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文文字字的的演演变变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起初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又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样 子呢 好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文字的演变 甲甲骨骨文文 1959 年 在山东 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 上边刻有一些符号 可以看成是早期 约公元前 4300 年 的雏形文字 但目前看到的 已经初具规模 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 朝末年在河南 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有文字 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并把 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金金文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 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 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 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 所以也叫 钟鼎文 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 丰富多了 大小匀称 也有了行款 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大大小小篆篆 我们学过历史 都知道 春秋战国时 诸侯争战 你争我夺 也造成了语言异声 文字异形 直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以前的甲骨文 金文呢 就称为大篆 传世的 琅 邪台刻石 泰山刻石 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隶隶书书 小篆虽然规范 看起来也漂亮 但写起来并不容易 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 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 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 是越方便越好 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 隶书 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 程邈 因他得罪了秦始皇 下了监狱 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 整理出一套应 用简便的新字体 被后人称为隶书 秦始皇很高兴 不但赦免了他的罪 还封他为御史 到了汉代 隶书逐渐成熟 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 隶书已写得相当 美观 留下了许多名碑 如 张迁碑 石门颂 曹全碑 等风格各异的杰作 至今仍是学习隶 书的最好范本 楷楷书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 楷书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 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 三国时期 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唐朝 文化高度发展 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 出 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 像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等 草草书书 下面说一说 草书 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 草 是初步 草率的意思 无论哪种 字体写得潦草 都算草书 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 是汉代才有的 到汉末 草书才大为风行 先为章 草 又为今草 最后发展为狂草 还有小草 草书种类繁多 初学者不宜学 所以在这儿也不多说了 用心 爱心 专心2 行行书书 最后说一说行书 这是介乎楷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产生于东汉之末 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 被称为书圣的 王羲之的代表作 兰亭序 就是行书 由于行书比较实用 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 又 不像草书那样难认 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中国文字的演变 大体经历了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 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 大篆 小篆可以合 称篆书 那么 篆 隶 楷 行 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 楷书和 行书还在应用着 而篆书 隶书 草书 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 在了 中中国国的的四四种种古古文文字字 甲甲骨骨文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 成熟的文字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 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 上而得名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 殷墟里 故又称 殷墟文字 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 懿荣在作为中药的 龙骨 上首先发现 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 祭礼等 故 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 兽骨上的 因而其特点突出 笔画以直冲 的横直斜线为主 间有曲弧线 笔画瘦直 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 如中 羊等 同 时其形体不够固定 笔画有多有少 写法也有正有反 如 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 但 其行文程式不一 有时依刻纹路而变 而且笔画直硬 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 公元前约十二 十一世纪 遗物 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它是 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 字形大小不一 分行布白自然 疏密得当 错落有致 放逸得当 严整娟秀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 各字随物异形 纯朴和谐 石石鼓鼓文文 用心 爱心 专心3 石鼓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 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因刻于石 鼓上而得名 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为石刻之祖 石鼓历经沧桑 南迁北移 几经辗转 文字 大多剥落 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书法特点是 书法浑厚自然 用笔园劲挺 拨 结体方正 规范严谨 形体上较完备 它上承金文 下启小篆 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 籀文 以 石鼓文 和 诅楚文 为代表 石鼓文 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 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 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 故又名 猎碣 也有因其地名而称 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 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 历以风雨沧桑 终得以保存 清高宗 为更好地保护原鼓 令人仿刻了10 鼓 放置于太学 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 石鼓共 10 只 高 90 厘米 直径约 60 厘米 花岗石质 圆顶平底 每鼓分别以籀文刻四言诗一 首 由于年代久远 辗转周折 目前石鼓上的字多已剥落 