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 3 3 课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1 西汉的郡县制度 监御史 秦官 掌监郡 汉省 丞相遣史分刺州 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 96 初置部刺史 掌奉诏条 察州 秩六百石 员十三人 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 8 更名牧 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 公元前 5 复为刺史 元寿二年 公元前 1 复为牧 郡守 秦官 掌治其郡 秩二千石 景帝中二年 公元前 148 更名太守 郡尉 秦官 掌佐守 典武职甲卒 秩比二千石 县令 长 皆秦官 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 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 为长 秩五 百石至三百石 乡有三老 有秩 啬夫 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 收赋税 游 徼循禁贼盗 列侯所食县曰国 皇太后 皇后 公主所食曰邑 有蛮夷 曰道 凡县 道 国 邑千五百八十七 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一九上 百官公卿表 解读解读 这条资料集中反映了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承秦制 除西汉末短暂的几年 外 西汉都是实行郡县两级制 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 都尉掌管地方武装 郡之下为县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称为 道 列侯所食的县称曰 国 皇太后 皇后 公主所食的封邑 称曰 邑 县与 道 国 侯国 邑 为同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县 道 国 邑 之下为乡 乡 里为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末曾一度改刺史为州牧 设州刺史时 州为监察 区 不是行政区 州刺史的级别也较低 相当于县令 设州牧时 州既是监察区 也是行 政区 州牧位崇权重 设州牧时 地方行政制度为州 郡 县三级制 注释注释 部刺史 即州刺史 诏条 此处特指有关部刺史职责的六条诏令 守 此处指郡守 减万户 不满万户 蛮夷 此处指少数民族 国 此处特指侯国 与诸 侯王的 国 不同 诸侯国之 国 时称王国 与郡同级 2 西汉的郡县两级制 尹湾六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面 顶端有 集簿 两字 行数为笔者所加 第 1 行 县 邑 侯国卅八 县十八 侯国十八 邑二 其廿四有堠 都官二 第 2 行 乡百七 十 百六 里二千五百卅四 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第 3 行 亭六百八十八 卒二千九百 七十二人 邮卅四 人四百八 如前 尹湾汉墓简牍 解读解读 这是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 公元前 13 前后的东海郡 集簿 的前 3 行 是研究汉代地方政权职能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珍贵资料 上引资料显示 西 汉实行郡国两级制 郡国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郡国的经济 财政情况 并不通过州刺史 说 明州在当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 县 邑 侯国为同级行政单位 县 邑 侯国之下为乡 里 乡 里与亭 邮属于不同系统 没有上下级关系 注释注释 集簿 即计簿 是地方郡国向中央汇报郡国经济 财政情况的重要文件 堠 指烽燧之类的军事设施 都官二 此处指该郡设有盐官与铁官两种官营矿 业机构 方框 表示出土文书中缺一字 如前 与上一年度一样 3 西汉初的诸侯王 国 诸侯王 高帝初置 金玺绶 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 内史治国民 中尉掌武职 丞 相统众官 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 公元前 145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 天子为 置吏 改丞相曰相 省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宗正 博士官 大夫 谒者 郎诸官长丞皆 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 中尉为执金吾 郎中令为光禄勋 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 令 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 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 8 省内史 更令相治民 如 郡太守 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一九 百官公卿表 解读解读 上述资料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 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 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 失去官吏的任免权 行 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 汉武帝以后 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 诸侯王完全失去军 政权力 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别 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注释注释 盭 绶 即紫绶 盭 可以染绿的草 此处指紫色 4 唐代的方镇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 盛 武夫悍将虽无事时 据要险 专方面 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 民 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财赋 以布列天下 然则方镇不得不强 京师不得不弱 故曰措置 之势使然者 以此也 夫所谓方镇者 节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 起于边将之屯防者 唐初 兵之戍边者 大曰 军 小曰守捉 曰城 曰镇 而总之者曰道 其军 城 镇 守捉皆有使 而道有大将一人 曰大总管 已而更曰大都督 至太宗时 行军征讨曰大总管 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自高宗永徽以后 都督带使持节者 始谓之节度 使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犯京师 天子之兵弱不能抗 遂陷两京 久之 大盗既灭 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 列为侯王者 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 宋 欧阳修 新唐书 卷五 兵志 解读解读 这段资料叙述了唐代方镇的兴起经过 资料显示 最初节度使只管兵 随 着府兵制的破坏 