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完全解析_第1页
老师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完全解析_第2页
老师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完全解析_第3页
老师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完全解析_第4页
老师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完全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图 4 1 1 高一必修高一必修 2 重要知识点复习重要知识点复习 第第 1 课时课时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基础知识回顾基础知识回顾 1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 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 在 某点 或某一时刻 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 方向 2 曲线运动的性质 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所以曲线 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一定存在加速度 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 或加速度 的方向与它的速 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这个合外力是大小和方向都恒定的 即所 受的力为恒力 物体就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如平抛运 动 如果这个合外力大小恒定 方向始终与速度 垂直 物体就做匀速圆周运动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 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 方弯曲 根据曲线运动的轨迹 可以判断出物体所 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 说明 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 角为锐角时 物体做曲线运动速率将增大 当物体 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率将减小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 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特征 等时性 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 所用时 间相等 等效性 合运动跟几个分运动共同叠加的效果相 同 独立性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 各个分运 动独立进行 互不影响 2 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 叫做运动的合成 包括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 遵循平行四边形 定则 两分运动在同一直线上时 先规定正方向 凡与 正方向相同的取正值 相反的取负值 合运动为各 分运动的代数和 不在同一直线上 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 如 图 4 1 1 示 两个分运动垂直时 正交分解后的合成为 22 xy sss 合 22 xy vvv 合 22 xy aaa 合 3 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 叫运动的分解 解题 时应按实际 效果 分解 或正交分解 重点难点例析重点难点例析 一 怎样确定物体的运动轨迹一 怎样确定物体的运动轨迹 1 同一直线上的两分运动 不含速率相等 方向 相反情形 的合成 其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2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分运动的合成 1 若两分运动为匀速运动 其合运动一定是匀 速运动 2 若两分运动为初速度为 0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 若两分运动中 一个做匀速运动 另一个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如平抛运动 4 若两分运动均为初速度不为 0 的匀加 减 速直线运动 其合运动不一定是匀加 减 速直线 运动 如图 4 1 2 图 4 1 3 所示 图 4 1 2 情形为 匀变速曲线运动 图 4 1 3 情形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情形图未画出 此时有 2 1 2 1 a a v v 例例 1 关于不在同一直线的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是直线运动 v1 v a1 a o v2 a2 v1 v a1 a o a2 v2 图 4 1 2 图 4 1 3 2 图 4 1 7 x m 3100 A 危险区 图 4 1 8 B 一定是曲线运动 C 可能是直线运动 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D 一定是匀变速运动 解析解析 两个分运动的加速度恒定 因此合加速度是 恒定的 所以合运动的性质一定是匀变速运动 当合 速度与合加速度在一条直线上时 合运动是直线运 动 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合运动 是曲线运动 所以 CD 正确 答案答案 CD 点点拨拨 两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由两个 因素决定 一是分运动的性质 二是合运动的初速度 与合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拓展拓展 如图 4 1 4 图示 物体在恒力 F 作用下沿 曲线从 A 运动到 B 这 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 向改变而大小不变 即 由 F 变为 