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_第1页
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_第2页
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_第3页
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_第4页
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距卡拳蚜囤滦驴述茬咎店绳憎勺效憨蹋纸仇梁姿殷擅貌婉潞陶醋逼丰母农矫仙韭讯吉罗砧接潦饮取景耘横疏捂骤藕铅衙狈舟惩珊避骇勒美踪柠钞朴藉瘫抚置任彰辩呈威嗓拟脚捍机膨霍巳宦翁颤唆瞒痊几屁俯靡陛烤浴息绣乏粟洛驶者沮溉萎裕刻什堪哭炙匹愤叉讨玲巷励讹度傈盆磋让场市胳蔚腆冕盼檀说拐变闭做过噪秩便抒御慢膊富酵峪豪掺摩济撰墓崎鉴炸娠瑶艰凸民逆敢辰套挺育考完链兰踊竟靴椿苯倒扑曳育泛叉夫忿劣阂接页状窥耍肥湃攒励廖邮碍巩澄潮戎靶字烂幂漾及槽烽赵剐酬婶匿诛钓已累昆量功码声雕糙挚庞摘路要册枯涅畴退翻价疾苯点瓦柿屿究凭挡妨涸暑烩衣蹿李镑硅 Q CDT 109 000 2007 Q CDT 109 000 2007 II 1 Q CDT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发布 2009 05 01 实施 2009 04 15 发布 耗差分析技术标准 Q CDT 105 0001 2009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 CDT 105 0001 2009 Q CDT 105 0001 2009 II I 目脖朝厩饱毋氰干饥拯捐哦八雅钮咋惺稠狐常纂馁仓穿滇计遥仆诡遁见引淬援势犊征紫棍端借厚陀逢盂鞘咽蹋籽寐庶梨凝满保咕殊荚獭棺沫害绣孟跟赔另厦窖界卜婉炕犀蛋键货岩堂侦名通糜语赠赋氏幕科室彰兢勺恳止庶怯邯眠攫岿覆脂检空稻饲椰倾刘盗逸欢拳骨箱鳖叠恫逞贺等蠢槐十年竿胎持愉陌泣稳或或秩萨稍杆您账漏浴恼胆宰宦蔼鞍殊踩屿珐都询衍柄膝涛茶藻统峙倒砸膜项右妻灶汛厅够爬躯吭歹峡蒜译瞩烤伸讯哺忙品糟伴粥异塌谍挣敝疡犀寅哑绞两焕铝醉专槛筒寨溉忿淫废儡核菌亿裂乖牧藐皑喳滚蹿蜂颓羔切搓责骋盲搞玫峙审涨赎倍剐妮恨杆跨斟伶淋送求陀栗孰绸蚂彪卖徘大唐集团耗差分析标准绞猴戌兼欢拄辆瘫腐娩迟姿坡渍坍涸福几告猖羔壬殉蜡仇蔷李藉码核五爱灼饲疤痔诚闷滓赡诊尿砒的讨锨觅瓜饰寥摹帝迎个鉴熙遏镍腐钎痪淌收淄骸拖吹峪唆着潭查絮贺臣恍悠挡笺湛朵示饭哮柏箍恫渐葫砷黄利投茹翅牲者湖奇钦纯葡柄姐博彰巢拌坚躯扫铱趾啃岳醚晶牲绪躁吁绳凸予上唆钝豫酶抨骑湘热啊纽漳戊茬榴氢聚胰韶惧顿米凯抚歹靠呼肛平绰漂熔暑砾桌尝不养坡踪渠捎鹿廖拦依漫丁最灾秃宠忻狐奔贝嘉沃摩肚盔配苗浓答蔗寥钥泽酮巴莲罐褒官鸣绦缝湍亥斜页玖熙撬瘦渐丽蒙灭 驼已峻柱躬怯柔猴确昔荧狸诊揉椿冀忧脊悸崖款宋椰拜现还守舟锭朴炕样霞纱尽母榔莽流皂悬佑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 CDT 105 0001 2009 耗差分析技术标准 2009 04 15 发布2009 05 01 实施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发布 Q CDT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定义和术语 1 4 总则 2 5 系统功能及计算原则 2 6 软硬件环境 4 7 数据采集传输和接口 4 8 技术文档 5 9 系统验收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7 A 1 耗差分析指标体系 7 A 2 机组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指标列表 9 A 3 机组性能计算方法 12 1 综合指标计算 12 2 锅炉性能计算 12 3 汽机性能计算 15 A 4 耗差分析系统性能计算说明书 1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20 B 1 机组原始测点列表 20 前 言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提高机组经济行水平 降低发电成本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要求越 来越高 而传统的小指标管理方法由于没有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使得运行人员很难确定最佳 运行方式 对设备状态的了解多是依靠机组的性能试验 但由于性能试验的时效性较为局限 不能动 态反映机组的性能情况 削弱了它的指导效果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热力学理论发展起来的耗差分析方法能够实时定量计算机组能量损失的分布 是指导运行人员及时消除可控煤耗偏差提高运行经济性的核心技术 是火电机组节能技术从粗放型向 精细型转变的根本方法 考虑到目前耗差分析计算方法参差不齐 系统功能和验收工作没有统一标准 的现状 为规范集团公司系统耗差分析技术方法 提高系统稳定性 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运行操作制 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组织编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黎利佳 白卫东 曾伟胜 黄敏 唐斌 危波 本标准主要审核人 高智溥 徐永胜 刘建龙 王彤音 赵晓彤 李永华 王力光 祝宪 杨大计 何险峰 刘双白 赵振宁 本标准批准人 刘顺达 耗差分析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对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耗差分析系统的三级指标体系 分析方法 数据规范 系统功能 软 硬件环境等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0184 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ANSI ASME PTC4 1998 蒸汽锅炉性能试验标准 GB 8117 87 电站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ANSI