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可以专制一方 不仅管军事 也管地方的民政 财政 俨然成为各州县之上军政合一的一级权力机构 安史乱后 方镇越来越多 方镇 的规模不固定 大者可以有十多州 小者则有三四州 因为具体的方镇置废不常 方镇的 规模 权力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所以方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但它还不是正式 的一级行政组织 注释注释 方镇 亦称藩镇 方镇的长官即节度使 5 宋代的路 州 府 军 监 县 制置使不常置 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 宣谕使掌宣谕德意 不预他事 归即结罢 宣抚使不常置 掌宣布威灵 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 督视军旅之事 以二府大臣充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 以直秘阁以上充 掌一路兵民之事 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 颁其禁令 定其赏罚 稽其钱谷 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都转运使转运使 副使 判官 掌经度一路财赋 而察其登耗有无 以足上供及郡县之 费 岁行所部 检察储积 稽考帐籍 凡吏蠹民瘼 悉条以上达 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 所至审问囚徒 详覆案牍 凡禁系淹延而不 决 盗窃逋窜而不获 皆劾以闻 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 义仓 免役 市易 坊场 河渡 水利之法 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 散 以惠农民 凡役钱 产有厚薄则输有多寡 及给吏禄 亦视其执役之重轻难易以为之等 商有滞货 则官为敛之 复售于民 以平物价 皆总其政令 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 州 军 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 宣布条教 导民以善而纠其 奸慝 岁时劝课农桑 旌别孝悌 其赋役 钱谷 狱讼之事 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 建隆四年 963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 通判签议连书 方许行下 职掌 贰郡政 凡兵民 钱谷 户口 赋役 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县令 掌总治民政 劝课农桑 平决狱讼 有德泽禁令 则宣布于治境 凡户口 赋 役 钱谷 振济 给纳之事皆掌之 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 有水旱则有灾伤之诉 以分数 蠲免 民以水旱流亡 则抚存安集之 无使失业 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 具事实上于州 激劝以励风俗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一六七 职官志 解读解读 资料显示 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 平司等 制置使 宣谕使 宣抚使等不常置 路的各机构互相牵制 安抚司掌一路军政 民政 转运使掌一路财政 同时又有监察一路官吏之责 提举刑狱公事主要管一路司法事务 同时也兼管监察一路官吏 提举常平司则管常平 义仓等 这四司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互 不统属 互相牵制 不仅是路这一级的行政权力一分为四 甚至连一些具体的权力都一分为 几 如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 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等 知 府虽然总理郡政 但受通判牵制 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郡守的副手 但不是郡守的下属 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不为郡守所左右 资料还表明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仍实行郡县两级制 路的各机构已经有了行政权 不单 纯是监察区 但尚未形成为州县之上的又一级行政区划 尚处在由单纯的监察区向一级行政 组织的过渡阶段 路的各机构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郡守与通判的互相牵制 目的都是通过地方分权而强 化中央集权 注释注释 倅贰郡政 为郡守的副职 6 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材料一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 有天下者 汉 隋 唐 宋为盛 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 唐 而西北则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 行中书省十有一 曰岭北 曰辽阳 曰河南 曰陕西 曰四川 曰甘肃 曰云南 曰江浙 曰江西 曰湖广 曰征东 分镇藩服 路一百八十五 府三十三 州三 百五十九 军四 安抚司十五 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中书省统山东西 河北 之地 谓之腹里 为路二十九 州八 属府三 属州 九十一 属县三百四十 六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七 府一 属州十二 属县十 徒存其名而无城邑 者 不在此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十二 府七 州一 属州三十四 属县一百八 十二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四 府五 州二十七 属州十二 属县八十八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九 府三 属府二 属州三十六 军一 属县八十 一 蛮夷种落 不在其数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七 州二 属州五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 为路三十七 府二 属府三 属州五十四 属县四十七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三十 府一 州二 属州二十六 属县一百四十三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一十八 州九 属州十三 属县七十八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为路三十 州十三 府三 安抚司十五 军三 属府三 属州十七 属县一百五十 管番民总管一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领府二 司一 劝课使五 明 宋濂 元史 卷五八 地理志 材料二材料二 行中书省 凡十 一 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 表里 国初 有征伐之役 分任军民之事 皆称行省 凡钱粮 兵甲 屯种 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每省丞相一员 从一品 平章二员 从一品 右丞一员 左丞一员 正二品 