F 在此力作用下物体以后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 Ba 运动 B 物体不可能沿直线 Bb 运动 C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 Bc 运动 D 物体不可能沿原曲线由 B 返回 A 解析解析 物体在 A 点时的速度 vA沿 A 点切线方向 物 体在恒力 F 作用 下沿曲线 AB 运动 此力 F 必有垂直 于 vA的分量 即力 F 只可能沿为图中 所示的各种方向之一 当物体运动到达 B 点时 瞬时 速度 vB沿 B 点的切线方向 这是时受力 F F 即 F 只可能为图中所示的方向之一 可知物体以后只可 能沿曲线 Bc 运动 答案答案 ABD 二 船过河问题的分析与求解方法二 船过河问题的分析与求解方法 1 处理方法 船在有一定流速的河中过河时 实 际上参与了两个方向的运动 即随水流的运动 水 冲船的运动 和船相对水的运动 即在静水中的船 的运动 船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 2 对船过河的分析与讨论 设河宽为 d 船在静水中速度为 v船 水流速为 v 水 1 船过河的最短时间 如图 4 1 6 所示 设船头斜向 上游与河岸成任意夹角 这时船 速在垂直河岸方向的速度分量为 v1 v船sin 则过河时间为 可以看出 d v船一定时 t 随 1 sin dd t vv 船 sin 增大而减小 当 90 时 即船头与河岸垂直 时 过河时间最短 到达对岸时船沿水 min d t v 船 流方向位移 x v水tmin v d v 水 船 2 船过河的最短位移 v船 v水 如图 4 1 6 所示 设船头斜指向上游 与河岸 夹角 当船的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 此情形下过 河位移最短 且最短位移为河宽 d 此时有 v船 cos v水 即 arccos v v 水 船 v船 v水 如图 4 1 7 所示 无论 船向哪一个方向开 船不可 能垂直于河岸过河 设船头 与河岸成 角 合速度 v合与 河岸成 角 可以看出 角 越大 船漂下的距离 x 越 短 那么 在什么条件下 角最大呢 以 v水的矢 尖为圆心 v船为半径画圆 当 v合与圆相切时 角最大 根据 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 cos v v 船 水 arccos v v 船 水 船沿河漂下的最短距离为 min cos sin d xvv v A 水船 船 此情形下船过河的最短位移 cos vd sd v 水 船 例例 2 如图 4 1 8 所 示 一条小船位于 200m 宽的河的正中点 A 处 从这里向下游 100m3 v2 O v 水 v船 v1 图 4 1 6 v A B c b a 图 4 1 4 F v A B c b a F 图 4 1 5 3 O A B C 图 4 1 9 处有一危险区 当时水流速度为 4 0m s 为了使小 船避开危险区沿直线到达对岸 小船在静水中的速 度至少是 A m s B m s 3 34 3 38 C 2 0m s D 4 0m s 解析解析 如图 4 1 9 所 示 要使小船避开危 险区沿直线到达对岸 小船的合速度方向范 围为水平方向 AB 不 包括 AB 到 AC 之 间 由图中几何关系 可知 当合速度方向沿 AC 小船垂直 AC 开行 其在 静水中的速度最小 由图可知 即 30 100 tan 100 3 故 v船 v水sin 2 0m s 答案答案 C 点点拨拨 本题关键是确定小 船避开危险区沿直线到达对岸时小船的合速度方向 而做出速度矢量三角形 从图知当小船垂直 AC 开行 其在静水中的速度最小 本题易出现错解的情形是 认为当小船垂直河岸开行 在静水中的速度最小 此 时 v船 v水tan m s 4 3 3 拓展拓展 在抗洪抢险中 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 假设江 岸是平直的 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 水流速度为 v1 摩托艇在静水中的航速为 v2 战士救人的地点 A 离岸边最近处 O 的距离为 d 如战士想在最短时 间内将人送上岸 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 O 点的距 离为 A B 0 2 1 2 2 2 vv dv C D 2 1 v dv 1 2 v dv 解析解析 摩托艇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对岸 其划行 方向要垂直于江岸 摩托艇实际的运动是相对于水 的划行运动和随水流的运动的合运动 垂直于江岸 方向的运动速度为 v2 到达江岸所用时间 t 沿 2 v d 江岸方向的运动速度是水速 v1在相同的时间内 被 水冲下的距离 即为登陆点距离 0 点距离 s v1t 2 1 v dv 答案答案 C 三 如何分解用绳 或杆 连接物体的速度 三 如何分解用绳 或杆 连接物体的速度 1 一个速度矢量按矢量运算法则分解为两个速度 但若与实际情况不符 则所得分速度毫无物理意义 所以速度分解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按实际效果进行 分解 通常先虚拟合运动 即实际运动 的一个位 移 看看这个位移产生了什么效果 从中找到两个 分速度的方向 最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画出合速度和 分速度的关系图 由几何关系得出他们的关系 2 由于高中研究的绳都是不可伸长的 杆都是不 可伸长和压缩的 即绳或杆的长度不会改变 所以 解题原则是 把物体的实际速度分解为垂直于绳 或杆 和平行于绳 或杆 两个分量 根据沿绳 杆 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求解 易错门诊易错门诊 例例 3 如图 4 1 10 所示 卡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河 中的小船 小船一直沿水面运动 在某一时刻卡车 的速度为 绳 AO 段与水平面夹角为 不计摩 擦和轮的质量 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图 4 1 10 错错解解 将绳的速度按图 4 1 11 所示的方法分解 则 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 1 cos 错错因因 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 况 船的实际运动是水平向右的匀速运动 每一时 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 AO 绳上各点运 动比较复杂 以连接船上的 A 点来说 它有沿绳的 速度 也有与 垂直的法向速度 n 即转动分速度 A 点的合速度 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矢量和 