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 制的加强制的加强 一 选择题 1 2010 山东潍坊模拟 有学者指出 西汉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 广 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 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 斑马式 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中外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解析 关键在于理解 斑马式 的含义 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 与西汉的郡国 并行制相似 答案 A 2 有的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 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 它可分成两个子 问题 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 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 置郡县 B 组成决策机构 中朝 C 废丞相 设内阁 D 确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 上述四个选项中 只有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点 答案 D 3 孙中山指出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 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 A 西周时期的世袭制 B 汉朝的察举制 C 隋唐时的科举制 D 魏晋九品中正制 解析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C 项是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答案 C 4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用心 爱心 专心2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效率与牵制 A B D 三项表述均有错误 答案 C 5 下列选项中 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解析 西周时尚未出现宰相制度 错误 西汉设置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王侯和 官员 与相制度无关 错误 唐朝实行三省制 将相权一分为三 正确 宋代 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 正确 答案 D 6 下列各项中 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刺史 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 宋朝在中央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A B 均为监察机构 C 是唐朝在地方 设立的机构 答案 D 7 现在我国 省 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由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 A 行中书省 B 尚书省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解析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答案 A 8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反映 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 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用心 爱心 专心3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 我国古代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 一直是加强君权 B 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9 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 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学士也只 是皇帝的内廷秘书 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 便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 政府里真正的领袖 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 不是外朝正 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 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政 府的领袖原来是由宰相担当的 皇帝能成为 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是因为明太祖废 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 C 10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 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 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是 A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B 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是指专制的 空前强化 清朝设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答案 C 11 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A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用心 爱心 专心4 D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解析 罔不总揽 指军机大臣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和决策 B 正确 答案 B 12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 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 完善的过程 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 创郡县制 汉因之 隋创科举制 唐因之 宋创文官制 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 明创阁臣制 清因之 就此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 你认为 A 乙丙对 甲丁错 B 甲丙对 乙丁错 C 甲乙错 丙丁对 D 甲乙对 丙丁错 解析 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战国 乙错 内阁形成于明成祖 丁错 答案 B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 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 虏骑所过 莫不溃散 朱熹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 今冀 晋 鲁 内蒙及河南和黄河以北地区称为 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为都省 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 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 行省 元制 凡有重大军事 则遣中书省 官员前往督之 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 故称 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 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 有天下者 汉 隋 唐 宋为盛 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 用心 爱心 专心5 史学集刊 材料四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 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 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 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 自有廷寄之例 始密且速矣 赵翼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 三省中尚书省的职能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北宋 尽夺藩镇之权 中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 何 3 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度 4 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答案 1 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2 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政 在地方 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 精兵强将 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财政上 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者看法 防止地方割据取 得成功 但导致地方力量削弱 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3 唐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 掌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原因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 的统治 4 职能是可以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作用 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特征是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 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 记载 宰相之职 佐天子 总 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 命之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 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 间职 位基本职权 用心 爱心 专心6 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 但不是合法宰相 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 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承旨拟写 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 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 样的措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 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4 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 1 措施 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 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