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6505089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55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4-01
上传人:qq77****057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李**(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10.8
积分
- 关 键 词:
-
162
工会
民法
地位
- 资源描述:
-
162论工会的民法地位,162,工会,民法,地位
- 内容简介:
-
论工会的民法地位论工会的民法地位目录目录摘要.1Abstract.2前言.2一、中国工会的产生与历史发展.3(一)中国工会的产生.3(二)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4二、工会的民法地位.5(一)工会组织法人资格的确认与取得.5(二)工会法人与其他社团法人和企事业单位法人的区别.7(三)工会组织作为法人所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8三、中国工会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10(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会的道路.10(二)中国工会的未来发展.11结束语.14致谢.14参考文献.15摘要摘要修改后的工会法第十四条规定1:“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 “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工会法人资格的确定,使工会可以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但工会作为社团法人,与其他社团法人和企业、事业单位法人是有区别的。工会是典型的社会法人,即工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工会是职工群众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群众团体,是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团结动员职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社会政治团体2。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工会的产生与历史发展1,接着对工会的民法地位进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J,司法业务文选,2001 年 1 期2. 钟亚平,强化工会法律工作 推进工会法制建设J,中国工运,2000 年 11 期 了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工会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关键字:中国工会;历史;民法地位;前途AbstractAfter revision Trade union law 14th stipulation: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the place general labor union, the industrial trade union have the social group legal personality.” “The basic-level labor union organizes to meet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stipulation legal person requirement, obtains the social group legal personality legally.” The trade union legal personality determination, enables the trade union to be possible to enjoy the civil right independently, to undertake the civil obligation. But the trade union took the juridical associations, with other juridical associations and the enterprise, the institution legal people have the difference. The trade union is the typical social legal people, namely the trade union is not take seeks to make a profit as the goal business entity. The trade union is the staff populace working class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which organizes in the benefit consistent foundation, is represents with the maintenance general staff populace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unity mobilizes the staff to contribute the strength for the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enterprise the social politics association.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hinese Trade Unions production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ve then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rade unions civil law status, finally has discussed Chinese Trade Unions futur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nas trade union; history; civil law status; future前言前言中国对工会之立法并不独具特色。新中国建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缺乏激烈的矛盾对抗,虽有立法者对劳动关系的高度重视,但立法中仍显示出对工会地位和作用的保障不足。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中已存在和潜在的劳资冲突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劳动者同样需要一个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来与雇主对抗。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和立法的不足,工会缺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客观条件,中国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工会不能自由组建、缺乏独立的主体资格、在集体谈判和劳资争议诉讼中不能有效地参与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工会要么为政府所控制,要么完全依附于雇主一方。工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劳动者但仍旧孤立无援,而且还会面对更多阻碍。劳动者对工会产生了信任危机,工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更加得不到体现。工会法人资格在法律中得到确认,保证了工会在各种法律关系中都享有与其他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不仅保证了工会在国家政治关系中与其他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工会在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中与其他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这对于工会在国家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中国工会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一、中国工会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一)中国工会的产生(一)中国工会的产生 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直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的 19 世纪中叶,才出现现代工业,并伴随诞生了第一代无产阶级。现代工会出现以前,曾经有过旧式的工商团体,称为行会,包括公所、会馆、公行等组织形式。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和商业从业人员影响最大。雇主和受雇人参加同一行会,有势力的雇主自然成为行会的掌权者。行会与现代工会无共同之点。 工会是工人运动的产物。工人运动的概念,从广义说,包括工人阶级的政党运动、工会运动以及相关的工人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从狭义说,即指工会运动。中国的新式工会是仿效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起来的。1851 年成立的广州打包工人联合会,是最早的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曾经举行反对英、法等国侵略中国的罢工斗争。随即遭到镇压,被清朝地方当局勒令解散。此后,中国工会运动沉寂了 40 多年。但是工人自发掀起的反对外国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剥削的斗争,在鸦片战争以后,即一直不断发生。主要的有香港工人的前后两次罢工(1844 年、1858 年),港澳工人大罢工(1858 年),上海反掠卖华工斗争(1859 年),自贡盐工斗争(1860 年),东北朝阳矿工起义(1861 年),上海小车工人抗捐斗争(1877 年),开平煤矿罢工(1882 年),汉阳铁厂罢工(1889 年),江南制造局工人罢工(1890 年)等等。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工业逐步有所发展。甲午战争结束订立马关条约以后,以日本商人为首的外国商人大量涌入中国创办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了发展。产业工人在甲午战争前夕约计为 10 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60 万人,1919 年增至 200 余万人,另有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店员 1000 余万人。