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第八_第1页
论语泰伯篇第八_第2页
论语泰伯篇第八_第3页
论语泰伯篇第八_第4页
论语泰伯篇第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泰伯篇第八 1 题解题解 本篇取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句 泰伯 两字为篇名 前此数篇以 仁 为中心展开论述 本篇以 圣 为主要内容 兼及贤人 君子 士 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本篇共21章 孔子言论有16章 曾子谈话5章 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 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位圣人 尧 舜 禹 文王 武王 周公 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其仁如天 系圣之仁者 舜 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选于众 举皋陶 善用人才 系圣之智者 禹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身体力行 事必躬亲 系 圣之勇者 文王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谦冲信睦 义之与比 举义旗而抗暴 系圣之义者 武王 有治乱之臣十人 确立周代天下 系智勇兼备之圣人 周公旦 文王 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 摄政七年 健全礼制 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 尧是 最高的圣人 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 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 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 君子 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 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 析 原文原文 8 1子曰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注释 泰伯 又作太伯 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有三个儿子 太伯 仲雍 季 历 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 后来的周文王 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有圣德 想把君位传给他 长子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 便与二弟仲雍出走 避居于句吴 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 姬昌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 他的儿子姬发 周武王 灭了殷商 统一了天下 三 泛指多次 语译语译 孔子说 泰伯 他真可说是达到了仁德的最高境界 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 百姓简 直不知如何赞扬他才好 解读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 至德 的赞扬 儒家文化的 德 是虚位概念 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 诸如 恭 宽 信 敏 惠 温 良 俭 让 谦 慎 勇 直 敬 等等 均是 德 的具体内容 至德 是儒家 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 论语 全书中 至德 仅出现两次 一次赞扬泰伯 一次赞扬 周文王 参见8 2 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 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 泰伯让位给 季历是兄让弟 大让小 泰伯的 至德 表现为 谦让 三以天下让 文王 三分天下 有其二 以服事殷 以下让上 以下位敬上位 文王的 至德 表现为 仁敬 以 三 分天下有其二 而敬 可谓大敬 泰伯不仅谦让王位 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 民众知其 德高而欲称赞 却无从赞誉 不为名而行善 善行无辙迹 为善而不着于善 这正是泰 伯 至德 的境界 原文原文 8 2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君 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注释注释 礼 时中 恰当 也指礼度 葸 x 胆怯 害怕 绞 指言语尖刻 刺人 君子笃 d 于亲 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 笃 忠厚 故旧不遗 君子不遗弃他的老同事 老朋友 偷 薄 这里指感情淡薄 语译语译 孔子说 谦恭而不以礼节之 就会白辛劳 谨慎而不以礼节之 就会胆小懦弱 勇 论语泰伯篇第八 2 猛而不以礼节之 就会犯上作乱 率直而不以礼节之 就会尖刻伤人 君子如能厚待亲人 则人们就会趋向仁德 不遗弃旧朋老友 则民情就不会淡薄 解读解读 