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行为金融学中英双语_第1页
亚洲的行为金融学中英双语_第2页
亚洲的行为金融学中英双语_第3页
亚洲的行为金融学中英双语_第4页
亚洲的行为金融学中英双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 英文原文来源 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外数据库注 英文原文来源 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外数据库 Elsevier 电子期刊 全文库 国外站点 SDOL 检索词 检索词 Articles all fields behavioral finance 译者 小马 亚洲的行为金融学 作者 肯尼思 A 金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管理学院 约翰 R 诺夫辛格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商学院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特别关注的亚洲行为金融学的问题 我们首先讨论一下一般行为金融学 然后 我们再解释为什么在亚洲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值 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先描述所发表的这篇论文所关注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 我们将适 当的联系当前所拥有的关于行为金融学的文献 我们也将严密的公正的审阅这个特殊的问 题 并同时附简短的思考 关键词 亚洲 行为金融 企业融资 投资 文章概要 1 介绍 2 观点概要 3 结论 文献参考 一 介绍 为什么在亚洲 行为金融学会成为重要而有趣的话题呢 首先 行为金融的研究仍然是一 个年轻的领域 学术界 金融界最近才接受它作为一种可行的模式来解释金融市场参与者 如何作出决定和反过来 这些决定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第二 亚洲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大 的金融市场 而且有一些证据 轶事 理论和实证 确认 亚洲人患上比其他文化背景的 人更深的偏见 因此 通过对亚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更深的理解这两个重要的 问题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人并不总是理性的 那样 人们在做金融决策是就有可能部分或是全部是受个人行为偏见的驱使 如果人们的信仰或 偏好不符合决策者传统决策的理性公里 那么 重要的一点 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些行为偏 见的影响 特别是当他们的认识误区影响了价格而又无法摆脱时 许多金融学者认为这一 研究领域开始的 80 年代中期 邦特 泰勒 1985 研究表明 股市对信息的过分反应 谢弗迎和斯塔特曼 1985 争辩说 投资者更可能出售他们有利的股票而不是损失的 虽然 出售损失的股票才是最优的 如果有人想去研究行为金融学的起源 这个领域的研究只不过二十年的历史 行为 金融研究的普遍性更是年轻 起初行为金融模式并没有被广泛的接受 事实上邦特 泰勒 的 1985 这个研究报告曾遇到很大的怀疑 泰勒 1999 最近 很多优秀的理论都探讨 少了许多偏见的因子的后果 起初 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定价 但是近些年 模型的研究 反映理性管理者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在减少 巴尔贝里斯和泰勒 2003 研究表明 不 同的融资者的决策所持不同的行为偏见和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和这个决策又反过来 影响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实证的开始发展也是缓慢的 主要是因为股票一级数据受到来自联合测试争 议的问题 市场有效性和资产定价模型 那样使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加怀疑 泰伦斯 欧德克服这种通过获取个人经纪帐户数据的限制 在一系列论文中 他指出 个人投资者 受许多行为偏差的干扰 许多其他的研究人员和数据集都是来自行为金融理论的实证研究 2001 年 赫什利弗提供一个优秀的文献回顾经验证据关于资产定价在行为金融学 然而 有些出奇的是少数研究者尚未使用实验检验行为金融学理论 即使精心设计实验允许研究 者控制环境 亚洲是研究行为金融的一个有趣的地方 因为不同的参与者体验不同的资本和金融市场 某些国家 如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已经慢慢改变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另一方面 如 日本有很大的经济 金融市场已是很长时间的事 因此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变化可能在解 释经济决策变化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亚洲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块沃土 此外 这里有理由相信 一般的亚洲人患认知偏差超过西方文化背景的人 在亚洲个人投 资者往往被视为赌徒 理论上 社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声称文化会很自然的培育不同 程度的行为偏差 例如 耶茨等人 1989 根据霍夫斯泰德 1980 不同文化之间 的差异可以表示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方面 亚洲文化总是趋于建立在集体模式上的 有人认为 集体面向社会可以导致个人过于自信 这是一种行为偏差 因为行为倾向是可 以学会 Wolosin 等 1973 不同文化的生活传统和不同的教育将导致不同的行为 而 不同的文化 生活传统和教育是肯定不同的 为此 有些证据表明 在亚洲文化中长大的 人表现出比美国人民更多的行为偏差 例如 耶茨等人 1997 虽然心理学的文献表明 亚洲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比受到西方文化的人行为偏差多 而文 献仍然稀少 韦伯和荷西 2000 注意到 底线是 文化和决策的话题并没有受到任何决 定研究的人员或跨文化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陈等人提供一份关于亚洲人民的心理和金融 行为的文献 这些行为将可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 支持亚洲民族所遭受的行为观念偏差比 西方文化背景多的人 他们发现 在中国个人投资者遭受偏见和过度自信既是一个比美国 个人投资者要多 总体而言 行为金融可能仍然被描述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但相对于过去是少得多了 现在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人类的行为 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已接受这些行为倾向会影响到投 资决策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有套利 施莱佛和维什尼 1997 的限制 因此这些行为可能 会影响价格 而在行为金融学的最新研究 大大推进了我们对金融市场的了解 未来看起 来更加乐观 在金融会议行为金融会话也很热烈 观众的成员往往是学术专业的年轻学者 泰勒 1999 曾经对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未来的愿望清单 他想要看到将这些机构带入 他的论文模型中 希望看到更多的对企业融资的行为金融研究 以及希望获得更多个人投 资者的数据 尤其是网上投资者 我们再加上一个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对亚洲金 融市场的研究 