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基于对南通L区的调查社会学专业学生 江 水指导教师 戚晓明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来保证适龄儿童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但仍有很多家庭采取择校的方式为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本研究以初中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考察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在“小升初”阶段,家庭资本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较好的初中就读。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方面,家长认为好的初中更有利于子女以后的学习;另一方面,初中以“金钱”、“分数”、“关系”三个指标作为招收“择校生”的依据。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家庭资本The Influnce of the Family Capital to School Choice of the Middle School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Mayor L of Nantong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Jiang ShuiTutor Qi XiaomingAbstract:During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every school-age child can enjoy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policy of admission into the nearest school.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families who help children complet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school choice.This thesis takes accompanying families as the basic research unit and has the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 choices of them for their children. The family capital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economic capital,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Through investigations,the choices of different families closely relate their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reason why it happens is that the parents think it is useful for children to study in good middle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enroll excessive students in the way of money,marks and power.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 choice; family capital引言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来保证小学毕业生能均等享受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机会。然而政府制定该政策的初衷也许会受到家庭的干涉,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家庭利用已有的资本,采取“择校”的方式,为子女完成初中阶段的教育。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源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目前“小升初”的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容回避。据相关调查显示某地2003年有34.3%的小学毕业生在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公派学位后依然择校,而有择校意愿的小学生比例超过总毕业生人数的70%。1家庭资本在择校行为中的干预作用,不仅使得家庭对优质教育的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政策产生矛盾,也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社会平等化目标难以达成。本文以初中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围绕陪读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来分析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以使人们对该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并为今后继续研究该群体的相关行为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一、文献回顾家庭资本与个体在何种类型学校受教育有十分复杂的关系。在一些研究者那里,教育被当作一种代际传承的主要机制,那些拥有较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家庭,总是能够通过使子代获得较好的教育而将自身的优势一代代传下去。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将教育看作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那些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位置的家庭,总是有着让子代追求更高、更好教育的迫切要求,从而使他们跳出自身的劣势阶层位置,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2这两种理论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家庭资本在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关家庭资本与个体受教育间关系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项著名的调查报告(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英国的普洛登报告)。这两项报告的结论使人们注意到并非学校质量而是儿童的出身背景对学业的获得产生更重要的影响,由此导致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并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阶级“抵制”理论、“文凭社会理论”等,但这些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整体性社会、阶级或地位群体是如何通过学校系统再生产的,而没更多地考虑到学校以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有其局限性。