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语文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 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一 语文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 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一 语文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 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一 语文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 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一 语文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 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一高一 语文语文 第一册第一册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 节选 节选 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五单元 勾践灭吴 节选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 国语 的文学常识 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 发愤图强的精神 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 多义词 古今异义词 活用的词 三 学法指导 了解 越王勾践灭吴 的背景 熟悉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思路 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归纳古汉语知识 最后 分析课文 把握人物形象 汲取经验教训 四 相关知识 国语 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 这 部最早的国别史 共二十一卷 分 周语 鲁语 齐语 晋语 郑语 楚语 吴语 越语 八个部分 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 538 年的各国 内政 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 左传 所以 国语 又有 春秋外传 之称 它的文学成 就虽不及 左传 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 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 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 长江下游 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 越在浙 江北部 两国土地相连 世代结怨 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 497 年 允 常死 勾践即位 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 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 留下遗 命 必报此仇 其子夫差练兵 3 年 在公元前 494 年大败越兵 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 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 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 一面采取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的策 略 富国强兵 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 忍辱负重 报仇雪恨 夫差倨傲纵敌 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 重点 难点 思考题 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 用的什么方法 2 对越国的求和 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 越国伐吴时 国人为什么皆劝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 勾践灭吴 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 七 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通假字 句 帅 取 免 政 歠 摩厉 有 亿有三千 已 不可失也已 ngzh 其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 重要实词 知 资 成 达成协议 讲和 吊 宦 蕃 旅 劝 更 游 3 虚词 乃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乃号令于三军曰 连词 于是 2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 然后乃求谋臣 副词 才 于 1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介词 比 2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介词 在 3 乃号令于三军曰 介词 对 4 东至于鄞 动词 到 4 词类活用 使动 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 使动用法 使 蒙受耻辱 2 服之而已 服 使 屈服 3 洁其居 美其服 饱其食 洁 使 洁净 美 使 美丽 使 吃饱 名状 1 必庙礼之 庙 名词作状语 在庙堂上 名动 1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 名词动用 穿 5 古今异义 爪牙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 勇猛的武士 猛兽的武器 用它比喻古义 爪和牙是猛禽 于是 事紧接着前一事 今义 一个连词 后一 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古义 从此 从这里 丈夫 今义 女子的配偶 古义 泛指成年男子 中原 今义 黄河中下游地区 古义 原野中部 6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1 何后之有 有何后 状语后置句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于会稽让栖 2 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 将不可改 固定结构 1 无乃 乎 译为 只怕 吧 例句 无乃后乎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 难点诠解 1 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课文的精灵 课文人物形象生动 其性格突出体现于言行中 主人公勾践忍辱 负重 克勤克俭 率先垂范 讲仁义 爱百姓 安抚内外 广纳贤士 收拢人心 精于心 计地诱敌堕落 善于把握时机 在上下一致 群情激昂的情况下 一举歼敌 文种是位勇 敢而善于谋划 精于国内治理的谋臣 课文第一节言语透示其才智 吴王夫差 是骄傲轻 敌刚愎自用 是非不分 苛且偷安的昏君性格 伍员只一段话 但表现了他忠贤爱国 有 胆有识的品格 2 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 正侧面结合 正面写勾践言行 侧面写吴王 文种 伍员反衬勾践性格 2 详略有致 详写 勾践的言行 从而信服地说明勾践发愤图强的努力之真 略写 灭吴过程 详写勾践励精图治 富民强国的过程 略写灭吴过程 以突现人物品质和课文主题 3 勾践何以灭吴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 知人善任 求贤若渴 广求存越之策 文种竭力尽忠 对国内 达士 对 四方之士来者 莫不恩遇有加 寻访贤良 为雪耻做好人才准备 2 韬光养晦 能屈能伸 勇于自责 敢于改过 忍辱负重 卑事夫差 3 刻苦自励 发愤图强 与民休养生息 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于已严于律已 事必躬亲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根本原因 对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使民休养生息 因此赢得了民心 进而赢得了战 争得以复国 九 全文结构 1 文种空计向吴求和 1 越国君臣谋救国之策 2 吴国内部意见不一 2 勾践刻苦自力奋发图强准备复仇 1 对内抚恤百姓 对外卑事夫差 2 对内一系列措施 3 越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1 百姓主动请战 2 勾践申明刑赏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A 类 1 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会 hu 稽 太宰嚭 p 豚豕 t n sh 疫疹 nzh 用心 爱心 专心 B 蓑笠 su l 句 无 暴 p 露 寡人请更 ug ngg C 贾 g 人 公与之饩 q 栖 q 息 赦 sh 越国 D 仇 隹谁 无不 p 亿有 y u 三千 败吴于囿 y u uch 2 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共知越国之政 A 知名人士 B 知县老爷 C 知情不报 D 知遇之恩 3 文学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 国语 篇 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 史 我们今天常用 的成语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的精神 4 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A 乃致其众而誓之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焉 D 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是使动用法 但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洁其居 美其服 B 嚭闻古之伐国者 服之而已 C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E 败吴于囿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越国大夫种认为勾践在危难之时 才急于求谋士 好比 时雨既至 才求蓑笠 已 经晚了 所以不愿为他效力 B 伍员认为两国地理形势相连 生活习惯相同 其势不可两立 主张必须消灭越国 C 与吴达成协议后 勾践采取休养生息 繁衍人口 安扰民心 招贤纳士的策略 目 的在于加强国力 报仇雪耻 B 类 阅读下面的短文 完成 1 6 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 曰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使其下臣种 不敢彻声闻于大王 私于 下执事曰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愿以金玉 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 大 夫女女于大夫 士女女于士 越国之宝器毕从 寡君帅越国之众 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 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 将焚宗庙 系妻孥 沈金玉于江 有带甲五千人 将以 致死 乃必有偶 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与其杀是人也 宁其得 此国也 其孰利乎 国语 勾践灭吴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寡君之师徒 不足以辱君矣辱 污辱 B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辱 辱临 C 将焚宗庙 系妻孥孥 儿女 D 有带甲五千人 将以致死致死 导致死之 2 解释下列各句中 其 字的意义 A 寡君勾践之无所使 使其下臣种 B 其孰利乎 C 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 D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 3 指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们国君的军队 不值得再屈尊君王您来讨伐了 B 请勾践之女女于王 请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君主的婢妾 C 与其杀是人也 宁得其此国也 与其由于作战杀死这些人 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 D 其孰利乎 究竟怎样做更有利呢 4 结合注释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5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内容 6 体味越国大夫文种的论辩技巧 用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