡 村三级 D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县 自治州 自治县 市 乡 民族乡 镇 三级 7 2 分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慢 B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C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D 城市人口大量涌向沿海 8 2 分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 A 西南 东南 中部 B 西北 东北 西南 C 中部 西南 西北 第 3 页 共 17 页 D 西北 东南 东北 9 2 分 反映中国地势特点是 A 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下降 B 北高南低 呈三级阶梯下降 C 东高西低 呈三级阶梯下降 D 西北高 东南低 呈三级阶梯下降 10 2 分 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A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 B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C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D 喜马拉雅山 11 4 分 读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示意图 完成后面小题 1 下列地形区中 京广高铁穿过的是 A 华北平原 第 4 页 共 17 页 B 云贵高原 C 长白山脉 D 长江三角洲 2 京广高铁联系的两个工业基地是 京津唐 沪宁杭 辽中南 珠江三角洲 A B C D 12 2 分 小林在自己的博客中介绍到 我的家在中国的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这里地势平坦 农 业发达 由此可判断小林所生活的地形区最可能是 A 内蒙古高原 B 青藏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华北平原 13 2 分 如下图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关于下列山脉两侧地理特征 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 第 5 页 共 17 页 B 山脉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C 山脉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线 D 山脉南侧为半干旱区 北侧为半湿润区 14 2 分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是 海拔高 纬度高 正午太阳高度低 纬度高 白昼短 距冬季风的源地近 A B C D 15 2 分 形成我国东部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 冬季风强弱不同 B 地势高低不同 C 夏季风的存在 D 夏季风强弱不同 16 2 分 影响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影响 B 海拔高度 C 洋流影响 D 海陆位置 17 4 分 下图中 两条曲线为我国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的流量年变化曲线 据此回答问题 第 6 页 共 17 页 1 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 为修建水库前的年变化曲线 B 该河流位于东南地区 为修建水库后的年变化曲线 C 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 为修建水库前的年变化曲线 D 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 为修建水库后的年变化曲线 2 修建水库主要缓解水资源 A 地区分布不均 东多西少 B 时间分配不均 夏秋多 冬春少 C 地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D 时间分配不均 夏秋少 冬春多 18 2 分 关于秦岭 淮河线的叙述 正确的是 年平均气温 0 等温线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A B 第 7 页 共 17 页 C D 19 2 分 下列称号中 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A 天府之国 B 鱼米之乡 C 黑土地 D 江南水乡 20 2 分 下图是小晨同学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 他想为照片配一些文字说明 可供选择 的是 A 牦牛在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B 京九铁路像一条游龙蜿蜒在 世界屋脊 上 C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D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21 2 分 该图中是松花江 长江 黄河 珠江四条河流的观测数据 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第 8 页 共 17 页 A 甲 长江 乙 黄河 丙 珠江 丁 松花江 B 甲 黄河 乙 珠江 丙 松花江 丁 长江 C 甲 长江 乙 松花江 丙 珠江 丁 黄河 D 甲 长江 乙 珠江 丙 黄河 丁 松花江 22 2 分 货运量仅次于长江 居我国内河运输第二位的是 A 黑龙江 B 黄河 C 珠江 D 京杭运河 23 2 分 长江与黄河的相同之处是 A 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B 上游水能资源都很丰富 C 都有凌汛和结冰现象 D 最终都注入东海 24 4 分 如图是黄河流域图 请回答下面小题 第 9 页 共 17 页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黄河水能最丰富的河段是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平均 2 在山东境内 黄河没有支流的原因是 A 下游经常出现凌汛 B 下游经常断流 C 下游为地上河 D 下游水污染严重 25 2 分 黄河下游形成 地上河 主要与哪一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A 汛期短 B 含沙量大 C 有结冰期 D 水力资源丰富 26 4 分 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第 10 页 共 17 页 1 长江说自己也是黄河 主要是指其 A 有凌汛 B 有断流现象 C 含沙量大 D 汛期长 2 为此 在两条河流流域内应共同开展 A 围湖造田 B 植树种草 C 开发水力资源 D 开垦荒地 27 4 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 完成 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B 台风只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C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最为严重 第 11 页 共 17 页 D 全国各地普遍受到寒潮偷袭 2 当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 以下行为正确的是 A 地震来临时 迅速跳楼逃生 B 滑坡发生时 近观震撼场景 C 台风来临时 广告牌下避风 D 泥石流发生时 向垂直于泥石流激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8 2 分 当地震发生时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迅速关闭电源 燃气 B 避开高大建筑物 C 注意保护头部 D 及时返回室内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2424 分分 29 9 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如图代表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度铁路是 2 该高速铁路北端起点城市所在的简称是 A 黑 第 12 页 共 17 页 B 哈 C 辽 D 吉 3 该条高速铁路途径下列哪个地形区 A 东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华北平原 D 四川盆地 4 这个地区处于暖温带的省份是 A 黑龙江省 B 吉林省 C 辽宁省 5 处于暖温带的省盛产的水果是 A 苹果 B 柑橘 C 香蕉 30 7 分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第 13 页 共 17 页 1 图中四个省中临海的是 写省名 临 海 纬度最高的是 写省名 2 四个省中 有热带分布的是 写序号 3 图中 是 省 简称是 31 8 分 读图 黄河干流沿河纵剖面图及各河段干流长度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 黄河发源于 高原 注入 海 黄河最大的水电站是 水电站 2 据图判断 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地点位于 城镇 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之间的落差约 米 3 黄河的忧患 上游 草地退化 严重 中游 严重 下游 是 地上河 汛 期来临时容易发生 灾害 第 14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828 题 共题 共 6666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1 2 12 1 13 1 14 1 第 15 页 共 17 页 15 1 16 1 17 1 17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