在这之后,又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平等问题,就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问题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讨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研究假设是,虽然教育机会总量在不断增加,削弱不平等影响的教育政策在持续努力,但来自社会阶层背景方面的不平等则一直持续着,或者说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总是在最大限度内维持着。3但上述社会学研究似乎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他们主要研究个体的最终“学业成就”、“教育获得”这一结果,而对于产生这一结果的教育选择、分流过程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干涉作用。好在西方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家庭资本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他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研究指出,学业成功的不平等绝对是个体间固有的、天生的不平等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资本的传递,而这种传递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形成的惯习实现的。4日本学者天野郁夫也对教育过程中的家庭文化资本的承袭作了论述,指出父母的学历所代表的学校教育成果,作为“文化资本”不仅在家庭里积蓄着,由子女继承下来,而且子女和家庭的升迁性流动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给子女选择怎样的学校教育和机会。5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社会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验证国外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理论。比如李春玲通过对近6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家庭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很不相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6但是她讨论的是在不同的年代中家庭背景各因素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联性。潘彭丹和余期江通过对比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98级和01级本科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发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中上层以上家庭出身的子女存在巨大的优势;在热门专业选择上,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不过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家庭资本对子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分流上的差异。还有很多学者比较了城乡家庭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获得的影响,以及提出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建议。教育学界则主要从社会因素考察教育分流,比如从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法规或学校教育方案角度探讨教育公平。7在这些研究中,有关阶层差异对教育及其获得的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实证性的研究相对缺乏。综上所述,国外学者重在考察家庭资本对个人学业成就获得以及个人在社会阶层中最终所处位置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多探讨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学者所关注的是政策的公平性,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该阶段的教育属于最基本的“生存教育”且国家已制定“就近入学”政策,因此在这一阶段家庭间对教育资源的竞争还不明显。但事实上,随着“陪读家庭”这一新兴群体的出现,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在“小升初”阶段,甚至更早的阶段就已展开。因此以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研究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很有必要。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两点研究假设:一、家庭资本对“小升初”的择校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的择校行为可以理解为对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择的前期干预。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1.择校行为:部分小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理想的初中学习,家长通过其他途径为其子女选择教育设施好、师资力量强、升学去向好的学校就读的行为。2.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户籍所在地与就读学校的所在地不一致,使家庭额外向学校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也称赞助费、借读费。3.陪读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按照就近入学原则,采取缴纳“择校费”的形式将子女送入优秀学校就读,并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子女生活起居的家庭。4.家庭资本:在本调查中,笔者将家庭资本分解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的内容。5.小升初: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继续学习。(二)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通L区的初中陪读家庭,发放120份问卷,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抽样方法方面采用雪球抽样的方法获得所需资料。2.结构访谈法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更加深入详尽地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另采用结构访谈的方法进行辅助,采用判断抽样的办法选取12个个案,其中隔代亲属陪读4名,父母一方陪读4名以及父母双方陪读4名,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陪读家长对择校行为的认知。(三)资料整理方法1.对问卷所得数据通过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2.采用编码法对12份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具体方法如下:A编码记号:a陪读层次编码:该编码表示被访者所属的陪读层次,隔代亲属陪读用“GD”表示,父母一方陪读用“PT”表示,父母双方陪读用“PS”表示。b个案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c话题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4、Q5等表示。