本章较复杂 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 恭 慎 勇 直四德与礼的关系 二 亲 与 仁 的关系 三 礼与仁 礼与中的关系 恭 大而言之 孔子侧重强调有三 居处恭 貌思恭 其行也恭 居处 外貌 行动 必须要恭敬 朱熹认为 恭主容 敬主事 恭见于外 敬主乎内 郑 玄认为 不懈于位曰恭 恭与仁 与智 与勇三德相配 有仁者之恭 智者之恭 勇者之 恭 也就是说仁 智 勇三者在 恭 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同 慎 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 即 慎言 慎行 如孔子说 敏于事而慎于 言 亦如 恭 一样 仁 智 勇三者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 勇 有四勇 仁者之勇 智者之勇 勇者之勇 匹夫之勇 直 有四直 仁者之直 智者之直 勇者之直 直者之直 只有 仁者 之恭 慎 勇 直四德符合礼度 其余的各种状态与 礼度 均有一段 距离 勇者之恭 勇者之慎 匹夫之勇 直者之直 直接体现 劳 葸 乱 绞 四种弊端 仁 主于内 礼主于外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礼 乐 均是仁德的外化 礼 相对于四德来讲 四德主于外 礼又主于内 四德与礼 礼 与仁之关系是层层内化 亲 旧 与 仁 的关系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入则孝 出则弟 仁者 爱人 仁 首先是表现在 孝悌 爱人 也从孝悌开始 然后是 泛爱众 故旧不遗 所以 君子笃于亲 则 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亲 民 旧 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 与 仁者 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爱的关系 君子施仁 由 亲 及 旧 民 有亲疏之别 但仁者施 仁爱之心则应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泽被天下 礼 与 仁 礼 与 中 的关系 诸多研究家认为 君子以下 当自为一章 乃曾子之言也 朱熹认为 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 即不相连属 笔者以为 君子 前后两节 文气贯畅 义脉相属 全书谈的是 德 与 礼 德 与 仁 仁 与 中 的关系 简言之 君子 前谈的是 仁德 与 中 的关系 君子 后谈的是仁 德的具体运用 全章以 仁德 为中心展开论述 君子前谈 仁 与 礼 君子后谈 仁 与 用 用 亦属 礼 前后各有侧重而已 无所谓 不相蒙 另 礼 与 中 的关系 礼记 仲尼燕居 记孔子说 夫礼 所以制中也 礼 为求中之器 吴林伯语 礼是用来确定是否符合 中 的标准的器具 原文原文 8 3曾子有疾 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 启予手 诗 云 战战兢兢 如临 深渊 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 小子 注释注释 曾子 姓曾 名参 字子舆 孔子的学生 小孔子46岁 疾 病 启 此指掀 开被子 诗 三句诗引自 诗经 小雅 小旻 m n 意思是做人要小心谨慎才能 避免灾祸 小子 对弟子的称呼 语译语译 曾子得了重病 叫来弟子们说 看看我的脚 看看我的手 诗经 说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从今以后 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了 小子们 解读解读 本章曾子谈 全体贵生 论语泰伯篇第八 3 曾参小孔子46岁 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 并随孔子周游列国 他性格内向 处事谨慎 略显迟钝 孔子说他 参也鲁 他强调 内省 工夫 对 仁孝 礼仪 研 究颇深 尤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 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 夫孝 德之本也 教 之所由生也 孝经 夫孝者 天下之大经也 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 而且孝 是 一切社会行为的普遍适用法则 无所不在 无所不用 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节谈的意思比 较简单 也就是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经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归之 可谓孝矣 不亏其体 不辱其身 可谓全矣 全体贵生 谓之孝 原文原文 8 4曾子有疾 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 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 出辞气 斯远 鄙倍矣 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 注释注释 孟敬子 鲁国大夫仲孙捷 孟武伯的儿子 问 慰问 看望 动容貌 使自己 的容貌严肃 斯远暴慢 就避免粗暴傲慢 斯 代词 那 暴 浮躁 粗暴 慢 傲 慢 出辞气 说话注意言辞和语气 鄙倍 粗野 倍 本义即 背 背理 错误 笾 bi n 豆之事 指祭祀礼仪方面的具体事项 笾 竹制的祭器 豆 木制的祭器 有司 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小官吏 