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 徐兆敏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体诗。该诗结构分明,形式自由,语言朴素,感情浓郁。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的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打破了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出了鲜明的画面。现实的触动、内心的渴望,使诗句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寓情于描写之中,既写了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熟读本诗,把握诗的主要内容2、 了解歌行体诗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进行朗读的训练,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2、领会全诗主旨,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境界。三、情感目标:1、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珍惜今天。2、从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仁爱情怀出发,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和问题研讨一、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本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把握全诗的主旨。二、教学难点:对“盗贼”的理解。三、问题研讨:怎样看待诗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想法?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本诗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一已经学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诗人杜甫的其人其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受经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思想的古诗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精心安排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对本诗反复朗读、解读、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歌行体诗的特点,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从而使学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本诗的历史背景开始导入,营造学习气氛,创设特定情境。开篇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更好地理解此诗,首先我们来再现一下本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播放多媒体课件中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内容)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当时田园荒芜,生灵涂炭。这期间,杜甫四处漂泊,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末,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然而761年秋,一场大风卷走了茅草,诗人在风雨中渡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自我感知,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体会诗的思想感情。(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杜甫草堂的画面,配以凄凉的乐曲)3、提出问题,初步探究。(1)全诗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抒情。如:第四段“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中的例句用红线标出)(2)谁能用诗中的词语简单地概括一下每一小节的内容呢? (找部分同学概括,并请大家讨论合理性,教师适当引导后加以明确。)明确:秋风卷茅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广厦庇寒(3)根据你的理解,从第1节到第4节,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予以明确。)明确:痛惜无奈凄苦忧国忧民三、深入探究,感悟主旨这部分主要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再通过教师的点拔归纳,引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深刻体会诗歌特点,从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探究第一节:设计问题(1):第一节中,诗人用一系列动词“号”、“卷、”“飞”、“渡”、“洒”、“挂”、“飘”,动态地组成了一幅幅图画。为什么这些茅草能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呢?通过讨论明确:诗人多年飘泊,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和他作对,怒号而来,卷去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焦急万分呢?“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无法收回来,这一幕一幕都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地抒情达意,却通过这种动态的、富有浓烈感情色彩的客观描写说明了自己的当时的穷困处境和焦急心情。(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衣衫单薄的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看着狂风把他茅屋上的草一层层地卷走,吹过江,洒在江郊,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掉到池塘里。老人脸上露出焦灼和怨愤之情)。请学生观看后指出还可以再画面上补充一些什么?通过讨论调动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2、探究第二节:设计问题(1):在第二节中诗人写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诗人当时只有49岁,为什么“老无力”了呢?“老”字有没有别的含义?通过讨论明确: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情。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设计问题(2):为什么诗人把群童说成了“盗贼”?通过讨论明确:作为一个心忧天下,始终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在社稷百姓身上,充满悲悯情怀的伟大诗人,把小孩子称为“盗贼”绝对不是本意,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穷困潦倒的处境下,愤懑的心情而已。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是动荡的社会造成了百姓的贫困和灾难。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茅草。这一切,都是为结尾做的铺垫。设计问题(3):在“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自”说明了什么?诗人叹息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明确: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能自己叹息,一个“自”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下笔沉痛。而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群童又顶着狂风抱茅时,他叹息的内容,也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还有那些同样处境的无数百姓,以及给人们带来无数痛苦的社会状况。(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孩童把茅草抱走跑进了竹林,老人倚在拐杖上,摇头叹息)。3、探究第三节:设计问题(1):在第三节中,哪一句最能进一步说明诗人的穷困?通过讨论明确:“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被子破旧,又冷又硬,不能御寒, 被里还破了,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凄惨的处境。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设计问题(2):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少睡眠”和“何由彻”矛盾吗?通过讨论明确:“少睡眠”是因为频繁战乱,饱受痛苦,忧国忧民,以致夜不能眠。“何由彻”是因为眼前的处境“长夜沾湿”。一纵一收,从安史之乱的痛苦经历,回到现实。(多媒体课件展示:浓密的乌云,昏黑的夜晚,飘泼的大雨,漏雨的茅屋,破旧的被子)设计问题(3):这重重的不幸,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自然地引出第四节中诗人的表现。水到渠成。4、探究第四节:设计问题(1):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中的“安得”?通过讨论明确:这是诗人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是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设计问题(2):你怎样看待诗人在窘困的环境下,产生出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想法?通过讨论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列举诗人其他描写战乱和百姓痛苦的诗作,如:石壕吏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从而明确得出:诗人推己及人,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体会。诗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使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这句诗使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设计问题(3):第四节以七言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对于诗人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句式长短不齐,韵律回转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诗人坎坷的生活和悲凉的心情,能够迸发出激越愤懑的力量。设计问题(4):通过分析探究全诗,请回答诗人仅仅是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吗?通过讨论明确: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 “茅屋为秋风所破” 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所有“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不仅在为自己的境遇而“歌”,更是在为人民的“疾苦”而歌。进一步解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主旨。设计问题(5):如今杜甫草堂依旧在,现在的浣花溪畔已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起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诗人的理想得以如实了。假如你通过时空隧道见到了杜甫,你最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四、再次阅读本诗(多媒体课件展示郭沫若和朱德对杜甫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对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杜甫的诗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文艺的范围,诗中爱国爱民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后世,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全诗。五、课堂小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本诗以七言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层次清晰,语言朴素,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全诗共4节:每一节写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节写长夜沾湿的凄苦。第四节写期盼广厦的美好愿望。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己的痛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国忧民之情,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韵律的跌宕,情绪的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课外研究性学习本诗形式自由,曲折跌宕,挥洒自如,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试研究歌行体诗与七言诗的区别。研究方法:从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不同。2、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绘画、朗诵、表演、舞蹈、写作等)再现本诗。教学反思1、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境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局限。本课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呈现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为学生营造诗的氛围,然后再从字词小节全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初步探究部分,注重巧妙设问,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拔;在深入探究部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理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课外探究部分,采用了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再现本诗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化了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和体会本诗。2、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这部分的理解略有偏颇,认为是诗人在讽刺世态的炎凉。教师通过引用诗人又呈吴郎中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予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战乱使得人民贫困不堪,才会使得这些孩子顶着狂风来抱这些不值钱的茅草。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