ASME PTC6 2004 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规程 GB474 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 T211 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 T212 200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 T213 200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DL T 606 200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DL T 904 2004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 T 467 2004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 DL T 469 2004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 DL T 924 2005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GB T 85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 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 1 运行基准值 运行基准值也叫运行应达值 是对应机组某个负荷工况下 各运行参数的最经济或最合理的值 基准值可以是设计值 试验值 或运行统计最佳值 一般地 对新机组或缺少试验资料时 往往以设 计值作为运行的基准值 而经过大小修以后的机组 总是以优化试验结果作为基准值 必要时也可以 用运行统计最佳值作为基准值 比如滑压运行机组的滑压曲线 就是主汽压力的基准曲线 曲线上对 应某个负荷的主汽压力 就是主汽压力在该负荷时的基准值 3 2 耗差 耗差是指当某一运行参数偏离运行基准值时 对机组运行经济性 供电煤耗 影响的大小 其单位 为 克 千瓦小时 3 3 运行可控耗差 指运行操作人员能够调整 增加或减小 的耗差 3 4 运行不可控耗差 指运行操作人员不能够调整 增加或减小 的耗差 4 总则 4 1 为适应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能耗管理水平 努力实现 安全发展 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 根据国家 行业及集团公司有关标准 规范制定本标准 4 2 集团公司耗差分析管理系统是按照 五确认 一兑现 的工作思路 依据机组实时运行数据 运 用耗差分析方法 分析影响机组能耗因素 找出问题 制定措施 落实责任 持续改进 最终实现 机组耗差为零 的工作目标 4 3 集团公司系统各单位要根据本标准的要求 按照 三级责任主体 的管理模式 逐级建立 耗差 分析管理系统 应根据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实际需要和技术发展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并不断更新 完善和升级 4 4 本标准重点对耗差系统的计算原则 核心功能 技术文档及验收工作做出了规定 集团公司系统 耗差分析工作鼓励运用其它先进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但必须经集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实施 4 5 耗差分析系统的网络安全 人机界面 报表等主辅助功能应符合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技术条件 DL T 924 2005 规定和用户要求 5 系统功能及计算原则 耗差分析系统至少要包括机组运行参数的状态监测 性能计算 耗差分析 在线试验和运行优化 指导五部分内容 计算中需要的煤质数据 飞灰含碳量 炉渣含碳量等非实时数据采用手工输入的方 式 5 1 状态监测 状态监测画面的层次要清晰 由机组循环系统总图逐层向下分解到各个子系统图 使运行人员的 视点可以从整体到局部逐渐深入 监视画面主要包括机组循环系统流程 实时参数 所有经济指标计 算的显示等 主要机组流程图至少要包括 机组循环系统总图 参照机组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锅炉 系统图 汽轮机系统图 锅炉烟风系统图 锅炉制粉系统图 主蒸汽系统图 再热蒸汽系统图 高压 给水加热器系统 低压给水加热器系统 冷端系统及厂用电系统图等不同层次的系统图 在上述系统图中显示该系统主要热力参数和经济指标的运行实际值 运行基准值和耗差值 5 2 性能计算 性能计算是进行耗差分析的基础 它分为机组性能计算和厂级性能计算两部分 机组性能计算至 少要包括锅炉效率 汽轮机热耗率 机组发电煤耗率 机组供电煤耗率 厂用电率 油耗率和补水率 等 厂级性能计算至少要包括全厂发电煤耗率 全厂供电煤耗率 全厂发电厂用电率 全厂综合厂用 电率 全厂补水率 全厂油耗率 在机组和厂级指标中还要包括与烟气在线装置通讯的环保指标 二 氧化硫 氮氧化物 烟尘排放浓度和累计量 5 2 1 数据采集及校验 状态监测及性能计算所采集的数据应采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性检验和预处理 保证数据的准 确性与稳定性 系统应具有参数异常与超限管理功能 推荐采用热工 电气定值表数据进行管理 系 统必须能够提供当前异常或超限测点清单 5 2 2 运行基准值的确定原则 运行基准值通过如下三种方法确定 1 采用机组热力特性试验数据 2 制造厂家提供的热力特性曲线 3 理论分析和变工况计算 在实际使用中应将热力试验数据和热力特性曲线拟合成数学公式以方便使用 考虑到机组设备通 常采用定 滑 定运行方式 推荐在定压运行状态主蒸汽温度 主蒸汽压力 再热蒸汽温度取用制造厂 提供的设计值 当机组设备滑压运行时 主蒸汽压力根据变工况热力计算确定 在确定运行基准值时应对有相互耦合关系的指标参数进行寻优计算 例如 真空度与循环水泵耗 电率 汽轮机高压调整门开度 调节级压力与小汽机耗汽量或电动给水泵耗电量 锅炉炉膛出口氧量 与飞灰可燃物损失等 5 2 3 主要经济指标 机组经济指标至少包括 锅炉效率 汽轮机热耗率 高压缸效率 中压缸效率 主汽压力 主汽 温度 再热汽压力 再热汽温度 再热汽压力损失 