A cos v 图 4 1 11图 4 1 12 4 v m s 2 d m O 150300 4 甲 v m s 2 t s O 3 乙 图 4 1 13 正解正解 小船的运动为平动 而绳 AO 上各点的运动 是平动 转动 以连接船上的 A 点为研究对象 如 图 4 1 12 A 的平动速度为 转动速度为 n 合速 度 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 则由图可以看出 A cos 点悟点悟 本题中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 关键是要弄清合运动就是船的实际运动 只有实际 位移 实际加速度 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即实际位 移 实际加速度 实际速度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上 课堂自主训练课堂自主训练 1 小船在静水中速度为 v1 今小船要渡过一条河 流 过河的小船始终垂直对岸划行 若小船划行 到河中间时 河水流速忽然由 v2增大到 2 则 v 过河时间与预定时间相比 将 A 增长 B 不变 C 缩短 D 无法确定 解析解析 合运动 分运动都是独立的 且具有等时 性 小船渡河速度不变 则渡河时间就不变 与河 水速度的变化无关 但河水流速的变化会影响船 沿河岸方向的位移 选项 B 正确 答案答案 B 2 如图4 1 13所示的塔吊臂上有 一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小车A 小车下装有吊着物体B的吊钩 在 小车A与物体B以相同的水平速 度沿吊臂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 吊钩将物体B向上吊起 A B之间的距离以 d H 2t2 SI SI表示国际单位制 式中H为 吊臂离地面 的高度 规律变化 则物体做 A 速度大小不变的曲线运动 B 速度大小增加的曲线运动 C 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 D 加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的曲线运动 解析解析 由题意 物体 B 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 动 由 d H 2t2知 它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为 y H d 2t2 因此它在该方向上做初速度为 0 的 加速 度为 4m s2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它的合运动为 匀加速曲线运动 答案答案 BC 课后创新演练课后创新演练 1 关于曲线运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B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C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D 曲线运动一定是加速度不变的匀变速运动 2 两个互成角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的大小 分别为 v1和 v2 加速度分别为 a1和 a2 则它们 的合运动的轨迹 D A 如果 v1 v2 那么轨迹一定是直线 B 如果 v1 0 v2 0 那么轨迹一定是曲线 C 如果 a1 a2 那么轨迹一定是直线 D 如果 a1 a2 v1 v2 那么轨迹一定是直线 3 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力 F1和 F2的作用 后 由静止开始运动 若运动中保持二力方向不 变 但 F1突然增大到 F2 F 则质点以后 AB A 一定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B 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等 C 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可能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4 某河水的流速与离河岸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 4 1 14 甲所示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 图 4 1 14 乙所示 若要使船以最短时间渡河 则 BD 图 4 1 14 A 船渡河的最短时间是 75s B 船在行驶过程中 船头始终与河岸垂直 C 船在河水中航行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D 船在河水中的最大速度是 5m s 5 如图 4 1 15 所示 卡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河中的 小船 小船一直沿水面运动 则 BC 5 A B F 图 4 1 15 A 小船的速度 v2总小于汽车速度 v1 B 汽车速度 v1总小于小船的速度 v2 C 如果汽车匀速前进 则小船加速前进 D 如果汽车匀速前进 则小船减速前进 6 如图 4 1 16 所示 物体 A 和 B 质量均为 m 且分别与轻绳连结 跨过光滑轻质定滑轮 当用力 F 拉 B 沿水平面 向右匀速运动过程中 绳对 A 的拉力的大小是 A 图 4 1 16 A 大于 mg B 等于 F C 总等于 mg D 小于 mg 7 玻璃板生产线上 宽 9m 的玻璃板以 4m s3 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 在切割工序处 金刚钻的走刀速度为 8m s 为了使割下的玻璃 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 金刚钻割刀的轨道应 如何控制 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 解析解析 要切成矩形则割刀相对玻璃板的速度垂直 v 如图 4 1 17 设 v刀与 v玻方向夹角为 cos 则 300 临 临 v v 8 34 v 4m s 22 玻刀 vv 4864 时间 t 2 45s v s 4 9 8 质量为 m 1kg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从 t 0 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水平力 F 的作用 F 0 1N 并保持不变 此力先沿向东的方向作用 1s 而后依次改为沿向北 向西 向南方向各作 用 1s 以出发点为原点 向东为 