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論語白話英語新譯王方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4-122目錄自序3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7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13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21裡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30公冶長第五(共二十八章)37雍也篇第六(共三十章)46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56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67子罕篇第九(共三十一章)74鄉黨篇第十84先進篇第十一(共二十六章)93顏淵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103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章)112憲問篇第十四(共四十四章)122衛靈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章)136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章)147陽貨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153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162子張篇第十九(共二十五章)167堯曰篇第二十(共三章)175參考文獻178自序孔子,名丘,字仲尼,551B.C.479B.C. 孔子是殷商的苗裔。三歲喪父,三十歲開始收徒講學,開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賢人七十,弟子三千”。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在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一直成為封建時代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沒有留下完整、系統的學術專著。兩千多年間,只有一部記錄了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論與事跡的語錄體著作流傳了下來,這就是論語。論語二十篇篇名:學而篇、雍也篇、先進篇、季氏篇、為政篇、述而篇、顏淵篇、陽貨篇、八佾篇、泰伯篇、子路篇、微子篇、里仁篇、子罕篇、憲問篇、子張篇、公冶長篇、鄉黨篇、衛靈公篇、堯曰篇。何以書名論語,諸家說法不一。一般認為,“論”是“論纂”,“語”是“語言”,因此,“論語”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論纂”起來的意思。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即持此說。論語各篇并無一定的主題,一般是用每篇開始的兩字或三字為篇名,僅示區別而已。如第一篇的第一章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首句,于是第一篇便定名為“學而篇”。據楊伯峻先生考證,論語約始于春秋末年,而成書于戰國初年。到了漢代有魯論、齊論、古論三個本書。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依據魯論篇目,參考齊論授徒講習,形成張侯論,流傳至今的論語即此版本。論語的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此書的核心內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則,又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其次,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和道德修養要求。第三,論語塑造了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圣人形象。第四,論語宣揚了科學、民主、先進的教育思想。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這就表明,中國典籍外譯具有重大意義,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而典籍外譯的一個重要的題中之義,在筆者看來,就是譯者要具備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我們在譯介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時,要充滿自信地主動面對外國友人。在此方面,已有一大批學者、知識分子做出了卓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筆者認為,我們在進行典籍翻譯實踐時,必須采取一種更加廣闊、更加宏大的視角,將典籍翻譯實踐納入更高的社會文化實踐層面。這就是,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劇,文化遭遇全球性境遇的21世紀,典籍翻譯工作者(僅限于中國本土譯者,不包括外國譯者)必須肩負時代賦予的責任,采取一種文化自覺的視角和姿態。在文化自覺的觀照下,從事典籍翻譯。文化自覺這個概念首先由費孝通先生提出。費孝通(2003:4)指出,“近些年來我常講文化自覺問題, 具體的采用這個名詞是在1997 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我提出這四個字“文化自覺”來標明這個研討班的目的, 我想總結一下,問一問,我們在這個研討會上大家在做什么? 這四個字正表達了當前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是世界各地多種文化接觸中引起人類心態的迫切要求。人類發展到現在已開始要知道我們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來的? 怎樣形成的? 它的實質是什么? 它將把人類帶到哪里去?這個名詞確實是我在這個班上作閉幕發言中冒出來的, 但是思想的來源, 可以追溯的歷史相當長了, 我想大家都了解20 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展的, 以各種方式出現的有關中西文化的長期爭論, 歸根結底只是這樣一個問題, 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現代中國人究竟能不能繼續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 還是必須向西方文化認同? 