3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工会组织有广东机器研究公会(1909 年)、中华全国铁道工会(1912 年)、上海缫丝女工同人会(1912 年)、制造工人同盟会(1912 年)、唐山公益社(1913 年)、(沪宁、沪杭)两路同人会(1913 年)、中国沿海船员会(1916 年)、中东铁工会(1917 年)等。(二)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1清朝民国时期工会运动的发展情况清朝政府和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待工会运动采取了极端仇视和严加禁止的态度。清政府为达到船坚炮利的目的,曾创办一些军工企业,但对进步社会理论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抵制态度,它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工会运动的态度尤为严厉,束缚和阻碍工会运动的发展。220 世纪 20、30 年代工会运动的发展情况 中国工会运动在复杂困难的政治社会条件下发展和壮大起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工会运动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他领导的广东政府于 1921年 1 月明令废除治安警察条例和一切禁止、限制劳工团结的法规。1922 年2 月 24 日,广州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工会条例 ,规定 16 岁以上的劳动者可组织工会,工会为法人。这是中国现代工会立法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努力领导工人运动1。1921 年 8 月 11 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公开领导工会运动的领导机关。1922 年 5 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发表了宣言,提出了争取 8 小时工作制、罢工援助、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目标口号,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团结统一,推动了全国罢工高潮的发展。 从上可知,中国的工会运动始终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到蓬勃发展的。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外,依据民国广州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工会法的规定,各地各行各业成立了许多工会,有些是产业工会,有些是职业工会。3革命根据地的工会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经济不发达,现代工业企业很少,手工业工人和商业店员比重大。但工会立法受到重视,工会运动活跃,工会在组织职工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政权建设和夺取革命胜利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48年 8 月,在哈尔滨举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 ,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会运动确定了方针和任务。这次大会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4新中国工会立法和工会运动的变迁和发展新中国的工会运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变迁发展历程。大体情况是,工会运动在建国前后 3 年多时间里得到蓬勃发展;随即在极“左”思想压制下受到极大挫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工会活动几乎陷于停顿;70 年代后期起重新获得发展。1950 年、1992 年、2001 年三次工会立法12,反映了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及其对工会运动的客观需要。工会法在保障工会运动和工会法律地位以至在特殊困难历史条件下维系工会生存等方面,所起作用是很大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会立法和工会运动与时俱进的变迁发展,充分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客观需要。1.党与工会的历史关系,曹延平,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 年 8 月第 4 期二、工会的民法地位二、工会的民法地位(一)工会组织法人资格的确认与取得(一)工会组织法人资格的确认与取得1 法人是由法律赋予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故法人的成立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因此依法成立是取得法人资格的首要条件,这包括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3序,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成立,才能取得法人资格。从我国实践看,法律对取得法人资格是否需要登记注册有两种规定,一种是根据法律的规定需要依法登记,即获得法人资格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另一种是根据法律规定不需要登记,但也必须依法取得有关机关的批准,确认其宗旨和目的符合法律的规定后,才能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人资格的取得需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得以确认。我国工会法人资格的取得属后一种情况。首先,由于工会的特殊性质,我国工会是经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特别规定为免予登记的八大组织之一,自成立之日就取得合法地位,而不需要经过登记注册手续。其次,不需要登记,并不意味着工会能够自然取得法人资格,实际上特别规定工会作为免予登记的组织是有原因的。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上级工会批准基层工会组织有严格的法定条件,即有明确的组织名称,有会员 25 人以上,有依照章程推选的工会委员会,有经费保障。而这些条件均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资格取得的条件。 再次,我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的是,后者工会体制呈多元化,因此政府予以审批登记显得尤为必要。而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工会体制,即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工会组织的成立必须经上一级工会的批准。工会体制的不同导致审批程序的差异。因此,借鉴国外做法的同时还应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后,虽然我国工会有如上的原因无须经过登记,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对工会的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职能和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3 1 关于基层工会法人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杨开信这就要求不仅承认其合法,同时还要赋予其法人资格。但要获得法人资格,能够对外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下,获得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工会需具备的法人条件,应当在工会法中予以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2确认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3考虑到我国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庞大且覆盖地域和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凡经上一级工会批准建立、恪守工会章程、并且所隶属的上一级工会已经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基层工会组织,经上一级工会确认后,应具有社团法人资格。这就要求各类基层企事业工会,在组织上必须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 4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工会,若想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应申请其隶属的上级工会予以确认。(二)工会法人与其他社团法人和企事业单位法人的区别(二)工会法人与其他社团法人和企事业单位法人的区别 企业法人与企业中的工会法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工会法人是随着企业的创办,而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而组建的,随着企业的终结而解散,两者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企业法人和企业中的工会法人在人员构成、场地住所等方面往往有一致性,但是企业法人和企业中的工会法人终究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法人,不能视为一题。首先,从法理分类上看,企业工会法人属于社团法人,而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则属于企业法人。其次,两者的宗旨和目的不同。工会是职工资源结合的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其宗旨和目的主要是在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工会法人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企业法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法人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进行自主生产经营的各类经济组织者。因此,二者的目的、任务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两者设立的方式和依据的法规不同。企业工会是职工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所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而自愿组织的群众组织。