参知政事二员 从二品 甘肃 岭北二省各减一 员 丞相或置或不置 尤慎于择人 故往往缺焉 明 宋濂 元史 卷九一 百官志 解读解读 两条资料说明 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 太行山东 西与河北 之地 谓之腹里 由中书省直接统治 其他地区则设行中书省 地方行政区划 实行行省 路 州 府 属州 属府 属县四级制或省 州 路 府 县 三级制 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 设平章政事 参知政事等 平章政事位高权重 凡钱粮 兵甲 屯种 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注释注释 单称 州 府 的 即直属于中书省或行中书省 亦即与路平 行 称 属州 的就是隶属于 路 府 的州 即 路 府 下属的州 称 属府 的就是隶属于 路 州 的府 即 路 州 下属的府 7 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世祖即位 登用老成 大新制作 在外者 则有行省 其牧民者 则 曰路 曰府 曰州 曰县 官有常职 位有常员 其长则蒙古人为之 而汉人 南人贰焉 明 宋濂 元史 卷八五 百官志 解读解读 上述资料表明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 又有一些变化 在地方 则设行省 行省之下则有路 府 州 县 行省 路 府 州 县的 长官为蒙古人 掌实权 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注释注释 登用老成 登用老儒 大新制作 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 8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州 郡 县数目和元代行省 路 州 府 县数目简表 表一表一 年代 道 路 省 州数 郡国 数 县 邑 道 侯国 等 户数 万 资料出处 西汉平帝 1 5 131031 5871 223 汉书 卷二 八 地理志 东汉顺帝 126 144 131051 180 969 9 后汉书志 卷二三 郡国 志 南朝梁天监十年 511 233501 022 缺 南朝陈 557 589 4210943860 北齐天保 550 561 末 97160365303 北周大象二年 580 2115081 124 缺 隋大业五年 609 1901 255 890 8 隋书 卷二 九 地理志 唐贞观十三年 639 10 道 358 1 551 缺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 15 道 3281 573 841 3 旧唐书 卷 三八 地理志 宋开宝 968 975 末 297 1 086309 宋宣和四年 1122 26 路 288 1 234 宋史 卷八 五 地理志 表二表二 省别路数府属府州属州属县其他 中书省 29 3891346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缺缺缺缺缺缺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71 1210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 省 127 134182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45 271288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932 3681 军 1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7 25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 3723 5447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301 226143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8 91378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30331317150 安抚司 15 军 3 管番民总管 1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2 司 1 劝课使 5 小计 中书省 1 行 中书省 11 183241162300 1 125 安抚司 15 军 4 管 番民总管 1 司 1 劝 课使 5 根据 元史 卷五八至六三 地理志 记载所做的统计 解读解读 上述二表概括地反映了自秦汉至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秦汉 时期 除西汉末年与东汉末年短暂时间外 都是实行郡县两级制 州为监察区 不是行政组织 州数也比较固定 为 13 州 东汉末起 州成为一级行政组织 地方行政制度变成州 郡 县三级制 州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远远超过原先的 13 州 隋开皇初罢郡后 地方行政制度再变回两级制 这种情况基本上延续到唐 末五代 在此期间 州 与 郡 的叫法时有变化 同一个地方 有时叫做某 州 多数为单名 如沙州 有时叫某某郡 多数为两字 如敦煌郡 称 州 时 其长官叫 刺史 称 郡 时 其长官为太守 名称虽异 其实相同 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还是两级制 但在州郡之上设有 道 或 路 道是监察区 由道演变出来的藩镇 不仅有兵权 而且有财权 行政权 实际上 已经逐渐形成为州 郡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但因为方镇置废不常 方镇的规模 权力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所以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宋代 路 的划分 比较固定 设于 路 的各种机构的职能也比较固定 更像是一级行政组织 但 它的这些机构还是 至少说在名义上 中央政权的派出机构 还不是正式的地方 行政机构 所以 这一时期的 路 还处在由州县 或郡县 两级制向三级制发 展的过渡环节 到了元代 行省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省制的开 端 比较隋初前后的地方行政区划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地 方行政机构的设置确实过滥 杨尚希建议的精简机构确实十分必要 9 汉代皇帝制度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 自称曰朕 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制 诏 史官记事 曰上 车马 衣服 器械百物曰乘舆 所在曰行在所 所居曰禁中 后曰省中 印曰玺 所至曰幸 所进曰御 其命令一曰策书 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 四曰戒 书 上古天子 庖牺氏 神农氏称皇 尧 舜称帝 夏 殷 周称王 秦承 周末 为汉驱除 自以德兼三皇 功包五帝 故并以为号 汉高祖受命 功德 宜之 因而不改也 东汉 蔡邕 蔡中郎集 卷一 独断 解读解读 蔡邕 东汉末的文学家 书法家 通经史 灵帝时 任议郎 曾上 书论朝政阙失 遭诬陷而被流放 董卓专权时被迫为侍御史 官左中郎将 所以 人称蔡中郎 后人辑其著作 成 蔡中郎集 蔡邕 独断 一文概括了秦汉皇 帝制度的由来及其专门用语 资料显示 皇帝 这一称号的含义是 德兼三皇 功包五帝 即古往 今来最伟大 最权威的人物 与皇帝制度相适应 出现一套只适用于皇帝的专 门称呼 其他任何人不得使用 秦始皇创立的 皇帝 称号与这些专门用语 为汉代所沿用 实际上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注释注释 这里所谓的 天子 皇 帝 都是后人所加的称呼 反映 了后人的思想认识 当时并没有 