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
53页16000字数 说明书+开题报告+任务书+文献综述+2张CAD图纸



任务书.doc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开题报告.doc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论文.doc
文献综述.doc
正等测-双频激光干涉仪.dwg
正等轴-线纹尺显微镜.dwg
进度表.doc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位置1
1.2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概况1
1.3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的重要性3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3
第2章 数控机床的位置精度4
2.1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4
2.1.1 定位误差的统计检验方法4
2.1.2 定位精度的确定6
2.1.3 实际检测中定位精度的计算7
2.2 机床位置精度的主要检测项目7
第3章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标准12
3.1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方法12
3.1.1 成组块规法12
3.1.2 线纹尺-显微镜法12
3.1.3 双频激光干涉仪检测法14
3.2 线性测量中存在的检测误差26
3.2.1 死程误差26
3.2.2 余弦误差27
3.2.3 阿贝误差29
3.2.4 材料死程误差31
3.3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检测的标准31
3.3.1 国际标准 ISO230-2 31
3.3.2 国家标准 GB10931-89 32
第4章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补偿34
4.1 概述34
4.2 电气补偿法34
4.2.1 反向间隙误差补偿34
4.2.2 螺距累积误差补偿35
4.3 软件补偿法36
4.3.1 反向间隙误差补偿37
4.3.2 由螺距累积误差等引起的常值系统性定位误差的补偿
37
4.3.3 由热变形等引起的变值系统性误差的补偿38
第5章 立式加工中心MCV-510检测 40
5.1 检测条件40
5.1.1 检测环境40
5.1.2 检测用的机床40
5.2 检测实例40
结论47
参考文献 48
致谢 51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
摘要
随着我国数控装备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稳定性强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已经成为机械行业必不可少的现代化装备。数控机床的位置精度是影响其高精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数控机床进行位置精度的检测和补偿。本文介绍了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状况,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概念,误差组成及其检测项目;重点对双频激光干涉仪的检测方法和几种主要的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在本校实验室实测一台数控机床所得数据进行例证。
关键字:数控机床, 位置精度,检测, 双频激光干涉仪, 补偿
第1章 绪论
1.1 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位置
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倍具吸引力的国际机床大市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较高技术含量的国际加工组装基地出现在中国内地。不少跨国公司还把研发中心移到我国,出现了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逐渐转移的态势。全面开放的良好环境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制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控机床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保证国防和尖端工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1.2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数控技术始于1958年,发展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第1阶段从1958- 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2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及“八五”的前期,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3阶段在国家的“八五”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取得了以卜成绩:①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即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②初步形成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和产业基地。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千数控主机生产厂。③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技术水平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来看,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情况大致是:①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 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②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存在的主要原因有:①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②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③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不仅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而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④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结论
这次毕业设计主要对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检测及补偿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我做的工作如下:首先,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定义,相关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补偿方法等信息,熟悉了课题,知道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掌握Renishaw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检测了一台数控机床,对检测的结果分析研究,编制了程序补偿框图。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无论对大学四年的理论知识的巩固运用还是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初次接触一个课题的情况下,明白了首先要进行的工作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并掌握了具体的课题研究步骤,懂得了怎样去完善与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其骏 机床数控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
[2]林其骏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数控技术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李建文 朱云红 用线纹尺检测数控机床的位置误差 计量技术 2000 No.1
[4]李建文 用线纹尺检测数控机床的位置精度 计量与测试技术 1999年 第04期
[5]钟伟弘 关保国 数控机床定位误差的激光干涉法检测与补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0年 第09期
[6]茅振华 孙鲁涌 慎励进 数控机床嫉妒的激光干涉法测试与补偿 机电工程 1999年 第04期
[7]严勇 数控机床螺距误差的测量与补偿 机电工程技术 2005年第34卷第8期
[8]发展数控机床是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 中国科技产业 2005年 第04期
[9]邹兆东 贺艳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6年2月 第19卷 第1期
[10]罗然宾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对策 Equipmeng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1,2006
[11]陈国琛 汪宏强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检测与调试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4年第5期
[12]张虎 周云飞 唐小琦 陈吉红 数控机床定位误差的软件补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第29卷第4期
[13]吴小川 激光测量技术在数控机床定位精度检验中的应用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0年 No.4
[14]范晋伟 李宝忠 李峻勤 张小龙 王玲玉 加工中心的软件误差补偿技术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2年第8期
[15]王建平 黄登红 数控螺距误差实时补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技术 2004年第11期
[16]张剑 加工中心精度检验标准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 1999年第5期
[17]包云霞 如何提高数控机床的精度 数控机床市场 2005年第07期
[18]王春海 张增良 数控机床的螺距误差检测及补偿 中文核心期刊《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6年第22卷第1-1期
[19]周汉辉 英国雷尼绍先进技术与新的机床标准 新技术新工艺机械加工与自动化 2001年 第7期
[20]朱洪海 工艺系统累积误差补偿原理的适用范围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1年 第6期
[21]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精度 ZB J54 014-88
[22]数字控制机床位置精度的评定方法 GB1093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3]INTERNATIONAL SATANDARD ISO 230-2:1997 TECHNICAL CORRIGENDUM 1 Published 1999-04-15 Test code for machine tools-Part 2:Determination of accuracy and repeatability of positioning numerically controlled axes
[24]RENISHAW TRANSDUCER SYSTEMS LIMITED 1988 APPENDIX C-GENERAL ALIGNMENT PROCEDURES APPENDIX D-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25]ML10 Laser System
致谢
在本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严翔指导老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我首先要感谢我的严老师,尽管老师带很多学生,工作很忙,但对我所遇到的问题都给予了认真、详细的讲解,也为我搜集中英文资料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由于前期时间把握不太得当,导致最后几周时间安排很紧,虽然如此,严老师还是抱着耐心、严谨的态度给予指导,在此除了表示歉意之外依然是万分的感谢。然后我要感谢教我AutoCAD制图的雷淑存老师,是她让我有表达机床外观图形的能力。第三我要感谢大学中所有教过我专业课的老师,他们让我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了结合和发挥的舞台。最后感谢所有以上文献的作者,以及正在听取我答辩的各位老师,前辈的经验和成果是宝贵的,我定当沿着先人的足迹,为我国的机械行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