B编码方法:第一组为陪读层次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GD-C1-Q1”表示:来自隔代亲属陪读家庭的被访者(GD)个案1(C1)对问题1(Q1)的回答。(四)调查区域本调查选取了江苏省南通市L区作为调查区域,选择该地区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该地区拥有一所国家重点中学、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二所市重点中学。教育资源集中,择校现象普遍,这与本文的研究内容契合。其次四所学校周边社区入住着大批从外地前来照顾子女日常生活的“陪读家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陪读区”。由于调查对象居住较为集中,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后作为本地人选择该区调查具有语言上的优势,有利于本人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对该区进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资料。(五)样本情况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调查中由于部分陪读家长未发生择校行为,所以未纳入本次调查中。经过整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9份,作为本次调查的109个样本。有效回收率为90.83%。12位访谈对象也是从109份样本中选取。在被调查的109位陪读家长中男性家长23人,女性家长86人。城市户口的家长8人,农村户口家长101人。他们孩子的户籍所在地与目前就读学校的所在地都不一致。三、调查结果分析(一)择校行为概述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通L区的初中陪读家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最终所获得的109份样本中调查对象都存在择校行为。表1 家庭择校的原因原因频数百分比(%)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不利于孩子发展9688.1家庭经济能负担择校费用2422.0受周围家庭影响择校1917.4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应该上好的中学4137.6交通方便,有利于家长陪读和工作109.2选不了更好的学校,退而求其次1311.9其他97.4合计109注:该问题是多选题,所以各选项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表1所示的各种原因中,88.1%的家长是因为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为替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发生择校行为的,37.6%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所以才在“小升初”择校过程中进行择校。22%的家长是在自己经济水平可承受范围内进行择校。17.4%的家庭则是受周围家庭的影响,有一种从众心理。11.9%的家庭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选不到更好学校后,作出一定的妥协,隐含一丝的无奈。还有一小部分家庭则是出于工作和其他的原因择校。根据样本情况,笔者发现:被调查的家庭之所以产生择校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经济因素在这里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从众”、“退而求其次”等,也多是受到家庭期望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一点与过往一些研究所得的结论相符合。笔者在下文将分别讨论。表2 孩子就读学校所在学校频数百分比(%)国家重点中学1412.8省属重点中学2825.7市属重点中学6761.5合计109100.0家庭通过择校后,子女实际就读学校如表2所示,109位陪读家长中,子女在国家重点中学就读的有14位,在省重点中学就读的有28位,在市重点中学就读的有67位。但109位被访者中有13位家长表示目前子女就读的学校并非理想中的学校。其中12位家长希望子女在国家重点中学读书,1位家长希望子女在省重点中学读书。他们之所以没能让子女进入理想中的学校读书,有7位家长是因为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离理想中学校的差距较大,学校拒收。4位家长是因为不能承担高昂的择校费。1位家长是因为缺乏对应的社会关系,另有1位家长则是出于其他原因。从孩子就读学校的分布比例上,我们发现给孩子选择市重点中学就读的家庭占到样本总量的61.5%,远高于其他两个选项。经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各个学校的收费和师资力量都有密切关系,下文会进行详细阐述。(二)家庭经济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庭的收入或财富,它为子女的教育提供物质上的资源。本调查在考察一个家庭的经济资本时,除了看其上一年的总收入外,还通过比较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那部分费用来衡量家庭经济资本的高低。根据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23657元/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数1.42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813元/年,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2.67人。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陪读家庭,与其他群体相比,此类家庭在家庭成员的职业构成方面较复杂,且存在很大的临时性,很多母亲因为陪读而放弃原来的工作,在陪读所在地采取打零工的方式挣钱,但陪读结束后她们就会放弃这种工作。因此在家庭年纯收入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就调查对象实际反馈的家庭年纯收入看,109户家庭的年平均纯收入比年鉴纪录的数值要高。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和实际调查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伴随择校行为所产生的“择校费”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负担的,因此发生择校行为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对样本的频数分析,以及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笔者将陪读家庭中,年收入在10000元29999元的定为该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30000元49999元的定为中等收入家庭,50000元以上的定为高收入家庭。(该划分是在参考样本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所定的相对标准,因此与国家标准不同)。表3 经济收入等级与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交互分类表经济收入等级孩子就读学校合计国家重点中学省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低频数362938百分比(%)7.915.876.3100.0中频数4193356百分比(%)7.133.958.9100.0高频数73515百分比(%)46.720.033.3100.0合计频数142867109百分比(%)12.825.761.5100.0将“收入等级”与“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两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个变量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肯德尔tau-b相关系数为0.282,斯皮尔曼系数为0.300。