希望对这个特别的问题得到更多的赞助 二 对于该问题的概述 这个特殊的问题包含八篇论文 五篇是研究投资者行为和表现的 第一篇论文是由 Frino 等人研究悉尼交易所交易商的 谁使得那些在早上还是大获利的交易商在下午寻求风 险 如果是这样 那么这个发现是与所谓的房子 赚钱效应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 额外的利润而不是仅仅是初始的资本金 我们就可能你愿冒险 这就是有名的赌徒效应 但很少有论文已经证实该效应使用的投资者 Frino 等 用他们的经验做法非常小心 并确 认了房子 赚钱效应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那些早上还是赢家的在下午寻求风险的往往就会 成为最大的输家 比较那些在韩国做股票在线交易和不做的交易者的业绩 尽管网上投资是可行的 但很少 有研究者已进行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 投资者类型识别 国内机构投资者 外国投资者和 个人投资者 其交易方式 在线主场迎战非在线 最糟糕的和最好的分别是外国投资 者和个人投资者 无论他们是否是网上交易 然而 个人网上交易者的业绩似乎是个糟糕 的 因此 该研究者建议交易场所必须考虑比较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相对表现 一般来说 他们的研究结果与网上交易业绩的假设预期一致 具体的来讲 个人投资者易于进入交易 使其更容易受情绪和冲动欲望的影响 而这往往是有害而无益的 Feng and Seasholes 对比了中国的女性和男性投资者 性别是否会导致不同的投资业 绩 当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使用美国投资者的数据显示女性投资者比男性要好 相比之下 锋 Seasholes 发现 在中国男性和女性 他们的投资倾向和他们的投资行为偏 差的表现很相似 丰和 Seasholes 暗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 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 的 情况下 我们应该期待男人和女人在呢 谭等人 2008 这个问题 研究了投资者对中 国股市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当投资者的交易决定都是在看对方而行 在中国 存在 着这样一种现象 这主要是由国内个人投资者和 B 股的大多是由外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国有 股 以前许多研究人员都采取了这种双重类别的股份中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进而可能对 股票价格和返回影响他们的行为 谭等人的论文研究了在这两种不同的股票中的羊群效应 发现尽管所有制不同但羊群效应均存在 然而 他们发现在 A 股市场 在高交易量 高市 场波动期间羊群效应是最高涨的 相反 B 股 没有任何羊群效应的不对称效应 对比这 些发现 这是否是由于不同的所有制和开发程度不同造成的呢 也许有 将由未来的研究 加以解决 在最后的以投资者为导向的研究投资决策的论文中 达席尔瓦 Rosa 和杜兰德 2008 这个问题 利用在澳大利亚主办的投资竞赛活动为契机 每个要进入比赛的同学需要交 10 美元 然后分别获得 200 000 元一个虚拟资金 不能投资于任何超过 40 000 元单一股票 这次比赛的目标只是要最大限度地经过 1 年的持有期为目的的组合财富 笔者推测 虽然 大部分参赛者为商业专业的学生 使用启发式来决定证劵投组合的信息 具体来说 他们 表明在这期间有关公司的更多的新闻报道中出现在全国新闻 该公司的股票越有可能将在 参赛者的投资组合包括在内 该结果支持他们的假设 他们发现可用性启发式的方式解释 投资组合决策信息而不是公司规模 布朗和米切尔 2008 这个问题 审议关于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集群行为的解释 在中国 人们普遍认为 8 是幸运数字而 4 认为是不吉利 笔者发现 中国股票价格以 8 结 束的为以 4 结束的两倍 这种偏好是最适合中国的 A 股 这主要是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中普 遍存在这种心理偏好 对于中国 B 股 这主要是由外国人拥有的股票 在 8 月底的趋势明 显低于 A 股了 虽然大多数的行为金融研究都以投资决策的重点 对企业融资决策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文 献正在迅速增长 最近已经发表许多优秀的论文 但仍缺乏实证研究 困难的是识别确定管理行为的指标 关于这个特殊问题的两篇论文都把企业融资行为偏差 纳入其中 首先 林等 在 2008 年 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傲慢 在日本市场的兼并和收购 轧辊 1986 年 作为建议说明傲慢可以作为一种解释为什么 有这么多无法增强合并 即投标管理人员过于自信 并在其收购的估值乐观 虽然一些证 据表明在日本收购中 傲慢不发挥作用 林等人的发现的结果正好相反 用傲慢作为一种 指标衡量投标公司过去的表现 他们发现这些高潜力的公司都有傲慢的经历在大约在低回报 的投标期 这些结果与那些狂妄自大的合并和收购的解释一致的 但是 违背了康等人发 现 在 2000 年 他们报告说 日本的投标人过去的业绩和他们投标日期左右的回报 是呈正相关的 然而 康等人论文的样本主要是来自日本的前泡沫期间 林等人研究样本主要是来自泡沫 破灭后的时期 在研究企业融资决策行为偏差的第二篇文章中 林等人 2008b 这个问题 使用了台湾 的啄食顺序和乐观管理的数据 尽管争论的关于公司遵从开支赤字和资本使用的啄食顺序 不是很有争议 含蓄的解释为什么公司遵从这个啄食顺序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此前的研究 表明乐观管理作为一种解释 乐观的经理相信他们的公司可能被低估 并因此 他们更喜 欢利用债务资本 而不是股本金 这与林等人所发现的证据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使用管 理层的乐观盈利预期作为衡量乐观管理的指标 他们发现 经理人乐观的企业更倾向于债 务融资赤字 而不是股票 另外 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的行为公司金融研究 结论 行为金融学的模式在解释代理人的行为和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们的金融决策似乎就停 留在这里 虽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有许多的挑战和障碍 在这个特殊的问题 作者们 达 到一个高度 成功解决这些挑战 我们觉得 甚至更多的挑战和障碍将在未来的研究克服 我们对于这个特殊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建立亚洲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 亚洲金融市 场代表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卓有成效的试验场地 在这个特殊问题的研究代表了这一说法确 凿的证据 我们希望读者会喜欢并从中受益 就像我们喜欢并从中获益一样 当然 我们 希望这些研究有助于刺激了行为金融研究下一代 致谢 我们总共收到 41 份初次提交的关于这个特殊问题的论文 尽管并非所有的论文都被送 到了审查 最常见的 因为他们不符合本特刊主题适合 社论审查过程严谨 不幸的是 我们不得不作出拒绝一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论文的困难的决定 其中八篇最终被采用的 论文 大部分进行了修订 至少有两处 因此 这个特殊问题的论文无疑是完美的 当我们最处被放在一起承担了行为金融在亚洲的特殊问题研究的任务 对于如何完成这 一艰难的任务我们只有一点很少的想法 作为共同编辑 我们就轮流为每篇论文提供服务 而且对每一份报纸 在任何决定之前进行 我们请教了彼此 这要求我们每一个都读到了 提交的论文 然而 我们的任务为作出评价论文带来极大的便利 因为我们注意到的专业 知识和论文 裁判员 其报告考虑周到 建设性的 对作者非常有帮助 很多时候 我们 也积极与裁判和沟通 以下学者 他们愿意在突出贡献自己的时间 为这一特别的问题的 论文裁决审阅无私的奉献自己的时间 加拿大 皇后大学 裴红记 美国大学 肯特贝克 新西兰 奥塔哥大学 