企业是政府、投资企业、个人以及外国投资者依据工商、税务、金融等法规而设立的经济实体,其法人主体资格是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登记而取得的。 第四,两者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同。一般而言,企业工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为实现工会组织只能的服务上。因为工会要实现其各项职能,就要与有关单位签订参观游览、兴办学校、租借体育馆等各种合同协议,这就需要购买文体用品,需要进行核算,所以这些都是涉及财产责任的民事活动。因此,工会都应该具备这些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企业法人根据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范围,可以享受有比企业工会组织更广泛的民事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五,各自的法定代表人不同。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经理或董事长,而企业的工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则是工会主席。 第六,财产来源不同。根据工会法规定,工会财产分为:工会的财产、工会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企业工会经费来源于:会费;企业按月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工会兴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交的收入;其他收入,如接受捐赠等。而企业的财产来源于投资者的投资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积累。 另外,两者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上也各自独立,各成体系。(三)工会组织作为法人所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三)工会组织作为法人所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 工会的职责,就是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一致的、平衡的,这个道理在各个部门法里是相通的。工会法所规定的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在表现形式上有其特殊之处,工会的权利常常同时就是工会的义务。例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工会的基本义务,二者合二为一,即称之为工会的基本职责14。 工会实现“维权”基本职责的方式有二:一是从源头上维护,即通过参与法律、法规起草和政策、计划制定等行为,使职工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应有的保障;二是具体的维护,即对个别职工或相同情况职工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的援助活动。一般说,全国总工会和地方各级总工会较多从事第一种方式的维护,有时也对个别基层工会或个别特殊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提供具体的援助;基层工会较多从事第二种方式的维护,而参加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参与企业管理等工作,也可说是在本企业范围内从源头上的维权方式。依据修改后工会法11.刘菊玲,发挥工会职能,维护职工利益,陕西煤炭,2007 年 4 期的规定,工会的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10 种: 1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国家机关起草法律、法规、规章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者制定政策措施时,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均应听取同级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总工会可以为所属工会和职工提供法律服务。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向同级工会通报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听取意见。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3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到2001 年 6 月底,全国已建立这种制度的企业有 40 多万家,覆盖职工 7600 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私营、乡镇企业为 31.88 万户,职工 674 万人。 12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改制为公司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应有职工代表。企业、事业单位研究经营管理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应听取工会意见。 4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到 2001 年 6 月底,城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已达 95%以上。 13 5企业、事业单位如有克扣职工工资、不提供劳动安全条件、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等违犯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工会有权要求改正,必要时可请求政府处理。工会有权参加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等的调查处理。 6工会参加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派代表参加同级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职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工会应当给以支持和帮助。 7企业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所在单位或有关方面协商,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予解决;工会协助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8对于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按照每月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工会拨缴经费者,工会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以至申请强制执行。 9工会对违反工会法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提请政府或有关部门予以处理,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10工会应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劳动纪律;协助所在单位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险工作;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三、中国工会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三、中国工会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会的道路(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会的道路 坚持走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工会发展壮大的历史根源,是吸引、凝聚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是工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和集中体现,也为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确定了重点、提出了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1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适应职工队伍发展壮大、内部结构深刻变化和工作对象更加广泛的新情况,创新组织形式,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最广泛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完善工会组织体制,调动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充分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发扬民主,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会章程的要求推进工作,把工会真正建设成为“职工之家” ,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出不懈努力。