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导言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及人格等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但由于其固有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会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4-6年级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了解他们在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孤独会使人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并产生种种消极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极大地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期又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此时安全感建立的好坏会对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关于国内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感的状况,一些学者做了调查。 蔡亮亮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调查1030名城市小学生的社交心理,发现儿童社交焦虑没性别差异。 孔德怡对山东省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邹城市儿童社交焦虑存在状态检出率为13.74%,社交焦虑严重存在问题,检出率为2.29%。 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xx年11月对梅州市某小学4-6年级共307名儿童进行调查。 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在小学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从梅州市某公办小学随机抽取4-6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共34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48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达88.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表1所示。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变量组别人数百分比年级四9831.9五9831.9六11136.2性别男16754.4女14045.6独生子女是17757.7否13042.3生源地本地(梅州)28592.8外地227.2不与父亲同住是3812.4否26987.6不与母亲同住是123.9否29596.1(二)研究工具1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Scale,CLS)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感量表16,共有24个项目,其中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插入项目最后不计入总分。 量表按5级计分,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高于40分,则孤独感偏高,分数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 记入总分的16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此问卷是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17,共16题,由2个因子构成人际安全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 采用1-5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 本研究中总问卷及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 83、0. 69、0.76,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3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Scale forChildren,SASC)采用La Greca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6,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包含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两大因子,共10个项目,采用1-3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10-30分之间,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7,总分的Cronbach系数为0.76。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负责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整个施测过程进行监督,要求被试独立安静地完成问卷。 所得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对儿童的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统计,得出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2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状况得分范围M(均值)SD(标准差)孤独感206532.2157.880安全感208055.95111.549人际安全感94029.0815.870确定控制感84026.8706.795社交焦虑感102614.9813.250害怕否定评价6169.1112.257社交回避及苦恼4115.8701.612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安全感整体偏高,其中,人际安全感偏高,确定控制感偏高;社交焦虑感整体偏低,其中,害怕否定评价因子偏低,社交回避及苦恼因子偏低。 (二)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1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性别M(均值)SD(标准差)t P男32.6657.8651.0920.276女31.6797.892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 2对不同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 4、表5所示。 表4不同年级儿童孤独感的F检验年级M(均值)SD(标准差)F P四年级34.7048.4548.4780.000五年级31.8277.686六年级30.3606.963表5儿童孤独感的年级间多重比较年级四五六四年级1.000五年级0.0091.000六年级0.0000.1701.000由表4和表5可知,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 五、六年级;五年级高于六年级,但差异不显著。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M(均值)SD(标准差)t P独生子女32.5717.2520.9230.357非独生子女31.7308.668由上表可看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4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 7、表8所示。 表7是否与父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不与父住M(均值)SD(标准差)t P是33.52638.139781.0960.274否32.02977.84023表8是否与母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不与母住M(均值)SD(标准差)t P是36.83338.736892.0820.038否32.02717.80149从表 7、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很大。 (三)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为了探究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 表9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社交焦虑感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0.315*-0.369*-0.300*-0.367*孤独感-0.369*-0.391*-0.290*0.387*0.339*安全感1.0000.8970.925-0.369-0.227人际安全感1.0000.662-0.338-0.262确定控制感1.000-0.334-0.160社交焦虑感1.0000.8900.770害怕否定评价1.0000.395社交回避及苦恼1.000注*P0.01。 从表9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 (1)孤独感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90-0.391之间; (2)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三者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相关,P值均小于0.01; (3)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 这些结果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平。 (四)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程度,以学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10、表11。 表10孤独感对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有效性检验2R R调整的R2F P回归模型0.4570.2090.20440.1400.000从表10中可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系数R0.457,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的平方(R Square)0.209,表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可以解释孤独感20.9的变异性。 回归检验结果(F40.140,Sig.0.000)表明,这一回归分析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即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儿童孤独感的差异,可以由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的差异水平作出解释。 表11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逐步回归分析t P安全感-0.262-4.7760.000社交焦虑感0.2905.2870.000表11结果显示,社交焦虑感的回归系数安全感的回归系数,且两者的值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都小于0.05)。 这一结果说明,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 三、讨论(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分析从儿童孤独感的得分均值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 从表1可知,生源地在梅州,作为本地人在此长大的调查对象占绝大部分,并且绝大部分儿童都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在家里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在学校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和老师的关怀。 同时,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环境也为儿童模仿获取更多的人际技能提供条件。 因此,儿童孤独感较低。 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比较乐观,儿童孤独感较低,但有关研究显示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文化水平、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因此在教育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安全感及其因子得分偏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是公办学校,调查对象中有92.8%是本地人,学生就读的稳定性较大,流动性较小,学生不必担心学校会因资金或其他问题无法办学而要转学,也不必担心父母工作调动而必须离开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同时该所学校处于发达城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家庭教育也相对较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良好,因此儿童的安全感较高。 