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_第1页
开题报告-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_第2页
开题报告-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_第3页
开题报告-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_第4页
开题报告-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 院: 交 通 学 院 专 业: 森 林 工 程 学 号: 1102602 姓 名: 黄 瑞 章 研究方向: 道路与建筑工程 指导教师: 周新年 潘瑞春 论文题目: 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 制定时间: 2011 年 12 月 29 日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制表1一、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标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 研究意义软土地基一般是指由吹填土、淤泥质土、杂填土构成的压缩层或者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所组成的地基,由于软土地基存在不稳定性,它常常造成道路沿线出现裂缝、下沉,甚至是破坏。在我国,软土地基比较广泛的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平原或山间盆地。在我国沿海各地区,主要分布的是海岸沉积的软土,而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各大河流下游,则为陆相的河滩沉积以及海相的三角洲沉积,在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各大湖泊周围,广泛分布着湖泊沉积的软土。中国公路里程到2010年底,达到400万km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0 302 km,一级公路里程有54 216 km;农村公路建设也是一大亮点,中央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的方案也已经落实,乡镇通车率达到100%。 “十二五”规划中,公路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公路总里程将达到 450万km ,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km ,将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将达到65万km ,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km 。由于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软土地基路段,其对道路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增强软土路基的稳定性,消除软土路基的侧向滑动位移,避免路堤向两侧膨胀而挤出,确保软土路基在短时间内达到最终的沉降,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浅层或者深层的处理。由于道路工程延线相对较长,而且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大,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多样性,为了保证软土地基处理达到使用要求,且处理方案满足最优选择,因此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用价值。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归纳起来有单种处理方案,即换填土层法、排水固结法、土工织物法、强夯法、挤密法、化学加固、反压护道法、加筋加固法、复合地基法等,还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处理方法构成的复合处理方案。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早在1925年,砂井排水固结法由Moran实践出,其将垂直砂井用于 软土的深层加固,并于1926年获得专利。而后袋装砂井的出现,基本解决了普通垂直砂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该技术被推广应用后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1934年,前苏联的阿别列夫提出了土桩挤密法,并于1948年应用于工程上,该处理方案被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主要选择用来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在1936年,德国的Steuerman 提出了振冲碎石桩法;而美国在上世纪 40年代也开始研究,并于50年代开始应用于工程中,其初步显示了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性,该处理方案最初被选择用于2振密松砂地基,后来该方案被应用于粘性土地基。在1952年,瑞典皇家地质学院杰尔曼(Kjellman) 提出真空排水预压法,该处理方案的关键是要解决抽真空设备的效率、密封技术以及气水分离技术等。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Menard 技术公司首先提出强夯法,强夯法可被选择用来加固砂土、杂填土、粘性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软弱地基。深层搅拌法(高压旋转法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喷射化学浆液与土体混合搅拌后,用来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在日本被称为CCP 法。日本于1970年始创了旋喷法,它是由化学注浆法渐渐演变而来的。对于水泥搅拌桩,它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地基加固方法,它是由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的深层搅拌法发展演变而来,简称CMC工法。它根据水泥水化的化学机理,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并且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土的深部就地将软土和水泥固化剂强制拌和为一体,达到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此外,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方案,如热加固法、冻结法、爆破法等,它们也是伴随着其它处理方案发展起来的。1.2.2 国内研究现状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土桩挤密法被引入我国,并在我国的西北黄土地区开始试验和应用。