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_第1页
杭州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_第2页
杭州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_第3页
杭州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_第4页
杭州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8 页 杭州市杭州市 20202020 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A A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以下我国古法酿酒工艺中 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A 酒曲捣碎B 酒曲发酵C 高温蒸馏D 泉水勾兑 A A B B C C D D 2 2 分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 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B 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空气和氧气 C 用灼烧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D 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3 2 分 达州市 2011 年 5 月 20 日空气质量报告 老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 64 空气质量级别为 级 空气质量状况为良 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属于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 空气质量越好 第 2 页 共 18 页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属于空气污染物 4 2 分 下列选项中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活中采取蒸馏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B 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 水分子体积增大 C 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约为 2 1 D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5 2 分 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A 分子质量增大 B 分子个数增多 C 分子间间隔变大 D 分子体积变大 6 2 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 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变化 A B C D 7 2 分 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 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第 3 页 共 18 页 A 甲醇是有机化合物 B 甲醇是由碳 氢 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C 甲醇的化学式为 CH3OH D 甲醇中能溶于水 8 2 分 锰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属于金属元素 B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5 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0 D 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54 94 9 2 分 在臭氧 O3 二氧化氯 ClO2 和双氧水 H2O2 这三种消毒剂中均含有 A 氧分子 B 氧化物 C 氧气 D 氧元素 10 2 分 食醋是厨房中的一种调味品 其中含有少量醋酸 下列有关醋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18 页 A 醋酸是由碳 氢 氧三个元素组成的 B 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C 醋酸分子是有碳 氢 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D 每个醋酸分子中有 8 个原子核 11 2 分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 甲醇有剧毒 不能食用 其分子结构可能如图所示的模型表 示 下列有关甲醇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甲醇的化学式为 CH4O B 甲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C 甲醇中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 4 1 D 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0 12 2 分 人体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 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来补充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 含氟牙膏 高钙牛奶 加碘食盐 富硒茶叶 加铁酱油 等用品中的氟 钙 碘 硒 铁指的是 A 单质 B 原子 C 元素 第 5 页 共 18 页 D 分子 13 2 分 儿童缺 锌 会使发育停滞 智力低下 这里的 锌 指的是 A 原子 B 元素 C 分子 D 物质 14 2 分 硒在光照下导电能力提高近千倍 可用作静电复印硒鼓的材料 元素周期表中 硒 的 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硒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 是非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 78 96g C 原子序数为 34 D 元素符号为 Se 15 2 分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受热沸腾 B 蜡烛燃烧 C 研碎胆矾 D 矿石粉碎 16 2 分 甲和乙反应可制备燃料丙 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 6 页 共 18 页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C 甲 丙是有机物 乙是氧化物 D 甲 丙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产物相同 17 2 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 锥形瓶里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分液漏斗里盛放双氧水 B 锥形瓶里加高锰酸钾固体 分液漏斗里盛放蒸馏水 C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D 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立即收集 18 2 分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 氧化物 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 氧气 五氧化二磷 乙醇汽油 B 氮气 氯酸钾 白酒 C 水银 二氧化硫 冰水混合体 D 红磷 高锰酸钾 食醋 19 2 分 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 下列做法不会使实 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第 7 页 共 18 页 A 使用少量的红磷 B 把红磷改为木炭 C 红磷燃烧后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D 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20 2 分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 21 的是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二 二 填空题填空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2424 分分 21 3 分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 1 B 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序号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混合物 2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22 9 分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 1 我国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 下图是铈 Ce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 铈原子的质子 第 8 页 共 18 页 数是 2 为比较铈 锌的金属活动性 仅用以下试剂实验一定可行的是 A 铈 硫酸锌溶液 B 铈 锌 稀硫酸 C 铈 锌 硫酸铜溶液 3 防止金属锈蚀可节约金属资源 若发现锈蚀要立即清理并保护 稀盐酸可用来除铁锈 写出该 反应化学方程式 4 铜与另一种金属 M 的混合物 M 可能是 Al 或 Fe 或 Ag 在该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 产生 则 M 不可能是 待反应完成后 填实验操作方法 得到铜和滤液 在滤液中加 入锌片 