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文献综述.doc

84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503663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96.3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4-01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10.8
积分
关 键 词:
84 公众 人物 人格权 保护 限制
资源描述:
84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84,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限制
内容简介: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I 页 目目 录录摘摘 要要ABSTRACTABSTRACT引引 言言1一、公众人物一、公众人物及及其人格权的特殊性其人格权的特殊性2 (一)公众人物的界定和分类2 1.公众人物的界定2 2.公众人物的分类3(二)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殊性41.权利冲突的剧烈性42.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5二、限制公众二、限制公众人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6(一)现有理论及评析61.公共利益理论62.公众合理兴趣理论63.事业相关性理论74.利益均衡理论75.权利义务对等理论8(二)结论9三、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及原则三、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及原则10(一)限制的范围101.隐私权102.名誉权103.肖像权114.姓名权11(二)限制的原则111.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112.公共利益原则123.分层次限制原则124.失职恶意原则12结结 论论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致致 谢谢15附附 录录16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II 页 摘要公众人物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众所周知并且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殊性表现在权利冲突的剧烈性和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两个方面。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这是由权利的相互性和法律的局限性决定的。然而,权利之间是平等的,都需要法律的保护。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限制的对象仅限于关涉到公共利益的那部分人格权,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具体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分层次限制原则、公共利益原则及实质恶意原则。关键词:公众人物 人格权 限制 范围 适用原则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III 页 AbstractPublic figures is tha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certainly in the region, as we all know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gures. Personality of public figur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rights of the fierce conflict with public interests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two areas. Restrictions on public figures of the right to legal personality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is is from the mutual rights and legal limitations of the decision. However, between the rights are equal, are in need of legal protection. Personality of public figures to limit the right to the object of public interest concerning a limited to that part of moral rights, including privacy, reputation right and portrait right name. This paper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strictions on public figures by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the inviolability of human dignity, the level of restrictions on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l malice. Key words: Public figures;Human dignity rights;Restrictions;Range;Applicable principles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号Pb0404041082学院法学院班级学生信息姓名马海龙专业法学法学花041 班教师信息姓名樊朝彬职称讲师学历法学硕士任务书 发出时间2007 年 12 月 20 日论文(设计)题目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8 年 3 月 3 日2008 年 5 月 31 日 共需周数12论文(设计)题目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主要内容: 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源自美国。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限制公众人物这一特殊主体的人格权,保障公共利益、扩大新闻自由。然而,对于什么是公众人物,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以及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和操作性原则方面,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界都没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解说。立足本科教学培养目标,侧重考察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应用一定的法学研究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关于公众人物。这部分主要研究如下问题:公众人物的界定、公众人物的分类、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殊性。二、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这部分主要通过对现有观点加以分析评述,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三、限制的权利范围以及原则。此部分的重点在限制的操作性原则上,同时这也是本文的另一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在文章的结语中,应该突出本文的观点,指出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深化主题。主要要求:(1)能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图书资料及网络图书查询工具,认真收集相关文献,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有准确的认识,以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2)对现行人格权制度的透析力求完整深刻;作为一个前沿性的理论研究,应当关注社会热点,本文的写作力求在限制的法理依据和限制的原则上有自己的创新观点。(3)按时完成论文写作任务,论文写作体例规范,符合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南要求。(4)认真总结实习课程中所了解的司法实务现状,可以寻求写作思路上的变通,如在文章写作中可以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制度完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上对我国民法人格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相关立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能够厘清公众人物的概念,并通过对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分析,能够反思现行我国人格权制度中的问题所在,从而寻找出合理的限制范围和原则。