也不可能有这些称呼 为汉驱除 为汉代清 道 打前站 10 叔孙通为汉高祖制朝仪 汉五年 已并天下 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 去秦苛仪法 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 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 高帝患之 叔孙通 知上益厌之也 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 与臣弟 子共起朝仪 汉七年 长乐宫成 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仪 先平明 谒 者治礼 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 设兵张旗志 传言 趋 殿 下郎中侠陛 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 东乡 文官丞相以 下陈东方 西乡 于是皇帝辇出房 百官执帜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 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 次起上寿 觞 九行 谒者言 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 无敢欢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奉 常 赐金五百斤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卷九九 叔孙通传 解读解读 这条资料描述了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会礼仪的经过 对了解秦汉皇 帝制度很有参考价值 汉五年 公元前 202 刘邦称帝 叔孙通为刘邦制定了皇帝执位的礼仪 当时刘邦还觉得秦朝的礼仪太严格 太复杂而加以简化 后来 群臣饮酒争功喧 闹 甚至拔剑击柱 刘邦看了很不高兴 叔孙通摸透刘邦的心理 便建议为刘邦 制定朝仪 汉七年 公元前 200 岁首朝会 按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进行 刘邦前 呼后拥而出 群臣震恐肃敬 不敢仰视 更不敢喧哗 刘邦很高兴 说今天我才 体会到做皇帝的尊贵 叔孙通设计的君臣礼仪 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 统治秩序 深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赞赏 也为后世所遵行 影响深远 资料显示 汉承秦制 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皇帝制度 皇帝唯我独尊 皇 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除了体现在他拥有最高权力和对臣下的生杀予夺权力等等之 外 也体现在他在礼仪上的唯我独尊的地位 刘邦与群臣一起参加秦末农民起义 平日都是平起平坐 刘邦做了皇帝后 就要改变这种平等关系 叔孙通设计的礼 仪 人为地拉开刘邦与其群臣的距离 使君臣的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注释注释 当时以十月为岁首 所以年初的大朝会就安排在十月 旗志 即旗帜 趋 小步快走 表示尊敬 侠陛 陛指宫殿的台阶 侠 通夹 乡 通向 皇帝车驾起动 左右侍帷幄者传呼 警 以禁止他人通行 觞 古代酒器 11 西汉三公的设置及其职权 相国 丞相 皆秦官 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 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国 绿绶 孝惠 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复置一丞 相 有两长史 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 秩比 二千石 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 秦官 金印紫绶 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以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 不冠将军 亦无印绶官属 成帝绥和元 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 置官属 禄比丞相 去将军 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 印绶 官属 冠将军如故 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 置官属 去将军 位在司 徒上 有长史 秩千石 御史大夫 秦官 位上卿 银印青绶 掌副丞相 有两丞 秩千石 一曰中 丞 在殿中兰台 掌图籍秘书 外督部刺史 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受公卿奏事 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 金印紫绶 禄比丞相 置长史如中丞 官 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 御史中丞更名御史 长史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一九上 百官公卿表 解读解读 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是研究西汉历史的 重要资料 这条资料显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是西汉朝廷的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位高权重 丞相 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地位最高 可以说是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太尉不常设 地位比丞相稍低 太尉和丞相一样 也是 金印紫绶 但他只是 禄比丞相 说明太尉的地位与丞相相近而略低 太尉常不置 太尉虽说是 掌武事 负责军务 但不常设 或者虽设置而无 印绶 且不置官属 无印绶且不置官属 实际上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掌副丞 相 与监察事务 御史大夫 银印青绶 掌副丞相 说明其地位低于丞相 御 史大夫虽然是 掌副丞相 但他不是丞相的下属 御史大夫有自己的独立的机 构与专门的职责 御史大夫的职责除协助丞相工作之外 还包括管理图籍 户口 地图等 受公卿奏事 监察百官等 透过这条资料 我们还可以看出 皇帝之所以让监察机构的长官协助丞相 工作 实际上含有牵制丞相之意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 又有矛盾 汉承秦制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的职权与设置情况 与秦朝相似 注释注释 汉代以粮食为官吏的俸禄 因而 石 的多寡 也就表示官位的 高低 三公为 万石 亭长之类的 则是 斗食 吏 比 有参照 视同 类同之意 从汉代的职官制度讲 比 二千石的品级稍低于二千石 12 西汉丞相位崇权重 但决定权在皇帝 窦太后曰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 相议之 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 天下 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 无功 侯之 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 