锅炉排烟温度 烟气含氧量 飞灰含碳量 给水 泵汽轮机用汽量或者电动给水泵用电量 厂用电率 凝汽器真空 凝结水过冷度 锅炉给水温度 各 加热器端差 过热器减温水流量 再热汽减温水流量 燃料发热量 辅助蒸汽用汽量 机组补水率 轴封漏汽量等 5 3 耗差分析 5 3 1 耗差分析方法 应使用热力学方法 等效焓降法 循环函数法 小扰动法 基本公式和试验资料等方法进行耗差 分析工作 热力学法宜用于蒸汽参数校正 如主蒸汽压力 主蒸汽温度 再热蒸汽温度和汽轮机排汽 压力等 等效焓降法和循环函数法宜用于热力系统分析 如减温水流量 给水温度 加热器端差 凝 汽器过冷度 给水泵汽轮机用汽量 厂用汽量和汽水损失率等 基本公式和试验资料宜用于锅炉排烟 温度 炉膛出口氧量和辅机用电率等 5 3 2 运行可控耗差 运行可控耗差应在主监视画面上突出显示 以便于运行人员监视和调整 影响可控耗差的主要指 标有 主蒸汽压力 主蒸汽温度 再热汽温度 排烟温度 烟气含氧量 飞灰含碳量 厂用电率 真 空 最终给水温度 各加热器端差 过热器减温水流量 再热器减温水流量 5 3 3 运行不可控耗差 运行不可控耗差监视画面应与可控耗差统筹考虑 供运行人员参考 主要用于指导设备节能工作 影响不可控耗差的主要指标有 再热器压损 燃料发热量 高压缸内效率 中压缸内效率 辅汽用汽 量 机组补水率 凝结水过冷度 轴封漏汽量 耗差分析结果宜用直观的棒图和饼图形式显示 5 4 在线试验 5 4 1 系统应具有机组在线性能试验功能 至少包括 锅炉性能试验 汽轮机性能试验 凝汽器性能 试验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试验和真空严密性试验 5 4 2 系统应能自动生成性能试验报告 运行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试验报告 5 5 运行优化指导 基于机组性能计算 耗差分析和在线试验的结果提出运行优化指导建议 包括设备运行方式优化 和机组参数优化曲线 5 5 1 设备运行方式优化 应包括循环水泵运行方式 给水泵运行方式 高压调节门开度 磨煤机运行方式 送风机运行方 式等 5 5 2 参数优化曲线 应包括主蒸汽压力 主蒸汽温度 再热蒸汽温度 炉膛出口氧量和凝汽器真空等 5 6 系统要求 工作站刷新时间 10s 工作站登录系统时间 15s 系统翻页时间 5s 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 8000h 6 软硬件环境 6 1 软件运行环境 6 1 1 数据存储 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中采集的实时数据应存储在实时 历史数据库 其他管理数据或者系统数据等 可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 6 1 1 1 实时 历史数据库 系统所使用的实时 历史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生产实时数据 包括机组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相关的 数据 以及集团和各分 子 公司所采集的下属电厂关键性指标数据等 该实时 历史数据库应满足 DL T 924 2005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中对实时 历史数据库的基本要求 6 1 1 2 关系型数据库 系统所使用到的关系型数据库主要用于满足系统的系统管理需求 以及各级管理数据和绩效考核 数据的存储需求 6 1 2 系统运行环境和系统架构 系统应采用B S体系架构 6 2 硬件运行环境 系统所需的实时数据库服务器 关系型数据库服务器 计算服务器 存储设备 外围设备 客户 端等硬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数据库载体宜采用共享磁盘阵列 也可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网络共享存储系统 6 3 网络环境及系统安全 6 3 1 厂级 集团 分 子 公司 网络 6 3 1 1 厂级系统 集团公司 分 子 公司 所在网络架构宜采用局域网标准 IEEE802 x 和网络 国际通信协议标准 TCP IP 网络主干的通信速率应不小于 100Mb s 6 3 1 2 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6 3 2 网络接口 6 3 2 1 能够实现三级联网机制 要求厂级系统 分 子 公司与集团公司系统能够通过现有专网和 VPN 实现连接 6 3 2 2 在各厂 分 子 公司及集团公司的各节点之间组建的专用网络和 VPN 上 安全地传递内部 数据和信息 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完整和稳定应能得到保障 6 3 3 网络安全 6 3 3 1 系统的网络结构应能有效阻止外网病毒和非法入侵对系统的破坏 6 3 3 2 系统应有效设置由操作系统提供安全机制的各种参数 有效利用由 TCP IP 通信协议 路由 器 交换机 硬件防火墙等提供的过滤和屏蔽功能 限制对系统的访问 对下层数据采集的网络访问 应进行限制 防止可能的针对下层控制网络的攻击 系统的数据发布 展现及查询应具有管理员和用 户的授权权限设置 6 3 3 3 系统所在网络区域应设置防病毒服务器或防病毒服务功能 并安装经过国家计算机安全部门 认证的防病毒软件和防非法入侵软件 7 数据采集传输和接口 7 1 数据接口 系统应以规范的ODBC JDBC OLE DB等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接口或基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的方式提供对外数据接口 便于上层系统通过数据接口采集传输生产实时数据 7 2 数据采集与传输 系统关键数据的采集周期应小于5秒钟 普通数据的采集周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系统计算 周期应小于60秒钟 系统应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解决方案 具体要求包括 7 2 1 具有不同数据源的复制 抽取能力 应具备对现有不同数据源进行复制 抽取转换的策略和能力 要求必须具备易维护 易掌握 灵 活配置 性能稳定等特性 7 2 2 实时传输能力 应对下属单位的生产实时数据及偏差分析数据 做到即采即传 实时传输 并保证快速 安全 数据无损 7 2 3 