同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深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树立理论研究服务实践理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进程1、2008 年 1-2 月,与指导老师交流讨论,研究写作应查找的阅读资料。2、2008 年 2-3 月,查找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开题。3、2008 年 3-4 月,拟定写作提纲,完成初稿,中期检查。4、2008 年 5 月上旬-5 月中旬,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成二稿。5、2008 年 5 月中旬-5 月下旬,与指导老师交流对论文作进一步修改,定稿。主要参考文献:1 王利明.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 , 2005,(02).2 欧阳健. 公众人物名誉权限制的法学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3 杨士林.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J.法学论坛 , 2003,(06).4 王军. 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从“范志毅名誉权”官司说起J.法学杂志 , 2005,(01).5 马贤兴. 公众人物名誉、隐私应予限制J.新闻采编 , 2001,(02).6 宣圣文.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D.安徽大学 , 2005.7 王丽, 盛常红.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J.检察实践 , 2004,(03).8 肖枝海.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02).9 杨波.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2).10 杜俊伟.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弱化和限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11 甄杏潮. 浅议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保障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3).12李雅云著.民商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3朱晓娟,戴志强 编著. 人身权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14王利民,杨立新,姚辉著. 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15程合红著. 商事人格权论人格权的经济利益内涵及其实现与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6 汪伟. 论企业法人作为公众人物J. 今传媒 , 2005,(04).17 于淼. 公众人物原则研究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8).18 许天瑶.公众人物及其权利限制J.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 编辑部邮箱 2004,(06).19 潘多拉. 公众人物的“嫁人悖论”J.法律与生活 , 2003,(01).注: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论文(设计设计)名称名称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论文(设计)论文(设计) 来源来源教教师师选选题题论文(设计)论文(设计)类型类型 A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樊朝彬樊朝彬学生姓名学生姓名马海龙马海龙学号学号Pb0404041082班级班级法学花法学花 041 班班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殊性、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如何限制、限制的范围及原则。意义:1.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为日益增多的“名人官司”的解决提供参考建议。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源自美国 1964 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限制公众人物这一特殊主体的人格权,保障公共利益、扩大新闻自由。目前,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尚未被广泛接受且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涉及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 的案件时,世界各国的做法都趋向一致,即普遍以“保护公共利益理论” 、 “保障公众合理兴趣理论” 、 “相关性理论” 、 “保障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 、 “保障公民知情权”等为依据。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国家通过新闻立法间接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而又的国家则通过专门的公开信息法直接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我国关于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及保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立法中尚未确立“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涉及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案件大多依据民法通则关于名誉权的规定以公众人物获胜和社会激烈的争执而不了了之。2002 年范志毅案首次在司法判例中确立“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总体上,国内外有关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研究多集中在隐私权及名誉权两方面。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争议较大。发展趋势; 1.跨学科研究。此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如新闻界和法学界对此问题都高度关注;二是,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科目间的交叉,如民法学、宪法学都牵连此问题。2.出现系统化、细化研究倾向。三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关键问题是;限制公众人物部分具体人格权的法理分析以及进行限制的方法设计。 思路:本文拟从界定公众人物并分析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殊性入手,进而探讨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在此基础上指出限制公众人物的那些人格并提出一定的限制原则。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掌握民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占有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请教导师掌握相关理论,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收集文献资料。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1、2008 年 1-2 月,与指导老师交流讨论,研究写作应查找的阅读资料。2、2008 年 2-3 月,查找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开题。3、2008 年 3-4 月,拟定写作提纲,完成初稿,中期检查。4、2008 年 5 月上旬-5 月中旬,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成二稿。5、2008 年 5 月中旬-5 月下旬,与指导老师交流对论文作进一步修改,定稿。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 王利明.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 , 2005,(02).2 欧阳健. 公众人物名誉权限制的法学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3 杨士林.