格伦博伊尔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 格雷格布朗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科林卡梅拉 韩国 汉城国立大学 蔡浚 康乃尔大学 查尔斯张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文余庄 加拿大 麦克马斯特大学 理查德 Deaves 爱尔兰 都柏林大学 迈克尔道林 美国普渡大学 劳拉 Frieder 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 杰弗里弗里森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戴夫豪沙尔特 英国 城市大学 Soosung 黄 加拿大 阿尔伯塔大学 金旭荣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 丽莎克莱默 西弗吉尼亚大学 亚历山大 Kurov 德保罗大学 索尼娅廉 乔治华盛顿大学 彼得洛克 爱尔兰 都柏林大学 布赖恩卢塞 波士顿学院 大卫麦克莱恩 澳大利亚 悉尼科技大学 大卫 Michayluk 西澳大利亚大学 贾森米切尔 罗得岛大学 亨利奥本海默 英国 杜伦大学 焦 Pescetto 南伊利诺伊大学 卡本代尔 马克彼得森 爱荷华大学 钱一鸣 香港中文大学 奥利弗瑞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马克 Seasholes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伊扎克威尼斯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王海青 Claremont McKenna 学院 马克 Weidenmeir 新西兰 梅西大学 吴飞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吴红山 达拉斯 德州大学 徐小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朱宁 最后 我们将是失职 如果我们不扩大到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和华盛顿州立大 学商学院的主管部门 我们感谢支持我们的这一努力 最后并非是最不重要的 我们特别 感谢给我们这次机会来研究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Barber and Odean 2001 年 Barber 和 T Odean 男孩就是男孩 性别 过度自信 和 普通股的投资 经济学季刊 116 2001 第 261 292 全文通过 CrossRef 图书馆论坛 查看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226 2 Barber 和 Odean 2002 年 Barber 和 T Odean 网上投资者 做慢先死 15 金融研 究回顾 2002 年 第 455 488 查看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67 3 Barberis 和泰勒 2003 年全巴尔贝里斯和 R 泰勒 一个行为金融学的调查 见 克 Constantinides 的 哈里斯和 R 斯图尔兹米 编辑 财政部 北荷兰 阿姆斯特丹 2003 经济学手册 4 布朗和米切尔 2008 年布朗和 J 米切尔体育 文化和股票价格聚类 从人民共和国的中 国证据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页 95 120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823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1 5 陈等人 在记者陈湾 金 K A 诺夫辛格 学者河锐 O M 印刷中 交易业绩 处置 效应 过度自信 代表性的偏见 以及新兴市场投资者的经验 杂志的行为决策 3 Barberis 和泰勒 2003 年全巴尔贝里斯和 R 泰勒 一个行为金融学的调查 见 克 Constantinides 的 哈里斯和 R 斯图尔兹米 编辑 财政部 北荷兰 阿姆斯特丹 2003 经济学手册 4 布朗和米切尔 2008 年布朗和 J 米切尔体育 文化和股票价格聚类 从人民共和国的中 国证据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页 95 120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823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1 5 陈等人 在记者陈湾 金 K A 诺夫辛格 学者河锐 O M 印刷中 交易业绩 处置 效应 过度自信 代表性的偏见 以及新兴市场投资者的经验 杂志的行为决策 6 达席尔瓦罗萨和杜兰德 2008 席尔瓦河罗莎和 RB 杜兰德 在投资组合形成突出的作用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第 78 94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347 金 浏 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3 7 DeBondt 和 Thaler 1985 W F M DeBondt 和 RH 泰勒 股市是否反应过度 财政部 40 杂志 1985 页 793 808 8 丰和 Seasholes 2008 年属峰 M S Seasholes 个人投资者 在新兴股市性别相似之 处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页 44 60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363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3 9 Frino 等 Frino 答 2008 年 学者格兰特和 D 约翰斯 房子赚钱效应和悉尼期货交易 所当地贸易商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页 8 25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 件 234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3 10 Hirshleifer 2001 年四 Hirshleifer 投资者的心理和资产定价 财务 56 杂志 2001 年 第 1533 至 1597 年 全文通过 CrossRef 图书馆论坛查看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221 11 霍夫斯泰德 1980 克霍夫斯泰德 文化的后果 鼠尾草出版社 比佛利山庄 加利 福尼亚 1980 年 12 康有为等人 2000 J K 康 答 Shivdasani 和 T 山田 银行对投资决策关系的影响 对日本的收购案进行调查 财政部 55 杂志 2000 年 第 2197 至 2218 年 全文通过 CrossRef 图书馆论坛查看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38 13 林等 2008a B X 林 四 Michayluk 阁下河奥本海默和 S F 里德 狂妄自大投标人 之间的日本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第 121 159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 件 266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2 14 林等 2008b Y H 林 S Y 胡锦涛和米 S 的 测试啄从乐观的角度管理秩序预测陈 一些来自台湾的经验证明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第 160 181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247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1 15 哦 等 2008 年纽黑文哦 J T Parwada 和 T S 沃尔特 