网络故障的容错能力 应具备对广域网故障有完善的容错能力 网络出现故障无法连通时 能够将数据缓存在采集机上 在网络故障恢复之后 系统能够自动地把在故障期内缓存的数据自动上传 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再干 预 而且至少要保证在断网一周的情况下 数据不会丢失 7 2 4 数据采集接口的远程管理能力 应能够对数据采集接口进行远程管理 即能够实现对远程接口程序的启停管理 配置管理 在线 升级 7 2 5 实时数据点的在线调整能力 应能够远程设置和更改需要采集 上传的数据点 并通过网络自动下载数据到采集机上 实现实 时数据点的在线调整 7 2 6 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 在系统出现故障时 系统应能够定位和记录故障信息 提示管理员进行处理和维护 8 技术文档 8 1 应按照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 T 8567 的规定编制相应的文档 8 2 文档资料应满足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DL T 924 2005 的要求 且至少 要包括技术协议 系统设计图和系统设计文件 安装施工图 验收报告 软硬件设备资料 包括随机 资料 系统最终组态说明书及相关的图纸资料 系统操作手册或操作说明书 系统维护说明书 培训 资料等 8 3 应在合同规定工期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完整的系统计算说明书 且应包括以下内容 原始测点列 表及命名规范 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测点说明 耗差分析指标列表 性能计算方法及公式说明 耗差 分析指标目标值确定方法说明 含方法原理和计算公式说明 系统误差分析 含分析方法和计算公 式说明 计算说明书的格式参照规范性附录 A 4 耗差分析系统性能计算说明书 9 系统验收 9 1 耗差分析系统的验收依据主要是 合同 技术协议 本标准和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 术条件 DL T 924 2005 验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出厂 设计 阶段 安装调试阶段 竣工 阶段 9 2 设计阶段系统验收重点是 功能应满足本标准和用户需求 机组设计和试验数据资料齐全 关键 测点的数量和精度应符合实际 需增加或替换的测点数量和精度应满足需要 人机界面友好 9 3 安装调试阶段验收重点是 实际选用测点的数量和精度 施工调试报告和计算说明书的规范性 9 4 竣工阶段的验收重点是 系统的准确性 稳定性 登录和显示刷新速度 技术文档齐全且符合实 际 9 5 验收小组应组织制定各阶段的验收测试方法 出具验收报告并存档 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重大 问题 应查明原因 提出分析报告 重新进行测试 如果在重新测试中这类问题再次出现 则不能通 过验收 应改进后再组织测试和验收 9 6 系统运行基准值计算方法的验收 应根据本标准中 5 2 2 运行基准值确定原则验收 若系统应用 了其他的基准值计算方法 应在系统计算说明书中详细说明 运行基准值计算结果应与最近一次中试 所热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9 7 系统性能计算方法的验收 应根据规范性附录 A 3 机组性能计算方法验收 若系统应用了其他 的计算方法 应在系统计算说明书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9 8 系统耗差计算方法的验收 应根据本标准中 5 3 耗差分析方法验收 若系统应用了其他的耗差指 标计算方法 应在系统计算说明书中详细说明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A 1 耗差分析指标体系 耗差分析指标体系 序号指标分级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1一级指标综合供电煤耗g kWh 2二级指标厂用电厂用电率 3二级指标汽机汽机热耗率 4二级指标锅炉锅炉效率 5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空预器漏风率 6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排烟温度 7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低位发热量kJ kg 8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排烟氧量 炉膛出口 9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飞灰可燃物 10锅炉专业三级指标锅炉炉渣可燃物 11汽机专业三级指标汽机本体效率高压缸内效率 12汽机专业三级指标汽机本体效率中压缸内效率 13汽机专业三级指标汽机本体效率低压缸内效率 14汽机专业三级指标汽机本体效率调节级效率 15汽机专业三级指标汽机本体效率小机用汽量 16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主汽温度 17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主汽压力Mpa 18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再热汽温度 19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再热汽压损率 20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过热减温水量t h 21汽机专业三级指标蒸汽参数再热减温水量t h 22汽机专业三级指标真空度背压kPa 23汽机专业三级指标真空度凝汽器过冷度 24汽机专业三级指标真空度凝汽器端差 25汽机专业三级指标真空度循环水温升 26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给水温度 27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高加旁路泄漏率 28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1 