其表面有一层黑色物质 则 M 是 取一定量的原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量的 AgNO3 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 对反应所得溶液和固体推断正确的是 A 溶液中一定有 M 的离子 B 固体中一定有 Ag 和 Cu C 固体中一定有 Ag D 溶液中一定有 Ag 23 6 分 2015 年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 我国的主题是 践行绿色生活 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 水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1 淡水资源有限 我们需要节约用水 如图中表示节水标志的是 填字母 2 生活中常讲的 烧开水 是指利用 的方法 获得可以饮用的水 这样既可以降低水的 第 9 页 共 18 页 硬度又可以除去水中的细菌 将肥皂水滴入某水样中 出现较多泡沫的是 填硬水或软水 3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有 填序号 清澈 透明的泉水是纯净物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合理施用农药 化肥 以减少水体污染 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洗菜 洗衣后的水用来浇花 冲洗厕所 4 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氯原子 写出上述物质中单质的化学式 物质 D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4 6 分 小花学习了分子以后 对分子不断运动这一说法产生了兴趣 于是她决定探究分子运动 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第 10 页 共 18 页 1 实验设计与探究 探究一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实验步骤实验 1 去取相同体积的两个烧杯 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冷水和 热水 然后用 填一仪器名称 各滴加两滴红墨水 观察现象 实验 2 取相同体积的水 分别倒入到两个蒸发皿中 一个 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另一个露置在空气中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 1 实验 2 被加热的水蒸发得快 而不加热的水几乎无变化 实验结论 2 探究二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分子的质量有关 查阅资料 浓氨水易挥发 挥发出来的是氨气 NH3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HCl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NH4Cl 白色小颗粒 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 探究与设计 小花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图甲中浓氨水与浓盐酸并未接触 但仍然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白烟 由此说明 如图乙玻璃导管中 在 A C 点分别用胶头滴管滴上一滴大小相同的浓氨水和浓盐酸 B 为中点 可 看到在 BC 之间形成 则说明 三 三 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2323 分分 25 7 分 小明通过学习知道 Na2CO3 NaHCO3 均能与盐酸反应 Na2CO3 溶液还会与石灰水反应 产生疑问 NaHCO3 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反应吗 如果能反应 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查阅资料 NaHCO3 溶液呈碱性 CaCl2 溶液呈中性 Ca HCO3 2 能溶于水 NaHCO3 在碱溶液中会 反应生成碳酸盐 第 11 页 共 18 页 1 进行实验 白色沉淀 A 是 填化学式 由此证明 NaHCO3 溶液与石灰水也能发生反应 为了进一步了解 滤液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什么 继续探究 2 作出猜想 只有 NaOH 只有 Na2CO3 有 Na2CO3 和 NaOH 实验设计 可供选择的药品 盐酸 食盐水 Ca OH 2 溶液 CaCl2 溶液 酚酞试液 NaOH 溶液 Na2CO3 溶液 CO2 气体 步骤操作现 象结 论 如果观察到 则猜想 成立 取少量滤液 B 于试管中 再滴加足量的 溶 液 如果观察到 则猜想 或 成立 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 或 将步骤 所得液体静置后 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操作现 象结 论 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盐酸整个实验过程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液 B 中无未反应完的 NaHCO3 如果观察到 则猜想 成立 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 加入 如果无明显现象则猜想 成立 3 拓展反思 若猜想 成立 则此时 NaHCO3 溶液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6 9 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的实验 见图 进行了大胆改进 设计图 选用容积为 35mL 的 18 180mm 的试管作反应容器 实验方案进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 分析下面图 I 图 实验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第 12 页 共 18 页 1 图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 2 图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点燃酒精灯 撤去酒精灯 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将足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 将 20mL 的注射器活塞置于 10mL 刻度处 并按图 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 定好 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 按图 实验完成后 注射器活塞将从 10mL 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 刻度处才停止 4 对照图 实验 你认为图 I 实验有何不足之处 回答一点即可 5 采用图 所示装置实验后 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试分析原因 27 7 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他们选择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 定 为探究内容 一 首先他们分组讨论 1 小雨小组认为 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 又不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而且生成物为 固体 他们应该选择 填序号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 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A 蜡烛 B 硫粉 C 红磷 D 镁粉 第 13 页 共 18 页 2 小雨小组设计了如图 1 所示的两套实验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 填序号 为了确保实验 的成功 首先应保证该装置 良好 3 小明同学平时善于动脑筋 对实验又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改进方法 如图 2 用放大镜聚太阳 光使红磷燃烧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4 二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实验 三 实验结束后 大家整理的实验数据如下 组 12345678 集气瓶容积 mL 2020202020202020 进入水的体 积 mL 43 54444 54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 大多数组的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只有第 8 组没能得 到实验数据 数据应为 四 四 计算题计算题 共共 1 1 题 共题 共 2020 分分 28 20 分 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 以 CO2 和 NH3 为原料合成尿素 CO NH2 2 是固定和 利用 CO2 的成功范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2NH3 CO NH2 2 H2O 试计算 1 尿素中 C O N H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直接写出答案 2 尿素中 C O N H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直接写出答案 第 14 页 共 18 页 3 若按上述方法生产 120t 尿素 可固定的 CO2 的质量为多少 4 若按上述方法生产 120t 尿素 可固定的 CO2 的质量为多少 第 15 页 共 18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第 16 页 共 18 页 16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