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青花技法教学.ppt_第1页
第四周青花技法教学.ppt_第2页
第四周青花技法教学.ppt_第3页
第四周青花技法教学.ppt_第4页
第四周青花技法教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花技法教学 陶艺装饰的种类 釉下彩1青花2釉下彩釉上彩1新彩2粉彩3古彩 青花技法教学 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对青花装饰的历史有所了解2几种青花装饰方法的了解3五种青花瓷绘笔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1传统釉下青花和现代俗称 釉中 青花的区别2瓷绘青花笔法的掌握3传统技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青花装饰的历史1最晚在我国元代 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 中国制造出成熟的青花瓷2青花瓷艺术成就第一个高峰期 明代永乐 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3青花瓷艺术成就第二个高峰期 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4青花瓷艺术成就第三个高峰期 晚明天启 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5青花瓷艺术成就第四个高峰期 清代康熙 乾隆时期的青花 青花凤穿花执壶 青花凤穿花执壶 高23 5cm 口径4 7cm 足径7 3cm 腹径13cm 壶直口 口下渐展 粗颈 垂腹 腹下内敛 圈足微外撇 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 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 柄上端安小系 平顶盖 圆珠钮 底白釉 无款识 流绘以火云纹 柄有银锭 宝钗等纹饰 盖绘菊瓣纹 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 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 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 而主体纹样突出 繁而不乱 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 色泽浓艳亮丽 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青花麟凤纹盘 青花麟凤纹盘 高7 9cm 口径46 1cm 足径26 1cm 盘折沿 菱花式口 盘心坦平 圈足 器身施青白釉 底素胎无釉 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 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 里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丹6朵 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 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 翔凤各一 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 盘外壁为缠枝莲花6朵 全器构图严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 一种以白色为地 蓝色为花 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 另一种是青花为地 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 青花麟凤纹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表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此类器之传世品极罕见 凤毛麟角 世之珍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高46 1cm 口径6 2cm 足径13 4cm 梅瓶胎骨厚重 小口平沿 颈细短 瓶身修长 有八棱 瓶身中部六条白龙凸起 衬以青花海水 火焰纹 瓶肩和下腹部各绘青花云头纹 内画凤穿牡丹纹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 胎骨细腻洁白 釉质滋润透亮 青花色泽浓艳 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 纹饰繁密 层次丰富 构图严谨 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 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 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 高7 3cm 口径46 4cm 足径29 8cm 盘折沿 16瓣菱花口 盘心坦平 圈足 盘内 外施亮青釉 底素胎无釉 盘内外绘青花纹饰 内沿面环绕锦纹 内壁饰串枝花一周 6朵仰覆牡丹相间缀于曲折的枝茎上 盘心绘鸳鸯戏莲主题纹饰 并蒂莲竖向环置 一对鸳鸯戏于其间 盘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环绕 与内壁纹样相对应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 此器造型美观大方而规整 为元代典型盘式 其绘画精致 纹饰构图严谨 以多层带状辅纹衬托主题花纹 各层花纹间以青花双圈线相隔 装饰饱满但主次分明 青花色泽艳丽 系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 