我国从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今,在公路、铁路、市政道路等工程中,选用换填土层法来进行软基处理,其被运用得非常广泛。我国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了对真空排水预压法处理方案的研究,并在上世纪 80 年代取得了成功,此后该技术在我国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经常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国于 1973 年对旋喷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于 1974 年应用于工程中。我国自1977年起,开始应用振冲碎石桩法,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至今为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干振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等方面,其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基处理方案也日趋于多样化,而复合地基由于其充分利用桩间土和桩共同作用的优势,以及相对低廉的工程造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ement-fly ash-gravlpile,简称CFG桩) 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它以施工方便、承载力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发展,目前已是较为普遍的地基处理技术。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立题并且进行实验研究,在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鉴定,并于1994年被建设部和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全国重点推广项目。通过10余年的科研以及工程实践,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适用于粉细砂、粘性土、淤泥质土、粉质土等地基的加固处理,对软土地基13加固处理尤为明显。总之,我国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选择按时间顺序,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在 20 世纪 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技术发展不成熟以及经济条件贫乏的限制,在大多道路工程设计中,都有意识地避开了软土地段,来进行道路建设,以减少工程投资;20 世纪 80-90 年代,迫于人口膨胀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压力,加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各种软土地基处理理论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和验证,软基处理方案选择趋于多样化;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各种软基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中,软基处理方案选择更有保障。1.2.3 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研究现状1.2.3.1 换填土层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换填土层法也称置换法,是通过采用人工、机械与爆破等方法,将基底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土层予以挖除,回填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砂砾、素土、石灰土与卵石等材料,并且分层压实至规定的密实度。(2) 方法分类换填土层法包括机械碾压法、平板震动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挤淤法以及爆破法等。(3) 方法适用 机械碾压法、平板震动法与重锤夯实法常用于浅土层,且不大于3 m的软基处理,而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大于5 m则不宜; 对于强夯挤淤法,其适用于厚度较小的淤泥和淤泥质地基; 对于爆破法,则适用于饱和净砂、粉土、非饱和但经灌水饱和的砂、湿陷性黄土地基。从目前软基处理要求来看,仅仅通过置换软弱土来较快较好地解决地基问题是不可能的,通常还要结合其它软基处理方法,如强夯法等使用。1.2.3.2 排水固结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排水固结法是指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竖直排水井,缩短软基中的排水距离,然后运用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使软土中的水由排水通道中排出,加速土体的固结并起到一定的压密作用,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土质的固结度及地基承载力。(2) 方法分类根据垂直排水井所使用材料的不同,排水固结法可分为塑料排水板法、袋装砂井法和砂柱,见14表1。表1 排水固结法分类分类 定 义 特 点 施工注意点塑料排水板塑料排水板是带有孔道的板状物,其可插入软土中形成竖向的排水通道。最大有效处理深度为18 m。施工简单、快捷,应用广泛。塑料排水板超出孔口的长度,应能伸入砂垫层不小于50 cm。施工完成后形成的孔洞,应用砂回填。袋装砂井法属于垂直排水加固地基方法,是由一般砂井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径8 cm左右,比砂井省材料,造价低廉,其本身的连续性好。砂袋露天堆放时应有必要的遮盖,不得长时间的曝晒。砂袋超出孔口的长度,应该能顺直地伸入砂垫层中至少30 cm。砂 柱利用各种打桩机具,在软土层中击入钢管,或者利用高压射水、爆破等,在软土地基中获得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孔眼,并且灌入中、粗砂后形成砂柱。相比上述两种方法,施工较为复杂,工期长,但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置效果。采用一次打桩管成桩法、单管冲击法、或者复打成桩法来进行施工时,选用材料应为饱和砂;如果采用重复压拔法、双管冲击法施工,选用的材料可为含水量为7%9%的砂;当在饱和土中施工时,可用天然湿砂。当根据加压和排水系统的不同来分类时,排水固结法又分为:堆载法、砂井法、袋装砂井法、电渗法、超载预压法、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等。这7种方法的加压和排水系统组成,见表2。