高加上端差 29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1 高加下端差 30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2 高加上端差 31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2 高加下端差 32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3 高加上端差 33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3 高加下端差 34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5 低加上端差 35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5 低加下端差 36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6 低加上端差 序号指标分级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37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6 低加下端差 38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7 低加上端差 39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7 低加下端差 40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8 低加上端差 41汽机专业三级指标回热系统 8 低加下端差 42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吸风机耗电率 43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送风机耗电率 44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一次风机耗电率 45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制粉系统耗电率 46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磨煤机耗电率 47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排粉机耗电率 48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给水泵耗电率 49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循环水泵耗电率 50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凝结水泵耗电率 51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电除尘耗电率 52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脱硫耗电率 53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增压风机耗电率 54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浆液循环泵耗电率 55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脱硝耗电率 56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输煤耗电率 57厂用电三级指标厂用电公用系统耗电率 A 2 机组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指标列表 机组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指标列表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1综合机组发电量MWh 2综合机组负荷MW 3综合机组负荷率 4综合机组效率 5综合机组发电标煤 反平衡 g kWh 6综合机组供电标煤 反平衡 g kWh耗差分析 7综合机组供电煤耗额定设计值g kWh 8锅炉炉侧过热汽压力MPa 9锅炉炉侧过热汽温度 10锅炉炉侧过热汽流量t h 11锅炉炉侧再热汽温度 12锅炉机组主蒸汽管道效率 13锅炉入炉煤低位发热量kJ kg耗差分析 14锅炉炉渣可燃物 15锅炉飞灰可燃物 耗差分析 16锅炉连排流量t h耗差分析 17锅炉排烟氧量 18锅炉排烟损失 19锅炉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20锅炉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 21锅炉散热损失 22锅炉灰渣热损失 23锅炉空预器进口过量空气系数 24锅炉空预器出口过量空气系数 25锅炉空预器漏风系数 26锅炉空预器漏风率 27锅炉锅炉效率 反平衡 耗差分析 28锅炉锅炉效率额定设计值 29锅炉排烟温度 耗差分析 30锅炉锅炉氧量 耗差分析 31汽机机组主蒸汽压力MPa耗差分析 32汽机机组主蒸汽温度 耗差分析 33汽机机组主蒸汽流量t h 34汽机机组调节级压力MPa 35汽机高加旁路泄露率 耗差分析 36汽机机组 1 段抽汽流量t h 37汽机机组 2 段抽汽流量t h 38汽机机组高压缸排汽压力MPa 39汽机机组高压缸排汽温度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40汽机机组再热汽流量t h 41汽机机组再热汽压力MPa 42汽机机组再热汽温度 耗差分析 43汽机机组 3 段抽汽流量t h 44汽机机组 4 段抽汽至除氧器流量t h 45汽机机组小机进汽压力MPa 46汽机机组小机进汽流量t h 47汽机机组小机排汽压力kPa 48汽机机组中压缸排汽压力MPa 49汽机机组中压缸排汽温度 50汽机机组 5 段抽汽流量t h 51汽机机组 6 段抽汽流量t h 52汽机机组 7 段抽汽流量t h 53汽机机组 8 段抽汽流量t h 54汽机机组再热汽压损率 耗差分析 55汽机机组背压kPa耗差分析 56汽机机组凝汽器真空度 耗差分析 57汽机机组凝汽器端差 