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8 页 蜀道难蜀道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B B 案 案 蜀道难 教学设计 蜀道难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 熟悉 蜀道难 的写作背景 了解李白的生 平与创作情况 扫清诵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 提高学 生预习 自学的能力 二 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 把握其意境 继续提 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 熟读成诵 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感受 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设想 蜀道难 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蜀道的雄奇险峻 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像奇特 丰富 气魄宏伟 豪迈 充分显示了 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 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 新奇大胆 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 韵美 拟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一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 通过诵读把握诗意 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文 从整 第 2 页 共 18 页 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 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 作背景 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然后按诗意的发展 在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逐步研读的方式 二 以比较分析 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 在整体 感知本诗的基础上 通过对本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 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 分析 研究 达到 对本诗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 以互动式探讨 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 按照发布研究指令 学生尝试研究实践 总结交流研 究成果 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 提出问题 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 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阅读准备 1 背景资料 蜀道难 是乐府 相和歌辞 瑟调曲 旧题 第 3 页 共 18 页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 从诗的内容来看 很可能 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以雄健的 笔调 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 山川的雄 伟壮丽 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诗人在尽情赞叹 之余 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 它突破了 梁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 丰富了诗的 思想意义 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李白 字太白 祖籍陇西成纪 其先代于隋末被 流徙西域 李白生于中亚碎叶 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 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 受儒家 道家和纵横家思想 影响较深 加之性格豪放 所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 式的道路 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 时代的上升气魄 他勇敢地用他的诗篇反抗权贵 鞭 挞庸俗 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 李白顽强的斗争 意志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 浪漫主义的实质 虽然他在有些作品中流露出个人色 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 但他热爱祖国 关心政治 同情劳动人民 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 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 汲 第 4 页 共 18 页 取了古乐府健爽 真挚 明朗的特色 又能融合他自 己豪放不羁的性格 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 奔放 雄 奇 壮丽的艺术风格 他的许多诗作 都是感情奔放 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 他有着泉涌般的创造力 李白 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 色彩瑰伟绚丽 想像丰富 意 境空灵 是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 布置预习思考题 二 通过提供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导 入新课 导入语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强大 的国力 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 为 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众多伟大 杰出的诗 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此时诗坛群星辉映 最 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 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 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 感情奔放 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 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 神采飞扬 充满理想 色彩 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极大地丰富了古体 诗的表现技巧 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蜀道难 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篇 笔落惊风雨 诗 成泣鬼神 的浪漫主义杰作 第 5 页 共 18 页 三 播放音乐朗诵 蜀道难 继续给学生激情 设境 四 疏通本文字词 学生诵读全诗三遍 噫吁 鱼凫 猿猱 扪参历井 膺 巉岩 飞湍 喧豗 崖万壑 峥嵘 崔嵬 吮血 咨嗟 五 疏通诗歌的内容 结合诵读提示 对本诗进 行诵读与体味 点拨与提示 重点把握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 之难 难于上青天 两句统摄全诗 奠定了诗的咏 叹基调以及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一主旨句在 全诗中的三次出现 六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一 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在课文基本成诵 了解诗意 理清结构层次的基 础上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第 6 页 共 18 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导入语 我们读这首诗 如从画廊经过一般 一 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它们阔大的 意境 逼人的气势 使人触目惊心 叹为观止 二 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 学生独立思考 进而讨论发言 2 点拨及提示 分析本诗意境之美 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关键诗 句 具体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 啼夜月 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 争喧豗 砅崖转石万壑雷 3 教法指导 以上关键诗句采用边分析 边诵读 边研究 边 体味的方法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 第 7 页 共 18 页 美 4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 其境界之阔大 自不待 言 且无论写山之高 水之急 河山之改观 林木之 荒寂 连峰绝壁之险 皆有逼人之势 其气象之宏伟 确非他人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 其变化之速 愈变愈 奇 又往往出人意料 使人目不暇接 故沈德潜云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绝非虚言 三 研究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1 在诵读中先体味而后讨论交流 2 教法指导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 这首诗中的 一咏 三叹 的写法 明显地是对 诗经 中复沓形式的继 承 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可结合学过的 诗经 中 的作品 君子于役 无衣 等进行比较体会 从 而加强和深化对本诗章法特色的认识 3 小结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主旨句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在全诗的开头 中 间 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 因为它每 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由此自然形成了以 主旨句贯穿始终 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 第 8 页 共 18 页 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 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 的感 受 这种章法可称灵活巧妙 也就是沈德潜说的 笔 阵纵横 如虬飞蠖动 四 学生诵读全诗 注意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将对诗歌意境与音韵 方面的理解与体味融入其中 争取熟读成诵 五 布置作业 本诗在意境与音韵方面较有特色 请你针对其中 一方面 对其特色进行评论 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 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 有点有面 条理清晰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和寓 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蜀道难 这篇名传千古的佳作 形式上直追汉 晋 基本上不受齐 梁和初唐诗风的影响 