表2 排水固结法的加压、排水系统序号 方 法 加压系统 排水系统1 堆载法 堆 载 砂井、塑料排水板2 砂井法 堆 载 普通砂井3 袋装砂井法 堆 载 袋装砂井4 电渗法 无 无5 超载预压法 堆载荷载超过设计荷载 砂井、袋装砂井等6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真空预压加堆载 普通砂井、袋装砂井等7 真空预压法 真空预压 普通砂井、袋装砂井等(3) 方法适用适用于含水量较大,而且土层较厚的软土地基。1.2.3.3 强夯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强夯法又称为动力固结法,它是通过利用反复落锤所产生的巨大夯击能(60010 000 kNm),15在软土地基中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对软土地基进行挤密压实,以获得减小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土的强度等效果,从而提高砂土地基抗液化的能力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尽管该项软基处理技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及设计方法,但如今已广泛地应用于土木工程中,并且在加固饱和软黏土地基方面,取得了新的理论实践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将强夯加固地基技术应用于饱和黏性土地基上,研究人员提出并采用了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的加固机理与强夯法不同,它是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矿渣等物理力学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地挤入地基中,形成碎石墩。通过利用地基中的碎石墩与墩间土而形成碎石墩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的效果。(2) 方法优点具有加固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适用土类广、节约材料、施工费用低、施工期短等优点,这些使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3) 方法适用它主要适用于黏性土、碎石土、粉土、砂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软弱地基,它也可以用来处理可液化砂土地基及湿陷性黄土地基,要求建设场地周边没有影响的建筑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研制出了强夯法,它是在重锤夯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夯锤重可达812 t,自由落差范围为820 m,加固厚度可达 1020 m 。1.2.3.4 挤密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挤密法是通过挤密、振密来进行土质的改良,使土体更加密实,从而达到提高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和减小压缩性目的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它利用各桩体横向之间的相互挤紧作用,使软土地基土粒相互紧密,从而减少孔隙比,使桩体与原土体组合而成复合地基。(2) 方法分类挤密法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加填料;另一种是需要加填料,如碎石桩挤密法等。挤密法可分为石灰桩、旋喷桩、挤实砂桩。石灰桩是指在桩孔内填石灰而形成石灰桩;旋喷桩是利用工程钻机,将旋喷注浆管伸入预定的地基加固深度,然后通过钻杆旋转,在上升过程中将预先配制好的浆液以一定的压力从钻机喷嘴喷出,以冲击地基土体,使土和浆液搅拌成一个混合体,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复合地基;挤实砂桩是通过冲击或震动的方法,强力地将砂、石等材料挤入软土地基中去,从而形成较大的密实柱体,达到提高软土地基的整体抗剪强度以及减少沉降的效果。(3) 方法适用3该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可压缩性土地基,如湿陷性黄土、砂土、黏性土、低饱和粉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使用挤密法加固软弱地基时,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加固深度大,而且直接作用于软弱土的部位、对不均匀的天然地基适应能力强、其施工机具简单、不需水泥和钢材等。旋喷桩与挤实砂桩最大有效处理深度可达20 m 。1.2.3.5 化学加固法与反压护道法的选用化学加固法是指利用压力将胶结剂或化学溶液,通过注浆管均匀地注入软基土层中去,然后经过短暂时间后,使土颗粒胶结起来,凝成一个整体,以达到对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目的,并且还能起到防渗作用。化学加固法的施工工艺主要有电动硅化、压力灌注、高压旋喷法等几种。电动硅化法及压力灌注一般情况下,是将浆液注入软土地基中,从而赶走孔隙内的水或气体,占据其孔隙的位置,使土胶结成整体。高压旋喷法是利用高压(2025 MPa)射流的强度,将浆液与土混合,从而在射流影响的有效范围内,使土体迅速凝成一圆柱形的桩体,其桩径可达0.51.0 m。反压护道法是指在路堤的一侧或两侧,填筑适当高度的单级或者多级护道,使路堤下的软土有向两侧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该处理方法同时加宽了荷载的分布宽度,而且减少了路堤的基底应力,从而保证了路堤的稳定。对于护道的高度与宽度的确定,应通过圆弧法验算来求得。要求单级护道高度必须低于极限高度,一般情况下为路堤高度的1/2 1/3。当采用反压护道法加固处理软土地基时,不需要特殊机具和材料,施工简单易行。该处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取土不困难地区、非耕作区、以及路堤高度小于3/52倍极限高度的软基。1.2.3.6 加筋加固法与土工织物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 加筋加固法一般是指在地基土体中,设置了水平向筋体,通过土体与筋体间的相互摩擦作用,使筋体间土体承受压力和剪应力,而使筋体承受拉力,从而使加筋土中的筋体和土体都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功效,最终以达到减小沉降、提高地基稳定性为目的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 土工织物法是指在软土地基表层上铺设一层或多层的土工织物,不仅可以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同时又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2) 方法分类加筋加固法中使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可伸长材料,如天然或合成纤维、土工织物布;一类是典型不可伸长材料,如金属、格栅、塑料条。如果从处理方法上来分,又可分为土工合成材料、土锚、锚定板、加筋土与树根桩等。(3) 方法适用 对于加筋加固法,由于加筋法要求土粒能够提供较高的剪切阻力,所以一般被选用来作为加筋土的土体,其摩擦角为35,并且土体中粒径大于0.08 mm的土粒应不少于总量的85%。