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7.7《热量 比热容》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7《热量 比热容》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7《热量 比热容》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7《热量 比热容》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7《热量 比热容》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四节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比热容 励志名言励志名言 Everything ought to be beautiful in a human being face anddress andsoul andideas Chekhov 人的一切 面貌 衣着 心灵和思想 都应该是美好的 契诃夫 目标导航目标导航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 了解热岛效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是理解比热容 星级提速星级提速 1 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一杯水 若倒掉一半 则剩余水的密 度将会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下同 剩余水的比热容将会 2 水的比热容是 J kg 其物理含义是 3 物质的比热容只与物质的 和 有关 4 关于比热的概念 下面哪一句是正确的 A 物质的温度升高 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B 物质的质量越大 它的比热越大 C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 它的比热越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D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5 水的比热较大的这一特性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比泥土 砂子的慢 B 对气温变化无影响 C 培育秧苗时 为使秧苗夜间不致冻死 可在傍晚时向秧田里多灌一些水 D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 6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是 A 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比热容越大 B 物质的温度越高 其比热容越大 C 物质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 温度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有关 D 由于水比砂石的比热容大 所以内陆地区在一天之内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 7 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气候非常恶劣 特别是与沿海相比昼夜温差很大 其主要原因 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 热量 B 比热容 C 密度 D 质量 8 甲 乙为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 用相同容器 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得出甲 乙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图线 如图所示 由此可得甲 乙两物质的比热容c甲 c乙 大小的关系是 A c甲 c乙 B c甲2 cA D cA cB 2 cA 19 现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 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的a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 只将水的质量增加 则温度与时间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20 质量相等的金属块A和B 放在沸水壶中煮 10min 后取出 马上分别投入质量相同 温度也相同的两杯水里 到两杯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测量发现放A的水温高于放B的 水温 则 A 金属块A的比热大 B 金属块A原来的温度较高 C 金属块A有较多的热量 D 金属块A有较好的导热性 21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 小亮在家里做了下面的实验 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质量相等 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 在瓶口扎上气球 将它们同时浸入热水中 如图所示 1 观察到的现象是 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 气球膨胀的大小决定于水和煤油 3 要使两气球膨胀的大小相同 应对 加热的时间长些 4 此实验表明 比 的比热容大些 22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 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 他们在甲 乙两只完全相同 的烧杯中分别放入 100g 和 200g 的温水 实验时 让它们自然冷却 并利用温度计和计 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 表二所示 设甲 乙两杯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表一 m1 100g 表二 m2 200g 时间 min 0246810121416 时间 min 048 1 2 1 6 2 0 2 4 2 8 3 2 温度 363534333231303030 温度 3 6 3 5 3 4 3 3 3 2 3 1 3 0 2 8 2 8 降低的温度 012345678 降低的温度 012345678 1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知 实验时 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 的 选填 相同 或 不同 2 分析比较表一 或表二 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3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 可得出的初步 结论是 星级提速星级提速 23 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 对质量为m1 比热容为c1的物体A和质量为m2 比 热为c2的物体B均匀加热 物体A 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 示 根据图象分析可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是 A 若c1 c2 则m1c2 则m1 m2 C 若m1 m2 c1 c2 D 若m1c2 24 小明与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 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 让它们自然冷却 利用温度计和计时 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前除了取大小 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 还应考虑 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 即保持烧瓶相同 水的初温相同 环境因素相同和 相同 2 按照计划操作 小明和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 t min010203040 150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T1 8064555041 2120 用心 爱心 专心 6 棉絮组水温 T2 8056433228 2020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 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经过 40min 后 泡沫塑料包的烧 瓶水温降低了 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 除了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 根据上表数 据你还可以采用 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24 两个等体积的铜球 初温相等 让它们降低相等的温度 甲球放出的热量是乙球的 2 倍 能否判断出甲 乙两球谁是空心的 25 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 图容器中的水温约为 20 热奶约为 90 经过 一段时间 再测量一下容器的温度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均为 40 试在坐标系中分别画 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 趣味物理趣味物理 比热的测定比热的测定 如果在热传递过程中没有热损失 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总等于低温物体吸收妁热 量 即Q吸 Q放在某一系统中 若参与热传递 热交换的物体有多个 那就将吸热物体各 自吸收的热量相加 记作Q吸总 即Q吸总 c1m1tl c2m2t2 cnmntn 将效热物体各 自放出的热量相加 记作Q放总 即Q放总 c 1m 1t l c 2m 2t 2 c Rm Rt R 它们之 间应满足Q吸总 Q放总 此式称作热平衡方程 我们可根据热平衡方程 利用混合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Q吸总 Q放总是在没有热损失 的条件下才成立的 故在将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混合时 应尽量减少热损失 量热器是利 用混合法测物质比热容的常用实验仪器 在构造上考虑尽量防止热传递 用心 爱心 专心 7 量热器是由一个大筒 常用胶木或玻璃制成 一个小筒 常用铝或铜制成 木支架 筒盖 常用胶木或塑料制成 组成 筒盖上有两个小孔 可插入搅拌器和温度计 小筒放在 大筒内的木支架上 而且大小筒之间留有空际 支架和大筒选用热的不良导体 这样可防 止热传导散热 将筒盖盖紧可防止对流散热 大小筒表面光亮可防止辐射散热 用混合法测金属比热容的具体做法是先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1 用线拴好金属块 然后放入装有沸水的容器中加热 此时金属块的温度为t01 再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小筒和搅 拌器质量m2 小筒内装的水的质量m3 小筒及水的共同初t02 t03 小筒的比热容为c2 水的比热容为 ca 将金属块从沸水中迅速拿出 立即放入小筒里的水中 并把盖盖好 用 搅拌器搅动 使水和金属块的温度很快变得相同 再读温度计示数 它即是混合后共同温 度t 在此过程中 水和量热撂小筒及搅拌器吸热 Q吸 c2m2 t一t02 c3m3 t一t03 金属块放热 Q放 c1ml t01 t 由于热损失很小 可忽略不计 则Q吸 Q放 即 c1ml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