上兩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生都被困在有關中西文化的爭論之中, 我們所熟悉的梁漱溟、陳寅恪、錢穆先生都在其中。”這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提出“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其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也就是處理與異域文化相接觸的人的態度,要有廣大的胸懷和對他人的理解,同時要對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來歷,這樣才能取長補短,促進世界和平,這是費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其次,它的出現并不是突兀的,而是有一個思想傳承的過程,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論爭之后,中國又一代知識分子毅然擔負起了時代賦予的責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非常有見地的文化策略,這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媚外。什么是典籍,典籍如何分類?有關于此,王宏印(2010:1)做出了系統的回答,他指出,所謂中國文化典籍的整理與注譯, 包含了文化典籍文本本身的分類與版本的鑒定, 即一般所謂古籍整理和文獻的注釋與疏解, 也即所謂的古文今注今譯。這兩個方面的工作是古文外譯的基礎,也構成典籍英譯的基礎。有關典籍英譯,國內學者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發表了不少高見,許淵沖(2006:5)先生認為,典籍英譯,中國可算世界一流。汪榕培(2008:4)號召加強民族典籍的英譯,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王宏印(2011:8)提出,開放視野、開展典籍翻譯事業,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改革開放30 多年來,中國文化典籍的對外翻譯工作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學界與翻譯界的高度關注。目前,如何進一步開展和深化典籍翻譯事業,已是擺在全國有識之士和全球華人面前的一項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以上三位學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中國目前典籍翻譯的地位、重要性和實施步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讓人們認識到了典籍翻譯在重建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化、重拾民族自信心、達成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認識到了典籍翻譯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加強對外交往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已取得不少翻譯實踐和研究成果,也有一些論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按照雅各布森(1959)的觀點,翻譯包括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以及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個領域。所謂語內翻譯,就是同一語言中,語言符號之間的重組;所謂語際翻譯,就是不同語言中,符號之間的闡釋;而符際翻譯,就是語言系統與其它非語言系統之間的轉換。本文提及的典籍翻譯,將涵蓋前兩種,即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前者指典籍跨越時空的語言符號重組,它的實施者,應當是當代的中國本土典籍研究者和翻譯者,所使用的語言應當是現當代人使用的活生生的語言,本文將使用的語言即是漢語白話文。本文提到的語際翻譯特指漢英之間的轉換,它的實施者,應當是當代的中國本土漢英翻譯者,所使用的目的語則是現代英語。本書論語白話英語新譯試圖翻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包括兩個大的步驟:一、使用白話文進行語內翻譯,既貼近原文大旨,又貼近當代讀者閱讀習慣,主要幫助讀者接近原文意旨。二、運用現代英語進行語際翻譯,盡量保留異域特色,更多采用異化翻譯手段使英文讀者接近中國傳統文化。此外,二十篇每一章除原文、白話譯文、英語譯文之外,還有注釋部分以便讀者對照閱讀。所有人名地名均有下劃線,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書中,對幾個核心概念的英文處理如下,首先是,孔子的英語譯名,仍然採用通行的Confucius。另一對核心概念,“君子”與“小人”,分別英譯成a moral man (moral men)和a mean man (mean men)。這是基於筆者的長期思考與辨析,有的譯本將這對概念譯爲gentleman和villain/small man。但據筆者領會,論語中的“君子”多數情形之下,指的是品德好、有道德水準的人,當然,也是儀表堂堂,但這是其次;而與之對舉的“小人”,則指品德差、無道德水準的人,當然,外表可能萎縮,但這亦在其次。查閱各種英文詞典後,結合自身的理解,選定a moral man (moral men)和a mean man (mean men)這一對英文來翻譯“君子”與“小人”。還有一對核心概念“仁”和“禮”,多數情形之下,使用humanity和rites對譯。最後,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呼吁學習外語(比如英語)的中國學生(包括本碩博)應當儲備自己祖國的文化傳統知識,加強與國際的交流;同時,本書也希望能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幫助這些學生了解儒家經典;最后,本書當然也希望有意了解儒家經典的外國友人,能夠讀懂一些,糾正一些。誠如此,我的努力則沒有白費。王方路甲午年於重慶師範大學178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學而,論語第壹篇。論語各篇均以第壹章前二三個字命名。學而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原文】10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譯文】 孔子說:“進德修業並且按時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Isnt a happy thing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moral integrity? Isnt a happy thing that a friend with common ideal has come from afar? Isnt he a moral man that he doesnt get enraged when hes unknown?