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观后感_第1页
油画观后感_第2页
油画观后感_第3页
油画观后感_第4页
油画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油画观后感呐喊蒙克的代表作呐喊 ,绘于 1893 年,是一幅布面油画。作者爱德华蒙克 1863 年生于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一位军医。自幼时起,蒙克就开始不停地和死亡、疾病打交道。童年记忆中反复出现的孤独、绝望、死亡和无穷无尽的悲伤深深地困扰着蒙克,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死亡和痛苦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这种极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以后2 / 14“致力于挖掘人的深层感情,而不是表现一些浅层的,只是给人以感官的愉悦”的创作主旨创造了客观条件。1908 年,45 岁的蒙克也很不幸地患了精神分裂症,在精神分裂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最彻底的解脱。在疗养院中仍然能够以很高的热情坚持创作。最终 1944年,81 岁高龄的蒙克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呐喊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 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3 / 14我们从呐喊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面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着耳朵,睁大着他恐惧双眼,似乎绝望看着前方,他已经看不到了附近美丽宜人的河岸风景,看不到他背后的日落风景有多么美丽,不顾附近正在欣赏如画风景的人们,放声尖叫。空气中强烈的红与蓝,风景中的红、黄、蓝、绿,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令人如此不安,一切都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他心里充满的都是绝望和恐惧,似乎已经压抑很久,只是迟迟不能发泄出来。终于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日落西山,有美丽晚霞映衬着的傍晚,他再也不能忍受,将所有的抑郁已久的情绪都呐喊了出来。然而,在他眼中的世界,并不像眼前所见的那没美丽,前面的道路迂回曲折,就像他眼中那些已经被扭曲了的夕阳、湖面和对面的山川一样。他和那些看风景的人间的距离看似很近,但却相隔那么遥远。他没有这个闲情去观看那些风景。绝望包围着他,使他无处可逃。只是将他蜡黄消瘦的脸和瘦弱的身躯扭曲,和远处的背景一样。这是一幅紧张的画,那一声发自内心的疯狂呼喊穿过整个宇宙。在呐喊中,变形的人物形象,血红的背景和颤动的、旋转的、盘绕着向上的动荡线条如同一个人最疯狂的念头。而这正来自于作者蒙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4 / 14画中主人公的心情恐惧、绝望,通过画中强烈的颜色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还有人物夸张的失真效果将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带给了每个观看它的人。我们似乎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在绘画时那种对整个世界都失去希望的感觉,不禁要感叹,作者当时到底要多么沮丧,才能画出如斯作品。在中国,鲁迅的呐喊一书,被人们评为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中伟大的呐喊声。而这幅在画中的呐喊,与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没有真正的呐喊的声音,只是将“呐喊”这一抽象的概念作为题目,却在纸上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作为观看者的我们,并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但却感觉到了那种精神欲绝的痛苦,体会到了被压抑得无处可逃的处境。这是一个无声的呐喊。这才是作者最想让我们感受到的,而并不只是单纯的呐喊声。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幅话的时候,就被画中央的人物所吸引。画中如骷髅一样的人物形象让人毛骨悚然。他扭曲变形的身躯和惊恐的眼神不断地传给了我一个不安情绪的信息。好几次我在欣赏它的时候,都不得不让自己再深呼吸一下再继续观看,画中的情绪似乎能够传染,使每个观赏者都5 / 14感受到作者当时抑郁的情感,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正是由于它给人传达的这种强烈的情绪,才使得这幅画给人的映像是那么的深刻。让人在仅仅见过一次后仍然将它想起,再次回想起当时仍然感觉心生压抑。呐喊确实是一幅惊世之作。蒙克在创作之时,并不是为了艺术而创作。而是将这种艺术的创作作为他将内心世界与外界沟通、发泄自身情绪的唯一的途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能与蒙克分担那份忧伤,只能在空闲的时候,将它从记忆中翻找出来,欣赏它,仅此而已。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观后感朱英杰10 月 11 日,在县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王福良老师的带领下,我县中小学美术教师赴杭州浙江美术馆观看了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览。