由于黏性土的抗剪强度低且不易排水,其湿化对强度的损失是极为敏感的,并且会产生明显的蠕变效应,3同时土中含有易腐蚀金属,故不宜选用。 对于淤泥土之类的高含水量的超软弱地基,可在采用砂井及其它深层加固法之前,先利用土工织物铺垫作前期处理,以提高施工的效率。搭接土工织物时,其搭接长度范围宜为3060 cm;当土工织物采用缝接时,其缝接宽度应不小于5 cm,并且规定其缝接强度应不低于土工织物的抗拉强度;当土工织物采用粘结时,其粘合宽度应不小于5 cm,并且规定其粘合强度也应不低于土工织物的抗拉强度。在软基处理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土工织物的受损,如果出现破损时,应及时修补或者更换。对于双层土工织物,其上、下层接缝应错开,且错开长度应大于50 cm。1.2.3.7 复合地基法的选用(1) 方法简介在复合地基处理软土地基中,一般按一定的间距及分布,在软土层中打设许多桩柱,从而形成复合土层,由复合土层所组成的地基即为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是相对于天然的地基而提出来的,其实质是考虑了桩、土共同分担作用,因而会比荷载由桩体承担要来得经济。(2) 方法分类及适用组成复合地基的桩柱有许多种类,如碎石桩、深层搅拌桩(有粉体和浆液两类) 、CFG 桩等,见表3。表3 复合地基法分类分 类 处置深度 特 点碎石桩 有效处理深度可达20 m。 碎石用量大,费用会比粉喷桩高,需结合填土预压处理。粉喷桩 处理深度不应超过15 m,理想施工深度范围为810 m。 大幅度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增强路堤稳定性,控制减小工后沉降,在各种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中费用较低的。湿喷桩 处理深度可达15 m。 大幅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增强路堤稳定性,控制减少工后沉降,工程费用会高于碎石桩和水泥粉喷桩。CFG桩 有效处理深度可达3040 m。桩体强度高,传递垂直荷载能力强,可充分发挥桩的端阻作用,然而其碎石、水泥用量大,其费用会比粉喷桩和碎石桩都稍高。1.2.3.8 复合处理方案的选用(1) 土工织物法结合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基土工织物结合塑料排水板来处理软土路基,主要是通过利用排水板的排水作用和土工织物的加筋作用来加快土体固结,且提高地基承载力。在地基中设置塑料排水板并且结合超载预压,对于加速地基的固结,减少工后沉降是十分有效的。由于土工织物加筋垫层的铺设,使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及深层侧向位移都很小,对于地基的整体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种方案一般适用于抗剪强度很低的软土路基处理。(2) 土工格栅结合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基3土工格栅结合振冲碎石桩来加固软土地基,可以解决地基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问题,且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土的沉降、加速饱和砂土的固结、控制地基施工后的残余沉降和差异沉降。碎石桩是黏性土中的排水通道,起到排水井的作用,并且大大缩短了孔隙水的水平渗透途径,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使其沉降稳定加快。土工格栅起到加筋作用,当碎石或土填铺和夯实在土工格栅上时,碎石或土粒部分穿过格栅网孔,土工格栅与颗粒之间进行咬合,使土工格栅可以抵抗填料的水平剪力,从而使处理完后的软土地基发挥最大承载力。该方案适用于砂性软土、黏性软土地段。(3) 柱锤冲扩碎石桩结合CFG 桩处理软基采用柱锤冲扩碎石桩和CFG桩共同组成复合地基,来进行软基处理方案设计,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以达到设计的要求,从而提高原有地基土的承载力。在消除液化之后,再进行CFG桩的施工,在满足软基处理的情况下,能降低工程总造价。1.2.3.9 分析评价理论的应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灰色理论、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法等,由于它们可以合理地将软基处理中主观判断因素(工程投资、环境影响、地质条件与人员状况等) 定量化,并且进行综合分析。国内已有祝启坤、王建华等人利用了模糊数学理论,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排序来决定软基处理的施工工艺;王广月、刘挺等人则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者相对优劣的排序,进而可以确定最合适的软基处理方案。目前这些研究工作都是从宏观方面进行讨论的,实际上,软土地基处理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地质条件的改变,即土层性质(土性指标)改变。1.3 存在问题1.3.1 实践总结与新技术的开发不够对于软基处理实例的研究多,但其系统研究却少。从查阅资料看,成功的单个软基处理实例分析报告多,而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却不足。对于失败的软基处理实例研究报告分析缺乏,这对软基处理方案选择是一个失败,但失败的实例更具有价值。软土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会费工费时,且价格昂贵,处理效果难以满足要求,如在以往的工程实践中,当采用水泥搅拌桩来处理软土地基时,施工中常存在水泥用量难控制、均匀性差、强度低、沉降得不到有效减少、达不到设计意图,甚至还有沉降量反而增大了等一些问题,影响了加固效果。1.3.2 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还不健全对选择方案影响因素的考虑上,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及片面性,一般只是进行简单的经济比较、技术比较和线性分析。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还处于经验决策的阶段,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处理方案的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系统实用决策分析研究不够,对于影响软基3处理方案选择的各项指标值,尚存在着模糊性,而且在方案决策时以精确值或平均值代替,并没有反映指标的模糊特性。以太沙基的经典土力学作为基础的理论公式法仍被广泛地应用,一方面体现了该理论公式法具有简便、直观、计算参数少且易取得等优点;另一方面,说明数值计算技术与实际情况尚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充分表现出其优越性。这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是不相称的。2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 研究内容2.1.1 福建省软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软土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低密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以及中等灵敏度等特点。