【注釋】子: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學:受教與仿效。而:進層連詞。並且。時:副詞。按時,及時,適時。習:溫習,實習,演習。之:代詞。指所所受教、仿效的內容專案。不亦:不也。説:音讀和意義跟“悅”相同。高興、愉快。乎:語氣助詞。表反問。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這裡的“朋”有“朋友”、“弟子”。“志同道合的人”等含義。逺方:距離很逺的地方,逺處。人不知:謂別人不瞭解我。慍:yn,怨恨。君子: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位者”,有時指“有德者”,這裏是指“有德者”。【原文】10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白話譯文】 有子說:“有種人,做人處事接物啊: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長上。這種人實在不多。不喜歡冒犯長上,卻喜歡搗亂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行大道從此起步。孝悌這種行為,是行仁道的根本吧!”【英語譯文】You Zi said, “There are few people who are filial to their parents and respect brothers but theyre inclined to violate superiorities. Therere no people who dont violate their superiorities but always disturb things. A moral man commits himself to his fundamentals on which he could follow up Great Way. Filial and fraternal actions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for humanity!”【注釋】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較可信。其:代詞,這裡表遠指。那;那些。為人:做人處事接物。也:語氣助詞。表停頓,可譯作啊,呀或去掉不譯。孝弟:孝,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弟,t,同“悌”。弟弟敬愛兄長。亦泛指尊重長上。而:轉折連詞,然而;卻。好:ho,喜愛。犯上:冒犯或違抗尊長。者: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數詞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指代人、事、物。這裡指代人。鮮(xin):少。論語的“鮮”都是這樣用。作亂者:製造叛亂的人;暴亂的人。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古代漢語否定句中的賓語若是指示代詞,都是放在動詞前的。君子:指有德者,包含有位而非小人者。務本:致力於根本。本立而道生:本,草木的根;事物的根基或主體。道: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即宇宙萬物的根本。本立,謂君子致力於根本就不會背離或丟失根本。從而永恆踐行不停幷發揚開去。這就是君子之道自此而生。君子之道是天下的大道。道生:君子行道起步。孝弟也者:這是動詞詞組“孝弟也”與“者”字構成的“者”字結構。(“也”是語氣助詞,不改變搭配詞的詞義。)意謂孝弟這件事(或這種行為)。其:近指代詞。指代“孝弟也者”在句子中作主語。為仁之本:其(孝弟這件事)的表語。為仁,行仁。為,於此是“作為”,“施行”的意思。不是“是”的意思。與:y,同“歟”。語氣詞。這裡表感歎。【原文】10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譯文】 孔子說:“言語好聽臉色諂媚,仁德很少啊!”【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A man who speaks superficially and unreasonably shows flattery is seldom a moral one.”【注釋】巧言:表面上好聽而實際上虛偽的話。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矣:語氣助詞,表感歎,猶“啊”。 鮮矣仁:猶“仁鮮矣”。【原文】1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謀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有虛假呢?老師傳授的道德學業是否複習了呢?”【英語譯文】Zeng Zi said, “Each day I reflect myself from three aspects: Havent I done things wholeheartedly for others? Havent I shown pretense while befriending others? Havent I reviewed what the master ever taught?”【注釋】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sh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山東省 平邑縣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西元前505435)。日:每天。三省(sn xng):省察三事。或解作“多次省察”亦通。吾身:我自己。身,謂自身,自己。為人謀:特指為求助的人指點方向、提建議等。謀:謀慮;謀劃。忠:忠誠無私,盡心竭力,厚道。交:交往,相處。信:誠實不欺,無虛假。傳(chun):名詞,指老師(孔子)傳授的道、業。習: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可譯作複習。 【原文】10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白話譯文】孔子說:“治理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專一政事去掉雜念,取信於民;節約政事費用,愛護人民;徵用民工不違農時。”【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Governing a state with one thousand warrior carts should have one focal administrative affair, reduce expenditure, protect its subjects and not violate farming schedule while recruiting peasant labors.”【注釋】道:治理。