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车床转盘的工艺编制及车夹具设计
35页 8300字数+论文说明书+3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任务书.doc
普通车床转盘的工艺编制及车夹具设计说明书.doc
普通车床转盘车夹具装配图.dwg
说明书面.doc
车床转盘毛坯图.dwg
车床转盘零件图.dwg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设计是大学四年来最后一次实践教学环节,此次毕业设计为了我们对所学的工艺夹具知识进一步深化,指导老师分配了《车床转盘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的题目,为的是对所学的各课程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通过此次工艺夹具毕业设计,能在下述各方面得到锻炼:
(1)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更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设计夹具的训练,应当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
(3)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能力所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教。
第一章 零件的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普通车床转盘,它位于刀架部件的上刀架 与下刀架之间,它是上刀架的导向件,当需要用小刀架车锥面时,可以通过转盘相对于下刀架的转动来调整锥角。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加工部分可分成四部分:
1、底面P及φ70h6mm外圆面N,空刀面、凹台面及倒角;
2、燕尾面H及导轨面M,空刀面、凹台面及倒角;
3、φ35H7mm孔;
4、φ196mm圆弧面和尺寸132mm两侧面K及其端面Q;
以上各部分之间的位置要求为:
1、φ70h6mm外圆面N与P面有垂直度要求,垂直度公差为 φ0.02mm;
2、燕尾面M与P面有平行度要求,平行度公差为0.04mm;
3、φ35H7mm孔与端面P有垂直度要求,垂直度公差φ0.1mm;
4、燕尾槽两55°斜面平行度为0.02mm;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头二组加工面来说,我们可以先选择其中一组表面进行加工,然后再以加工过的表面为基准,加工其他各组表面,并保证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
§1-3 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
转盘采用HT200铸件,灰口铸铁是指具有片状石墨的铸铁,它在机械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占各类铸铁总产量80%以上。
灰口铸铁的性能有:
(1)机械性能:灰口铸铁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比钢低得多,通常σb仅120~250MPa,而塑性和韧性近于零,属于脆性材料。
(2)工艺性能:灰口铸铁属于脆性材料,不能锻造和冲压。同时,焊接时产生裂纹的倾向大;焊接区常出现白口组织,使焊后难以切削加工,故可焊性较差。但灰口铸铁的铸造性能优良,铸件产生缺陷的倾向小。此外,由于石墨的存在,切削加工时呈崩碎切屑,通常不需切削液,故切削加工性能好。
(3)减振性:敲击铸铁时声音低沉,余音比钢短甚多,这是由于石墨对机械振动起缓冲作用、阻止了振动能量传播的结果。灰口铸铁的减振能力为钢的5~10倍,是制造机床床身、机座的好材料。
(4)耐磨性:灰口铸铁磨擦面上开成了大量显微凹坑,能起储存润滑油作用,使磨擦副内容易保持油膜的连续性。同时,石墨本身也是良好的润滑剂,当其脱落在摩擦面上时,可起润滑作用。因此,灰口铸铁的耐磨性比钢好,适于制造导轨、衬套、活塞环等。
(5)缺口敏感性:由于石墨已使灰口铸铁在基体形成了大量缺口,因此外来缺口对灰口铸铁的疲劳强度影响甚微,故其缺口敏感性低,从而增加了零件工作的可靠性。与之相比,钢件若有上述外来缺口,因应力集中作用,其疲劳强度将显著降低。
灰口铸铁的机械性能除取决于石墨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等因素外,还与金属基体的类别密切相关
参 考 文 献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赵家齐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王绍俊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简明手册》 李益民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切削用量手册》 艾兴 肖诗纲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工艺学》 郑修本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廖念钊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陆剑中 孙家宁主编
《金属工艺学》 邓文英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零件设计手册》 冶金工业出版社
《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毕业设计指导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金属切削机床设计》 黄鹤汀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结 束 语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使我感到自身的基础知识还是很欠缺,制图能力与基本功还需大大提高,但是,通过这次设计,也使我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中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对各位老师的费心指导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能力有限,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从中吸取经验,改正错误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