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扇处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2页 5300字数+论文说明书+2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冲积扇处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各渠道横断面图.dwg
干渠纵断面图.dwg
水泵图.doc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设计题目
西北某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处G农场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基本资料分析
G农场的基本资料如下:
2.1地理位置
G农场位于我国西北某地,有可垦荒地和耕地约5万亩。场区范围东起G河引水渠,西至叉路口(Z公路与W公路的交叉处),南依高山,北抵Z公路北边的北场界。G农场地形图见附录Ⅴ。
2.2地形地貌
农场处于G河及附近冲沟形成的洪积——冲积扇上,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较陡。在扇形地带上部,起伏较大,冲沟较多,土层薄而不均,多有卵砾石外露,故不宜作为耕作农田;在扇形地带中、下部,基本平坦,冲沟较少,土层较深厚,部分已开垦为农田。
2.3气象条件
年平均降水量161.2mm,其中作物生育期(4~9月)降水量106.4mm,年平均蒸发量1733mm。
年平均气温7.3 ,极端最高气温39.9 ,最低-30.1 。
4~10月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1.8m\s,常风向NW,其次为E。
初霜期在9月上旬,晚霜期在4月上旬。结冻期在11月上旬,解冻期在3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91cm。
2.4土壤和水文地质
土壤属灰棕色荒漠土,质地为轻壤。在扇形地带上、中部,潜水埋深大于10cm,含水层为沙砾石,地下径流通畅,水质良好。在扇缘地带(Z公路以北)潜水埋深3~5cm,含水层颗粒较细,地下径流弱,矿化度较高。
G河(在图外)是G农场与T乡的共有水源。发源于山区,主要由融雪、降水补给。河长约35Km,砂卵石河床,沿程水量渗透较多,故流出山口后主要河槽逐渐消失,变为散射状冲沟。该河丰水期(6~8月份)洪峰流量20~60m3\s;枯水期(11~3月份)仅有0.2~0.3 。
2.5水源和场外水利工程
场外引水工程已全部建成。G河以水渠全长9.5Km,梯形渠道,干砌石灌浆防冲防渗护面。在引水渠8+000,9+000及9+500桩号处在设计流量为4.6 m3\s时的设计水位为747.5,715.8,及702.0m。引水渠渠首处G河各月平均流量见表设5-1。
表设5—1 G河各月平均流量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流量
0.3 0.3 0.3 0.4 1.8 4.0 3.0 2.0 0.4 0.3 0.2 0.2
G河引水工程由氺权双方共同使用,,分水比例:G农场占70%,T乡占30%。
2.6社会经济情况
G农场现有人口580人,其中劳动力285人,主要从事农业,其次是畜牧业,已是耕地约10000亩,种植作物有小麦及杂粮等,地块零星分散,耕作粗放,无正规水利设施,仅有一些临时性渠沟,可堵引冲沟洪水灌溉,产量低且无保证,当地称之为“闯田”。牲畜包括牛380头,马400匹,羊8000只,骆驼33峰。
W公路及Z公路穿过本场,交通方便。农场以南15Km有水泥厂,货源充足。附近盛产砂、石。
2.7灌溉制度资料
在进行灌溉渠系规划时,要适应场内土地规划的需要,以便建成机械化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农场土地开发规模必须按照“灌溉农业”特点以水定地,做到水土平衡。农场实行以粮为主,农牧并重,适当发展多种经营活跃城乡经济的方针,据此建议作物种植比例为:
冬小麦 20%,春小麦 15%,玉米、豆类 10%,
油 菜 8%,苜 蓿 32%,谷子 12%,
瓜 菜 3%。
2.8开发规模与经营方针
经调查,本场附近灌区的作物灌溉制度见表设5-2。田间水利用系数=0.92
由于本区地形较陡,故需加大平整土地的力度,灌水方法尽量采用沟灌或者是畦灌,加之当地降雨资源稀少,蒸发能力较大,水资源极为宝贵,故应加大节约用水的力度,减少渗漏。结合已经建成的场外引水工程,应规划引水自流灌溉系统。当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主要以农业为生,经济水平不高,故规划为渠系灌溉系统。
系统建成后,可保证农业的产量,以便建成机械化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增加社会产值,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农场收入。
3设计成果
3.1选定农场保灌及规划面积
3.1.1按月计算万亩净灌溉用水量
根据作物种植比例,可确定万亩耕地中各作物的种植面积。
万亩耕地中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