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表现 在 线与非在线韩国公平交易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这个问题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页 26 43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697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 图书馆论坛 16 轧辊 辊河 1986 年 公司收购傲慢假说 商业杂志 59 1986 页 197 216 全文 通过 CrossRef 17 Shefrin 和 Statman 1985 米阁下 Shefrin 和 Statman 性格出售赢家还为时过早 骑 失败者太长 理论和证据 行为财务学 40 1985 页 777 790 全文通过 CrossRef 18 Shleifer 和 Vishny 1997 年答施莱弗和 R 维什尼 套利的局限 财政部 52 杂志 1997 年 页 35 55 全文通过 CrossRef 图书馆论坛查看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404 19 谭等人 2008 年属谭训练班蒋介石 红外梅森 并在中国股市羊群行为大肠杆菌 Nelling 的 考试 A B 股 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 16 2008 第 61 77 这个问题 文章 PDF 文件 216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11 20 泰勒 泰勒 1999 年生殖健康 行为金融年底 金融分析师期刊 55 1999 页 12 17 全文通过 CrossRef 图书馆论坛查看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35 21 韦伯和 Hsee 2000 E U 韦伯和 C K Hsee 文化和个人的判断和决策 应用心理学 国际评论 49 2000 页 32 61 查看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29 22Wolosin 等 1973 R J Wolosin S J 谢尔曼和 A 直到 影响合作与责任的归属竞争成 功和失败后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9 1973 页 220 235 摘要 文章 PDF 格式 1068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28 23 耶茨等 j 的楼耶茨 1997 年 学者李 J G 布什 常识过度自信 跨国家的变化 反应风 格 与 现实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70 1997 页 87 94 摘要 PDF 文件 106 金 浏览图书馆论坛记录 万方图书馆论坛 47 24 耶茨等人 1989 耶茨 j 的楼 华朱 D L Ronis D F 王阁下 Shinotsuka 和 W 概 率判断的准确性户田 中国 日本和美国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43 1989 页 147 171 英文原文来源 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外数据库英文原文来源 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外数据库 Elsevier 电子期刊全文 库 国外站点 SDOL 检索词 检索词 Articles all fields behavioral finance 检索人 马章胜检索人 马章胜 Behavioral finance in Asia Kenneth A Kima and John R Nofsinger aSchool of Manage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Buffalo NY 14260 USA bCollege of Busines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ullman WA 99164 US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 s special issue on behavioral finance in Asia We first briefly discuss behavioral finance in general and then we explain why behavioral finance in Asia is an important topic worth studying We describe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and in doing so we place the papers within the appropriate context of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behavioral finance We close by acknowledging the referees of this special issue and by offering brief concluding thoughts Keywords Asia Behavioral finance Corporate finance Investing Article Outline 1 Introduction 2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 3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1 Introduction Why might the topic of behavioral finance in Asia b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First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finance is still a young field The academic finance community has only recently accepted it as a feasible paradigm to explain how financial market participants make decisions and in turn how these decisions affect financial markets Second Asian financial markets are among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and there is some evidence anecdot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hat Asians suffer from cognitive biases on a different level than people of other cultures By studying behavioral finance in Asia we can therefore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important topics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finance allows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play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e People are not always rational and thus their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may be wholly or partially driven by behavioral biases If people have beliefs or preferences that