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发展.doc_第1页
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发展.doc_第2页
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发展.doc_第3页
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发展.doc_第4页
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闫伟嘉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人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如何能够有效做到趋利避害,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处,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生态自然观与环境心理学,两者有其融合互补之处,又相互统一。两者结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哲学导向和理论支持。本文介绍了生态自然观相关哲学思想、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主要从,汽车技术的发展、核武器以及核能源技术的发展、克隆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四个方面,来简要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在对人与环境的影响方面的辩证思考。同时也印证了以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来引导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自然观;环境心理学一、生态自然观简介生态自然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体,是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自然虽然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同人工自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一种新的自然形态。生态自然有以下不同于人工自然的特点:1、人工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是改造自然,把天然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征服对象,看作另一个异己、对立的存在,两者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 生态自然旨在保护自然,在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天然自然, 把天然自然看作共生伙伴,人工自然同天然自然的关系是一元统一的。2、人工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单向扩张型的, 使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 而逆向转化不可自发进行, 这必然带来对天然自然的侵害; 生态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双向互动型的, 即由天然自然单方向转化为人工自然变为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相互转化, 使转化可逆向进行, 使人工自然融入天然自然,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巨系统。3、人工自然的生产方式是盲目扩大规模, 高消耗、低转化、高污染、非生态的, 造成天然自然的过度耗费; 生态自然的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经营, 高利用、高转化、低消耗、低污染, 使生产过程本身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可循环使用。4、人工自然的工具系统是人工制造的,完全以人的需求、人的意志为特征, 生产过程是远离自然的, 非天然的; 生态自然的特点是仿天然, 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流程等都是努力仿生( 生物的结构、功能及物质、能量、信息过程) , 仿生态( 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的。5、人工自然的过度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远离天然自然、越来越人工化,使人的生态方式也越来越违背自然、甚至反自然,人对人工自然的过分依赖, 使人逐渐丧失自然性, 出现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如体质, 体能的下降, 某些能力的退化等; 生态自然是向天然自然的某种复归, 有利于人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使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趋天然化、生态化, 如城市规划、居家设计、甚至衣食住行的生态化, 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和发展。6、人工自然是人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但也造成了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 使人过多地关注创造力的外化、对象化, 忽视创造力的内化、个性化, 关注以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 忽视以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总之,关注物质生活, 忽视精神生活, 以致人的物欲膨胀, 而心灵日益枯竭。生态自然则不仅强调自然的生态化, 同时注重人的生态化, 使人的创造力全面发展, 使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和谐协调, 使人注重人格完善, 人性健康, 从而更加自然发展, 全面发展。要认识生态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就要深入开展生态自然观的研究, 这使自然观研究又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阶段。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状况简介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环境心理学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其中也都涉及到科学技术的问题。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隐含了一个理论预设,即个体与环境相分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与西方认识论长期坚持主客二分,价值取向上又崇尚人的理性,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一定关系。当今环境心理学研究急切需要贯彻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体的理论思维与价值取向。在这方面,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环境心理学需要克服技术至上的思想倾向,改变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自然科学“万能论”的片面观点。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中寻求解决途径。社会科学对解决环境问题同样肩负重大责任。心理学家应该勇于挑战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心理学在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的潜在作用,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意义上提高心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如科学技术的飞猛发展、全球环境的急剧退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广泛渗透、社会阶层流动和分化、人口老龄化及性别比例失衡等给环境心理学提出了时代要求,既给环境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问题和空间,又刺激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理论化。但需要避免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心理学分支借用甚至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式。而这些也刚好符合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三、生态自然观、环境心理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论述生态自然,并非完全摆脱人工自然,也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 它是对人工自然的超越, 是在已建立了庞大人工自然基础上向天然自然的复归, 实质上两种自然的辩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的增强了人们对与自然的改造能力,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也会带来相当数量的环境问题。而这,刚好也折射出了环境心理学所面对的问题。而环境心理学,正是经历了坚持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坚持主客二分,这样的一些境况。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生态自然观,恰恰给予了环境心理学十分契合的哲学导向,同时,也让环境心理学能够更好的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这对环境心理学的长远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自然观,科学技术,环境心理学,三者既是相互独立,却又是相互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与环境心理学,两者从理论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增长。