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J.法学论坛 , 2003,(06).4 王军. 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从“范志毅名誉权”官司说起J.法学杂志 , 2005,(01).5 马贤兴. 公众人物名誉、隐私应予限制J.新闻采编 , 2001,(02).6 宣圣文.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D.安徽大学 , 2005.7 王丽, 盛常红.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J.检察实践 , 2004,(03).8 肖枝海.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02).9 杨波.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2).10 杜俊伟.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弱化和限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11 甄杏潮. 浅议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保障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3).12李雅云著.民商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3朱晓娟,戴志强 编著. 人身权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14王利民,杨立新,姚辉著. 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15程合红著. 商事人格权论人格权的经济利益内涵及其实现与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6 汪伟. 论企业法人作为公众人物J. 今传媒 , 2005,(04).17 于淼. 公众人物原则研究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8).18 许天瑶.公众人物及其权利限制J.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 编辑部邮箱 2004,(06).19 潘多拉. 公众人物的“嫁人悖论”J.法律与生活 , 2003,(01). 指导师意见和建议:指导师意见和建议: 该题目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意开题。建议在准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的前提下,论证对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限制的法理,并尽量提出具体的限制方法,以指导实践。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1 页 “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为撰写毕业论文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且对该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查阅了相关文献。本论文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公众人物;二是,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三是,如何限制的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现综述如下:一、一、关于公众人物关于公众人物( (一一) )公众人物公众人物 的界定的界定公众人物概念起源于美国 1964 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的“公共官员” 。在 1967 年的“足球教练诉退伍军人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并确立“公众人物”概念,首席大法官沃论认为:“公众人物是指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同类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 ”此后,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备受关注。我国由于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公众人物认识。王利明认为,公众人物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大致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公益组织领导人,明星,知名学者、科学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1马贤兴认为,公众人物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民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人物。2杨士林则认为,公众人物是指除了公共官员之外,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其言行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知名人士。3杜俊伟则指出,学者在对公众人物界定的时候往往通过三方面来判断:一是社会地位:一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阶层和支配地位;二是成就和表现:在各自领域表现卓越,成就不凡;三是声望和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具有较大的能量。4洪波则认为,公众人物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可认定:一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自愿进入公众视野。5从整体上看,学者的不同认识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学者认为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二是少数学者认为公众人物不包括政府官员,仅指社会知名人士。少数学者的理由是: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不仅在产生方式、身份地位和社会的影响力上存在着不同,而且其人格权受制约的机制不同。政府官员是通过选举或合法任命而产生,并依法享有公共权力;而公众人物则是在公共舆论中形成并反过来影响公共事务的人士。政府官员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受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制约机制实质上是权利对权力的制约;而公众人物人格权受公众知情权的制约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利的制约。本人赞成多数学者的观点。第一、公众人物概念起源于“公共官员” ;第二、虽然政府官员与其他公众人物在产生方式、受政治程序影响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基于政府官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资源,与其他公众人物相比,更容易影响1. 王利明.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 , 2005,(02)2 马贤兴. 公众人物名誉、隐私应予限制J.新闻采编 , 2001,(02).3 杨士林.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J.法学论坛 , 2003,(06).4 杜俊伟.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弱化和限制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5 洪波, 李轶. 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以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为中心J. 当代法学 , 2006,(04)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 公众和公共利益,着眼于“第三权力”的媒体舆论监督之考虑,实有运用公众人物概念工具进行限制之必要。( (二二) )公众人物分类公众人物分类与公众人物的界定相对应,国外对公众人物的分类各具特色。美国学者根据案例,将公众人分为:一是全面性公众人物(完全目的的公众人物)和局部性公众人物(有限目的的公众人物) ;二是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 的公众人物。这种区分是与美国注重保护表达自由的法治传统相关联的。对于全面性以及自愿性公众人物,其人格权受到限制的程度要比局部性以及非自愿的公众人物要大得多。德国学者则有“当代历史人物”的概念来表达公众人物这一概念,相应地区分为绝对当代历史人物和相对当代历史人物。1相对于国外,我国学者的观点比较单一。有学者认为,公众人物分为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任务。