用韵 平 仄都一任自然 对仗用得更少 而且还充分运用了长 短句 在意境和音韵方面均体现出卓越之处 二 交流上节课布置的短评 教师可适时点拨与指导 第 9 页 共 18 页 三 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 风格 1 重点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讨论 鼓励 学生大胆思考 积极发言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引用 五丁开山 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细读 上有六龙回日 坐长叹 这几句 说说 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诗人给这个 畏途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 教师可适时诱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努力营造 一种积极思考 热烈交流的氛围 点拨与提示 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 已寓高山阻隔 之意 四万八千岁 为夸张叙述 第二层描述秦蜀 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 有鸟道 寓无人行之意 第 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引用 五丁开山 的传说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以 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扬了神力和开路 者的勇力 主要从两个方面 其一 上有 愁攀援 四句写的是 面 第 10 页 共 18 页 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 坐长叹 四句写的是 点 即青泥岭的情况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其二 六龙回日 扪参历井 是诗人丰富 奇特的想像和新奇大胆的夸张 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夸张的写法 但见 愁空 山 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连峰 万壑雷 四句渲 染了惊险的气氛 3 小结 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表现出构思巧妙 想像奇特 好用夸张写法 语言流转自然 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 话中汲取养料等特点 他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也常常体 现在他的诗中 教法指导 风格 指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 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领略诗人风格所不可或缺的前提 是 大致了解诗人生平和所处的时代 熟悉诗人各个 时期里重要的代表作 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教师在具体操作中 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利用诵读这一手段 使学生反复品味诗中的意境 然 后作艺术特色的分析 此外 为加深感受和扩大视野 课前可要求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诗人作品 并结合阅 读 语文读本 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诗歌作品 第 11 页 共 18 页 四 师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基调及诗的寓意 1 关于本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贯穿 始终 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 诗人之 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高 二叹蜀道之险 三叹蜀中战 祸之烈 可结合以下几处重点体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2 关于本诗的寓意 剑阁为蜀之门户 作者写剑阁的那一段寄托着作 者的寓意 用明人胡震亨的 言其险 更著其戒 七 字概括最为准确 教法指导 分析诗歌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 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教 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较为灵活地进行教学 五 朗读全诗 可指导学生作表情朗读 将自己对诗的理解与体 会融入朗读之中 并达到背诵的效果 第 12 页 共 18 页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写一篇关于 蜀道难 艺术风格方面的短评 附 板书设计 第二方案 课前准备 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建立一个有关 蜀道难 这一课的研究网站 配合本课的学习研究 具体情况 如下 1 宗旨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教育教学原则 关注学 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 学效果的实现 2 内容 唐诗简介 包括唐代初期 盛唐 中唐 晚唐的 重要诗人与代表作品及其主要创作倾向 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蜀道难 内容简介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蜀道难 的意境 蜀道难 的格律形式 蜀道难 的艺术风格 第 13 页 共 18 页 蜀道难 的基调与寓意 学生争鸣 教法指导 指导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进入 蜀道 难 网站进行学习研究 充分浏览阅读网站资料 对 蜀道难 一课达到整体感知 并通过自己搜集的材 料 丰富网站的内容 提供给网站 根据自己的预习 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将个人的一些见解看法加入到 学生争鸣 一页 以供师生共同交流 3 原则 充分体现互动式探讨 研究 交流 4 设备 计算机 大屏幕教室 校园局域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诵读全诗 把握诗意 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整 体感知全诗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蜀道难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 含有入 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像奇特 丰富 第 14 页 共 18 页 气魄宏伟 豪迈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 祖国河山的感情 不愧为一篇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 鬼神 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 朗读 蜀道难 激情设趣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诗句 1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 川 3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诵读指导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 这首诗 咏叹的意味尤浓 尤其是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一主旨句在全诗中三次出现 更强化了诗的咏叹基 调 教师指导 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将自己 的诵读感受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深化理解与体会 三 出示李白古体诗的另一代表性作品 梦游天 姥吟留别 比较体会两首古体诗在诵读时的感受 进行交流 第 15 页 共 18 页 讨论 四 布置作业 1 将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 输入 学生 争鸣 网页部分 2 将对 蜀道难 整体意境的感受也输入到 学生争鸣 网页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清全诗脉络 体味全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对学生在 学生争鸣 中的典型意见进行交流与 总结 二 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 教法指导 提示关键语句 抓住典型语句 教师作重点分析 指导学生在有效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 去理解 分析 揣摩 交流 总结 深化 体现互动式研究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 学生之间共同探讨 共享研究成果 2 点拨与提示 第 16 页 共 18 页 蜀道难 写山之高 水之急 河山之壮观 林 木之荒寂 连峰绝壁之险 其境界之阔大 气象之宏 伟无人可及 三 出示杜甫的一首古体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和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进行比较研究交流 教法指导 1 比较研究 蜀道难 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使学生在不同之中体会到诗人的杰出成就 2 比较研究 蜀道难 与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学生在相同中体会诗人的特色 四 研究 体味 交流 蜀道难 的音韵美 1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 对 诗经 复 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结合 诗经 中 的 君子于役 无衣 等诗篇进行研究探讨 2 抓住主旨句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的三 次出现 体会贯穿始终 层层深入的重要作用和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营销文化差异-洞察及研究
- 部队大型车辆驾驶课件
- 部队修军车的验收课件
- 部队休息时间管理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八年级(下)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糖料种植行业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分析-洞察及研究
- 顶体反应生物标志物-洞察及研究
- 黄金期货避险属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基于拓扑优化的凸镰片轻量化与抗冲击性协同提升路径
- 基于AI的蒽醌类化合物绿色合成路径动态优化与能耗平衡模型构建
- 2025年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地下管网管道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 江苏省扬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押运员持枪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二次供水卫生监督课件
- 2025浙江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7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供油船管理办法
- 2026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中考冲刺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常州墓地管理办法
- 麻精药品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