语译语译 曾子患了重病 孟敬子去探望他 曾子对他说 鸟快要死的时候 它的叫声很悲切 人快要死的时候 他的话很和善 君子对道的尊崇有三点要注意 容貌严肃庄重 可避免 粗悖傲慢 表情端正 就近于诚实守信 讲话注意言辞声调 就可避免鄙陋背理 陈设礼 器之类的事 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门管理 解读解读 本章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 曾子病重 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 临近死亡 不待孟敬子发问 就主动 言曰 直言曰言 论难曰语 曾子性格内向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 相当于临终 遗言 可见其语言的重要性 而且曾子要说的是 行为礼仪 的话 他却不直奔主题 而 是绕着弯子 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 也善 由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设喻 推出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强调其言辞的和 善 强调其内容的重要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一句总起 接着三句顺序相接的话构成一 组排比句 凡是由 数词 总起的句子 都是讲授者深思熟虑的话 何况是临终遗言 贵 乎道 的 道 即行为礼仪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 出辞气 斯远 鄙倍矣 礼容外貌端庄恭敬 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 减少暴慢之辱 端正仪容气色 满脸 诚恳 那么就接近诚信 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 言辞舒缓 语气谦和 那么就远离粗俗鄙 陋 减少鄙倍之祸 邢邴疏云 人之相接 先见容貌 次观颜色 次交语言 故三者相 次而言也 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 容貌 颜色 语言 呢 因为 诚于中 形 于外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 正如 大戴礼记 四代 所说 盖人有可知者焉 貌色声众有美焉 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 貌色声众有恶 焉 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 内质与外美协调一致 曾子强调其外美 孔子在 易传 中也 告诉我们 将叛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 游 失其守者其辞屈 一个内心不诚实 诡诈多疑的人 从容貌 颜色 语言一系列外部 表情都可以表现出来 话又说回来 孟敬子来探望一个弥留间的重病人 曾子自言自语滔滔不绝 是不是对 天漫语而无所指呢 不是 是因为孟敬子 平素狂傲 举动任性 出言粗鄙无理 曾子明 论语泰伯篇第八 4 知这类人不可教 不能教 不屑教 但仍寄一线希望 喋喋不休 可见其拳拳仁慈之心 曾子的话是否仅仅只对孟敬子而言呢 千百年后的我们 在曾子所告诫的内容中又能体会 出一些什么呢 原文原文 8 5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注释 犯而不校 ji o 别人冒犯了自己却不计较 校 计较 吾友 前人大多认为 此处的 吾友 指颜回 也有人认为 称 吾友 是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德行的意思 语译语译 曾子说 不仗己之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人求教 不仗己之多识还向比自己知识少 的人求教 拥有某种学问却如同没有这学问一样 知识学问充实却表现得空虚 受到别人 挑衅也不去计较 从前我的朋友中就有人这样去做过 解读解读 本章曾子谈为人的三种品德 一是勤学好问 二是务实谦虚 三是以德报怨 第一种美德 勤学好问 一部 论语 差不多都是弟子问 老师答的 问答式 的语 录体 孔子认为整天学习不去思考 也不知道提问的人 我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 他说 不曰 如之何 如之何 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篇 孔子强调学习要多 问 子夏也说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仁道 都在 问 思 之间啊 可见 问 的重要性 孔子在 易传 文言 中说 君子学以聚之 问以辨之 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 聚 辨 居 行 也离不得 问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谈的 也是朋友交往 问学之乐 因此 中庸 中说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 行之 学 思 辨 行 也是离不得一个 问 字 问 的范围广且深 做到 以 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而 不耻下问 的学风 实在是不容易 另外 对孔子 问学 的内容 也有一个 度 的理解和运用 你在做学生阶段 不 妨多问 不耻下问 但步入社会生活 尤其是进入仕途官场 你就要慎言慎问而多思了 比如子张向孔子学习如何做官 孔子则告诉他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多见阙 