6 / 14对于我们这些乡村教师,能赶赴一线或二线城市观赏画展,无论从时间安排、经济承受还是交通条件都是不小的考验。因此,没有统一的组织安排,一般是不会自行前往看画展的。近几年来,在王老师的努力下,每年组织中小学美术教师观看高质量的画展成了我县美术教师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当遇上这种机会大家也都积极响应,倍感珍惜。这次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览,将近有 600 件作品展出。面对这场高大上的视觉盛宴大家一直看到腿酸脚麻,闭馆时间到了才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中意犹未竟地离开。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业余的美术爱好者,对油画更是门外汉,看画展就是纯粹过来学习体验、欣赏享受的,在此仅就谈谈自己看画展的感受吧。身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地理位置不错,就在风景如画的西湖湖畔,心向往之。美术馆上下三层都布了展,宏大的展览场面给人舒适感。纵观本次展览,题材众多,有都市乡村、社会民族、家庭校园、军营边疆、人物历史等。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关7 / 14注社会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特点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很多作品运用不同的材料,尝试新的技法形式,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创新的强烈愿望。参展的画面很大,大多在 2平米以上,自然增添了画作的分量感和视觉冲击力。有许多写实具象的作品细腻精致,逼真的效果与摄影无异,表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也许随着摄影技术油画化发展,将来会有专门的摄影油画系列吧。欣赏油画后的感想从前的我对油画几乎没有什么认识,我只是认为它与通常的绘画作品没什么两样,庆幸的是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刚开始我还是没什么兴趣,老师说的我只是听听,渐渐地我发现我好像喜欢上了它,画中蕴藏着作者对生活的浓厚的希冀与热爱情怀。老师给我们欣赏了许多的油画,有。 。 。种类繁多,让我想8 / 14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出如此多的视觉盛宴。我看着看着,也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以上是开头的一、二段结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欣赏,我们既能得到视觉的享受和心灵洗涤,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作者对生活的狂热追求与美好希冀。这门课程对我们的成长很有用,感谢生活,让我拥有了这个学习艺术的机会。漫谈西方油画艺术赏析的感想在开始这篇感想之前,学生觉得应该向老师道歉,自从选了这门课以后,学生并没有经常去上课,算起来只有一半的时间吧-说来惭愧,学生大规模地逃课也是从本学期开始的-既然选了老师的课,不去上课便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师的不尊重。学生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着空空的教室内心会作何感想。但是作为大三的学生,有时确实是有点身不由己9 / 14吧,希望老师能接受学生的歉意。也许老师会想,既然这么忙为什么还要选这门课呢?凑学分-这种答案无可厚非,然而当时选这门的初衷并不是仅仅为了学分,实际上学生早已完成了学校对人文学分的要求,只是更多地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吧-这几个学年下来自己的公选课好像都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所以当五月十六号那天晚上看到坐在前排的秦老师时学生确实有点微微的惊讶-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想了解西方文化的冲动。学生对绘画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喜好,只是一直觉得西方油画在学生所接触的范围内有种神秘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懂,所以当时自己才选了这门课,因此也就有了现在在灰暗的灯光下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的一幕。废话说得有点多了,现在就转入正题吧,虽然这也是学生选了这门课之后的一点感想。-序这学期去上课的时间不多,平时能接触到西方油画的机会也很少,然而通过那仅有的上课时间和老师对每一幅绘画的认真讲解,西方油画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很深的-那就是,不喜欢!也许是学生的审美品位还没有到达相应的档次而看不出油画里的玄机,抑或是自己受到传统文化10 / 14的影响太过于深刻而产生了些许的排外。可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到西方绘画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代表所应有的价值,学生也承认自己喜欢某些画家或是艺术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当自己再一次看到梵高的作品听着老师的讲解时内心的震撼是很强烈的!