但却是负相关。这一点比较意外。后笔者经过访谈发现:L区内流行一句顺口溜“要名气送孩子去国家重点,要玩送孩子去省重点,要学习送孩子去市重点”。该顺口溜直接反映了三类学校在陪读家庭心目中的印象,家长普遍认为初中教育阶段,市重点学校管的严,抓得紧所以高中升学率很高。国家重点中学名气大,家长都希望孩子进,但它的门槛高,严格按分数录取,择校费也比其他学校高出四、五千。省重点中学由于前两年为了收择校费盲目招人,升学率有所下滑。因此在家长看来现在“择校”以“国家重点与市重点为优,省重点次之”。所以下文对学校类别的划分中,笔者将“国家重点与市重点”定位优,“省重点”定位良。而对于学校收取的择校费额度,该区家长表示理论上国家重点中学三年18000元,省重点中学三年16000元,市重点中学三年14000元。但各个学校又会根据学生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或是家长有无在本地买房等情况划分好几类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择校费额度多在理论额度上下波动。通过样本均值比较发现为子女选择国家重点中学的家庭,所缴纳的择校费平均为15166.67元、省重点中学平均为12091.67元、市重点中学平均为11654.17元。因此将上述两点原因与表3结合,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家庭比较理性,在给孩子择校时,将学校教育质量和收费标准重点考虑,没有一味追求学校牌子。这也很好解释了收入等级与孩子就读学校间负相关的原因。不过高收入家庭中为孩子选择国家重点中学就读的比例大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这一点倒是符合笔者的预期。表4 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家庭经济收入等级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平均百分比(%)低54.7中43.0高29.7合计45.7表4中的数据显示了经济上的差距能明显地影响到家庭对子女教育费用的负担。通过对109个陪读家庭的调查发现,供养一个孩子教育的费用,相当于高收入家庭年收入的29.67%,中等收入家庭的43%,低收入家庭的54.68%。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8%。那么根据表4的数据,一个经济实力不强的家庭如果为了替孩子争取优质教育而放弃“就近入学”,采取择校行为,那么必将背负很大得经济压力,加上生活上的其他开支,其一年的全部收入很可能要入不敷出。这也解释了,虽然选择“择校”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调查中还是有高达87.2%的家庭表示“小升初”阶段采取择校行为后,经济上感到有很大压力的原因。在访谈过程中也有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向笔者反映:“送孩子到这儿读书,三年下来至少得花个六、七万,我们家不是老板,负担不起我们那边一些人就应为考虑了这个,才没把孩子送过来,让孩子在乡下凑合着读。但我就是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重要,我们那边的初中师资差,上到初三根本就不鼓励孩子考高中、大学,推荐的都是职校、专科,我儿子小学成绩挺好的,不能就这么浪费。所以我反反复复的和我丈夫说,六、七万就六、七万,只当我们是白干了三年活,供孩子上学就当是场赌博吧,以后孩子不行,我一定帮你努力干活再把这钱挣回来。就这样我丈夫答应了我的要求。后来我们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办妥了学校的手续后,便把孩子送到了这儿。” (PSC1Q3)“我觉得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孩子学校的选择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家现在可能就吃亏在经济上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就是钱了,钱少的时候真的不方便。我觉得应该废除就近入学借读费这种政策,毕竟有钱人不多,而且孩子以后上高中、大学都是连续的过程,负担很大。”(GDC5Q9)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结合程方平主编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笔者认为家庭的经济资本对家庭“小升初”的择校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制约着个体的教育选择。布迪厄对资本有着独特的解释,他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劳动,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有资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资本的表现形式除了赤裸裸的经济资本外,还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内涵。在布迪厄的资本类型框架中,经济资本居于基础性的位置,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建立对经济资本有依赖性。笔者在下文将结合一些指标讨论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三)家庭文化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它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的形式(如文化、教育、修养);布迪厄认为家庭是文化获得的首要场所,那些具有强大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在文化资本的获得方面更是占尽便利。第二种,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如图片、书籍、词典等),这些商品或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第三种,体制的形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术资格、学位证书)。这三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体制化状态的文化。8对布迪厄来说文化能力是最重要的。表5 择校后子女的入学方式入学方式频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按分录取,不交择校费98.38.3按分录取,交择校费6660.668.8按钱录取,成绩为参考65.574.3按钱录取,没有考试2119.393.6其他76.4100.0合计109100.0由表5可知大部分(74.3%)家庭,子女的入学方式涉及到入学考试。其中“按分择校”的比例高达(68.8%)。由此可知,“小升初”阶段的择校,学校除了对择校费数额有要求外,对孩子的成绩也有一定的标准,在考试选择较严格的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多的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来确定,这样家庭光有雄厚的经济资本不一定能为子女选择到理想的学校。从资本形式来讲,由于家庭文化资本能够更直接地帮助子代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具有文化资本优势的家庭的子女,更容易通过考试这一技术选择,从而进入理想的初中学习。本文中的家庭文化资本主要借鉴布迪厄的概念,笔者在这里将家庭的文化资本操作化定义为:家庭教育价值观、教育风格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家庭教育氛围。在调查中这部分涉及到的变量有: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学历期望等。这些变量可以看作是对家庭文化资本的间接测量。笔者根据我国普遍的学制规定,将不同的教育层次转换为教育年限进行测量:受教育年限在9年以下的文化等级定为低,11年12年的定为中,15年以上的定为高。