景帝欲侯之以劝后 丞相亚夫曰 彼背其主降 陛下 陛下侯之 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景帝曰 丞相议不可用 乃 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卷五七 周勃附子亚夫传 解读解读 这条资料记述了汉景帝时 公元前 156 公元前 141 丞相周亚夫执 行相权的情况 皇太后要景帝封皇后兄王信为列侯 景帝说要和丞相商议 丞相 周亚夫根据汉高祖的约定 认为王信无功不应封侯 景帝采纳了周亚夫的意见 不久 景帝要封匈奴降将为列侯 周亚夫不同意 景帝没有采纳 这说明 西汉丞相位崇权重 国家大政都要先听丞相的意见 最后决定 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丞相的意见 皇帝可以听 也可以不听 注释注释 列侯 爵名 秦汉实行二十等爵制 列侯为其中的最高爵位 13 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关系 材料一材料一 韦贤以老病免 魏 相遂代为丞相 宣帝始亲万机 厉精为治 练群臣 核名实 而 魏 相总领众职 甚称上意 时丙吉为御史大夫 同心辅政 上皆重之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七四 魏相传 材料二材料二 时上方兴功业 娄 举贤良 弘自见为举首 起徒步 数年至宰相封侯 于是起客馆 开东阁 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公孙弘 凡为丞相御史六岁 年八十 终丞相位 其后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继踵为丞相 自蔡至庆 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 屈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 唯庆以 惇谨 复终相位 其余尽伏诛 云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五八 公孙弘传 材料三材料三 翟 方进知 能有余 兼通文法吏事 以儒雅缘饬法律 号为通明相 天子 甚器重之 奏事亡不当意 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为相九岁 绥和二年 春 荧惑守心 方进忧之 不知所出 会郎贲丽善为星 言大臣宜当之 上 乃召见方进 还归 未及引决 上遂赐册曰 皇帝问丞相 惟君登位 于 今十年 灾害并臻 民被饥饿 断狱岁岁多前 上书言事 交错道路 怀奸朋 党 相为隐蔽 皆亡忠虑 群下凶凶 更相嫉妒 其咎安在 观君之治 无欲辅 朕富民便安元元之念 间者郡国谷虽颇孰 百姓不足者尚众 前去 城郭 未能 尽还 夙夜未尝忘焉 朕惟往时之用 与今一也 百僚用度各有数 君不量多少 一听群下言 用度不足 奏请一切增赋 税城郭堧及园田 过更 算马牛羊 增益盐铁 变更无常 朕既不明 随奏许可 后议者以为不便 制诏下君 君云 卖酒醪 后请止 未尽月 复奏议令卖酒醪 朕诚怪君 何持容容之计 无忠 固意 将何以辅朕帅道群下 而欲久蒙显尊之位 岂不难哉 君审处 焉 方进即日自杀 上秘之 遣九卿册赠以丞相高陵侯印绶 天子亲临吊者 数至 礼赐异于它相故事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八四 翟方进传 解读解读 以上三条资料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与丞相的关系 丞相虽然位崇 权重 但其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皇帝既可以让丞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享尽人间富贵 也可以随时置之于死地 魏相为丞相 丙吉为御史大夫时 君臣 关系融洽 魏相 丙吉 同心辅政 宣帝也很尊重他俩 公孙弘为丞相 为汉 武帝所重用 继他之后的六位丞相 除石庆外 都不得善终 汉成帝时丞相翟方 进很有才干 成帝也很器重他 但当出现天文异常现象 以为当有大臣以应 天 谴 时 成帝就毫不犹豫地把近年来的 灾害并臻 民被饥饿 税城郭堧及园 田 过更 算马牛羊 以及增盐铁税 酒专卖政策的时兴时废等的责任统统推 给翟方进 税城郭堧及园田 过更 算马牛羊 以及增盐铁税 实行酒专卖 行等 原先都是汉成帝同意的 逼令翟方进自杀 先是讽谕翟方进自杀 翟方 进犹豫不决 成帝便进而赐册书切责 使他不得不自杀 翟方进死后 汉成帝 又多次亲临吊唁 礼赐异于它相故事 即表明翟方进死于无辜 注释注释 娄 古屡字 元光五年 公元前 129 公孙弘以贤良文学对 策第一入仕为博士 公孙弘入仕前为布衣平民 家贫 牧豕海上 所以说 起 徒步 东阁 东向开的小门 伏诛 处死 知 通智 亡不当意 无 不当意 荧惑守心 荧惑 与 心 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术语 荧惑 即 今火星 心 也是一种星名 为二十八宿之一 荧惑守心 表示一种当时认为 不正常的天文现象 善为星 善于星宿之说 去 离开 城郭堧 指城郭旁的空地 容容之计 指没有主见 随众上下 忠 指忠君 固 指固守 道 通导 故事 指旧例 惯例 14 两汉时期的尚书 侍中 中书 材料一材料一 少府 秦官 掌山海池泽之税 以给共养 有六丞 属官有尚书 符节 太 医 太官 汤官 导官 乐府 若卢 考工室 左弋 居室 甘泉居室 左右司 空 东织 西织 东园匠十六官令丞 又中书谒者 黄门 钩盾 尚方 御府 永巷 内者 宦者八官令丞 诸仆射 署长 中黄门皆属焉 东汉 班固 汉书 卷一九上 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材料二 少府 卿一人 中二千石 本注曰 掌中服御诸物 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丞 一人 比千石 太医令一人 六百石 太官令一人 六百石 守宫令一 人 六百石 上林苑令一人 六百石 侍中 比二千石 本注曰 无员 掌侍左右 赞导众事 顾问应对 尚书令一人 千石 本注曰 承秦所置 武帝用宦者 更为中书谒者令 成帝用士人 复故 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 众事 尚书仆射一人 六百石 尚书六人 六百石 晋 司马彪 后汉书志 卷二六 百官志 材料三材料三 少府 秦官 汉因之 是为九卿 掌山海池泽之税 以给供养 后汉少府卿 一人 掌中服御之诸物 衣服 宝货 珍膳之属 朝贺则给璧 凡中书谒者 尚书令 仆 侍中 中常侍 黄门 御史中丞以下皆属焉 唐 杜佑 通典 卷二七 职官 材料四材料四 侍中者 本丞相史也 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 故谓之侍中 汉侍中为 加官 凡侍中 左右曹 诸吏 散骑 中常侍 皆为加官 多至数十人 侍 中 中常侍得入禁中 诸曹受尚书事 中书之官旧矣 谓之中书省 自魏晋始焉 其所置中书之名 因汉武帝 游宴后庭 始以宦者典事尚书 谓之中书谒者 置令 仆射 元帝时 令弘恭 仆射石显 秉势用事 权倾内外 萧望之以为中书政本 宜以贤明之选 更置士 人 唐 杜佑 通典 卷二一 职官 材料五材料五 秦变周法 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置尚书于禁中 有令 丞 掌通章奏而已 汉初因之 武 宣之后 稍以委任 及光武亲总吏职 天下事皆上尚书 与人主 参决 乃下三府 尚书令为端揆 之官 魏晋以来其任尤重 唐 李林甫 唐六典 卷一 尚书省 解读解读 晋司马彪 后汉书志 原为 续汉书 之 志 是研究东汉典章 制度的重要资料 因为范晔的 后汉书 没有志 所以后人就把司马彪的 续汉 书 的 志 放在 后汉书 之后 成为 后汉书志 唐杜佑编撰的 通典 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是研究中唐以前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史籍 唐六 典 是唐代李林甫领衔官修的一部行政法典 通过介绍唐代的机构设置与各种职 官的职能 介绍唐代的各种典章制度 对研究唐代典章制度很有参考价值 唐 六典 在叙述唐代典章制度沿革之前 一般都会追述唐代以前的相关制度的沿革 情况 