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孔子在这里谈的都是 多闻 多见 慎言 慎行 不是 教你 疑则问 问则获 而是教你 阙疑 阙殆 意即保留有怀疑的地方 保留有糊 涂危险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或官场上遇事多思 多看 多听 不盲目下断言 不匆忙 不造次 不急着去问 问 也是有范围的 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或空间的限制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谈的也是对时间或空间的限制 第二项美德谈的是谦虚 谦虚是美德 孔子一向鄙薄把 没有当作有 把空虚当作充 盈 把贫困当作奢泰 的人 他认为不是 有恒 的人 不能做 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 的人 而应该像曾子说的做到 有若无 实若虚 意即 有如同没有 充实如 同空虚 第三项美德是 以德报怨 对待怨恨的态度 一向是有三种方式 以德报怨 以 怨报怨 以直报怨 孔子主张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曾子迂讷 为人厚道 他主张 应该更宽厚一些 以德报怨 犯而不校 冒犯你却不计较 三项品德 是修身之要 为政之本 为人之准的 前两项是 修己 自治 后一项是 安人 治人 原文原文 8 6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注释注释 论语泰伯篇第八 5 六尺之孤 未成年的君主 六尺 古代的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一些 六尺高还是 小孩子 孤 孤儿 百里 指诸候国 与 通 欤 表疑问的语气词 语译语译 曾子说 可以把未成年的幼主托付给他 可以把方圆百里的地方的命运交给他 在 生死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这就是君子吗 这就是君子啊 解读解读 本章曾子谈托孤寄命 大节不夺的君子 托孤寄命 大节不夺 不仅需要 至德 大才 而且需要 大位 大智 有 德 临大节而无篡逆之心 有 才 方可托六尺之孤 有 位 方可摄理国政 以 寄百里 之命 有 智 方能化险为夷 不辱使命 四者缺一不可 诸如 伊尹之于成汤 周公 之于成王 诸葛亮之于刘禅 均能托孤寄命临节不夺 若文天祥 史可法诸君 虽尽心竭 力 继之以死 而终于君亡国破 则虽时数之不齐 究于可托可寄之义有间矣 圣门论人 未尝不才德并重 程树德 论语集释 又如 鲁隐公受托孤之命于鲁惠公 鲁隐公为偏 房所生之子 却贼死于辅佐之孤 隐公之幼弟桓公之手 鲁隐公虽能托孤寄命 大节不夺 却也死于非命 终于 称名不彰 不得正果 曾子感叹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一个感 叹而兼疑句的句子 君子人与 道出为 君子 之难 一个 君子人也 的判断句 言 其虽然难 也只有君子之 德 才 位 智 兼备的人 才堪重任 一疑一断之间 道 出了托孤寄命 大节不夺的艰难 原文 8 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 不亦远乎 注释 弘毅 胸怀阔广 性格刚毅 原文原文 8 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 不亦远乎 注释注释 弘毅 胸怀阔广 性格刚毅 仁以为己任 即 以仁为己任 已 停止 语译语译 曾子说 士人的心胸不可以不宽广 意志不可以不坚毅 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啊 把行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不重大吗 奋斗终生 直到死才算了结 不遥远吗 解读解读 本章曾子谈 弘毅 之士 朱熹说 弘 宽广也 毅 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 非毅无以致其远 程子说 弘而不毅 则无规矩而难立 毅而不弘 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又曰 弘大刚毅 然 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曾子所说的话 到这里为止 一共是五章 第5章是对前4章的总结 以能问于不能 所说的三种品德 好问 谦睦 宽容 是谓 弘 托孤寄命 临节 不改 是谓 毅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全身而归 死而后已 是谓 远 动容貌 正颜色 顺辞令 仁以为己任 是谓 重 弘 毅 远 重 乃曾子仁德修炼之全 部 原文原文 8 8子曰 兴于 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注释注释 兴 起 这里是振奋的意思 成于乐 孔子关于 乐 的内涵离不开礼 他将 音乐视为其教育的最后阶段 语译语译 论语泰伯篇第八 6 孔子说 用 诗 来振奋志气 用礼来做为立身原则 用乐来达成完美的人格 解读解读 本章孔子谈修身立世三步曲 兴于 诗 沉潜涵咏于 诗 兴起好善惩恶之心 养其内质 立于礼 恭敬谦逊于 礼 周旋节文于外 养其外美 成于乐 喜惧哀怨于 乐 浸润潜移默化于内 直温宽简优渥于外 兼有内质而 具外美 兴于 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正是由内而外 内外结合的修身三步曲 原文原文 8 9子曰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注释注释 由 从 遵从 语译语译 孔子说 对于普通百姓 可以让他们的行为遵循礼法 却无法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 这样做 