工程实际中的研究发现,即使同样可归类为软土,但在不同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路段,所表现出来的工程特性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大量现有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归纳,研究总结出福建省软土的分布情况和工程性质。研究总结成果,以表格汇总及分布图形式来表达。2.1.2 总结归纳现有道路工程软基处理方法对现有的各种道路软基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并进行横向对比,对比内容涉及适用地质条件、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维修工作量、施工技术可靠性、处理效果、施工复杂程度、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等方面。2.1.3 钉形双向水泥搅拌桩设计应用研究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是南京路鼎搅拌桩特种技术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发的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它吸收了常规水泥土搅拌的优点,充分利用复合地基应力传递规律,在攻克了常规水泥土搅拌桩的严重缺陷后,发明的一种新桩型与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法。对该处理方法的设计应用研究,可以为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提供一个新的窗口。2.1.4 影响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的因素分析在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中,对影响方案选择的指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选择指标时既要全面反映待选方案的各方面的特征,又要便于获取和量化,各指标之间要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复。这些指标因素可涉及技术、经济、工期、施工、经验与设备等。2.1.5 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的研究以评分优化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法及范例推理法等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岩土工程、土质学和土力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对建立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进行了研究,以用来指导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2.1.6 结合福建省某工程实例进行分析32.2 研究目标(1) 总结归纳道路工程软基处理方法后,分析影响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的指标因素,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2) 应用研究得到的结果,来指导道路软基处理方案的择优,能够为现阶段道路软基处理方案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道路软基处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加强对影响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的指标因素的分析。(2) 在现有评分优化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法及范例推理法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3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及立论依据(与国内外类似研究比较)(1) 特色:将通过对影响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的指标因素的分析研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研究,使决策方法变得数值化、科学化,以指导工程实践。(2) 立论依据:我国道路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软土地基问题,现已成为影响工程质量、工程周期和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道路软基处理方法的种类多样,目前软基处理方案的决策选择基本上停留在凭个人经验的阶段,这往往会造成经济的浪费,并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道路软基处理方案进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为道路软基处理方案择优提供理论依据。4 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1) 对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进行研究,以福建省某地区道路工程软基处理项目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达到理论联系实际。(2)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5 参考文献1 刘 丰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综合方法及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5):135-1362 粟海祥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水运,2011(3):182-1833 温灶新谈市政道路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J建筑科学,2010(27):97-984 屈春秀,张玉红,彭海婷软土路基常用加固方法比较J广东建材,2011(2):65-675 吴胜坤对公路软基常用处理方法及效果评价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27-296 张玉成在软土地基上有反压护道路堤及堤坝的稳定计算J岩土力学,2007,28(增刊) :844-8487 刘事莲中江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设计概述J中外公路,2007,27(4):206-2108 李广山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地震工程,2006,22(3):116-1199 