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doc_第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doc_第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doc_第3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doc_第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西师版)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算理。 2、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1:我想知道体育馆有几个区? 学生2:我想知道A区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 学生3:我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学生1:A区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例1,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说一说应该怎样算,并得出得数。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 2、学生代表汇报: 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思考: 4010+810。 485+485。 4825。 1068。 489+481。 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1:我发现每个算式中都有10。 学生2:我发现他们都是两位数乘10。 学生3:我发现一个两位数乘10就在这个数后面加一个0。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教师出示:2530 学生1:2530,先算253=75,再用7510=750,所以2530=750。 学生2:253=75,在75后面添上一个0,所以2530=750。 学生3:2565=1505=750。 学生5:3055=1505=750。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以上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学生(众):253=75,在75后面添上一个0。这一种方法最简便。 教师: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 六、导中存疑,难点讲解 教师:为什么算2530,可以先算253=75,再在75后面添上一个0,就可以呢?(因为3个25是75,那么30个25就是750。) 七、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教材第3页课堂活动。)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教材第3页课堂活动。) 3、完成练习一:1、2、3(集体订正。) 八、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 2、这节课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一个等级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自学、交流,小结,得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乘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口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口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看谁聪明,能把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把它们分成两类? 7820 3056 2040 9081 4350 7040 5060 9050 学生:我想把这些算式按“只有一个因数是整十数”和“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来分。 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 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1类 第2类 7820 2040 3056 7040 9081 5060 4350 9050 教师: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集体订正) 教师:(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计算2040 (先把这道题变成我们学过的算式,再计算。)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1:我把40看成410,先算204得80,再算8010就是800。 学生2:我把20看成210,先算4010得400,再算4002就得800。 学生3:我这样算,先算24得8,再在8的后面添上两个0。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先算24得8,再在8的后面添上两个0。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 学生:因为20是210,40是410,实际上就是24的积扩大10倍后再扩大10倍,也就是扩大100倍,所以就在24的积后面添上两个0。 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五、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教材3页的例4。(集体订正,重点说出算法。) 2、完成教材4页的课堂活动。(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5页5、6、7题。(集体订正。)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7页例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w 1、(出示例1卷笔刀图) 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 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 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1214=?) 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14吗?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12+12=168(14个12相加) 14+14+14=168(12个14相加) 1227 1434 1426 1210+124 1220-126 1410+142 2014-814 列竖式计算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12这道题。 教师:在计算像“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 研究竖式计算: (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理解竖式中第1步的算理。 教师用空白卡片将14中的“1”遮住,像这样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48。 教师:这里的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 (3)理解竖式中第2步的算理。 教师:算出单独的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教师将“4”用写有“0”的卡片遮住,下一步怎样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用10去乘12,得120,表示10盒有120个卷笔刀。 用1乘12得12,2对着4写,1写在4的前面。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这个“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因为用1乘12,1表示的是1个十,得到1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 竖式第2步求的是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2”写在十位上。 六、导中存疑,难点讲解 理解竖式中第3步的算理。 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 学生:没有,还要把两项结果加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第3步。教师巡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 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要注意数位对齐。 学生2: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时,积的末位一定要写在十位上。 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七、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完成第7页试一试的题目。(3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2题.。(教师批改) 八、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赶紧给同桌说说。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例6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小青蛙今天要来考考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然后出示例6的挂图。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根据挂图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2、自己列竖式计算。 3、看着自己列的竖式说一说每步的意思。 4、看着自己列的竖式说一说计算过程,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先后的词。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上台边讲解,边板书计算过程。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25十位上的2去乘34,乘得的积的末尾应该对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五、练习实际,学会用知 1、 完成8页的算一算。(3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二第三题。(分两组比赛,看哪组做得有对又快。) 六、归纳整理,集体评价 先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不促,再给同桌一个评价吧。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9-10页例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很快算出得数。 (二)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 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学生1:3个灯依次按红黄绿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发光。 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例7的情景图。 教师: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自己填一填书上的表格。再看看自己填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填好后,再在小组类交流各自的填法,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 (1)820=160 (2)312 810=80 612=72 85=40 912=108 五、讨论有异,教师引导 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 六、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1、完成教材10页课堂活动第一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10题、11题。(集体订正) 七、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3页问题解决(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 教师: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想。) 教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找出信息和问题。 2、根据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式解答。 3、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一:先求1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再求22所学校一共参加训练的人数。 184=72(人) 7222=1584(人) 综合算式:18422222(人) 学生二:我先求22所学校一共站的列数,再求22所学校一共参加训练的人数。 422=88(列)18=1584(人) 综合算式:422(人) 答:参加训练的22所学校共有1584人。 四、针对问题,学生讨论 同桌说一说解决这个为问题的过程,两种方法都要说一说。 五、联系实际,学会用知 1、分组活动:第14页上面的课堂活动。(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 2、完成练习三1题、2题(两人板演,全班齐练,小老师订正) 六、归纳整理,整体评价 1、教师: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自己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看来你们真得又长大了。 2、给同桌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4页问题解决(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除法、乘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程 教师:希望小学的同学要去春游,学校准备给他们每人发一瓶矿泉水,但老师得考考他们,他们都回答不要,他们想让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学生:愿意。 教师:大屏幕出示14页例2的情景图。 二、明确任务,学生自学 1、根据情景图提供的信息,自己列式解答。 2、列式前,写出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如果先用的是分步,就还要再改成综合算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一:从“3箱共有36瓶矿泉水”中,我们可以求出1箱矿泉水有多少瓶?然后就可以求出24箱矿泉水有多少瓶了。3=12(瓶) 1224=188(瓶) 综合算式:363222(瓶) 答:24箱共有188瓶。 学生二:我做题的方法与上面同学一样,但我的出发点不同,我出问题开始想的,要求24箱共有多少瓶,就应该知道1箱有多少瓶。所以我们应该先求1箱的瓶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