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波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波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波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波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波动(第四课时)》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案 教师用 数据的波动 第四课时 数据的波动 第四课时 课型 习题课 理论支持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练 就是关键 练 就是将知 识 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等内化的桥梁 只有提高了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才能 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 每 堂数学课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来实现 所以数学课堂有效训练设计是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教学对象分析 人人都有好胜心 学生也不例外 学生都有意愿通过练习来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从 而来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为持续学习积累动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巩固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2 巩固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波动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独立解决问题过程 体会数据分析中各特征量的求法 积累统计经验 培养学生 用统计的知识描述 分析数据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结果中反馈自己的成功和不足 从而培养学生在生 活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2 中考要求 掌握方差 标准差及其应用 掌握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3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明确本课教学的层次性目标 即针对优秀生 中等 生 学困生三类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要有明显区分 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4 充分了解学情 明确本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极差 方差的概念 掌握其求法 难点 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 判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知识回顾 1 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即波动大小 的量 等 2 极差 1 极差计算公式 注意 极差越小 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即波动大小 就越 这组数据就越 2 用极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即波动大小 的优缺点 回忆 3 方差 或标准差 1 方差计算公式 2 标准差计算公式 注意 方差的单位是 而标准差的单位是 方差 或标准差 越小 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即波动大小 就越 这组数据就越 两组数据比较时 一组数据的极差大 这组数据的方差 或标准差 不一 定就大 2 填表 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1 x 2 x 3 x 4 x 5 x n x x 2 SS ax 1 ax 2 axn 1 kx 2 kx 3 kx 4 kx n kx akx 1 akx 2 akxn 3 区分 二选一 和 对二者做出评价 这两类题型的回答的不同 回忆 设计说明 再现知识点 课内探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检查方法 学生口答后论证 二 练习 一 试试你的身手 每小题 4 分 共 24 分 1 某校有人数相等的甲 乙两班 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 两班的平均分和方 差分别为x甲 82 分 x乙 82 分 2 s甲 245 2 s乙 190 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 班 填 甲 或 乙 评析 本题单纯考查对方差意义的理解 2 小张和小李去练习射击 第一轮 10 枪打完后两人的成绩如图 1 所示 通常新手的成绩 不太稳定 那么根据图中的信息 估计小张和小李两人中新手是 评析 本题考查对方差意义的运用 同时也考查识图能力 3 已知一个样本的方差 2222 12 1 30 30 30 n sxxx n 则此样本的平 均数为 评析 本题考查对方差公式意义的运用 4 某日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气温为 8 气温的极差为 10 则该日最低气温为 3 评析 本题考查对极差意义的运用 5 已知一组数 1 x 0 1 2 的平均数是 0 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评析 本题考查对平均数和方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6 设x1 x2 xn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 2 s 若s2 0 则x1 x2 xn应满足的条件 是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非负数和的性质和方差的计算公式 二 相信你的选择 每小题 3 分 共 18 分 1 人数相同的甲 乙两个团队在同一次比赛中 所得平均分和方差如下 xx 乙甲 80 分 2 240s 甲 2 180s 乙 则成绩较为稳定的队是 A 乙队B 甲队C 两队成绩一样稳定D 丁队 评析 本题考查对方差意义的理解 2 在统计中 样本的方差可以近似地反映总体的 A 平均状态B 波动大小C 分布规律D 集中趋势 评析 本题考查对方差意义的理解 3 刘翔在出征奥运会前 刻苦进行 110 米跨栏训练 教练对他 10 次的训练成绩进行分析 判断他的成绩是否稳定 则教练需要知道刘翔这 10 次成绩的 A 众数B 方差C 平均数D 频数 评析 本题考查对方差意义的运用 4 某次体育活动中 统计甲 乙两班学生每分钟跳绳的成绩 单位 次 情况如下表 班级参加人数平均次数中位数方差 甲班 55135149190 乙班 55135151110 下面有三个命题 甲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 