科学技术更多的是进行实践与改造,生态自然观和环境心理学,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得以更加生态化、更加合理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难免的会涉及到很多环境心理学的问题,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例如汽车技术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核武器以及核能源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克隆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会忽略了环境的和谐问题,而仅仅是集中于科技的提高,科技潜能的发掘,一味的满足人对于科技需求的欲望,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耐受性。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必然会引起自然的损害,长期以来的忽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造成了现今的种种环境问题。人能够影响自然,人以其多样的方式来开发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此也就不多做列举。然而同样,反过来,自然也会以其独有的方式来影响人,例如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空气质量的下降,流行性病毒的爆发,等等。而这些,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起,同时其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一)汽车科学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汽车行业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汽车行业的生产力也得到了提高,购车成本的下降,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汽车拥有量大大增加。我们不能否认其有利的一面,有了私人汽车,确实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近几年来,购车数量急剧增加,道路拥堵情况也愈发严重,往往有的时候,开车还不如步行更便捷。面对拥堵,人的情绪往往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容易发怒的情况等等。与此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加剧了气候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家具,全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另外,汽车所带来的噪音污染也愈发严重,随时都能听见汽车鸣笛声。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出现、噪声的污染,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损害了人的心理机能。当然,事物的发展有其过程性,也不能仅仅是只看到其有害的一面。随着汽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改进,新能源汽车,也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其有效的解决了尾气排放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石油能源的开采。这样对环境污染起到了改善作用,好的环境,又必然会给人带来好的心理状态。(二)核武器以及核能源技术发展的相关分析核武器的出现,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为国家捍卫自己的主权,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但是,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核武器杀伤力巨大,而且产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和难以清除的。就战争时期,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来说,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其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同时,这一次核武器的使用,也让我们切实看到了核武器极具破坏性的一面,给人们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恐怖的威胁感。随着核武器的发展,对于核能源的研究也必然跟进。核能源无疑是一种新型的能源,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核电站的建设,更是对于以往传统火力发电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对于核能源使用,以及核能源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样也会造成重大的不良后果。例如日本核电站核泄漏,这次核泄漏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片海域被污染。已有调查显示,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对日本居民造成了相当的恐慌心理。这也给与我们警示,对于核能源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谨慎和完善。(三)克隆技术发展的相关分析再说克隆技术。1996年7月5日,第一只克基因结构与供体完全相同的克隆羊小羊多利的诞生,敲开了克隆技术新领域的大门。这么多年来,克隆技术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其对于克隆技术的争议也是一直没有停止。关于克隆技术,对其利弊已有如下总结。利:1、克隆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2、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3、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4.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5、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弊;1、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的疾病敏感性,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整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毁灭全国的畜牧业;2、克隆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倾向于大量繁殖现有种群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按自然规律促进整个种群的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隆技术干扰了自然进化过程;克隆技术是一种昂贵的技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生物专业人士的参与,失败率非常高。多利就是277次实验唯一的成果。虽然现在发展出了更先进的技术,成功率也只能达到2-3%;3、转基因动物提高了疾病传染的风险。例如,如果一头生产药物牛奶的牛感染了病毒,这种病毒就可能通过牛奶感染病人;4、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将导致对后代遗传性状的人工控制。克隆技术引起争论的核心就是能否允许对发育初期的人类胚胎进行遗传操作。这是很多伦理学家所不能接受的;5、克隆技术也可用来创造“超人”,或拥有健壮的体格却智力低下的人。而且,如果克隆技术能够在人类中有效运用,男性也就失去了遗传上的意义;6、克隆技术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一个由父亲的DNA克隆生成的孩子可以看作父亲的双胞胎兄弟,只不过延迟了几十年出生而已。很难设想,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人的完全复制品,他(她)会有什么感受?所以,如何为克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理论导向,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同时,克隆技术所带来的,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也更加需要关注。(四)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的相关分析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以及最早的网络阿帕网的诞生以来,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先就网络而言,对于现今社会,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网络购物,网络文档存储,网络交流,等等,这些方面都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一面,但是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相应的风险,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版权侵犯,个人信息泄漏,等等。举一例,有关安全专家已经证实,网络黑客可以控制心脏起搏器,致使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死亡。这一信息的发布,无疑会给人们的心理层面带来极大的威胁感,黑客,也成了一个极具恐怖色彩的存在。其次,是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其凸显的尤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国外已有报道机器人“自杀”的实例,尽管此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到底是机器人原本自带程序就有自杀模式,还是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