千乘之國:乘,shng,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千乘之國,擁有一千兩兵車的國家。春秋時代,打仗用兵車,國家的強弱也用兵車的數目來衡定。春秋初期,大國都沒有千輛兵車,但是那個時代戰爭頻繁,各國都必須擴充軍備;侵略者因為兼併的結果,兵車發展的速度更快。譬如晉國到平丘之會,據叔向的話,已有四千乘了(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千之乘國,到孔子之時已經不是大國了。所以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見1126)。 敬事:專一政事而無雜念。信:不虛假,取信於民。節用:節約政事費用。愛人:愛護人民。使民以時:徵用民工不違農時。【原文】10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白話譯文】孔子說:“年輕小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長上,語言謹慎不虛假,博愛大眾,親近仁人。”【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Youths should be filial to their parents at home, respect their superiorities in society, talk about things cautiously and authentically, love masses of common people, and make intimate friends with humanistic men.”【注釋】弟子:年紀幼小的人,學生。就本章全文看,它是指年紀幼小的命士(受命於朝廷的士)。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分宅而居)。昧爽而朝,慈以旨甘(黎明前兒子前往父母住所請安,並用美食孝敬父母)。日出而退,各從其事。”入則孝:進入父母住宅盡孝。出則弟悌:弟同“悌”這裡泛指尊重長上。謹而信:謹慎言語而不虛假。汎愛眾:廣泛地施愛於大眾。而:進層連詞。並且。親仁:親近仁人。古漢語詞彙常用某一具體的人或事物的性質、特徵甚至原料來代表那一具體的人或事物。如:善惡,指善人和惡人;醫蔔,指醫生和蔔人;絲竹,指弦樂器和竹管樂器。行:躬行,實踐。“入則孝”至“而親仁”都是行的賓語。這裡在句法上視為賓語提前或賓語承前省都可以。餘力:餘裕的力量。以:介詞,表示對事物的處置,相當於“用”、“拿”。學文:學習文化知識。【原文】107 子夏 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白話譯文】子夏說:“無論對誰,尊重賢德,不以貌取人;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主,能獻出身軀;和朋友交往,說話算數。這種人,即使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英語譯文】Zi Xia said, “A man worships morals and never judges a person from appearance; he tries his best to attend his parents; he even loses his life while serving monarch; he keeps his promise while making friends. From perspective of my thinking such kind of person has learned even though he did not.”【注釋】子夏(西元前507?): 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賢賢:動詞+名詞。崇重賢德。易色:輕視美容。賢賢易色,謂對待包括妻子在內的任何人,崇重賢德,不以貌取人。事:事奉,侍奉。竭其力:用盡自己的力量。事君:事奉君主。致其身:奉獻自己的身軀。有信:有信用;算數;說一不二。雖曰:假設連詞。猶“縱然”,“即使”。必謂之: 一定說他,一定認為他。【原文】10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白話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德行也就不堅固。君子崇尚忠誠信實。君子不要結交不像君子的人。君子有了過錯就不要怕難改正。”【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A moral man cant be dignified if he shows casually, thus his learning is not solid. A moral man should worship loyalty and honesty and not befriend immoral one. A moral man should be brave to correct his faults.”【注釋】君子:指有德的人。君子,是本章的唯一主語。後跟四個並列謂語。後三個謂語也可看成承前省略了主語。重(zhng):厚重,莊重。則:承接連詞,表示上文引起的發展或結果。下同。威:威嚴。學:所學。特指德行方面所學。固:堅固。主:崇尚,注重。忠信:忠誠信實。無(w):通“毋w”。副詞。表示禁止。猶“不可”。“不要”。友:結交。不如己者:如,像。己,因主語是君子, “己”即是君子,所以“不如己者”即“不像君子的人”。過:錯誤;過失。勿(w):副詞,表示禁止。猶“不可”,“不要”。憚(dn):畏懼,畏難。【原文】10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白話譯文】 曾子說:“居父母喪遵守禮制,祭祀遠祖恭敬虔誠,上行下效,社會風氣就會歸向淳厚了。”【英語譯文】Zeng Zi said, “One should observe rites and rituals while being in mourning ones parent; he should show humbly piety while sacrificing far ancestors. If ruling class do so and common people follow suit, social customs will tend towards honesty.”【注釋】慎終追遠:謂居父母喪,祭祀祖先,要依禮盡哀;要恭敬虔誠。終,指父母喪。遠,指祖先。民德:民眾的道德。民眾道德的具體表現,為社會風氣。歸厚:歸向淳厚。矣:語氣助詞。表將然之事,與“了”相當。【原文】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白話譯文】子禽問到子貢說:“孔夫子到一個國家,就能聽說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呢?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子貢說:“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節制、謙遜,因而能得人家主動講訴,或者他老人家的所求啊,不同於一般人吧?”