解读解读 这一章文字 颇多异解 轻民说 老百姓 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 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与 史记 西门豹之言相近 民可以乐成 不可与虑始 只能 知其然 不能 知 其所以然 教民说 应断句为 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 意即 老百姓可以使用的时候 就使用他 不能使用的时候就教导他 孔子的 有教无类 以及 举善而教不能 均属 此意 大道说 大道高深莫测 日用而不知 其道可用而不可知 三说并录 聊备参考 原文原文 8 10子曰 好勇疾贫 乱也 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注释注释 疾 恨 已甚 太过分 语译语译 孔子说 崇尚勇武而仇视贫穷 就会犯上作乱 对不仁的人 欺侮得太过分 不留 余地 也会导致祸乱 解读解读 本章文字理解起来 颇有一些曲折 先看第 句 好勇疾贫 乱也 省略主语 君子 补齐应为 君子好勇 君子疾贫 乱也 则是因为君子好勇而疾贫 贫者起而乱之 祸乱者是贫者 贫者祸乱是因为有位 之君子恃勇逞强 以强凌弱 而贫者起而反之 好勇而疾贫是乱的直接原因 孔子告诫有 位之君子当以仁以德恤众恤贫 否则 祸乱丛生 第 句 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也省略主语 君子 全句需稍作调整 即可 理解为 君子对不仁之人疾之已甚 乱也 这句作乱的人是 不仁之人 不仁之人 是 小人 作乱的人是 小人 作乱的原因也是在位的君子 疾之已甚 不仁之人 和 贫者 均属地位低下或无德之小人 疾贫 或 疾小人 均是致乱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 何对待小人 便是本章探讨的重要内容了 君子对待小人 历来有四种方法 论语泰伯篇第八 7 一 疾之 即痛恨小人 对待小人采取 疾之已甚 的办法 的确不可取 鲁隐公 遭受其同父异母的弟弟桓公的杀害 就是因为对待小人羽父的方法不恰当 而遭受杀身之 祸 羽父先是讨好隐公 要隐公杀害己成年并准备接隐公之位的桓公 隐公怒斥 羽父转 而挑拨桓公 结果桓公杀害了代其理政的兄长隐公 隐公遇难 就是对小人 疾之已甚 的结果 这类案例历朝历代颇多 二 远之 易传 遁卦 象辞 认为 君子应该远离小人 不讨厌他们 而显得庄 重 君子以远小人 不恶而严 孔子认为选择邻居也应以有仁德的人为邻居 不能与不 仁之人为邻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知 论语 里仁 尤其是诸葛亮在 出师表 中对刘禅的告诫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 颓也 要刘禅远离小人 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弃家产而远离齐国 也是远离小人的典范 三 见之 对小人采取 敬鬼神而远之 的办法 对于管理能力一般的人来说 是 个可取的办法 但对有高智慧的人来说 不如主动前去化解矛盾 大易缉说 认为 失 马逐之 则愈逐愈远 恶人激之 则愈激愈睽 故勿逐而可自复 见之而可免咎也 意思 是矛盾不应该激化它 应该主动前去化解 越是激化 矛盾 睽 越深 对恶人 见之而 可以免咎 孔子见南子 孔子还礼于阳货 孔子欲见判臣公孙弗扰以及佛肸 均是圣人主 动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 见之 是对待小人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四 和之 对待小人近而和之 近而化之 是对小人的最高境界 孟子在 万章篇 中为我们描绘了柳下惠与小人相处的典型形象 现将译文抄录如下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羞 也不以官小而辞掉 立于朝廷 不隐藏自己的才能 但 一定按原则办事 自己被遗弃 也不怨恨 穷困 也不忧愁 同乡下人相处 高高兴兴的 不忍离开 他说 你是你 我是我 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 哪能就沾染着我呢 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范的人 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 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 晋文公历经流亡19年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 终于入主晋国 初入晋宫 正有人想加害 于他 却有一个曾经多次加害他的叫 寺人披 的太监找到晋文公 乞求恕罪 晋文公起 初怒斥于他 后来还是采用了近而和之的办法 善待小人 结果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因 此 孔子说 人而不仁 疾之已甚 乱也 鲁隐公是其证 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柳下惠 晋文公是其证 如何对待小人 明代吕坤在 呻吟语 中有一段论述 妙不可言 抄录如下 以备浏览 君子所得不同 故其所行亦异 有小人于此 仁者怜之 义者恶之 礼者处之不失体 智者处之不取祸 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 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 原文原文 8 11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注释 周公 姓姬 名旦 周文王的儿子 武王的弟弟 曾辅佐成王治理天下 相传他制 定了西周礼乐制度 使 假使 假如 吝 吝啬 语译语译 孔子说 即使有周公那样好的德才 