因而对于研究唐以前典章制度沿革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五条资料都反映了两汉时期在宫中设尚书 中书谒者 侍中的情况 资 料表明 其时尚书 中书谒者 侍中等都是地位不高的皇帝身边的人 其时尚 书 中书谒者 侍中等都只是少府机构的下属 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是为皇帝私 人服务的机构 其属官尚书 中书谒者 侍中等 也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 他们 或为皇帝通章奏 或为皇帝管理文书档案 或侍奉皇帝饮食起居 位卑但显要 除侍中为加官外 尚书令 仆 中书谒者令 仆 尚书的品级都很低 尚书令 一千石 远低于郡守与九卿 尚书仆射 尚书 六百石 级别仅相当于 县令 但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亲信 所以很显要 如材料三 材料四所示 汉武帝 以前 尚书只是通章奏而已 没有什么权力 汉武帝 汉宣帝以后 稍以委任 尚书 尚书的作用渐大 汉元帝时 中书谒者令弘恭 仆射石显 秉势用事 权倾内外 地位已很显要 大臣萧望之对此倾向虽很不满 但也以为中书已是 政本 对其人选应该慎重 东汉光武帝时三公被架空 皇帝与尚书决策后 才交给三公去办理 尚书成为实际的宰相 三公反而只是执行者 透过这些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 皇帝与宰相之间存在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的 历史实际 皇帝需要宰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秦与西汉 皇帝依赖丞相总领百官 决天下大事 东汉光武帝与尚书决策后还要交给三府去办 但又顾忌宰相权力 太大 所以又于宫中用亲信担任尚书令 丞等 作为皇帝的参谋 顾问 对宰相 进行牵制 这样逐渐形成与三公九卿相对的所谓的 中朝 尚书令也因此由最 初的只是 掌通章奏而已 的皇帝身边人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终于发展为真正的 宰相 成为 外朝 的百官之首 注释注释 共养 通供养 西汉主管财政收支的机构主要有两个 大司农收 供军国之用 少府收供皇室之用 朝贺则给璧 分发璧玉给朝贺者 禁中 即宫中 三府 即指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之府 也作为三公的简称 端 详审 并有最终意思 揆 ku 筹划 管理 端揆 意指百官之首 因 为宰相为百官之首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尚书令为宰相 所以端揆也就成为宰相或 尚书令的别称 15 东汉陈忠论其时三公有责无权 时三府任轻 机事 专委尚书 而灾眚变咎 辄切免公台 忠以为非国旧 体 上疏谏曰 臣闻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故三公称曰冢宰 王者待以殊 敬 在舆为下 御坐为起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汉典旧事 丞相所请 靡有不听 今之三公 虽当其名而无其实 选举诛赏 一由尚书 尚书见任 重于三公 陵迟以来 其渐久矣 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 卷四六 陈忠传 解读解读 范晔著 后汉书 是继 汉书 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是研 究东汉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 这是 后汉书 记载东汉安帝 107 125 年在位 时 尚书仆射陈忠奏疏中的一段 时三府任轻 机事专委尚书 而灾眚变咎 辄切免公台 是 后汉书 介绍陈忠上奏疏的背景 以下则是陈忠奏疏的主要 内容 陈忠认为 过去的丞相 三公 位高权重 受到尊敬 连帝王也待之以 礼 在舆为下 御坐为起 丞相的建议请求 皇帝一般都会采纳 现在的 三公 有名无实 重大事情专委尚书去办 官吏的选拔与奖惩 也由尚书负责 尚书的权力超过三公 资料显示 当时三公的权力虽被尚书侵蚀 没有多大实权 却仍有宰相的名 义 并承担宰臣的责任 遇到大的自然灾害 常归罪于三公 动辄加以罢免 注释注释 机事 机密之事 机要之事 此处指大政方针等要事 灾眚 sh ng 变咎 灾害变故 眚 灾异 切免 切责罢免 公台 指三公府 在 舆为下 御坐为起 皇帝坐的车叫乘舆 西汉惯例 皇帝坐车时遇到丞相 要下 车示敬 然后再上车 皇帝在朝廷见到丞相 要先站起来 然后再坐下 王见冢 宰 在舆为下 御坐为起 原是先秦礼节 秦汉建立皇帝制度后 沿袭这一礼 节 董是非 督察是非 旧事 惯例 靡 m 有不听 没有不听 靡 无 16 杜佑和马端临论东汉魏晋宰相制度的变化 光武中兴务从节约 并官省职 费减亿计 废丞相与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 众务 洎于叔世 事归台阁 论道之官 只备员而已 魏与吴蜀亦多依汉制 晋氏继及 大抵略同 魏改丞相为司徒 而文帝复置中书监 令 并掌机密 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 亦宰相也 又置大丞相及相国 后魏 北齐亦置丞 相 俱为宰相 尤重门下官 多以侍中辅政 亦宰相也 唐 杜佑 通典 卷一九 职官 按自后汉 时虽置三公 而事归台阁 尚书始为机衡之任 然当时尚书 不 过预闻国政 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 至魏晋以来 中书 尚书之官 始真为宰相 而三公遂为具员 盖是时凡任中书者 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 凡任三公 者 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 而三公之失权任 中书之秉机要 自此判矣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四九 职官 解读解读 唐朝杜佑编撰的 通典 与元朝马端临编撰的 文献通考 都是叙 述我国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史籍 也都谈到东汉至魏晋时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情况 由于东汉至魏晋 时间跨度近三百年 三公职权的变化比较大 所以史家对 这一时期三公与台阁权力的实际情况认识不太一致 杜佑认为 东汉时 三公已 是备员 马端临则认为 东汉时期虽然事归台阁 但尚书还只是预闻政事 并未 尽夺三公职权 到魏晋以后 三公才是备员 杜佑认为魏晋南朝 中书长官 多 为枢机之任 亦宰相也 北魏北齐 尤重门下官 多以侍中辅政 亦宰相也 马端临也认为魏晋南朝 中书长官是宰相 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下省长官是 否是宰相 则未置一词 虽然杜佑与马端临的看法不一致 但综观上引两条资料 以及上引 唐六典 与 后汉书 陈忠传 提供的资料 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到 东汉时起 总的发展 趋势是 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 尚书的权力越来越大 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 中书省长官常参加决策活动 也握有宰相的权力 北魏 北齐 门下省的权力也 越来越大 发展到唐朝 便形成为尚书 中书 门下并立的三省制 注释注释 洎于叔世 及至末年 唐代三公为 论道之官 此处 论道 之官 即特指三公 17 司马光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 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光武中兴 身亲庶务 事归台阁 尚书始重 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 