【英語譯文】Zi Qin asked Zi Gong, “The master, Confucius can know of the administrative affairs when he arrives at any state. Has he requested for it or others tell him initially?” Zi Gong answered, “He is moderate, benevolent, humble, restrained and modest, therefore, he can get voluntarily-told message. Otherwise his request differs greatly from others.”【注釋】子禽:姓陳名亢,生卒年不詳。論語中此人出現三次,每一次都在打聼孔子的為人,應是對孔子感興趣的人,是否孔子的學生歷來有爭論。或曰:“亢,子貢弟子。”問於:向提問,相當方言中的“問到”。多用於質疑,質詢。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後因以特指孔子,後世亦沿稱老師為夫子。至於:到達。是邦:任何國家。是,概括之詞。凡是,任何。邦,古代諸侯的封國;後泛指國家。也:語氣助詞。這裡用在複句的前一分句末,表提頓語氣,可譯作“啊”。聞:聽說,知道。之:代詞。代“聞其政”。與(y):同“歟”。語氣詞。表疑問語氣。抑:連詞。還是。表選擇。與(y):給予。之、與:同注釋。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節制、謙遜。以:連詞,表承接,相當於“而”。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形同偏正結構。其諸:猶“或者”。表測度語氣。異乎:乎,相當介詞“於”。 異乎,即異於(異於) 。【原文】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父親活著,看兒子的志向;父親死了,看兒子的行為,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某些陳法,可稱為孝了。”【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Sons ambition is considered when his fathers alive; his action will be considered after his fathers dead. If he hasnt changed his fathers way of life for three years, then he will be called a filial son.”【注釋】父在:父親活著。其:代詞。這裡表第三人稱領屬關係。他(們)的。這裡即兒子的。父沒:父親死了,。行:行為。三年:古代喪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守喪三年。意在鞏固至愛,慢慢平靜哀痛。父之道:父親在生時為人處世的行徑。父道若有誤或者已不合時宜,應當改變。三年不改,孝子他有所不忍。可謂:可以稱為,可以說是。【原文】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白話譯文】有子說:“禮的作用,以行為適中恰到好處最貴重。過去聖明君王治國美好處就在這裡;小事大事都奉行適中,恰到好處。如果行不通,想行為適中而行為適中,不用禮來調節,也是行不通的。”【英語譯文】You Zi said, “The role of rites is to make sure ones actions are appropriate and thats most important. In the past the key for monarchy to govern states lies in here; all affairs went on their exact and appropriate way. If things dont go smoothly and theres no rites to regulate, then things also go astray even if you want to do so.”【注釋】禮: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和各種禮節。用:使用,運用,作用。和:適中,恰到好處。由中和、中道、中庸而和諧安泰。為貴:最貴重,最重要。為,在比較句中作謂語動詞,含有“最”、“更”的意思。先王之道:指上古賢明君王之治道。斯:近指代詞。此、這。指代“和”。小大由之:小事大事奉行“和”。 由:奉行,遵從。有所不行:有,連詞,表假設。猶如果,即使。所:結構助詞。所不行:謂不行,行不通。知和而和:想適中而適中。知,望,欲。【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白話譯文】有子說:“約定之言不違背道德規範,才可以兌現。容態恭敬合於禮節,就能避免侮辱。親近依託關係深的人,也能不失自主地位。”【英語譯文】You Zi said, “If ones promised words concord with mores then they can be realized. If ones appearance and behaviors observe rites then one can be free from insult. Even if he relies on intimate persons, he can also keep his own identity.”【注釋】信:約定之言。近:靠近,不離,不違背。義: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言:即約定之言。復:實踐;履行。恭:恭敬,謙恭。禮:禮節、規矩。遠(yun):離開,避免。因:親近,依託。親:關係深的人。宗:宗主(一姓的繼承人;衆所景仰歸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與權威)。這裡用作動詞。作宗主;宗主之。訓為“不失自主地位”。【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白話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尋求飽足,居住不尋求安逸,敏捷做事卻謹慎言語,拜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A moral man could be regarded as dedication to learning if he doesnt eat too full and live indulgently, but does things nimbly and drops in learned men and corrects his faults.”【注釋】君子:這裡應是兼指有德的人和有位的人。求飽:尋求飽足。求安:尋求安逸。事:做事,工作。就:主動造訪。有道: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正焉:匡正之。焉,代詞。猶“之”、“此”。也已:語氣助詞。這表肯定,可譯作“了”。 表感歎可譯作“啊”、“了啊”。