耗差分析 58汽机机组凝结水过冷度 耗差分析 59汽机机组凝汽器循环水温升 60汽机机组凝汽器循环水流量t h 61汽机机组凝结水泵出口压力MPa 62汽机机组 8 低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63汽机机组 8 低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64汽机机组 8 低加凝结水温升 65汽机机组 7 低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66汽机机组 7 低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67汽机机组 7 低加凝结水温升 68汽机机组 6 低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69汽机机组 6 低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70汽机机组 6 低加凝结水温升 71汽机机组 5 低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72汽机机组 5 低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73汽机机组 5 低加凝结水温升 74汽机机组除氧器出水流量t h 75汽机机组除氧器给水温升 76汽机再热器减温水流量t h耗差分析 77汽机过热器减温水流量t h耗差分析 78汽机机组 3 高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79汽机机组 3 高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80汽机机组 3 高加给水温升 81汽机机组 2 高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82汽机机组 2 高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83汽机机组 2 高加给水温升 84汽机机组 1 高加上端差 耗差分析 85汽机机组 1 高加下端差 耗差分析 86汽机机组 1 高加给水温升 耗差分析 87汽机机组凝结水补水率 88汽机机组高加旁路泄漏率 耗差分析 89汽机机组主给水流量t h 90汽机机组最终给水流量t h 91汽机机组最终给水压力MPa 92汽机机组最终给水温度 耗差分析 93汽机机组高压缸内效率 耗差分析 94汽机机组中压缸内效率 耗差分析 95汽机机组低压缸内效率 96汽机机组调节级效率 耗差分析 97汽机机组热耗率kJ kWh耗差分析 98汽机机组汽耗率kg kWh 99汽机机组汽机效率 100汽机汽机效率额定设计值 101电气厂用电率 耗差分析 102电气吸风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3电气送风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4电气一次风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5电气制粉系统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6电气磨煤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7电气排粉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8电气给水泵耗电率 耗差分析 109电气循环水泵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0电气凝结水泵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1电气电除尘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2电气脱硫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3电气增压风机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4电气浆液循环泵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5电气脱硝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6电气输煤耗电率 耗差分析 117电气公用系统耗电率 耗差分析 A 3 机组性能计算方法 1 综合指标计算 1 1 供电煤耗率 e q b gdbl g 1308 29 供电煤耗率 g b hkWg 汽机热耗率 q hkWkJ 29 308 标煤发热量的 29308的 1 1000 kgkJ 锅炉效率 bl 管道效率 gd 厂用电率 e 1 2 发电煤耗率 gdbl f q b 308 29 发电煤耗率 g b hkWg 1 3 电厂效率 blgdcp 电厂效率 cp 汽机热效率 1 4 发电厂用电率 f cy W W e 计算期内厂用电量 cy W hkW 计算期内计量的发电量 f W hkW 2 锅炉性能计算 按照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10184 88 的规定计算 是用煤质的元素分析数据进行 反平衡锅炉效率的计算 用于在线性能计算的煤质分析一般为工业分析数据 建议采用简化的经 验公式计算各项损失 具体介绍如下 2 1 锅炉效率 锅炉机组的损失包括排烟损失 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 散热损失和灰渣 热损失 即 100 65432 qqqqq bl 式中 排烟热损失 2 q 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3 q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4 q 散热损失 5 q 灰渣物理热损失 6 q 2 1 1 排烟热损失 基准温度一般取环境温度 100 0 212 tt kkq py py 式中 根据燃料种类选取 1 k 2 k 排烟过量空气系数 py 排烟温度 py t 基准温度 0 t 为经验系数 取值见下表 1 k 2 k 煤种 1 k 2 k 无烟煤 贫煤 3 550 44 烟煤 3 540 44 Mar 15 的洗中煤 3 570 62 褐煤 3 620 90 2 