有的石鼓已一字无存 石鼓自出土以来 历代倍受青睐 受到历代帝王主史家 书家的重视 考证甚多 且多有拓本流 传 自唐贞观以来 论书者均以石鼓为史籀笔迹 从书法的角度看 石鼓文 如金细委地 芝草团 去 不烦整裁 自有奇采 康不为语 从所见字迹看 笔画粗细基本上致 圆活奔放 结体严 谨 古茂遒朴而有逸气 为古文向小篆过渡的典范文字 被后世学篆者奉为临习正宗 诅楚文为战国前期秦国刻石 是秦王诅咒楚文之文 详细年代及书刻 人物尚无定论 传诅楚文 共三石 其一为 巫咸文 初得于凤翔 326 字 其二为 大沈厥湫文 初得于甘肃平凉 318 字 其三为 亚驼文 为洛阳刘氏所藏 现所见的诅楚三文均非原石 而是经后人整理摹写的 三文文体相近 向以 巫咸 为精 其笔迹超凡入妙 字法精工入微 实可与石鼓文相媲美 金金文文 用心 爱心 专心4 金文 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字有凹凸之分 凹为刀刻 呈阴文 凸为先用刀 刻模型 然后浇铸呈阳文 起源于殷商 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多为记录礼典 征伐 约契等 是承甲 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 其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 结字壮美多姿 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 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 往往一字 笔画和写法也各异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 浩如烟海 比较有代表性的 散氏盘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 公元前十一世纪 公元前十世纪 时期的金文 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省郿 县礼村的沟岸中出土 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鼎通高 101 9 厘米 口径 77 8 厘米 重 153 5 公斤 耳直对称 圆底柱足 造型端庄凝重 则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著名鼎器 内壁刻铭文9 行 291 个字 记周康王 23 年 在 宗周向盂叙述文 武 成三位先王的立国经验和殷王亡国的教训 告诫盂应效法祖先 忠心辅佐 王室 盂为感谢王命 于是铸此大鼎 以记其事 大盂鼎为西周青铜器之重器 且铭文数量多 字大 笔法方圆并用 粗细富于变化 起止锐圆因 势而异 体势严谨 遹瑰隽美 流畅宏灵 行气款形齐整 纵横疏密相当 实为西周前期金文典范 散氏盘 又名矢人盘 西周厉王 公元前857 前 842 年 时盘器 清乾隆年间出土 旧藏乾隆府内 府 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盘高 20 6 厘米 口径为 54 6 厘米 铭文 19 行 357 字 记矢人将田地划付散氏所订约契 故 而得名 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资料 铭文大字 笔法 结字和章法意态恣肆 奇趣横生 字大 多取横势 这与大多取纵势的铭文不同 字的重心突左突右 给人跳跃感 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现了变 幻多端的现象 给人以行止裕如 气象飘逸之感 为西周晚期的重要铭文资料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 公元前 827 前 782 年 时期的金文鼎 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鼎通 高 53 8 厘米 口径为 47 9 厘米 形制圆腹 足为蹄状 腹内铭文32 行 497 字 是迄今发现的 铭文最长的铜器 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 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辅助王室 并赏给酒食 衣服 车及武器 仪仗等物 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 铭文笔法严谨 结体劲瘦 取纵势 行气流畅磅礴 章法错落自由 实为金文中的瑰宝 虢 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 公元前 827 前 782 年 时期的器皿 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 今 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盘为长方形 长137 2 厘米 高 39 5 厘米 宽 86 2 厘米 重 215 3 公 斤 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 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铜盘 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 征伐西 北强族 即匈奴 于洛水之东 因有功而受到赏赐 铭文系四言韵诗 字虽大小不等 但体势优美娟 秀 精巧玲珑 行款齐整 布白疏朗 在书写用笔上 落笔稍顿 收笔出锋已很明显 开启了石鼓文 书体之先风 被当今书史谓之籀文 用心 爱心 专心5 小小篆篆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 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 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 书写形式很不一致 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如 羊 就有二十多种写 法 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 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 又着力推行 书同行 政策 说文解字 叙 记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 苍天颉篇 车府令赵高作 爱历篇 太史令胡毋作 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 所谓小篆者也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 废除异体 而创秦篆 统一 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 线条园匀 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 也是汉字发展史 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 隶 行 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 上 有的刻在石碣 石碑上 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 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 符印 货币 诏板上 字有大有小 章法自然 结字端庄 分行布白工整 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其传世代表作有 秦山刻石 残部 仅存 10 字 另有 泰山 琅琊台 二石真迹拓片存世 会稽 峄 山 后人摹刻本传世 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 秦王政28 年 公元前 219 年 始皇东巡泰山而立 丞相李斯所书 石高 4 尺 四面环刻文字 三面为始皇诏 一面为二世诏 内容主要是 颂秦德 字体小篆 原残石现存岱庙 其传世拓本较多 其特点是笔画圆润 挺遒流畅 笔笔如铁线 结体端庄严谨 字 形稍长 造型健美 分行布白体势工整 为小篆之代表 唐李嗣真云 李斯小篆之精 古今绝妙 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 犹夫千均强弩 万石洪钟 岂徒学者之宗匠 亦是传国之贵宝 峄山刻 石俗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纪检监督知识培训会讲话课件
- 2025年度蔬菜水果储藏室购置与保鲜技术合同
- 2025年度风力发电场施工合同条件2
- 2025版化工设备采购与专业维护合同
- 2025调料品国际采购与分销合同
- 2025年度商品混凝土节能技术改造投资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合同财务审计与风险评估制度
- 红酒杯知识培训方案设计课件
- 红酒品鉴礼仪和知识培训课件
- 红酒业务培训课件
-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共24张课件
- 6.授权文件待修改大华服务承诺函
- 项目管理(PMBOK)讲义全套
- 2022中华慈善日PPT课件模板
- 汽车维修高级工技师理论考核试题库与答案
- 画法几何授课计划-供参考
-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课堂PPT)
- 典范英语5a_01
- 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要点与处理技巧
- (完整版)GHS标识(高清)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案(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