及魏武 佐汉 初建魏国 置秘书令典尚书奏 事 文帝 受禅 改尚书为中书 有令有监 而亦不废尚书 然中书亲近 而尚 书疏外矣 东晋以后 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 多与之议政事 不独任中书 于是 又有门下 而中书权始分矣 降及南北朝 大抵皆循此制 宋 赵汝愚 宋名臣奏议 卷四七 司马光 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解读解读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曾主编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 史 资治通鉴 从司马光的奏疏可以看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 西汉丞相 为百官之首 大权在握 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 曹魏时期 中书开 始抬头 尚书的权力渐被侵蚀 东晋以后 门下省开始抬头 中书的权力又被 分割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演变的规律是 皇帝总是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 分割相权 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 相权越来越分散 相权的一次又一次被 分割 而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 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注释注释 魏武 指曹操 文帝 此处指魏文帝曹丕 18 隋唐三公只是荣誉职位 太尉一人 正一品 司徒一人 正一品 司空一人 正一品 三公 论道之 官也 盖以佐天子理阴阳 平邦国 无所不统 故不以一职名其官 然周汉已来 代存其任 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 皇朝因之 其或亲王拜者 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六典 卷一 三公 解读 说明 隋唐时期仍有 三公 而且级别很高 都是正一品 隋唐时期的三公只是 论道之官 务虚不务实 名义上是 无所不统 实际 上是 无所统 但存其名位 的荣誉职务 正因为隋唐三公只是 但存 其名位 的荣誉职务 所以没有僚属 没有办事机构 联系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职权的消长情况 可以看出 隋唐时 期三公已沦为没有任何实权的荣誉职务 与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职权的演 变趋势是一致的 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 即级别最高的职官 往往是没 有实权的荣誉职位 注释注释 唐代的官吏的级别分为九品三十阶 以正一品为最高 代存其 任 即世存其任 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 改 世 为 代 19 隋唐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 宰相之职 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 而 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 政 此宰相职也 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 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 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 不欲轻以授人 故常以他 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 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魏征以秘书监 参预朝政 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 之类 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 永淳元年 以黄门侍郎郭待举 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 入衔 自待举等始 自是以后 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 三省长官 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 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 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 元中 张说为相 又改政事堂号 中书门下 宋 欧阳修 新唐书 卷四六 职官志 解读解读 新唐书 是继 旧唐书 之后由欧阳修领衔官修的又一部唐代的 纪传体断代史 因五代后晋刘昫领衔官修的 唐书 编修在前 就叫 旧唐书 欧阳修领衔官修的 唐书 编修在后 就叫 新唐书 这两部书习惯上被合称 为 两唐书 或新旧 唐书 新旧 唐书 各有长处 都是研究唐代历史的主 要参考资料 这段资料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演变的基本轮廓 最初是三省长官 尚 书令 1 人 中书令 2 人 侍中 2 人 共 5 人 共议国政 为宰相 后来据说是因 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于是便以尚书省的副职左 右仆 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 中书令同为宰相 后又以中书令 侍中 品位既崇 不欲轻以授人 为名 让其他官吏以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名义 成为宰相 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会议场所 唐初开始设政事堂 说明唐代的 决策机构采取集体办公形式 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 后移到中书省 这一事 实 又表明门下省 中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扩大 尚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缩 小 发展到后来 也就是尚书省的长官退出宰相行列 注释注释 隋朝除隋炀帝 外示殊礼 内情甚薄 于大业元年 605 一度 任命杨素为尚书令外 未曾任命他人为尚书令 时杨素已病重 实际上未就职 唐朝只任命过两人为尚书令 其一是唐高祖李渊曾任命其子李世民为尚书令 但 他只是挂名而已 另一是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命平叛功臣郭子仪为尚书令 郭子仪 以 太宗昔居藩邸 尝践此官 累圣相承 旷而不置 为由 辞不受 此外再未 任命过尚书令 安史之乱后 中书令与侍中一般也不设 而以中书省的副职中 书侍郎 门下省的副职门下侍郎分别为中书省 门下省的长官 并以 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 名义入相 20 唐代三省的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能 尚书省领二十四司 尚书令一员 正二品 武德中 太宗为之 自是阙而不 置 令总领百官 仪刑端揆 其属有六尚书 一曰吏部 二曰户部 三曰礼部 四曰兵部 五曰刑部 六曰工部 凡庶务 皆会而决之 左右仆射各一员 从二 品 掌统理六官 纲纪庶务 以贰 令之职 自不置令 仆射总判省事 凡京师诸司 