此盘为元代晚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之精粹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通高41cm 口径15 5cm 足径18 5cm 罐直口 短颈 溜肩 鼓腹 圈足 砂底无釉 胎体上薄下厚 胎质细腻 青花色彩浓艳 釉里红略暗 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 钮下绘青花莲瓣纹 卷草纹 回纹各一周 罐身 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 卷草纹各一周 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 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 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 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 内镂雕山石 牡丹等四季园景 其中釉里红绘山石 花卉等 青花绘花叶 纹饰有浮雕效果 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 与云头纹相对应 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 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罐型丰满浑厚 纹饰层次鲜明 综合绘 镂 塑 贴等多种技法 青花 釉里红互为衬托 红 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 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 呈色稳定 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 极易挥发 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 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 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 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 为近似的两件之一 是元瓷中的珍品 元代青花 明代青花1永乐 宣德时期青花画法 单线勾勒结合点 塌染 明代成化官窑青花 1以单线勾勒塌染 双勾填色画法为主 2呈现清淡雅致 匀静秀美的风格 其疏简柔和的格调特别具有文雅的气息 晚明民窑青花1画法以一笔点画 双勾填色 双勾渲染为主2形象突破成规 大胆创新 笔墨更加纵横奔放 挥洒淋漓 追求不求形似 聊写心中逸气 的意趣和风格 康熙青花 1分水技法的成熟 文人画的介入2青花装饰到达历史的顶峰 二瓷绘青花的材料与工具 1笔 勾线笔鸡头笔羊毫毛笔2青花料 氧化钴 3坯4其他 补水笔茶叶水甘油铅笔乳白胶 鸡头笔 坯 三青花装饰的方法 1 1传统的坯上青花装饰方法一以勾勒填色 方法二青花分水特点 青花发色很清澈 双勾分水类似工笔国画 青花分水技法 其基本操作是先勾线再分水 分水 是一种专业术语 在景德镇素有 穿衣打扮 之称 分水料是在碾碎的生料基础之上用开水煮成熟料 然后按茶叶水占料水的百分之85 92的浓度制成分水料 分水料一般分为 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 与传统文人画的墨分五色相得益彰 分水笔是景德镇特有的 鸡头笔 笔肚大 笔锋短 分水时右手手指挤压笔肚 让料水自然流到坯面的勾线区内 左手控制坯面的斜度从而引导料水的流向完成填色的过程 笔上料水多则下水快 水时就要块 料水少则动作要缓慢些 分水过程切忌停滞 更不宜来回添补 所以分水时必须全神贯注 掌握画面的大小 笔上料水的多少和运笔的轻重缓急 一气呵成 分水青花由于坯面浓料勾线具有一定的厚度 起着挡水的作用 所以分水料很少会有流到勾线以外 相比双勾填色 分水更工整 均匀 其次可利用料水流动的快慢和坯面吸附料水的多少可以分出由浓到淡 由淡到浓以及平分水 从而大大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三青花装饰的方法 2 2釉中青花的装饰方法特点是具有宣纸晕散的效果 三青花装饰的方法 3 3刷花青花工艺 四青花瓷绘的笔法 1单线勾勒塌染2细笔白描3一笔点画4双勾填色5青花分水 1单线勾勒塌染 这一笔法最典型的是在明前期洪武 永乐 宣德青花中使用 这一时期青料主要是采用进口的 苏麻离青 这种青花料低锰 高铁 呈色清翠浓艳 浓处多凝聚呈银黑色结晶斑 并有晕散现象 由于受材料的制约 不宜表现大面积的填色与渲染 多采用单线勾勒小笔塌染 更适合于表现花卉 绘在瓷器上有浓有淡 层次分明 清康熙年间青花山水中山石的塌染就是主动的借鉴文人山水画的用笔技法 单线勾勒塌染笔法 2细笔白描 细笔白描的笔法 细笔白描又称 淡描青花 是用较为淡雅的青料勾勒线条 不分水不渲染 细笔纤细 纹饰线条化 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 风格淡雅清新 这种笔法流行于明代万历时期 在用笔上工整严谨 熟练准确 注重写实 笔法以清秀取胜 淡描青花在审美趣味上正是从成化以来的清淡秀雅 匀静秀美的图案化风格向重文人画的意境的过渡 是明中晚期审美趣味转变的分水岭 3一笔点画 一笔点画的笔法 一笔点画的瓷绘笔法主要在民窑青花生产中运用 传统书法用笔 以 一笔字 一笔花卉 为代表 此类笔法的纹饰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是简练 随意 写意性较强 4双勾填色 双勾填色的笔法 双勾填色又称双勾渲染 是先用浓度大些的青料勾好轮廓线 再用浓度小些的青料单笔平涂或渲染 勾勒的线条细而流畅 使纹饰出现不同色调的层次效果 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这种笔法是晚明清初青花分水的雏形 5青花分水 青花分水的笔法 分水的青花呈现出的艺术风格类似中国画中工笔画细腻工整 层次分明 清初分水技法的成熟 广泛运用青花瓷器 从某种角度上说决定了清代的青花瓷朝着精细工整的脉络发展 五传统技法在现代陶艺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