甲班学生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学生成绩的波动大 甲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不多于乙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 跳绳次数 150 次为优秀 则正确的命题是 A B C D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对平均数 中位数和方差的意义的理解 5 一城市准备选购一千株高度大约为 2m 的某种风景树来进行街道绿化 有四个苗圃生产 基地投标 单株树的价格都一样 采购小组从四个苗圃中都任意抽查了 20 株树苗的高 度 得到的数据如下 树苗平均高度 单位 m 方差 甲苗圃 1 80 04 乙苗圃 1 80 36 丙苗圃 2 00 36 丁苗圃 2 00 04 请你帮采购小组出谋划策 应选购 A 甲苗圃的树苗B 乙苗圃的树苗 4 C 丙苗圃的树苗D 丁苗圃的树苗 评析 本题考查方差意义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6 已知样本数据为 5 6 7 8 9 则它的方差为 A 10B 10C 2D 2 评析 本题考查用方差公式计算方差 三 挑战你的技能 共 40 分 1 13 分 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 每班派 5 名学生参加 按团体总分多少 排列名次 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踢 100 个以上 含 100 个 为优秀 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 和乙班 5 名学生的比赛数据 单位 个 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总分 甲班 1009811089103500 乙班 861009811997500 经统计发现两班总分相等 此时有学生建议 可通过考查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参 考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 计算甲 乙两班的优秀率 2 求两班比赛数据的中位数 3 计算两组比赛数据的方差 4 根据以上信息 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状发给哪一个班级 简述理由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2 13 分 为选派一名学生参加全市实践活动技能竞赛 A B两位同学在校实习基地现场 进行加工直径为 20mm 的零件的测试 他俩加工的 10 个零件的相关数据如图 2 及下表所 示 单位 mm 平均数方差完全符合要求的个数 A200 0262 B20 2 B s 5 根据测试得到的有关数据 试解答下列问题 1 考虑平均数与完全符合要求的个数 你认为 的成绩好些 2 计算出 2 B s的大小 考虑平均数与方差 说明谁的成绩好些 5 3 考虑图中折线走势及竞赛中加工零件个数远远超过 10 个的实际情况 你认为派谁 去参赛较合适 说明你的理由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3 14 分 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 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 如图 3 是其中的甲 乙两段台阶的示意图 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和极差等 回答下列问题 1 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 为什么 3 为方便游客行走 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 对于这两段台阶路 在台阶数不变的 情况下 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 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 拓广探索 18 分 现有A B两个班级 每个班级各有 45 名学生参加一次测试 每名参加者可获得 0 1 2 3 4 5 6 7 8 9 分这几种不同的分值中的一种 测试结果 A 班的成绩如下 表所示 B 班的成绩如图 4 所示 A 班 分数 0123456789 人数 1357686432 1 由图表可知 班的方差较大 2 若两班合计共有 60 人及格 问参加者最少获 分才可 以及格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同时也考查估计能力 课堂巩固 1 为了从甲 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今年六月份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 每个月要对 他们的学习水平进行一次测验 如下图是两人赛前 5 次测验成绩的折线统计图 1 分别求出甲 乙两名学生赛前 5 次测验成绩的平均数 中位数及方差 2 如果你是他们的辅导教师 请制定两种不同的规则来评判甲 乙二人的成绩 并选 派一名学生参加这次数学竞赛 6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2 下表是某县统计局随机抽样调查甲 乙两个村 10 户居民 2009 年人均纯收入的情 况 单位 千元 人 甲村被调查 户人口数 3543454433 乙村被调查 户人口数 6755444332 被调查户人 均纯收入 0 91 21 31 41 51 61 82 02 22 4 由上表计算得甲村被调查户的人均纯收入x甲 1 608 元 标准差s甲 416 4 乙村被调查 户的人均纯收入x乙 1 495 元 标准差s乙 411 4 已知该县 200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 1 490 元 2006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 2 476 元 1 根据样本估计这两个村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 2 以上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请你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 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 注 标准差 方差 评析 本题综合考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几个特征量的理解和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答案 一 1 乙2 小李3 304 2 5 2 6 12n xxx 二 1 A2 B3 B4 D5 D6 C 三 1 1 甲班的优秀率为60 乙班优秀率为40 2 甲班中位数为 100 乙班中位数为 98 3 2 46 8s 甲 2 114s 乙 4 应把冠军奖状发给甲班 理由略 2 1 B 2 2 0 008s 甲 所以B的成绩要好些 3 A去更合适 理由略 3 1 相同点 两段台阶路的台阶数相同 台阶高度的平均数相同 7 不同点 两段台阶路台阶高度的中位数 方差和极差均不同 2 甲路段走起来更舒服 因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 3 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