x 轴正方向 向北为 y 轴正方向 建立直角坐标系 如图 4 1 18 求 1 第 1s 内物体的位移值 2 物体在第 2s 末的速度大小 3 在坐标系中画出前 4s 内物体的运动轨迹 北 y m x m 东 0 2 0 100 10 2 0 1 0 2 4 1 18 解析解析 1 沿 x 轴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x F m 1s 内物体的位移 S1 2 2 1 tax 联立解得 S1 0 05m 2 第 2s 内物体沿 x 轴方向做匀速运动 沿 y 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v2x v1x axt 0 1m s ay 0 1m s2 m F v2y ayt 0 1m s 物体在第 2s 末的速度 v2 2 2 2 2yx vv 代入数据解得 v2 0 14m s 3 如图 4 1 19 所示 v刀 v玻 v 4 1 17 6 4 1 19 北 y m x m 东 0 2 0 100 10 2 0 1 0 2 b a c d 第第 2 课时课时 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基础知识回顾基础知识回顾 1 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 1 定义 将一物体水平抛出 物体只在重力作 用下的运动 2 性质 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运动 过程中水平速度不变 只是竖直速度不断增大 合 速度大小 方向时刻改变 3 研究方法 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 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分别研究 两个分运动的规律 必要时再用运动合成方法进行 合成 4 规律 设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建立坐标系如图 0 v 速度 位移 1 水平方向 0 vvx tvx 0 竖直方向 gtvy 2 2 1 gty 合速度 秒末的速度 t 22 yxt vvv 方向 00 tan v gt v v g y 合位移 秒末的位移 t 22 yxs 方向 00 2 2 2 1 tan v gt tv gt x y g ggtan2tan 运动时间 由得 22 2 1 gty 2y t g t 由下落高度 y 决定 轨迹方程 32 2 0 2 g yx v 在未知时间情况下应用方便 可独立研究竖直分运动 4 a 连续相等时间内竖直位移之比为 n 1 2 3 1 3 5 2n 1 b 连续相等时间内竖直位移之差为 2 ygt 图 4 2 1 7 一个有用的推论 5 v0 vt v0 vy A O B D C 图 4 2 2 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 线与初速度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 平位移的一半 证明 设时间 t 内物体的水平位移为 s 竖直位移为 h 则末速度的水平分量 而竖直分量 0 x s vv t 2 y h v t s h v v 2 tan x y 所以有 2tan sh s 2 斜抛运动 斜抛运动 1 将物体斜向射出 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作曲 线运动 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这种运动叫做 斜 抛运动 2 性质 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根据 运动独立性原理 可以把斜抛运动看成是作水平方 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合运动来处理 取水平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为 x 轴和 y 轴 则这 两个方向的初速度分别是 v0 x v0cos v0y v0sin 重点难点例析重点难点例析 一 平抛物体运动中的速度变化一 平抛物体运动中的速度变化 水平方向分速度保 持 vx v0 竖直方向 加 速度恒为 g 速度 vy gt 从抛出点看 每 隔 t 时间的速度的矢量 关系如图 4 2 3 所示 这 一矢量关系有两个特点 1 任意时刻 v 的速度水 平分量均等于初速度 v0 2 任意相等时间间隔 t 内的速度改变量均竖直向 下 且 y vvg t 例例 1 物体在平抛运动的过程中 在相等的时间 内 下列物理量相等的是 A 速度的增量 B 加速度 C 位移 D 平均速度 解析解析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 g 由加速度定义 可知速度增量 v a t 所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是vg t 相等的 位移和平均速度是矢量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 动 相等时间内位移和平均速度的方向均在变化 答案答案 AB 点点拨拨 任意时刻的速度 与速度变化量构成直角v 三角形 沿竖直方向 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v 不均匀变化 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拓展拓展 用闪光照相方法研究平抛 运动规律时 由于某种原因 只拍到了部分方格背景及小球 的三个瞬时位置 见图 4 2 4 若已知闪光时间间隔为 t 0 1s 则小球运动中初速度 大小为多少 小球经 B 点时的 竖直分速度大小多大 g 取 10m s2 每小格边长均为 L 5cm 解析解析 由于小球在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可以 根据小球位置的水平位移和闪光时间算出水平速度 即抛出的初速度 小球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 由竖直位移的变化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即可算出竖 直分速度 因 A B 或 B C 两位置的水平间距和时间间 隔分别为 xAB 2L 2 5cm 10cm 0 1m tAB t 0 1s 所以 小球抛出的初速度为 0 1 AB AB x vm s t 图 4 2 3 图 4 2 4 8 设小球运动至 B 点时的竖直分速度为 vBy 运动 至 C 点时的竖直分速度为 vCy B C 间竖直位移为 yBC B C 间运动时间为 tBC 根据竖直方向上自由落 体运动的公式得 v2Cy v2By 2gyBC 即 vBy gtBC 2 v2By 2gyBC 2 2 2 BCBC By