有符 移 关 牒下诸州者 必由于都省以遣之 门下省侍中二员 武德定令 侍中正三品 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 升为 正二品 旧制 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 谓之政事堂 永淳二年七月 中书令裴炎 以中书执政事笔 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 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 书门下 其政事印 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 侍中之职 掌出纳帝命 缉熙皇极 总典吏职 赞相礼仪 以和万邦 以弼庶务 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凡 军国之务 与中书令参而总焉 坐而论之 举而行之 此其大较也 门下侍 郎二员 武德定令 中书门下侍郎 同尚书侍郎 正四品上 大历二年九月 敕升为正三品也 门下侍郎掌贰侍中之职 给事中四员 正五品上 给 事中掌陪侍左右 分判省事 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 以驳正违 失 中书省 中书令二员 本正三品 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 与侍中同升正 二品 自后不改也 中书令之职 掌军国之政令 缉熙帝载 统和天人 入则告 之 出则奉之 以厘 万邦 以度百揆 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 中书侍郎二 员 武德定令 与尚书侍郎俱第四品 大历二年九月 与门下侍郎共升为正 三品也 中书侍郎掌贰令之职 凡邦国之庶务 朝廷之大政 皆参议焉 中 书舍人六员 正五品上 舍人掌侍奉进奏 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 及玺书 册命 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 则署而行之 五代后晋 刘昫 旧唐书 卷四三 职官志 解读解读 唐代职官制度前后变化很大 就宰相制度而言 唐初三省长官尚书 令 中书令 侍中都是宰相 因尚书令缺而不置 尚书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实 际长官 也曾是宰相 并在众宰相中地位显赫 后来随着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的 提高 则演变为尚书左右仆射要加上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衔才是宰相 否则就 不是宰相 至开元末天宝年间 尚书左右仆射都不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 照例 都不是宰相 尚书省长官最终退出宰相行列 上引资料所反映的就是天宝年间的 情况 资料显示 唐代尚书省长官退出决策行列 天宝年间 尚书左右仆射官品 仍高于中书令与侍中 但尚书左右仆射的职权只是督责百官执行政令 不参加决 策过程 参加决策的是门下省的侍中与中书省的中书令 上引资料所说的中书 令 侍中 佐天子而统大政 佐天子而执大政 中书令之职 掌军国之政 令 凡军国之务 侍中 与中书令参而总焉 坐而论之 举而行之 就是这 个意思 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分工 中书省长官与门下省长官虽然都参决军国之 务 都是宰相 但两者又有分工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敕 主要由中书舍人承担 门下省掌审议诏敕 门下省的给事中还拥有封还诏书的特权 尚书省为最高 的行政机构 尚书省长官虽退出宰相行列 没有决策权 但尚书省仍是最高的行 政机构 国家政令的下达与监督执行仍由尚书省负责 这么一来 三省之间就存在分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权的 进一步被分割与三省的相互配合 互相牵制 实际上反映了皇权与相权既有其互 相依赖的一面 又有其矛盾的一面 注释注释 仪刑端揆 规范百官行为 贰 为某官之副职 缉熙皇极 缉熙 光明貌 皇极 指帝王之位 缉熙皇极 指辅弼帝王 厘 治理 州县 的分官设职 与尚书省的六部对口 与中书 门下两省则没有直接的对口关系 21 门下省给事中履行封驳权的实例 材料一材料一 长庆元年正月 以前检校大理少卿 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 弘景 薛存庆封还诏书 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 久为少列十余年 又以 尚云安公主 朕欲加恩 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五代后晋 刘昫 旧唐书 卷一六 穆宗纪 材料二材料二 长庆 大和中 狄兼谟 历郑州刺史 以治行称 入为给事中 开成初 度支左藏库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 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 文宗召 而谕之曰 嘉卿举职 然朕已赦其长官 典吏 亦宜在宥 然事或不可 卿勿 以封敕为艰 五代后晋 刘昫 旧唐书 卷八九 狄兼谟传 材料三材料三 元和十三年 户部侍郎判度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 以巧媚自固 奏 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 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 其事方罢 五代后晋 刘昫 旧唐书 卷一三五 皇甫镈传 材料四材料四 长庆年间 于敖 进给事中 左拾遗 庞严为元稹 李绅所厚 与蒋防俱 荐为翰林学士 李逢吉诬绅罪逐之 而出严为信州刺史 防汀州刺史 敖封还诏 书 搢绅 意申严枉 及驳奏下 乃论贬严太轻 众皆嗤噪 逢吉乃厚敖 三迁 至户部侍郎 出为宣歙观察使 宋 欧阳修 新唐书 卷一 四 于敖传 解读解读 这四条资料都是门下省属官给事中行使封驳权的实例 中级的官吏 有封驳皇帝诏敕的法定权利 这是过去所未见的 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商丘市睢阳区招聘公共安全服务人员体能测试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工艺工程师岗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内蒙古阿拉善盟首批事业单位“1+N”招聘54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引进高中教师1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协议书背后乱画
- 修坟占地协议书
- 协议书领用单
- 2025年光伏电站土地流转政策与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完善报告
- 跨境支付行业2025年区块链技术应用金融科技创新与市场潜力研究报告
- 2025湖南湘南学院招聘事业编制人员10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承包商全流程安全培训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古代文学史杜牧课件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西宁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 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养育要点
- 大一统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