do not meet the traditional axioms of rational decision makers then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se behavioral biases especially if their cognitive errors impact prices and cannot be easily arbitraged away Many finance scholars view the mid 1980s as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ea of research DeBondt and Thaler 1985 showed that stock markets overreact to information and Shefrin and Statman 1985 contended that investors are more likely to sell their winner stocks rather than their losers even though selling losers to realize tax losses is optimal If one believes these works to be the genesis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then the field is barely over two decades old The pervasiveness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is even younger The behavioral finance paradigm was not widely accepted at first In fact DeBondt and Thaler s 1985 paper was met with considerable skepticism Thaler 1999 More recently many good theoretical models have explored the ramifications of less than rational agents Initially studies focused on asset pricing but in recent years models have incorporated the effect that less than rational managers may have on corporate finance decision making Barberis and Thaler 2003 provide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ehavioral biases that financial decision makers might hold and how these biases might affect decision making and in turn the financial markets Empirical papers on behavioral finance also had a slow start primarily because arguments based on stock level data suffer from the joint test problem market efficiency and asset pricing model and were thus less convincing to an initially skeptical audience Terrence Odean overcame this limitation by obtaining individual brokerage account data In a series of papers many with Brad Barber he showed that individual investors suffered from several behavioral biases Many other researchers and data sets have since empirically tested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ies Hirshleifer 2001 provides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behavioral finance with regard to asset pricing Somewhat surprisingly however few researchers have yet to use experiments to test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ies even though well designed experiments allow researchers to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Asia is an interesting place to study behavioral financ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apitalism and financial market experience of its participants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have been slowly changing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to a capitalistic economy from a socialistic one On the other hand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have had larg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markets for a much longer time Thus because variations i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likely play a role in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Asia i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finance Also there is a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sians in general suffer from cognitive biases more than do people of Western cultures Anecdotally individual investors in Asia are often viewed as mere gamblers Theoretically social scientists and psychologists have contended that culture can nurture tendencies toward behavioral biases at varying levels e g Yates et al 1989 According to Hofstede 1980 differences among cultures can be expressed on an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continuum Asian cultures tend to be based on a socially collective paradigm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ollective oriented societies can cause individuals to be overconfident which is a behavioral bias Because behavioral inclinations can be learned