第二,以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姆、霍尼、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人对安全感的论述为依据,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母亲)如果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8。 在调查对象中,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87.6%,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96.1%,多数都在父母亲的身边享受亲情的关爱,所以安全感较高。 第三,Kuar,Rjaendra对家庭大小对安全感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小家庭的儿童更具有安全感19。 调查对象中有57.7%的儿童是独生子女,一直享受着家长、亲人无尽的爱,没有与他人分享爱或者缺少爱的不安全感。 儿童的社交焦虑感及其因子得分明显偏低,原因可能在于调查对象生活在先进、舒适、便捷的大城市,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没有家庭、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同时因为年龄尚小,也没有过多地承受外界期望、学习和生活适应、人际关系、与亲人离别等的压力,因此社交焦虑感偏低。 国内关于儿童社交焦虑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严标宾等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升高,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9;刘勇研究了家庭结构(离异或完整家庭)、独生与非独生、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20;另有学者研究了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平的影响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21。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儿童学业辅导、生活辅导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 (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从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结果得出,儿童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年级越低3,张顺、王良锋等孤独感的发生比率越高,这与刘红、王洪礼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年级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四年级的孤独感与 五、六年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 五、六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从整体上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高年级就没有明显的孤独差异了。 但由于本研究所选的被试仅限于梅州市的一所普通小学的307名学生,这些被试能否代表全国的小学生,研究结果能否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尚未很好地形成紧密的同伴团体,同伴关系质量不高,因而高孤独发生率较高;随着年级增高,同伴关系更为融洽,高孤独感发生率就随之下降。 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与俞国良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却与刘红、王洪礼等3发现的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且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本次研究表现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刘红,王洪礼等的结果相似,但不存在差异。 男生孤独感略高于女生,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同伴关系不及女生的和谐和稳定,同时女生感情相对较细腻,遇到事情更多的会倾向于倾诉,而男生更倾向于闷在心里面,表达感情的方式也相对少,而且此阶段的男生也有了男孩要坚强的性别信念。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 独生子女因为生活中同伴相对较小,在家里也没有其他同伴与之玩耍,同伴关系相对缺乏,因此孤独感会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显著高于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 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很大。 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亲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关怀孩子、教养孩子的机会和责任是最多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最深,印象最深,因此在家庭中,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表达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都比父亲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及母亲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自然也比父亲的强。 本研究得出的孤独感差异与已往的研究不太一致。 如,周宗奎、范翠英等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女生,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24;石庆馨等研究得出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25;刘红、王洪礼的研究发现,2093。 俞国良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23;周宗奎,赵冬梅等的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性26。 本次研究结果除了与地域、取样范围有关以外,还与学生自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存在着年级、性别差异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别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身特征有关,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状况、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教师素质、地区经济状况等等都会影响研究结果。 当然还有很多变量的作用有待分析和探讨。 从本次研究可总结出,学校、家庭应在对不同年级儿童的教育中,要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方式,多关注低年级儿童,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以防止儿童造成过于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 (三)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分析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平。 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安全感越高,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 众多心理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可见,安全感对孤独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足够的安全感能促使个体与人交往,从而减少了独处的时间,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个体进而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环境,认识社会,孤独感则会相应减少。 心理安全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归属感,从而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因而,为了降低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其安全感也是提高儿童孤独感的途径之一。 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与安全感的相关很密切,严厉、拒绝和忽视的教养会增加不安全感,儿童在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易于建立安全感家庭氛围如果冷漠、疏远、拒绝则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缺乏安全感。 父母婚姻质量和教养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提高儿童安全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感不仅受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学校、老师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学校的稳定性,加强学校的校园建设,保证一定的办学规模,加强老师的专业素质等方式来加强儿童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更好的成为社会的健康建设者。 表9的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社交焦虑感越低,儿27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本次研究结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 张妍等果一致,张妍等的研究发现只有学业成绩在儿童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上存在主效应,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社交焦虑感的强弱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孤独感的强弱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个体感觉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学习成绩方面上处于弱势时,难免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行为退缩、自我封闭等表现,孤独感也会相应增强。 个体的社交焦虑感越强则孤独感会越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尽量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多的各方面的压力,让其顺其自然地成长和发展。 研究还表明,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杨堂英19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研究中也发现安全感与焦虑性有显著相关。 一般而言,儿童拥有了安全感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其社交的能力,社交焦虑感则会降低;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或者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就会导致儿童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感。 弗洛伊德提出,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7。 也就是说,当个体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导致不安全感的产生,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进而产生焦虑的体验。 家长应尽力满足儿童合理的要求,减少个体的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避免焦虑感过多过量地产生。 表10和表11的回归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铁员工考试题及答案
- 团队项目进度管理及任务分配模板
- 助人为乐的阿姨500字10篇
- 销售团队客户信息管理工具表
- 农村环保型养殖模式应用合同
- 学习中的挫折与成长事件作文11篇
- 班级才艺展示活动话题的作文13篇
- 《信息检索与利用技巧: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教案》
- 特种文献检索课件模板
-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平台模板
- 班干部聘任仪式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 2025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超星尔雅美学原理课后习题与考试答案
- STA无痛麻醉仪课件
- 医疗器械仓储操作流程
- 完整版QC七大手法培训课件
- API-650-1钢制焊接石油储罐
- 游泳救生员(初级)理论复习试题与答案
- 学生学习力评价量表
- 触电急救知识与方法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