2有学者以二分法的观点,认为社会公众人物还应分为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3有的学者则认为公众人物无须类型化,因为:类型化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给予不同的限制,但是公众人物人格利益的限制范围取决于个人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关联程度;每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关联程度不尽相同,即使所谓同一类型的公众人物也是如此,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范围只能进行个案判断。4本人赞同“”二分法”的观点。对于认为“公众人物无须类型化”的观点,我认为不妥。理由:虽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但是我们可以将叶子或根据颜色分为“绿色的叶子” 、 “红色的叶子” 、,或根据树的种类分为“梧桐的叶子” 、 “枫树的叶子”,这样就便于我们对“叶子”的研究、管理,而不至于面对漫天的树叶显的无所适从。同理,对于公众人物的类型化有助于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对于公众人物的类型化有助于限制法官过份的自由裁量权。此外,有学者通过对公众人物的界定及分类指出公众人物的特征在于:公众人物是一个特有的概念,其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具有独特的公共性。5另外,汪伟基于企业法人也是民法中的民事权利主体之考虑,提出法人也可以作为公众人物。6这一观点较有挑战性,有待学界讨论。二、二、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目前,学界对此问题从整体上给予论证的较少,大多散见于公众人物具体人格权限制的论证中。王利明认为,限制的理由在于:一是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公众兴趣的需要;二是协调舆论监督权和人格权保护的需要;三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7许天瑶则认为,限制的理由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8在限制名誉权方面:欧阳健认为限制的理由是基于人类社会自然属1 张永明. 多元文化下的媒体 OL. 万千法律新闻网.2 5 7王利明.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 , 2005,(02)3 宣圣文.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D.安徽大学 , 2005.4 洪波, 李轶. 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以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为中心J. 当代法学 , 2006,(04)6 汪伟. 论企业法人作为公众人物J. 今传媒 , 2005,(04).8 许天瑶; 公众人物及其权利限制J.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 编辑部邮箱 2004,06 .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 性个人保护的本能与社会本能之间的冲突 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宪法价值的判断而对两种不同法律价值、利益的矛盾冲突平衡的必然选择,是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要求,是维护民众知情权和现代社会表达自由的必然结果。1杨士林则认为限制的理由是基于维护言论自由与名誉权所反映的利益与价值冲突的一种动态平衡。2肖枝梅认为限制公众人物营私权是出于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知情权的目的。3各位学者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总体上,上述观点可归结为以下:(一)公共利益说公共利益说。该说认为该公众人物的事业往往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政治公众人物,对公共事务负有特别的责任,其财产状况、言行品德等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往往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要基于公共利益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该学说的问题在于,即使是普通民众,当其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其相关的人格利益同样要受到限制。因此,公共利益说虽然合理但不够充分。(二)公众合理兴趣说公众合理兴趣说。又称为“正当的公共关切”或“新闻价值” ,是指公众基于合理的愿望,有权要求知悉的情形。但是,何为“正当” ,何为“合理”?该学说尚未论证。实际上,这也是难以把握的,仅仅是因为他的主观色彩极其浓厚。在实践中很难操作。(三)利益均衡说利益均衡说。该说认为,由于公众人物已经从社会大众那里获得了较常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牺牲他们部分人格利益正是用来交换这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该说貌似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实质上是一种消极,打击先进的学说。因为,即使公众人物已经从社会大众那里获得了较常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那么,我们就能说这是限制他们一些权利的理由吗?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再说,并不是所有的公众人物都获得了这种利益,相反,有的公众人物却因这一身份而遭受物质损害和精神伤害。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的相关人格权应当超越法律的约束而不受限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四)相关性说相关性说。该说认为,凡是与公众人物事业相关的个人私事,社会大众就有权了解,媒体也有权公开报道,公众人物不得以个人隐私为由主张侵权。该说颇有说服力,因为, “公众人物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事业相关的个人情况” 。本人认为,上述观点有的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只是一种表象的,而没有说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限制的根本原因是权利的相互性,即权利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模糊的、交叉重叠的。在面对两种权利1 欧阳健. 公众人物名誉权限制的法学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1).2 杨士林.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J.法学论坛 , 2003,(06).3 肖枝海.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S2).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4 页 冲突时,我们不能因为甲侵犯了乙,就制止甲;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避免乙受到侵犯会使甲受到损害,此时,我们不得不作出的是允许甲侵犯乙,还是允许乙侵犯甲?这种决定对甲或乙和未来的行为者将造成多大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或选择保护公共的知情权,或选择保护公众的言论自由权,或在某种情势下选择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名誉等。另外,本文认为:上述学说有一个核心所在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的根本依据在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其一,公众的合理兴趣之所以要保护就在与它表达的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另一种表达;其二,利益均衡说,相关性说具有方法论之意义,可以理解为是公共利益说的方法论,他指导了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公众人物的个体人格利益的均衡。其三,事业相关性说很好地证明了人的社会性因素,指出了事业的公共性质所产生的利益限制。 三、三、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方法、原则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方法、原则( (一一) )范围范围杨立新认为,涉及公众人物的权利限制时,其实质就是隐私权、肖像权。1王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84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5036632.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