如果既骄傲又自私 那其他的德行也就不值一 评了 解读解读 本章孔子谈 骄且吝 的毛病 孔子对于人类的毛病 列举颇多 如 好胜 自吹 怨恨 贪欲 又如 主观臆断 判断绝对 闭塞固执 唯我独是 孔子对单项出现的毛病 常持一种客观冷静甚至略有几 分宽容的态度 他对于双项不协调的毛病 却有一种主观愤懑不可抑制的否定态度 如 论语泰伯篇第八 8 狂妄而不正直 幼稚而不老实 样子诚恳却又不守信用 等 又如本章的 骄且吝 表 面狂妄自大 盛气凌人 颐指气使 实际上吝鄙悭啬 鸡眉小眼 抠斤掐两 单项的毛病 如关羽 他英勇仗义 盛气凌人 骄矜自大 因骄傲而败走麦城 身首异处 他的缺点单 一而鲜明 颇有个性 仍然不失人们对他的景仰和信任 项羽和关羽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项羽则是既骄傲且吝啬 他 力拔山兮气盖世 骁勇无敌 平生所历战阵 无一败北 垓下一战却败得不可收拾 究其原因 骄且吝 骄 表现在独断专行 刚愎自用 目空 一切 凭勇力横征天下 吝 表现在奖赏不明 吝啬小气 对攻城略地的战将封爵授印 却把爵印抓在手里 把玩不舍 直至玩旧 对战士受伤生疮 他又亲吸脓血 显出一副 妇人之仁 这种既骄且吝的人 岂有不败之理 关羽败得令人敬仰 项羽却败得令人憎 恶 关羽狂则狂矣 却不吝啬小气 项羽不仅狂 而且小气 岂有不令人生恶之理 诸葛 亮将孔子 骄且吝 用在兵法分析上 他告诫他的战将说 将不可骄 骄则失礼 失礼则人离 人离则众判 将不可吝 吝则赏不行 赏不行 则士不致命 士不致命则军无功 无功则国虚 国虚则寇实矣 骄傲的反面即是谦虚 有关谦虚 孔子在 韩诗外传 卷三中有一段文字 十分精妙 抄录以供浏览 德行宽裕者 守之以恭 土地广大者 守之以俭 禄位尊盛者 守之以卑 人众兵强 者 守之以为畏 聪明睿智者 守之以愚 博识强记者 守之以浅 贫者可以骄 富人不能骄 无权者可以骄 有权者不能骄 无国者可以骄 有国者不 能骄 无知者可以骄 有识者不能骄 亦贫贱者骄人耳 富贵者安敢骄人 国君而骄人则 失其国 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 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 者也 夫士贫贱者 言不用 行不合 则纳履而去 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原文原文 8 12子曰 三年学 不至于谷 不易得也 注释注释 不至于谷 没有做官的念头 至 达到 谷 俸禄 古代用谷米作为官吏的俸禄 语译语译 孔子说 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 仍然没有做官的念头 这种人很难找到呀 解读解读 本章可理解为儒学静定心法 大学 说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为学三年 心却没有转到谷禄上去 不受利禄牵制 为学而学德 当是儒学的基本要 求 为学而仕禄 也是儒学的方向之一 如 学而优则仕 学三年 不为利禄而动心 禄既然是为学之目的 却又不为目的而动 正如 为善而 心不着于善 一样 为禄而心不着于禄 进入一种空灵虚静的境界 一种静定状态 心不 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心 视 听 味 全不为外物所动 不为谷禄所动 不染尘俗 一派虚空宁静 此之谓 不易得也 原文原文 8 13子曰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 隐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注释注释 见 xi n 通 现 语译语译 孔子说 人应该有 坚定好学的信仰 始终如一地坚持道德原则 危难的国家不 去作官 混乱无道的国家也不要去作官 天下有道则有所作为 天下无道则自我归隐 国 家有道 自己而仕而贫贱 是耻辱 国家无道 自己贪图富贵而作官 同样是耻辱的 论语泰伯篇第八 9 解读解读 本章孔子谈贤者 守道 择邦 隐邦 守邦 共四句 第 句总起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谈 守道 善道 即仁道 意即信仰坚定 勤奋好学 至死恪守仁道 第2 3 4句分述 第 句谈 择邦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条件许可 道路宽泛 有可去处则去 良禽择木而棲 良臣择主而事 可入则入 可居则居 不可入则不入 不可居则不居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远走高飞是一种选择 第 句谈 隐邦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条件不许可 无邦可择 退而求其次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隐 隐邦 就地而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或如商之伯夷 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恶声 治则进 乱则退 当纣之 时 居北海之滨 以待天下之清也 第 句谈 守邦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择邦焉 局外之人 超然飘逸 隐邦焉 局内之人 然终究可隐 守邦焉 因声名卓著 乡国既知 举世混浊 无可逃隐 则只有固守贫贱 以终其身而已 孔子在 宪问篇 中关于隐避告 诉我们有四种方式 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 其次辟言 择邦者辟世 隐邦者 辟地 守邦者避色 避言 与世俗断交 固守清贫 前两者隐形 守邦者隐心 四句话综合起来看 谈的是 君子谋道不谋食 忧道不忧贫 择邦 即择道 隐 道 亦因道而隐 守邦 即守道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第4句与前 