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_第1页
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_第2页
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_第3页
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_第4页
八上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2013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 题教研组长 签字 学校领导 签字 2013 008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了解我国冬 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 原因 2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预习新课 1 学生阅读课文 P32 35 正文及地图 2 回忆知识 1 什么是等温线 2 等温线分布规律是什么 任务一 任务一 我国冬季气温 读课本 P32 2 22 图 中国 1 月平均气温分布 1 中国 1 月份 0 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是 描 出该线并说出两侧气温的特点 2 读出下列城市的气温 海口 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计算海口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 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 3 造成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 任务二 任务二 我国夏季气温 读课本 P33 2 23 图 中国 7 月平均气温分布 1 读出下列城市的气温 海口 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计算海口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 度 1 教师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影响气候的两个要素 2 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3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自学前教师引导学生 完成 回忆知识 部分 为自学作铺垫 4 学生通过读图先自主完成三个任务 按学案流程进行 5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三个任务 疑难问题上交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此时重点强调读图方法 17 总结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 是 2 夏季全国最低气温出现在 为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1 划分的依据 积温的多少 一年中 10 积温又称活动积温 是把 10 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 气温加起来得到的积温总和积温越高 作物的生长期越长 2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在我国 从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 A 带 B 带 C 带 D 带 E 带 3 读图 2 24 和 P35 表格完成以下内容 秦岭 淮河一线 南侧的温度带是 北侧的温度带是 湖南位于 温度带 作物熟制为 海南全部位于 带 作物熟制为 东北平原位于 温度带 作物熟制为 交流展示 同学们先合作分布完成以上任务 相互交流补充后展示 归纳整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请你归纳一下 写出本节知识结构 检测反馈 填充图册 P15 16 第一 二题 要求 当堂完成 6 学生完成后展示 教师及时给出点评 7 教师板书总结 8 检测部分同学们独立完成后互批并纠错 教学反思 18 互相批阅并纠错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 题教研组长 签字 学校领导 签字 2013 09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二课时 中国的气候 第二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19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等温降水量线分布图 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2 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3 我国的气候分布状况 预习新课 1 回忆知识 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2 学生阅读课文 P35 39 正文及地图 任务一 任务一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读课本 P35 2 25 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1 在图中找到 800mm 400mm 200mm 年等降水量线并描出观察分布特点 2 8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沿 一线 3 读图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 讨论 初步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任务二 任务二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1 结合本地实际 说说你所在地区的降水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2 读课文总结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季节多 季节少 3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4 讨论 初步分析我国降水时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任务三 任务三 中国国干湿区干湿区 读 P37 2 27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图 1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2 在我国 从东南向西北习惯上划分为 A B C D 四类干湿地区 7 教师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影响气候的两个要素 8 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9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自学前教师引导学生 完成 回忆知识 部分 为自学作铺垫 10 学生通过读图先自主完成三个任务 按学案流程进行 11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三个任务 疑难问题上交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此时重点强调读图方法 12 学生完成后展示 教师及时给出点评 20 3 3 读图观察 秦岭 淮河一线南侧是 地区 北侧是 地区 湖南位于 地区 4 4 讨论 讨论 P38P38 活动活动 1 1 任务四 任务四 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 读 P38 2 28 图 1 读图指出我国各个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2 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自北向南依次是 我国是唯一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 家 交流展示 同学们先合作分布完成以上任务 相互交流补充后展示 归纳整理 写出本节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乐于探究 善于合作 敢于质疑 勇于展示 1 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教材 P 39 活动 3 解析 解析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因此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 生长的地区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 秦岭 淮河线与哪些重要的地理界线大致相吻合 解析 解析 初步了解秦岭 淮河线五线合一 检测反馈 填充图册 P18 19 第五 六题 要求 当堂完成 互相批阅并纠错 7 教师板书总结 8 检测部分同学们独立完成后互批并纠错 教学反思 22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 题 教研组长 签字 学校领导 签字 2013 10张永成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三课时 中国的气候 第三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 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原因 2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 3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4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明显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 冬夏季风比较 季风 名称 发源地风向陆地 海 洋 海洋 陆 地 性质产生的 影响 影响范 围 冬季风 夏季风 自主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 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任务一 季风气候显著 1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观察中国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海陆性质差异巨大 2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 1 我们把受 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 影响甚小的地区叫非季风 13 教师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以本地风向流引入 14 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15 通过 温故知新 环节加深对季风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 16 自学并互学完成任务一后交流展示 学生通过自学先独立完成任务一中 1 2 有疑问的地方互学交流补充 分组展示 教师点拨提升 23 区 2 读图 2 30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3 结合 2 25 图 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 的等降水量线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 季风区降水 非季风区降水 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 南方雨季开始要比北方 结束要比北方 早或晚 南方雨季比北方 长或短 夏季风与雨带进退 失常 会造成 灾害 当夏季风较弱 向北推 进迟缓 徘徊在南方 则会导致 南 北 当夏季风较强 向北推 进迅速 在北方滞留时间长 则会导致 南 北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使得我国夏季普遍 同期 这 是我国的一大气候资源 任务二 大陆性特征明显 阅读 P41 完成以下问题 1 中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的原因是什么 2 中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的表现是什么 交流展示 同学们先合作分布完成以上任务 相互交流补充后展示 归纳整理 检测反馈 填充图册 P20 第八题 要求 当堂完成 互相批阅并纠错 5 学生阅读教材 P40 后完成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2 4 需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讲解 学生自学独立完成后展示 教师及时给出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 6 学生阅读 P40 自主完成任务二 理解即可 7 总结本节内容 针对学习目标看 8 检测部分同学们独立完成后互批并纠错 教学反思 24 学案编号执笔教师授课教师课 题 教研组长 签字 学校领导 签字 2013 11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四课时 中国的气候 第四课时 学生学习流程教师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 我国特殊的天气 2 我国的气象灾害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 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任务一 任务一 我国我国特殊的天气特殊的天气 1 读课文 P42 43 完成下列表格 发生时 间 发生地区造成影响 寒潮 梅雨 台风 沙尘 暴 2 说说本地有哪些特殊天气 对本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 任务二 多气象灾害任务二 多气象灾害 1 教师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以本地灾害性天气引入 2 师生共同解析学习目标 3 自学完成任务一后交流展示总结 4 自学完成任务二后交流展示 25 1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