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提纲 2 2 1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 大气的组成 1 由干洁空气 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 臭氧含量少 但作用不可低估 其作用是什么 2 大气成分的变化 A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B 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氟氯烃含量增多的原因 影响及保护措施 二 大气的垂直分布 2 2 2 2 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 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密度 高度特 点 原因 与人类活动关系 对 流 层 高 低纬 17 18km 中纬 10 12km 高纬 8 9km 1 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 2 对流运动显著 3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地面是主要的直 接热源 上热下冷 有利于对流运动 近地面水汽和固 体杂质随气流上 升气温下降 易成云致雨 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 密切的一层 我们生 活在对流层的底层 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 在该层 与人类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 平 流 层 由对流层顶 至 50 55km 高度 下层气温随高度 变化很小 30km 以上 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迅速上升 气流以水平运动 为主 气温不受地面影响 来自臭氧吸收紫外 线增温 上部热下部冷 不 易形成对流大气 稳定以水平运动 为主 臭氧层 22 27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能见度好 大气平稳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 层 大 气 低 由平流层顶 至 2000 3000km 气压低 密度小 有 空气质点散逸到宇宙 空间 受地球引力小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 用 流星 极光 人 造卫星 宇宙飞船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问题 1 解释下列现象 日出前的黎明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等 2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哪部分削弱很少 为什么 太阳辐射中的这部分 最终被谁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少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怎样 二 大气的保温效应 问题 大气中保温效应的关键成分是 为什么 晚秋或寒冬 多云的夜 晚 不易出现霜冻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人造烟幕能防御霜冻 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产生的影响 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 二 全球的热量平衡 掌握大气 地面 全球热量收支平衡状况 例 对全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 收入 太阳辐射 100 支出 射向宇宙空间的 大气 地面反射 34 大气逆辐射 60 地面辐 射 6 100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加强 也将使大气逆辐 射增强 超过 60 从而使全球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全球气候变暖 2 2 3 3 大大气的运动气的运动 一 热力环流 1 形成 见左图 2 应用 海陆之间 高低纬之间 城市与城郊之间等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F1 水平气压梯 力 F2 地转偏向力 f 摩擦力 低高 B A C 高 低 低 高 受热冷却冷却 1004 1008 hPa 1000 1006 1002 F1 F2f 风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 2 4 4 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 三圈环流 要求学生重点对照图掌握近 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 称 位置范围 以及气压带地区 的气流垂直运动状况 各个风带 的风向 强调气压带 风带随太 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教材图 2 17 二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一月 冬季 七月 夏季 大陆海洋大陆海洋 同一纬度气 温 低高高低 气压中心高压低压低压高压 亚太地区 大气活动中 心 亚洲高压 蒙 古 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 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 300S 以南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三 季风环流 见教材 45 页图2 20 亚洲季风 1 月 冬季 7 月 夏季 东亚南亚东亚南亚 方向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 低压 与等压线垂 直 它不因风向而变化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影响风向 风速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北半球 右 南半球 左 只改变风向 不改变风 速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减风速 北纬 600 南纬 300 北纬 300 南纬 600 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用心 爱心 专心 4 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风向 偏北风偏南风 性质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高温 湿润和多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 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 2 5 5 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移动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过境时 阴天 下雨 刮风 降温等 云 雨 多连续性降 雨 过境后 天气转晴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 气压下 降 气温和湿度下降 云系雨区 云系狭窄 雨区在锋两侧 云系宽阔 雨区多在锋 前 举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我国较少 我国冬季的寒潮 二 低压 气旋 和高压 反气旋 系统 低压 气旋 高压 反气旋 水平气流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辐合 南半球 顺时针方向辐合 北半球 顺时针方向辐散 南半球 逆时针方向辐散 风向 以北半 球为例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南部偏西风 北部偏东风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南部偏东风 北部偏西风 中心垂直气流上升下沉 天气状况阴雨晴朗 举例 台风 锋面气旋 北方 秋高气爽 的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 锋面气旋 略 2 2 6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 气候形成因子 大气气候 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 下垫面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二 气候类型 1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问题 不同纬度带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同一纬度带内气温状况不尽相同 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2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不同地区的降水的情况由大气环流形势决定 见下表 地区大气环流形势降水状况举例 赤道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全年雨量充沛1 伊基托斯 南北纬 10 南北纬 23 5 夏 赤道低气压带 冬 信风带 夏雨多 冬雨少 一年分为干 湿两季 2 巴马科 南北纬 23 5 南北纬 30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常年干旱少雨4 阿斯旺 地中海地区 亚热带 夏 副热带高压中心或东 缘 气流下沉 冬 西风带 多气旋活动 夏季干燥少雨 冬季暖湿多雨 6 罗马 大陆 西岸 欧洲大部分 温带 终年盛行西风降水量不多 但分配 均匀 7 伦敦 大陆东岸季风环流 教材图 2 20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 3 孟买 5 上海 8 北京 亚 欧 大 陆 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终年降水较少9 莫斯科 两极地区气流辐合下沉全年降水稀少10 东方站 三 气候的变化 略 2 2 7 7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 一 气候资源的特点 与其他自然资源比较 略讲 相同点 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 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不同点 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 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 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字范围内才有资源 价值 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 有较大的变率 二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气候资源与农业 问题 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 无霜期 100C 积温等 降水条件 的变化情况 相应的农业种植制度如何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 气候资源与建筑业 日照与街道方位 风与城市规划等 问题 观察北京地区建筑 哪个方向光照 条件最好 哪个方向光照条件最差 建筑应怎样才能保持各个方向都有光照 北京地区主导风向是 最小风频的 方向是 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主要在 北京郊区的哪个方向 3 气候资源与交通 问题 青藏铁路的修建要克服的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造成的 答 在高寒气候下形成的冻土 4 新的类型的气候资源 如 旅游资源 2 2 8 8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 一 台风 1 热带低气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2 台风灾害分布 时间上是夏秋季节 空间上多发地区为亚洲东部以及亚洲南部 北美洲东 海岸的一些国家 3 台风的形成源地 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 26C0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 强度最大的海域 4 水平结构 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教材图 2 32 垂直结构 近地面为低气压 气旋 高空为高气压 反气旋 5 台风的危害 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6 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可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 强度 移动方向和速度等 二 暴雨洪涝 略 三 三 干旱 防御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 境 在干旱多发地区 选择耐旱的作物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营造防护林 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 寒潮 寒潮造成的灾害 强烈降温 大风 大雪 冻雨等 2 2 9 9 大气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 一 全球变暖 N W E S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用心 爱心 专心 7 1 原因 1 自然原因 2 人为原因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CO2 二是毁林 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2 影响 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1 引起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气温升高 海水温度也升高 造成 海水膨胀 另一方面极地增温 会造成极冰融化 引起海平面上升 2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进而导致世界各国 经济结构的变化 3 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 间的合作 二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1 现象 卫星观测资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全球臭氧总量 明显减少 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 出现了 南极臭氧洞 教材 63 页图 2 37 2 平流层臭氧减少的原因 1 自然因子 如太阳活动等 2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使用冰箱 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 烃化合物 3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 统 三 酸雨危害与防治 1 酸雨形成原因 由于燃烧煤 石油 天然气等 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2 我国酸雨类型 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能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