表6 父母教育水平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等级相关分析 子女就读学校Kendalls tau_b父亲教育水平Correlation Coefficient.418 Sig. (2-tailed).000 N109 母亲教育水平Correlation Coefficient.374 Sig. (2-tailed).001 N109等级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等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父亲教育水平的相关度比母亲教育水平的相关度略高。这表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为子女选择好的学校就读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文化资本其他方面,如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望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等级也呈现出相关,但相关值较一般,为0.366。不过也能反映父母的教育期望影响着最终为子女选择在哪个学校读书。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问及“您认为哪个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最主要影响”时,被调查者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分别为:个人天赋(46.3%)、父母的教育方式(35.2%)、所在学校级别(13%)、家庭对教育经济上的投入(2.8%)。继续追问“有文化的父母是否更有利于子女进入好的学校学习”时,超过半数(58.7%)的被调查者认为,好的家庭氛围以及有文化的父母在给子女择校方面有更积极的影响。结合访谈,我们也许更能理解家长在教育期望、教育观念、方式等因素上对择校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结合起来那个作用就更大了现在父母就一个孩子所以都重视培养。在我们乡下很多人都不怎么重视孩子的培养,女孩一般在镇上上个初中就行了,初中毕业就去拉横机,我外孙女福气还是很好的,专门来市里的学校借读。” (GDC10)“现在的学校是我理想中的学校,我一直和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以后最好能硕博连读,男孩子吗,我不像有的家长25岁之前就催着让孩子结婚。我觉得孩子得先有事业然后才有家庭。”(PTC7)“我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的也不好,男孩子比较皮,有时候一着急就打,但他不听话,我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其实家教好一点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有影响的” (PTC6)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访谈内容显示,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子女的学习成绩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资源,但先赋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消失。由于文化的代际传递性,出生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会继承不同的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对择校行为有种先导性的影响。这表明国家在“小升初”阶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性,但却还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上的真正的平等性。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学历期望等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本对择校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四)家庭社会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界对“社会资本”尚无统一定论。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定义社会资本为“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普特南则认为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9参考他们的观点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应用于择校行为中,家庭的社会资本主要为:家庭择校时动用的社会关系、家庭教育信息方面的获得程度。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并不是社会资本,只有当它被工具的加以利用时才成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社会关系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配置资源时,人们往往更愿意根据相互之间关系的性质和距离来进行。10表7 家庭运用社会关系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 频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国家重点中学25.05.0省属重点中学615.020.0市属重点中学3280.0100.0合计40100.0 在109户被访的家庭中,有40户家庭表示“社会关系”对他们的择校行为有不小的帮助,占样本总量的36.7%。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家庭是因为家里有这种“关系”,才发生择校行为的。在这些家庭中有34户家庭将子女送入了国家重点中学和市重点中学。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除了前文笔者已提到的该区的市重点中学收费低,教育质量好受欢迎以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该地教育局规定2006年起,市重点中学不许收择校生。该政策的出台,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靠“社会关系”为孩子选择市重点中学。表8 社会关系和学校等级的交互分析择校时是否动用社会关系学校类别择校时是否动用社会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1.282(*) Sig. (2-tailed).003 N109109学校类别Pearson Correlation.282(*)1 Sig. (2-tailed).003. N109109*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根据“学校类别”与“是否动用社会关系择校”交互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P=0.0030.05,即家庭在择校过程中是否动用社会关系与子女最终的教育流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笔者根据访谈的结果也发现,家庭如果有社会关系,更容易采取择校行为。“我儿子初一是在乡下的中学读的,师资力量很差托关系交了20000元把孩子转到了xx中学。还好有关系,不然还不知道要到哪个学校呢”(PSC11)“当时进学校的时候还是托亲戚帮忙,现在教育局管的比较严择校也是因为乡下的中学一点都不好可是现在的学校竞争也激烈,当时我想把孩子转到这儿读书,乡下那个学校也是死活不肯放人,因为走了一个学生,他们的学费就少了不少,结果我又托人又送钱,才把孩子弄了出来”(PTC6)“去年开始这儿的教育局只允许xx中学和xx中学收农村的借读生,另外两所学校已经不能收了,不过有门路的家庭还是有办法把孩子送进来,所以这种事情很难说,光政策是管不了的。”