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
21页 5900字数+论文说明书+1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图纸.dwg
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说明书.doc
第1章 概述
1.1. 设计目的
机床课程设计是在金属切削机床之后进行的实践性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机床进给运动机械变速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使学生在拟定传动和变速的结构方案过程中,得到结构构思、方案分析、结构工艺性、机械制图、零件设计、编写技术文件和查阅技术资料的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与计算能力。
1.2. 进给系统概述
进给系统的特点是速度低、消耗功率少、受力小,而速度越低越易出现爬行现象,而一般的捣鬼 由于受摩擦力下降特性的影响,很难满足高精度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数控而言更不能适应精度要求。而滚珠丝杠副基本上是滚动摩擦,摩擦阻力小,切摩擦阻力的大小几乎与运动速度完全无关,这样就有效的保证了运动的平稳性,克服了爬行现象的产生。而且滚珠丝杠摩擦损失小,传动效率高,运动灵敏、低速时无爬行现象、轴向刚度高、寿命长、维护简单且具有传动可逆性并反向精度高等优点故而选用滚珠丝杠螺母副传动。
第2章 运动设计
2.. 传动方案拟定
2.1.1. 总体传动框图如下图:
2.1.2. 具体的分析过程:
因设计要求系统为开环系统从而使系统简化,若直接将电机与滚珠丝杠联必会引起丝杠温度过高即磨损加剧使其寿命降低。故在其两者之间加一消隙齿轮箱,一是使丝杠速度降低,而则是消除系统传动中的间隙,提高传动精度,并有效减少反向运动死区现象,消息齿轮箱与丝杠可采用联轴器形式连接,这样便确定了如上图所示的传动方案。
2.2. 丝杠螺母副的选择与计算
2.2.1. 丝杠螺母副的选择
1.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选用说明
外循环滚珠丝杠是利用挡珠器一端修磨的圆环引导滚珠离开旋滚道进入回珠槽,以及引导滚珠由回珠槽,返回螺旋滚道,因管道突出与螺母外面,径向尺寸较大。内循环滚珠丝杠是借助反向器迫使滚珠丝杠翻越丝杠的齿顶进入相邻滚道,内循环是因回路短、工作滚珠数少,流畅性好,摩擦损失少,传动效率高,径向尺寸紧凑,轴向刚度好,承载能力强等优点,故而采用内循环滚珠丝杠。(制造有些困难)
2. 滚珠丝杠的轴向间隙调整和预紧方法
滚珠丝杠的轴向间隙的调整和预紧方法的原理预普通丝杠螺母相同,但滚珠丝杠螺母机构间隙调整精度要求高,要求能作微调以获准确的间隙或预紧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垫片调隙式,螺纹调隙式,齿差调隙式,垫片调隙式常需垫片反复修磨,工作中不能随时调整,螺纹调隙式调整量难以精确控制。齿差调隙式精度可靠,多用于调整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场合,故而采用齿差调隙式调隙机构。
3. 滚珠丝杠的安装
实践表明:螺母座,丝杠的轴承及其支架等不足会严重的影响滚珠丝杠副的传动刚度。为了提高轴向刚度,一般常用止推轴承。滚珠丝杠的支撑方式有一下四种:a.一端装止推轴承型;这种支撑方式仅适用于丝杠行程较短,它的支撑能力较小,轴向刚度较低。b.一端装止推轴承,一端装向心轴承,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丝杠热变形的影响,因数控机床常常姚连续工作数小时,丝杠的热变形必须予以重视。c.两端装止推轴承,这种支撑对丝杠的热伸长较为敏感。d.两端装止推及向心轴承,此种支撑虽使滚珠丝杠有最大的刚度,但设计计算较为复杂且轴向尺寸大,且结构复杂,故而采用b支撑的安装方式,即一端装止推轴承,一端装向心轴承。
总 结
经过为期两周的不懈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对数控车床纵向进给系统的设计。在这两周内,我们本着“以我所学,为我所用,提高自我”的宗旨,按照设计要求、结合所学设计理论一步一步,认认真真地分析、计算,近乎绞尽脑汁终于取得了现在的圆满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甚至没睡过一个好觉。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虽然在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本次相对以前所做过的课程设计难度较高,但我们还是把它完成了。我们又一次超越了自我,这意味着相对以前我们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高兴,我们累的值!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以前所学的多门知识得到了一次综合性地运用,也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机床进给运动机械变速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使我们在拟定传动和变速的结构方案过程中,得到结构构思、方案分析、结构工艺性、机械制图、零件设计、编写技术文件和查阅技术资料的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也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方法。同时,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课程设计,可以说是对以后工作的一次战前练兵,本次课程设计在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再接再励,努力学习新的现代设计理论,计算技术,力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
另外,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文怀兴老师不辞劳苦指导我们,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当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整个设计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老师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步进电动机应用技术》 李忠杰 宁守信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数控机床系统设计》 文怀兴 夏田 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机械设计》第七版 濮良贵 纪名刚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第三版 龚桂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机械零件手册》第五版 周开勤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机床设计图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纺织工业学院 天津大学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机床设计手册之零件设计》 《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