【原文】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 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白話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實卻不怠慢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比不上貧窮而樂於走自己的路,富實而謙虛有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切治獸骨,磨治象牙,雕刻玉石,打磨玉石一樣,相互勉勵。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正可參與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往的,你就知道未來的。”【英語譯文】Zi Gong asked, “How about a person who never flatters anyone when hes poor and never be conceited when hes rich?” Confucius answered, “Its all right. But he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a man who observes his own way while being poor and always be modest while being rich.” Zi Gong asked, “As Book of Songs tells us, we should encourage each other just as cutting beast bones, grinding ivories, carving and polishing jade stones, Does it means so?” Confucius said, “Ci, my boy, you can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Book of Songs and after I telling you past things you could know future things.”【注釋】貧:缺少財務,貧困。與富相對。諂:奉承;獻媚。富:財物多(古跟“貧”今跟“窮”)。驕:怠慢:輕視。何如:怎麼樣。未若:不如,比不上。樂:皇侃本“樂”下有“道”字,鄭玄注:“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苦。”好禮:愛好禮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切治獸骨磨治象牙一樣,像雕刻玉石打磨玉石一樣。比喻道德學問方面互相研討勉勵。語出詩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遠指代詞,代指所引詩經語。斯:近指代詞,代指當前孔子的話。之謂:的意思。與:語氣詞,表疑問。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名。子貢(西元前520西元前456)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也作子贛,亦稱衛賜,春秋末為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也:語氣詞,這裡表呼喚語氣,相當啊、呀。始可:正可。始,副詞。正,正在。與(y):參與。言(yn):說,談論。詩:指詩經。已矣:語氣詞。用於句末,與“矣”同義。告諸:告訴你。諸,在這裡相當於 “之”,代詞,第二人稱,你。往:往者。“往”字後,探下省畧了“者”字,過去的。來者:未來的。【原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白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呀。”【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Dont worry about that others know nothing of you. Do worry about that you know nothing of others.”【注釋】不:勿,不要。患:憂慮,擔心。人:別人,旁人。之:結構助詞。使句子失去獨立性。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也:語氣助詞。用在感歎句、祈使句或呼語後,可譯為“啊”,“呀”,“哪”。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本篇篇名,取自第壹章的開頭是“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原文】20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白話譯文】孔子說:“用美德來治理國政,好像北極星一樣,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體都環繞著它。”【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Government by virtue is just like North Star which locates in its own place while other stars support it.”【注釋】德:一般解作道德。可是各種學派對“道德”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說與體認,爲了避免含糊,筆者以粗淺的話解作:指人的善良品行有同天地化育萬物一樣的精神,是“美德”絕非“惡德”。北辰:北極星。古人以為北極星是天上最高貴的星體。居其所:處在自己的位置上。拱(gng):環繞;環衛。【原文】20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白話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The Book of Songs consists of three hundred poems, of which, in one word, the significance lies in pure thought”【注釋】詩三百:詩經實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已成慣例。一言以之:“以一言之”的倒裝。即“用一句話來概括它。”一言,一句話。以:用。蔽:涵蓋,概括。曰:是,為。思無邪:思想純正,無邪念。【原文】20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白話譯文】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使刑罰來懲治,民眾避開罪過,而無知恥心。用美德來引導,使禮節來規範,民眾不但有知恥心,而且遷善歸服。”