(PTC8)“现在xx中学已经不收施教范围之外的学生了,我孩子能进去还是送了钱走的后门教育局反正已经不允许学校再收借读生了,弄得我们父母现在送孩子过来都偷偷的。”(PSC9)表9 社会关系对家庭择校的帮助 频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多交了钱,但孩子顺利入学1845.045.0少交了钱,孩子顺利入学1947.592.5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满意37.5100.0合计40100.0 我们也可以借助“社会关系对家庭择校的帮助”这一指标,来进一步了解“社会关系”对家庭择校的重要影响。如表9所示,有37个家庭运用社会关系为孩子成功择校。19个家庭不但为孩子成功择校而且与一般家庭相比还少交了钱。2.教育信息的获得社会资本具有传递信息、扩大影响、反映一些社会能力以及帮助实现自我认定的能力。9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有94.5%的家庭认为“初中择校是为了以后给孩子上高中、上大学选择学校做预先准备”。可见大部分的家庭已将初中阶段的“择校”看作是对子女教育的一种投资。而家庭对可供选择的学校的信息不可能尽数掌握,一所学校是否如期望的那样,将孩子培养成材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家庭在教育决策和学校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家庭在择校时需要利用社会资本来帮助传递信息。信息作为社会资本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家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或内容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家庭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水平的差别也会导致教育选择上的不同。根据访谈内容,笔者发现,家庭如果在孩子“小升初”过程中获得一些信息参考,则较容易的发生择校行为,也有利于最终的择校结果。“当时之所以选这个学校是因为我们那边很多家长都送孩子来这边读书,那些孩子初中毕业后都上了很好的高中。而且我小叔的儿子也在这边读书,我小叔说你儿子成绩比我儿子好的多干嘛不送过来呢,我听着也对,就和孩子的父亲商量送到了这所学校。”(PSC1)“孩子择校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找我姨父帮忙了,有个亲戚真的很方便,我们这些傻老百姓真的什么都不懂。”(PTC2)“我本来是想把孩子送到xx中学读书的,可是孩子成绩不够。又听别人说这儿的xx中学只知道盲目扩招,乱收学费所以就把孩子送到了xx中学。”(PTC6)“说实话我娘家人对我和孩子帮助很大,选这所学校孩子舅舅提了很多建议,我的孩子理科很好,他舅舅又跟我介绍将来的职业,我希望孩子以后能像他舅舅一样,最好当研究生,再出国,回来后帮人画画图纸就能挣很多钱了。”(PSC3)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说明中国人关系的特点,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1沙莲香认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大圈套小圈的关系圈。12在中国社会中,“关系”能够起到调动社会资源的作用,人们把关系的构建作为一种策略来调动社会资源,籍此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达到目标。而调查中陪读家庭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了上述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关系”为特征的社会资本对家庭“小升初”择校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拥有特殊的社会资本可以使个体在择校行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四、小结与思考通过对南通L区陪读家庭的调查,笔者发现,一方面,家长认为好的初中更有利于子女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当地初中以“金钱”、“分数”、“关系”三个指标作为招收“择校生”的依据。这就使得“小升初”阶段,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较好的初中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也可理解为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前期干预。更深层次的考虑,家庭在“小升初”阶段的择校行为也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家庭择校说明大部分家庭都看到了“教育”在子女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工具价值,13很多家长的最大愿望就是使子女过的比自己好,并把期望寄托在了子女教育上。其次、家庭择校行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体制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仍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一考定终身”的升学体制下,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实属无奈之举。第三、择校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如果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和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一些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会因自己的无权无钱而感到不公平。更进一步思考,“小升初”阶段择校也让大多数孩子被金钱或“关系”人为地划分成了穷孩子和富孩子两种人,让那些身在普通中学的孩子过早地接受了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第四、择校现象已经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人口迁移方式择校性迁移。择校性迁移行为符合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解释,此种迁移行为是在迁入地和迁出地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但该迁移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读书,经济利益被放置到了较次要的位置。对于择校的家庭来说(特别是年收入不高的家庭)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因为家庭不但没有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反而面临着生活压力加大甚至生活窘困的境地。最后、家庭择校行为反映了目前各地区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尤以城乡之间突出(本调查中来自农村的陪读家庭占到92.7%)。由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引起的“择校”行为,可看作是一种“供求矛盾”。这种矛盾又会导致严重后果:学生都向好的学校集中会使相对弱势的学校招不到学生而陷入困境甚至被迫关闭,从而进一步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选择“择校”还是“就近入学”,如何平衡教育资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仍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从长期看,笔者认为避免“小升初”阶段家庭择校行为的唯一办法是平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别。