2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站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前列,支持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进一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从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高度,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重视、各方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履行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职责,做到依法维权、社会化维权,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加大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参与力度,积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推动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参与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促进解决职工最关注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问题,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发展职工劳动福利事业,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4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进一步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监事等制度的作用,推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把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融入现代企业制度之中,充分保障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的民主权利,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通过工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切实发挥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5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推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先进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6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我国职工权益的积极力量发挥工会民间外交的优势,坚持独立自主、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方针,不断增进与世界各国工会和工人的友谊、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开创工会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二)中国工会的未来发展(二)中国工会的未来发展 工会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中国工会作为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壮大的产物,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非本质性的东西随着历史方位的变迁而逐步消失,但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经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工会工作的不断发展。 1必须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中国工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是由党和工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按着先进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中应起领导核心作用。工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这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工会和工人运动的光荣传统。中国工会和工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这既是中国工会产生的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在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和明确指示,领导工人运动和工会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工会要担负起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毫不动摇地接受党对工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中国工人阶级最广泛的联合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肩负起中国工会的伟大历史使命。进入新的世纪新阶段,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站稳立场,才能在繁重艰巨的任务面前找准方位、发挥优势,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国际工会运动的历史来看,就工会与党的关系而言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否认工人阶级政党对工会的领导作用,试图使工会摆脱党的领导;另一种是抹杀工会的独立自主性,把工会当作党组织的一个下属工作机构。这都给工会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既是工会发挥职能、保护工人群众利益的必需,也能有效地推动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工会与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工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党委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会的独立自主性,首先是由工会的性质决定。它是一个群众组织,不是党的组成部分和下属机构。党对工会的领导不是自己组织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党组织没有必要对工会的日常工作进行直接的干预。其次,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是工会发挥组织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实践证明,工会如不能依据职工群众的意愿来开展工作,真正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失去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其结果仍然会脱离党的领导。因此,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也是党对工会领导的内在要求。3必须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工会法明确指明:“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强调了工会的群众性、职工性,更加明确地指出:工会代表着“职工”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人权益是工会产生的根源,是工会成立的出发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为了改善党的领导,还是满足工人群众的权益要求,工会更应该把维权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予以履行。(1)建立健全维权长效机制要始终保持前瞻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准确表达职工意愿和呼声。做到参与前置、关口前移,着力建立完善具有超前性的高层参与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三方协商制度和联络沟通制度等;要充分体现制衡性。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维权工作,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谐发展,这是在建立维权长效机制中要始终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大力增强互动性。坚持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互联、互促、互动,使维权长效机制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建立以联席会议、联署发文、联手督察为主要内容的共同推行劳动合同签订、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机制。以联建、联助、联训为重点,共同促进再就业工作机制。以上下结合、内外结合、整合资源为有效途径和举措,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以及实行开门评议、双向互动的维权工作评价机制。(2).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维权能力要切实提高工会干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切实提高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和服务职工的能力,切实提高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能力,切实提高工会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的能力。(3)保持工人阶级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高效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是事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要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不断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和渠道,吸引各类从业人员参加工会的活动,以增强工人阶级的整体力量。(4)推进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 要加大理论创新力度,注重研究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工会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以大力开展“思想创新、工作创先、作风创优”竞赛活动为载体,创新城市工会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加大实践探索力度,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结束语结束语工会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认真贯彻工会法,切实保障工会的法律地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促进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事业和人权保障事业的发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