Wolosin et al 1973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riences and education may cause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Life experiences and education are certain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To this end some evidence exists that suggests that people raised in Asian cultures exhibit more behavioral biases than peopl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 g Yates et al 1997 Although the psychology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people of Asian cultures may suffer more from behavioral biases than people of Western cultures the literature is still sparse Weber and Hsee 2000 noted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the topic of culture and decision making has not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from either decision researchers or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ists p 34 Chen et al in press provide a useful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psychology and finance literatures on the behavior of Asian people and how these behaviors might affect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In support of the notion that Asians suffer from behavioral biases more than people from Western cultures they find that individual investors in China suffer more from both an overconfidence bias and the disposition effect than U S individual investors Overall behavioral finance may still be characterized as a controversial topic but it is much less so than it once was We now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humans behave and many researchers now accept that these behavioral inclinations can affect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And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arbitrage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so these behaviors may impact prices While recent research on behavioral finance ha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future looks even more promising At finance conferences sessions on behavioral finance are very well attended and the audience members are often the younger scholar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aler 1999 had a wish list for the future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he wanted to see theory papers bring institutions into their models he wanted to see more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he wished for more data on individual investors particularly for online investors We add one more we wish for more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on Asian financial markets This special issue grants most of these wishes 2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 The special issue contains eight papers Five papers study the behavior or performance of investor decision making The first paper by Frino et al 2008 this issue studies futures traders in the Sydney Futures Exchange Might those traders who make big profits in the morning be risk seeking in the afternoon If so then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what is known as the house money effect We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risks if we feel like we are betting with our winnings rather than with our initial capital This effect is known among gamblers but few papers have confirmed the effect using investors Frino et al take extreme care with their empirical approach and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house money effect They also find that morning winners who seek excessive risks in the afternoon end up being the biggest afternoon losers Oh et al 2008 this issu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investors in Korea who trade stocks online and those who do not Despite the extensive availability of online investing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is topic one notable excep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