句正相照应 原文原文 8 14子曰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语译语译 孔子说 不在那职位上 就不要去参和谋划那职位上的事务 解读解读 与 宪问篇 内容重合 见 宪问篇 原文原文 8 15子曰 师挚之始 关雎 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注释 师挚之始 从太师挚开始演奏 师挚 鲁国的乐师 名叫挚 古代奏乐 开始叫 升歌 一般由太师演奏 关雎 诗经 国风 的第一篇 乱 乐曲结尾的一 段 乱一般是合乐 像现在的合唱 合奏 此是指 关雎 与 葛之覃 卷耳 雀巢 采蘩 采萍 的合乐 语译语译 孔子说 从太师挚开始演奏 到 关雎 以下的合乐 多美妙的音乐在耳畔回荡呀 解读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挚合礼之乐的赞扬 关雎 是 诗 的起始第一首 也是 国风 的开篇 当时 郑声 对雅乐的冲击 很大 孔子认为是有乖礼法的 因此 他赞赏师挚的做法 诗 三百篇都能吟唱 据说 孔子在整理 诗 时 曾把它们配乐演奏过 以求合 韶 武 雅 颂 之音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原文 论语泰伯篇第八 10 8 16子曰 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 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注释注释 侗 t ng 而不愿 幼稚而不老实 侗 幼稚 无知 愿 谨慎 老实 悾悾 k ng 诚恳的样子 语译语译 孔子说 狂傲却不正直 无知又不老实 貌似诚恳却不讲信誉 对这种人我真是没有 办法呀 解读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表里不一 内外相违一类人的指责 狂而不直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 狂 即狂放 狂妄 狂傲 骄与狂常常并 用 骄狂 人若只有 狂 这一个缺点 终有可爱之处 如李白之狂诞 苏轼之狂放 关 羽之狂傲 李白以诗才而狂 苏轼以文才而狂 关羽以武略而狂 虽无 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 的济世之才 斯人终有可狂之处 终其一生 其狂亦令人敬仰钦佩 然而狂而不直 骄傲而又吝啬者 却不是狂者之大忌 狂傲而又有诡谲 表面狂放 骨子里却鸡鸣狗盗 诡诈褊狭 固陋枉曲 嘤嘤嗡嗡 斤斤计较蝇头小利之辈 实在是一类不足称道的人 侗而不愿 幼稚 纯真 淳朴 天真均有可爱之处 加上一句 不老实 这淳朴 天真幼稚则起了变化 表面单纯 骨子里却狡诈 可爱则变得可恶 悾悾而不信 表面诚恳老实 骨子里却不知道恪守信誉 以上三类人 均是表面不一 内外相违 当面一套 背后又是一套 具有极大的欺骗 性 孔子采取的是不屑之教 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俯拾即是 原文原文 8 17子曰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语译语译 孔子说 学起来就像有一种生怕赶不及的样子 甚至还怕 把己学的 忘记了 解读解读 本章谈君子的忧愁 小人在名闻利禄上 患得患失 君子在道德学业上亦 患得患失 君子忧道不忧贫 小人忧贫不忧道 君子患学如不及 小人患利如不及 患学者亦恐失之 患利者亦恐失 之 恐失之 君子小人形式上是一致的 但其实质却相差甚远 原文原文 8 18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注释 巍巍乎 高大的样子 舜 禹 远古的君主 相传他们都是因禅让而即帝位的 与 y 私自占有 语译语译 孔子说 巍峨啊 巍峨 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 但并不据为己有哩 解读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舜禹公而忘私品德的赞扬 中庸 引孔子对舜的赞扬说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 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 内 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 意思是大 孝大德之人 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 禄 位 名 寿 均因德行宽裕而享有 享有天 下却不私有天下 本篇孔子对禹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饮食菲薄 祭祀却隆重 服饰简易 礼服却华 美 居室简陋 沟渠开凿却尽力 孔子反复强调 吾无间然矣 吾无间然矣 简直 论语泰伯篇第八 11 是无可挑剔 无可挑剔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拥有天下 而不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 难怪孔 子高度赞扬他们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与焉 今之身居高位而又贪婪不知廉洁 的人 体会这些古圣先贤的美德 当引以警醒 关于 不与 解释颇多 略引数说 以资参考 一 无为而治说 论语 稽求篇 言任人致治 不必身预 所谓无为而治是也 二 禅让得位说 论语集解 美舜禹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也 三 与己无关说 四书集解 不与 犹言不相关 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四 不遇时之说 论语义疏 孔子叹己不预见舜 禹之时也 五 不与私之说 