看每一幅油画,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各种裸体或者半裸体宗教人物,还有宗教事件,无论他们被描绘得多么仔细,几何透视或者光学原理被运用得多么巧妙,画家的手法多么高超,人物形象多么得惟妙惟肖,学生都没有看中国写意画时的那种共鸣,那种跃然于纸上的灵动。对西方油画,学生的感觉就是很真实,就像是拍下来的照片一般。无论是豪华激情强调运动的“巴洛克风格” ,清新优雅追求幸福的“洛可可风格” ,还是色彩鲜明感情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不管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以致后来的印象主义,每一位画家好像都在描摹自然界真实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色彩光线、真实的或者想象中的人物等,而且都会努力追求真实与科学,像人物绘画中的血管、肌肉和骨骼,风景绘画中的背景选择与色彩或光线变化。似乎每一幅绘画作11 / 14品都是依葫芦画瓢,力求形式上的美,这也成为了不同画派共同追求的标准,只是实现这个标准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印象派比较注重光线的变化,而写实派则注重每一个部分的清晰准确。与西方油画追求真实的风格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绘画并怎么在乎对现实世界描绘的真实程度,而是用一条条或细或粗的线勾勒出大致的样子,以突出作者对所描画对象的感觉,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下面几幅画的比较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绘画的差别:这两幅描绘的都是人物肖像,然而从图像中我们可以显著发现,左侧画面中的人物鼻子眼睛等五官特征很特殊,仅仅是很简单的几处明暗的变化再加上几处线条,这显然有点夸张,而且四肢并不明显。但最惹人注目的便是他的腹部很大,与脸部、四肢浑然一体,显得整个人慵懒而不失潇洒的神态;而右边的那个女孩,不仅五官明显、肤色可辨,连衣着和背景都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很像,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女孩的眼神与周围的颜色相辉映,突出了女孩的12 / 14乐观和饱满的精神。同样是对人物的刻画,中国传统绘画省略了最基本的元素,相反,却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联想突出了人物的神态,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意” ;而西方油画则试图将每一个细节做到真实,使人一眼便能看出画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趣与具体事件,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真” 。清明上河图柯罗,杜埃的钟楼 ?以上两幅画所描绘的均是市井生活中的景象,从第一幅图中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每一处景物都是那么渺小,然而所有的景物合成在一起却呈现出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原来静态的事物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在画卷上欢呼腾跃;而下面的这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很具体,就像地图一般,看到之后立即就会想起这是什么地方。虽然图像中出现了人和动物,尤其是选择灰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但这些只是静止的,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些景象来反衬出建筑的高大。从这两幅描写景物的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喜欢用以大观小的方式来突出绘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而不是将每一处细微的景色都刻画得很逼真。相反,对于西方的风景画则不同,它总是试图突出某一部分在绘画中的作用,而13 / 14这一部分则是整幅画的灵魂。通过这几幅画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绘画的基本差异:东方绘画注重写意,用线条勾勒出画作的主体,颜色多为黑白相衬,而且多忽略细节,往往是从绘画的整体上传达作者的意图;而西方绘画则是注重写实,通过严格的几何透视给人很强的空间感,一幅画中也往往有重点,也正是这些重点突出的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当然,要完整地概括出东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这里只是就绘画的整体特征进行简单的综述而已。绘画艺术本无高低优劣之分,她只是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有关。东方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华民族世代生活在以平原为主的地油画 一直都挺喜欢油画的,喜欢是喜欢,但是去实践的时候,却会碰到许多烦恼,比如临摹一张画的时候不能临摹的十分相像,或许是材料、心境的不同,技法的缺失,使得没有办法画的向大师一样。然后内心就会有一种失落感。14 / 14我喜欢油画所呈现的色彩关系,我觉得最能吸引我的是它的颜色变化以及色彩所带来的美感。我现在画的是列维坦的春讯 ,初次见到这画的时候就被它的颜色所吸引住了,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