【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If people are directed by governing approach and punished by penalty, then they can just avoid crime but have no feeloings of shame. If people are led by virtue and regulated by rites, then they not only have feelings of shame but also yield wholeheartedly.【注釋】道:引導,誘導。政:政法。齊:整治,整理。刑:刑罰。民:民眾。免:避開罪過。無恥:不顧羞恥,不知羞恥。德:美德(特指儒家道德)。禮:禮制,禮節。有恥:謂人有知恥之心。且格:且,而且;格,遷善歸服。【原文】20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白話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做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立於禮不動搖,四十歲於事物當然之理不再困惑,五十歲知道天下事物之所以然,六十歲能聽明人家講話、知其言外之意,七十歲不加約束隨心所想都不越出規矩。”【英語譯文】Confucius said, “I determined to pursue learning at the age of fifteen and accomplished a little bit on rites at age thirty. I was not confused at natural way at age forty and got to know the reasons for natural things at age fifty. I could absorb what others said and implied and do things according to my thinking without breaking rules.【注釋】有(yu):同“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易系辭(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後漢書東夷傳序:“百有餘歲,武帝滅之。”志於學:立志做學問。立:學有所成不動搖。不惑:於事物當然之理不再困惑。知天命:知道事物之所以然(即自然的規律與法則)。耳順:聽人講話知道其言外之意。從心所欲:隨心所想,自由自在地想。不踰矩:不越出規矩,合乎規矩。【原文】20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白話譯文】孟懿子問怎樣做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為孔子趕車時,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怎樣做才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麽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英語譯文】Zhongsun Heji asked how to be filial. Confucius answered, “Not violating rites.” Fan Chi drove cart for Confucius and the Master told him, “Zhongsun asked me how to be filial. And I told him not violating rites.” Fan Chi asked, “What does it mean by not violating rites?” Confucius answered, “According to rites you should attend them while your parents are alive and bury them, sacrifice them while they are dead.”【注釋】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他的父親是孟僖子,仲孫貜(ju)。左傳昭公七年說,孟僖子將死,遺囑要兒子說(yu)與何忌(孟懿子)向孔子學禮。問孝:問行孝之道。無違:黃式三論語後案說:“左傳桓公二年雲:昭德塞違,滅德立違,君違,不忘諫之以德;六年傳雲:有佳德而無違心。襄公二十六年傳雲正其違而治其煩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東漢王充論衡問孔篇曾經質問孔子,爲什麽不講“無違禮”而故意省略“禮”講成“無違”,難道不怕人誤會為“無違志”嗎?足見東漢時“違”字的“背禮”含義已不被人所瞭解了。樊遲禦:樊遲(為孔子)駕車。樊遲,孔子的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禦,駕車,趕車。孟孫:即仲孫。問孝餘我。何謂也:這是什麽意思?生:活著。事:侍奉。【原文】20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白話譯文】孟武伯問怎樣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孝子的疾病的憂愁。”【英語譯文】Zhongsun Zhi asked how to be filial. Confucius answered, “Parents only worry about their filial kids diseases.”【注釋】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唯其疾之憂:唯,只有。其,這裡是表領屬關係的第三人稱代詞,指代孝子(子女)。疾,疾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动力总成电气化转型节奏与零部件投资优先级报告
- 2025-2030功能性运动内衣市场需求增长驱动因素报告
- 2025-2030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年页岩气开采技术环境效益评估与能源结构调整报告
- 2025年风电技术创新在风电场风能利用效率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放射科学影像识别与报告撰写能力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面试体育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报告
- 2025年咖啡师职业技能测试卷:咖啡师行业市场调研与分析案例试题
- 2025年大学卫生教育专业题库- 医疗卫生资源与大学生的接触途径研究
- 庭院绿化施工方案
- 《大学语文》课件 第16讲 智在纵横 苏秦始将连横
- 医院工作纪律培训课件
- 营房装修施工方案(3篇)
- 开远美景家乡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仿制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监测数据智能分析
- 临床基于ERAS理念下医护患一体化疼痛管理实践探索
- 外科术后患者营养宣教要点
- 安全技术交底书
-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