四书翼注 舜禹之不与富贵 犹孔颜之不与疏食箪瓢 心有 所在 不暇及也 鲁冈 或问 圣人不见有富贵 故入其中而不染 惟藉是尽吾职分 所当为 使天下无不治 而富与贵不与焉 且凡有天下时 平成教养 万世仰赖之功 亦 有过职分内事 又何与焉 原文原文 8 19子曰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 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注释注释 则 规则 意动用法 以 为规则 即效法 效仿 荡荡乎 广大的样子 这里指尧的恩德广大 名 形容 称赞 焕 光明的样子 文章 礼仪典章 制度 语译语译 孔子说 伟大啊 尧之作为君主 崇高巍峨 只有天才能这样高大 唯有尧啊才能 效法天德并与之相称 其德行多么浩荡啊 人民简直无法用言辞来称颂它了 巍峨啊 他 的成就和功绩 灿烂啊 他的礼乐文明 解读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尧君至德的赞扬 本章连用五个感叹句 是 论语 一书感叹句用得最多的一章 也是孔子对所有人赞 扬最高的 也是孔子称道的 圣人 中境界最高的 系圣之仁者 一叹 大君 二叹 大 天 三叹 大德 四叹 大功 五叹 大礼 一叹 大君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尧是孔子心目中德位最高的 圣人 即 至圣 关于 至圣 有两大特点 一是知通天道 二是知通人道 一是知通天道 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 中说 所谓圣人者 知通乎大道 应变而 无穷 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 指天地之道 意思是说圣人的智慧与天地相通 随 天地变化而变化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应变无穷 并且能测定掌握宇宙万物的情性根本 圣人也称 大人 圣人知通大道的特点 易传 文言 中谈得尤为详细 夫大人者 与 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圣人的智慧 能与天地 日月 四时 鬼神相互融通 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 二是知通人道 中庸 三十一章 说 唯天下至圣 为能聪明睿知 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 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 足以 有执也 齐庄中正 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 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 而时出之 溥博如 天 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 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施 及蛮貊 舟车所至 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 地之所载 日月所照 霜露所队 坠 凡有血 气者 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 圣人 他的聪明智慧 足可以君临天下 他宽裕温柔厚德载物的品德 足可以包容天 论语泰伯篇第八 12 下 他发愤图强刚强宏毅的性格 足可以执掌天下 他庄严肃穆中正平和的态度 足可以 令人敬而生畏 他对事物观察细致 足可以辨别精微 他像天一样的宽广 像海一样的渊 深 他一旦现世 百姓没有不尊敬的 一旦说话 百姓没有不相信的 一旦行动 百姓没 有不高兴的 声名远播 凡是人迹所致之处 天载地覆 没有不感受到他的美德与恩泽 这就是知通人道的圣人 二叹 大天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伟大的自然 它给人类的行为提供了 榜样 它给圣人提供了行为的依据 伟大的尧君 他的一切行为以天地为准则 涵容天地 之至理 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既知幽隐无形之事 也知显明有形之物 既能推究事物之 原始 也能探求事物之终结 既知死生之规律 也知精气凝聚之万物等等 凡 大天 所 示的各种事物各种道理 他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 行为不违背天地的规则 知识周遍于万 物而足以匡济天下 所以他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不会出现偏差 极力广泛推行天道而不 流溢淫滥 乐其天然 知其命数 所以无所忧愁 施仁义于天下 天之所行 地之所载 一切以天为准则 三叹 大德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尧君之大德 与天同覆 与地同载 如阳光如 雨露 滋润万物 而万物不知所报 如山川如大地 生养万物 而万物不知所出 浩荡伟 大之大德 百姓却无法去称赞他 德到至高处即无德 名至极高处即无名 德 非德 即 德 名 非名 即名 名高到 无能名焉 的状态 即是至名 德高到 无德而称焉 即 是 大德 或 至德 犹如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之至德 与尧君之大德 都有 无能名焉 无得而称焉 的特点 大德即上德 上 德即上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 即 太上 老子说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尧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