王晓武深层搅拌法施工处理公路软土路基技术分析J技术研发,2011,18(3):68-7010 徐 卓,翟鸣元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18) :26-27 311 侯素明CFG桩复合地基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7,33(12) :120-121 12 李小青CFG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材料构成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9) :121-122 13 王新宇碎石桩和CFG桩联合处理可液化地基J电力建设,2002(2) :67-68 14 谢 华,蔡子良,罗利娟CFG桩处理软土地基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1(3) :322-322 15 齐宏伟,王 印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3) :35-56 16 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56-5817 丁 玲浅议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36(25):129-13018 徐丛山,储诚富CFG桩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5,31(3) :69-70 19 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eBS 8006-1995 Strengthened/Reinforced Soils and Other FillsSLondon: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e, 1995:567-57020 王裕锋软土地基处理工艺研究J基础工程设计,2010(25):94-9821 陈尚勇,侍 倩土工织物结合排水板处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试验研究 J铁道建筑,2003(3):17-2022 鲁敏芝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研究现状J公路建设与养护,2011(11):9-1123 杨 震,陈 宾浅谈我国高等级公路软基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J西部探矿工程,2006(11):209-21024 何智宇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施工及质量控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4):81-8325 王聪敏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案模糊数学评价D广州:中山大学,200426 Kwiesietewicz MA note on the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8:161-17227 Nordic Geotechnical Society Nordic Handbook:Reinforced Soils and FillsMStockholm:Nordic Geotechnical Society, 2002:45-78 28 周 静,张艳妮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8):270-27129 王建华,李夕兵模糊数学优选理论评价和选择地基处理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2,14(3):21-2430 刘 国用模糊数学方法选择软土地基加固方案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4):17-1931 刘 挺,蔡升华层次分析法在地基处理方案优化中的应用J电力勘测,2002,35(3):31-3532 冯仲仁,朱瑞赓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案的多层次模糊决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915-91833 Railwa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Handbook of Mixing Piled Foundation(Machine Mixing)MTokyo:Railwa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2001:346-35634 Lowbk,Tangsk,ChoavArching in Piled Embankment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94,120(11):1917-1938335 Zhang Fengshou,Xie Xiongyao,Huang HongweiApplic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in grouting evaluation for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JTunnelling and Undergeound Spsce Technology,2010,25(2) :99-107 3二、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拟采取的研究实验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1.1 研究方法、步骤(1) 通过对大量现有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概括,总结归纳出福建省软土的分布情况和工程性质。研究总结成果,以表格汇总及分布图形式来表达。(2) 对现有的各种道路软基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横向对比,对比内容涉及适用地质条件、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维修工作量、施工技术可靠性、处理效果、施工复杂程度、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等方面。(3) 对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设计应用进行研究,纵向对比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与传统水泥搅拌桩两种软基处理方法,得出设计和施工中的异同点;横向对比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与处理相近软土深度的其他方案,得出不同处理方案的优劣结论,为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提供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4) 对影响道路软基处理方案选择的各项指标因素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