但短期内地区之间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不会立刻就消除,家庭作为一个理性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采取“择校”行为。所以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当前择校行为的管理。政府可以出台政策,规定中学只有完成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的任务后才能招收择校生,明确择校的收费标准,做到招生条件公平、招收名额和收费标准公开,杜绝不正之风。简言之,对南通L区“小升初”阶段的家庭择校现象不能一味的否定或是打击,该现象可看作是对当前教育供求关系矛盾的直接反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日益改善。由于调查样本的限制,本文的结论虽然验证了笔者所提出的两点假设,但尚难推断到没有发生择校行为的家庭,对非陪读家庭的择校行为与家庭资本间的关系也未作分析,这些都是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致谢十分感谢戚晓明老师百忙之中对本文在理论和调查上的悉心指导以及不辞辛苦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完善!此外,感谢班主任老师和全系其他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以及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最后,要感谢接受本次调查的120户家庭,正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我的调查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 尹刚.南京市义务教育“小升初”择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2 Ballantine,Jeanne H.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Systematic Analysis,5th EditionM. New York:PrenticHall,2001:611.3 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44.4 David Swartz. 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18221.5 张任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2175.6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9198.7 潘彭丹,余期江.浅析当前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2):3031.8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9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 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27.10 范成杰.城市青年初始职业获得及机制以杭州市为例J.社会,2004(8):42.1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27.12 沙莲香.“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J.社会学研究,2000(3):4549.13 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附录A:问卷关于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影响的调查问卷您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解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特进行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匿名的方式,大约只会耽误您10分钟的时间,不会对您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任何影响。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与合作!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7年11月17日联系人:江水联系电话E-mail:说明:请在每题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打,或者直接在_上直接填写。若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选择1个答案。一、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1)男 (2)女2、您的年龄_岁。3、您是孩子的:(1)母亲 (2)父亲 (3)祖父(母) (4)外祖父(母) (5)其他亲属4、您的户籍属于: (1)城市 (2)农村5、孩子的户籍所在地与目前孩子就读学校的所在地是否一致? (1)是 (2)否二、择校行为6、您的孩子现在就读于哪所中学: (1)启东中学 (2)汇龙中学 (3)南苑中学 (4)长江中学7、现在这所学校是您理想中的学校吗? (1)是(请跳过第8题,直接回答第9题) (2)否(请注明您理想中的学校)_ 8、您之所以没让孩子去理想中的学校,原因有:(可多选) (1)孩子成绩没达到理想学校要求。 (2)理想中的学校收费太贵,负担不起。 (3)家里没有相应的社会关系,所以没能让孩子进去。 (4)与相关政策相矛盾,所以学校不收孩子进去。9、您孩子进现在这所学校所采用的入学方式是: (1)统一考试,过了分数线被录取,没有交择校(借读、赞助)费。 (2)考试被录取后,仍交了一定数额择校(借读、赞助)费。具体数额_。 (3)考试未被录取,但交了一定的择校(借读、赞助)费后被录取。具体数额_。 (4)没有经过考试的筛选,直接交择校(借读、赞助)费入学。具体数额_。(5)其他(请注明)_。10、您选择现在这所学校的原因有:(可多选) (1)学校教育质量好,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升学和工作。 (2)学校收费便宜,家里能负担。 (3)学校收费贵,但家里有这个经济基础给孩子选择这个学校就读。 (4)周围很多人的孩子上这所学校,在他们的影响下选择这所学校。 (5)孩子经过考试录取的,所以就选择这所学校。 (6)家里人在这附近打工,为方便照看孩子选择这所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技术咨询协议书
- 2025-2030高压直挂式储能系统管理架构创新与成本优化研究
- 学生一日常规管理标准与实施方案
- 2022年上海高三英语模拟试卷
- 水库工程土石方施工方案详细讲解
- 2025-2030青年公寓项目选址评价模型与区域布局策略
- 2025-2030青年公寓宠物友好政策制定与社区管理平衡研究
- 2025-2030隐私计算技术金融数据安全共享解决方案评估报告
- 2025-2030长租公寓租约设计与法律风险防范研究报告
- 2025-2030钙钛矿光伏组件衰减机制研究与商业化稳定性验证报告
- 统计诚信培训课件
- 大学语文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学
- 凉菜岗位职责
- DB11-T 344-2024 陶瓷砖胶粘剂施工技术规程
-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解读》课件
-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锅炉节能器施工方案
- 《食品厂员工绩效方案》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汽车智能技术与应用 教案全套 朱升高 项目1-10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介绍- 车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