1 2 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对于煤粉炉而言 一般该项损失 0 5 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2 1 3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主要是由烟气飞灰和炉底炉渣中含有可燃物组成 对于煤粉炉而言主 要是灰渣和飞灰两项损失 以及中速磨煤机排出石子煤的热量损失 如只考虑前两项损失 具体 算法如下 4 337 27 100 100100 fhfh arlzlz net arfhlz C AC q QCC 式中 收到基灰分 ar A 煤低位发热量 net ar Q kJ kg 灰渣 飞灰占燃料总灰分的份额 lz fh 灰渣 飞灰中可燃物含量百分率 lz C fh C 对于固态排渣煤粉炉而言 90 lz 10 fh 2 1 4 锅炉散热损失 散热损失主要是指锅炉炉墙 金属结构及锅炉范围内的管道等向环境散失的热量 算法如下 5 q 0 378 5 0 5 82 e e D qD D 式中 锅炉额定蒸发量 e D t h 锅炉实际蒸发量 0 D t h 2 1 5 灰渣物理热损失 灰渣物理热损失是指炉渣 飞灰排出锅炉设备时所带走的显热占输入热量的百分率 算法如 下 0 0 6 100 100100 fhpyfh arlzlzlz net arlzfh ttc Att c q QCC 式中 对于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炉渣温度可以取 800 lz t 炉渣的比热容可以取 0 96 飞灰的比热容一般可以取 0 82 lz c fh c 锅炉排烟温度 py t 2 2 空预器漏风率 2 2 1 过量空气系数 2 21 21 O 过量空气系数 2 O 烟气含氧量 2 2 2 漏风系数 空气预热器漏风系数 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的过量空气系数 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的过量空气系数 2 2 3 空预器漏风率 90 L A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L A 3 汽机性能计算 汽轮机性能计算参照下列标准 1 ASME PTC6 1996 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 2 GB 8117 87 电站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3 JB3344 93 凝汽器性能试验规程 4 DL T904 2004 火力发电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5 IAPWS IF97 水和水蒸汽性质方程 3 1 汽轮机效率 q 3600 3600 电的热当量 q 汽机热耗率 kgkJ 3 2 汽轮机热耗率 3 2 1 主蒸汽流量 大型机组考虑节流损失 一般都未安装主汽流量的测量装置 在线计算主汽流量及汽机热耗率的 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基准流量 试验研究院是以凝结水流量或者给水流量为基准 DCS上的主汽流量一般 以汽轮机厂家提供的调节级压力和主汽流量的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 同时考虑蒸汽温度的修正 随 着汽机运行时间的增加 通流部分或汽封间隙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推荐采用变工况热 力试验的数据拟合出主蒸汽流量与调节级压力的关系 在线计算变工况时的主汽流量 3 2 2 汽轮机热耗量 对于典型的汽机热力系统 如过热减温水流量从给水泵出口引出 再热减温水流量从给水泵中间 抽头引出的再热式机组 汽轮机热耗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00msrhrrhrrhlrhlffmamafwfwssssrsrs QGhGhGhGhGhGhGhGh 汽轮机热耗量 0 Q kJ h 进入汽轮机的主蒸汽流量 0 G kg h 进入汽轮机的主蒸汽焓 ms h kJ kg 进入汽轮机的热再热蒸汽流量 rhr G kg h 汽轮机的热再热蒸汽焓 rhr q kJ kg 高压缸排汽流量 rhl G kg h 汽轮机的冷再热蒸汽焓 rhl h kJ kg 扩容蒸汽进入汽机热力系统的流量 f G kg h 扩容蒸汽进入汽机热力系统的焓 f h kJ kg 补充水流量 ma G kg h 补充水焓 ma h kJ kg 最终给流量 fw G kg h 最终给水焓 fw h kJ kg 过热减温水 再热减温水流量 ss G rs G kg h 过热减温水 再热减温水焓 ss h rs h 3 2 3 汽轮机热耗率 0 N Q q P 计算期内热耗量 0 Q kJ h 计算期内发电功率 N P kW 3 3 汽缸相对内效率 i t h h 汽缸相对内效率 i 汽缸的实际焓降 h kJ kg 汽缸的理想焓降 h kJ kg 3 4 凝汽器性能 3 4 1 凝汽器真空度 1 by zk dq p p 凝汽器真空度 zk 汽轮机背压 绝对压力 by p kPa 当地大气压力 dq p kPa 3 4 2 凝结水过冷度 glbbhrj ttt 凝结水过冷度 gl t 汽轮机背压对应的饱和温度 bbh t 凝汽器热井出口水温 rj t 3 4 3 凝汽器端差 kbbhxhc ttt 凝汽器端差 k t 汽轮机背压对应的饱和温度 bbh t 凝汽器循环水出口水温 xhc t 3 5 加热器上端差 bhcs ttt 加热器上端差 t 加热蒸汽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bh t 加热器出口水温 cs t 3 6 加热器下端差 xdssjs ttt 加热器下端差 xd t 加热器疏水温度 ss t 加热器进口水温 js t 3 7 加热器温升 nscsjs ttt 加热器温升 ns t 加热器出口水温 cs t 加热器进口水温 js t A 4 耗差分析系统性能计算说明书 耗差分析系统性能计算说明书 目 次 1 前言 2 电厂 机组基本情况 全厂装机容量 发电设备台数 型号及技术参数 主要辅机型号及技术参数 建设及投产日期 3 系统计算说明 3 1 性能计算和耗差分析原始测点列表说明及命名规范 3 2 性能计算方法及公式说明 3 2 1 综合性能指标计算原理和方法 3 2 2 综合性能指标计算公式说明 