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第第 2121 课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考点解读考点解读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标解读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 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内容是 四个提倡 四个反对 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是近代中国一次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极大地解 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但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 面性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 背景 1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后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袁世凯复辟帝制 人民强烈反对 2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 得到发展 3 思想 西方 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进行 革命 必须进行 革命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 直接原因 袁世凯倒行逆施 掀起 逆流 二 兴起 1 标志 1915 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后改名为 2 代表人物 李大钊 鲁迅 等 3 指导思想 西方的 思想和达尔文的 4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蔡元培以 为办学宗旨 使其成为运动中心 4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三 内容 或成就 1 思想革命 1 提倡 反对专制 提倡 反对迷信和愚昧 2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对以 和 为代表 维护 的旧 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攻击 树起了 的大旗 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 年的 的全面清算 其中 批判地最为猛烈 他利用 文学作品深刻揭露 和 的黑暗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还发表 揭露 伦理道德 的危害性 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 观念 指出与资产阶级的 根本对立 2 文学革命 1 斗争锋芒 指向 及其文体 以彻底清算 2 发起 年 1 月 胡适在 新青年 上发表 一文 系统提 出了 的主张 即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3 发展 陈独秀发表 主张以 取代 推倒 建立 3 文化平民化 1 教育界 社会教育蓬勃兴起 形成 思潮 2 文学界 白话文得到推广 内容反映形式生活 形式创新多样 用心 爱心 专心2 四 意义 1 是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 和 以沉重的打击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 地位 冲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是民主主义的 和 运 动 3 促使人们追求 追求 为 在中国的传播和 的发生创 造了条件 重点突破重点突破 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评价 突破提示 突破提示 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 并且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分析考查 突破归纳 突破归纳 1 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 20 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资产阶级 小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 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 力争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2 进步性 1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创造了 有利条件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2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清算旧文化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 以采用白话文 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 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 使白话文逐渐取代文 言文 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 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和繁荣 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3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反对迷信与蒙昧 倡导科学思 想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树立起积极 进取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 崇 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3 局限性 1 局限于知识界 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2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典例探究典例探究 1 2012 福建文综卷 17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 认为它以 iconoclasm 打倒 偶像 和 enlightenment 启蒙 为动力 是一场 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 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 自强与求富 B 进化与革新 C 改良与革命 D 民主与科学 解析 选 D 注意题干中的 五四运动 不是指的五四运动 是一个大概念 中国知识 最光荣的运动 是指新文化运动 打倒偶像要求民主 不要个人崇拜 启蒙要科学 不迷 信 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 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2 2011 天津文综 新青年 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 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 民主 与 科学 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 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 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 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 A 3 2011 年浙江文综 诗人徐志摩 1896 1931 说 在 24 岁以前 我对于诗的兴味 远 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B 徐志摩 24 岁以前 即 1920 年以前 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 A 错误 因为 1917 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 文学革命 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 本 题的题眼为 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 相对论 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 赛先生 科学 的影响 他对 民约论 感兴趣则是受到了 德先生 民主 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 B 项正确 C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 化的批判 D 项亦可排除 备考指导备考指导 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新 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及意义等角度 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还应特别关注以下角度 1 知识角度 陈独秀 胡适 鲁迅等人在运动中的主要活动和基本观点 2 能力角度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和实业派是资产阶级的四个派别 理解他们本 质上的相同点 辩证认识新文化运动 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作用 又要看到其 局限性 3 热点角度 2012 年是陈独秀逝世 70 周年纪念 胡适逝世 50 周年纪念 两位思想 巨匠对近代中国影响巨大 以两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 开始由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一 选择题 1 一战期间 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 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 日就衰亡 日新求进之族 方兴未艾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 思想观念 B 军事技术 C 经济组织 D 教育制度 2 1918 年 东方杂志 发表文章 迷乱之现代人心 文章认为 盲目输入西方学说 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 精神破产 造成通俗主义 平凡主义受推重 盲从欧美 之风盛行 该文针对的是 A 中体西用思潮 B 维新思潮 C 马克思主义 D 新文化运动 3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这首诗 兰花草 是 1919 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 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 兰花 草 比喻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4 A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民主与科学 D 经世致用 4 1915 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分道德为二类 有独立心而勇 敢者曰贵族道德 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并认为 忠孝节义 奴隶之道德也 该 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 梁启超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5 陈独秀说 孔子不言神怪 是近乎科学的 孔子的礼教 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 怪的孔子打入冷宫 把建立孔教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 A 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 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 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6 辛亥革命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 儒士阶级思想 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 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 肯定了反对专制 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7 有学者称 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 而经曾国藩 张之洞 王韬 康有为至严复 到 20 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 蕴含的 共同主题是 A 强国御辱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科学理性 8 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 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 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成为革命的对象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 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9 余之抨击孔子 非抨击孔子本身 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非抨 击孔子 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从李大钊的话中来看 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 潮的实质是 A 反对儒家思想 B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C 宣传马克思主义 D 反对封建旧文化 10 所谓立宪政体 所谓国民政治 果能实现与否 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 自觉 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 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二 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曰 须言之有物 二曰 不摹仿古人 三曰 须讲求文法 四曰 不作 无病之呻吟 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赛两先生 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 德 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 暗中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 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 德上 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 书 史料一划线部分是原始史料 还是史料评价 史料一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中的哪方面的内容 材料二 1919 年的 大公报 报道 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 一年内离婚 用心 爱心 专心5 案多达 2 127 件 在一些小城镇 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 就离婚 史料二中新闻反映的婚姻观有何变化 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 说明了什么 3 史料二是从什么史学观念来看待婚姻及离婚事件的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 均不能定为一尊 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 道 非无优点 而缺点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 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 说也 此不攻破 吾国之政治 法律 社会道德 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 1917 年 1 月 1 日写的 答吴又陵 孔教 材料二 中新网 7 月 3 日电 3 日早间 2011 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在昆明召开 记 者从会上获悉 目前全球有 102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 349 所 孔子学堂 400 余个 注册学员约 50 万人 在世界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不错效果 请回答 1 对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观点 你持何看法 说明理由 6 分 2 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3 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2 分 第第 2121 课课 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选择题答案 1 1 10ADCBC10ADCBC AABBDAABBD 11 原始史料 内容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良 提倡科学与民 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变化 由专制婚姻观向自由婚姻观转变 用心 爱心 专心6 思想运动 新文化运动 说明 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 传统 的权威被打倒 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 社会史观及文明史观 12 1 赞成 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 因为儒学被利用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危重症护理第九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授权版加盟代理合同范本
-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新闻及答案解析
- 会计从业考试报考人数及答案解析
- 天士力岗前考试及答案解析
- 海盐采收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轻钢龙骨制作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首饰设计师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骨伤专业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流行性感冒试题含答案
- 葫芦种植技术
- 热敏电阻器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详解
- 监理工程师题库检测试题打印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归园田居》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主要机械设备表(汇总200种)
- GB/T 18386-2017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 GB/T 18380.12-2022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 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 GB/T 17282-1998根据运动粘度确定石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 GB/T 13912-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 12326-2000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 《空气动力学》配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