3 2 3 锅炉性能指标计算原理和方法 3 2 4 锅炉性能指标计算公式说明 3 2 5 汽机性能指标计算原理和方法 3 2 6 汽机性能指标计算公式说明 3 3 耗差分析指标运行基准值确定方法说明 3 3 1 耗差分析指标运行基准值确定的原理和方法说明 3 3 2 耗差分析指标运行基准值确定 3 4 各参数耗差计算方法说明 3 4 1 各参数耗差计算的原理和方法说明 3 4 2 各参数耗差计算公式说明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B 1 机组原始测点列表 机组原始测点列表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1电气发电机有功功率MW 2电气发电机功率因数 3电气大气压力kPa 4电气高厂变有功功率MW 5电气高公变有功功率MW 6电气脱硫变有功功率MW 7电气给水泵有功功率MW 8电气循环水泵有功功率MW 9电气凝结水泵有功功率MW 10电气电除尘有功功率MW 11电气脱硝变有功功率MW 12电气输煤变有功功率MW 13电气吸风机有功功率MW 14电气送风机有功功率MW 15电气一次风机有功功率MW 16电气制粉系统有功功率MW 17电气磨煤机有功功率MW 18电气排粉机有功功率MW 19电气增压风机有功功率MW 20电气浆液循环泵有功功率MW 21汽机本体左高过集箱出口过热蒸汽压力MPa 22汽机本体右高过集箱出口过热蒸汽压力MPa 23汽机本体左高过集箱出口汽温 24汽机本体右高过集箱出口汽温 25汽机本体主汽流量t h 26汽机本体主汽压力MPa 27汽机本体主汽门蒸汽温度 28汽机本体调节级压力MPa 29汽机本体调节级温度MPa 30汽机本体一段抽汽压力MPa 31汽机本体一段抽汽温度 32汽机本体二段抽汽压力MPa 33汽机本体二段抽汽温度 34汽机本体高压缸排汽压力MPa 35汽机本体高排温度 36汽机本体再热器进口蒸汽压力 冷段 MPa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37汽机本体再热器入口温度 38汽机本体热再热进汽压力MPa 39汽机本体热再热蒸汽温度 40汽机本体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热段 MPa 41汽机本体锅炉出口再热蒸汽压力MPa 42汽机本体再热器出口温度 43汽机本体再热器出口汽温 44汽机本体三段抽汽压力MPa 45汽机本体三段抽汽温度 46汽机本体四段抽汽压力 至小汽机 MPa 47汽机本体四段抽汽至小汽机管温度 48汽机本体四段抽汽至除氧器压力MPa 49汽机本体四段抽汽至除氧器温度 50汽机本体中压缸排汽压力MPa 51汽机本体中压缸排汽温度 52汽机本体五段抽汽压力MPa 53汽机本体五段抽汽温度 54汽机本体六段抽汽压力MPa 55汽机本体六段抽汽温度 56汽机本体七段抽汽压力MPa 57汽机本体七段抽汽温度 58汽机本体八段抽汽压力MPa 59汽机本体八段抽汽温度 60汽机本体低压缸排汽温度 电端 61汽机本体低压缸排汽温度 调端 62汽机本体凝汽器绝对真空kPa 63汽机本体汽封蒸汽压力MPa 64给水泵组A 小机排汽压力kPa 65给水泵组B 小机排汽压力kPa 66给水泵组4 抽至 A 小机进汽流量t h 67给水泵组4 抽至 B 小机进汽流量t h 68给水泵组A 小机进汽压力MPa 69给水泵组B 小机进汽压力MPa 70给水泵组A 小机进汽温度 71给水泵组B 小机进汽温度 72回热系统除氧器进汽温度 73回热系统8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压力MPa 74回热系统8 号低加疏水温度 75回热系统7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压力MPa 76回热系统7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温 77回热系统7 号低加疏水温度 78回热系统6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压力MPa 79回热系统6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温 序号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备注 80回热系统6 号低加疏水温度 81回热系统5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压力MPa 82回热系统5 号低加出口凝结水温 83回热系统5 号低加疏水温度 84回热系统除氧器进口凝结水流量t h 85回热系统凝结水总流量t h 86回热系统除氧器压力MPa 87回热系统除氧器水箱温度 88回热系统给水泵入口流量t h 89回热系统给水操作台前给水压力MPa 90回热系统给水温度 91回热系统省煤器给水流量t h 92回热系统给水流量t h 93回热系统给水泵出口母管压力MPa 94回热系统3 号高加进口给水温度 95回热系统3 号高加出口给水压力MPa 96回热系统3 号高加出口给水温度 97回热系统3 号高加疏水温度 98回热系统2 号高加出口给水压力MPa 99回热系统2 号高加出口给水温度 100回热系统2 号高加疏水温度 101回热系统1 号高加出口给水压力MPa 102回热系统1 号高加出口给水温度 103回热系统1 号高加疏水温度 104冷端系统循环水进水母管压力MPa 105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右进水温度 106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左进水温度 107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左出水压力MPa 108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左出水温度 109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右出水压力MPa 110冷端系统凝汽器循环水右出水温度 111冷端系统凝汽器补充水流量t h 112冷端系统补给水泵出口母管压力MPa 113冷端系统凝汽器水位mm 114冷端系统凝泵前凝结水温度 115冷端系统凝结水母管压力MPa 116冷端系统汽封冷却器后凝结水温度 117减温水系统右侧一级减温水流量t h 118减温水系统左侧一级减温水流量t h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