BC ygt v t 式中 yBC 5L 0 25m tBC t 0 1s 代入上式得 B 点的竖直与速度大小为 VBY 2m s 答案答案 1m s 2m s 二 类平抛运动二 类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规律虽然是在地球表面重力场中得 到的 同样适用于月球表面和其他行星表面的平抛 运动 也适用于物体以初速度 v0运动时 同时受到 垂直于初速度方向 大小 方向均不变的力 F 的作 用情况 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运动 物体 在斜面上的运动以及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 等 解决此类问题要正确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 系 例例 2 如图 4 2 5 所示 有一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 面 斜面长 L 为 10m 一小球从斜面顶端以 10m s 的速度沿水平方 向抛出 求 1 小球 沿斜面滑到底端时水平 位移 S 2 小球到达 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g 取 10 m s2 解 1 在斜面上小球沿 v0方向做匀速运动 垂直 v0 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 0 sin30ag 0 sv t 20 30sin 2 1 tgl 由 得 0 30sin 2 g l t 由 得 mm g l vs20 5 010 102 10 30sin 2 0 0 2 设小球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v 由动能定 理得 2 0 20 2 1 2 1 30sinmvmvmgl smsmghvv 1 14 1010102 2 0 答案答案 1 20m 2 14 1m s 点点拨拨 物体做类似平抛运动 其受力特点和运动特 点类似于平抛运动 因此解决的方法可类比平抛运 动 采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关键的问题要注意 1 满足条件 受恒力作用且与初速度的方向垂直 2 确定两个分运动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 分别列 式求解 拓展拓展 在真空中速度为 v 6 4 107米 秒的电子束连续地 射入两平行极板间 极板长度为 L 8 0 10 2米 间 距为 d 5 0 10 3米 两极板不带电时 电子束将沿 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 在两极板上加一 50 赫兹 的交变电压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 0sin UUt U0超过某一值 Uc时 将出现以下现象 电子束有 时能通过两极板 有时间断不能通过 求 Uc的大小 解析解析 1 电子通过平行极板所有的时间 t L v 10 9 秒 交变电压的周期 T 10 2秒 可见 t v 2 B v 3 v 2 v 1 C v 1 v 2 v 3 D v 1 v 2 v 3 解析解析 答案答案 B 2 某一质点做平抛运动 试求下列情况下的有关 物理量 g 取 10m s2 1 若在质点落地前 1 秒内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 夹角由 300变成 600 试求 平抛的初速度 1 0 v 平抛运动的时间 t 平抛运动的高度 h 2 3 2 若质点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端以初速从 A 处 水平抛出 落在斜面上 B 点 求质点在斜面上方的 飞行时间 t 3 若质点以速度正对倾角为的斜面水平抛 0 v 出 落在斜面上时速度与斜面垂直 求飞行时间 t 图 4 2 8 v0 v1 v2 v2y v1y 600 300 解析解析 1 根据已知条件作出图 4 2 8 所示的示意图 假定轨迹上 A B 两点是落地前的 1 秒内的始 终点 则对 A 点 0 0 tan30 gt v 1 对 B 点 0 0 1 tan60 g t v 2 由有 t 0 5s 1 2 0 5 3 8 66 vm sm s 运动总时间 t总 t 1 1 5s 下降的高度 2 1 11 25 2 hgtm 4 2 9 乙 甲 2 设运动时间为 t 由 4 2 9 甲图可得 0 x v t 1 2 1 2 y gt 2 tan y x 3 由有 1 2 3 2 00 1 2 tan gt gt v tv 故 0 2tanv t g 3 由于速度与斜面垂直 从而可将速度按图 4 2 9 乙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 0 xy vv v gt 由几何关系有 0 tan v gt 所以 0 tan v t g 11 答案答案 1 v0 8 66m s t 1 5s h 11 25m 2 3 0 2tanv t g 0 tan v t g 课后创新演练课后创新演练 1 关于平抛运动 下列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B 平抛运动的落地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 C 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与抛出点的高度无关 D 平抛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2 飞机以 150m s 的水平速度匀速飞行 不计空气 阻力 在某一时刻让 A 物落下 相隔 1s 又让 B 物 体落下 在以后运动中关于 A 物体与 B 物体的位置 关系 正确的是 D A 物 A 在物 B 的前下方 B 物 A 在物 B 的后下方 C 物 A 在物 B 的正下方 5m 处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 从一架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每隔相等的时间释放 一个物体 这些物体在空中的运动情况是 空气的阻 力不计 AD A 地面的观察者看到这些物体在空中排列在 抛物线上 它们做平抛运动 B 地面的观察者看到这些物体在空中排列在 一直线上 它们都做平抛运动 C 飞机上的观察者看到这些物体在空中排列 在抛物线上 它们都做自由落作运动 D 飞机上的观察者看到这些物体在空中排列 在一直线上 它们都做自由落体运动 4 物体以速度 v0水平抛出 若不计空气阻力 当 其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相等时 BCD A 竖直分速度等于水平分速度 B 即时速度大小为 0 5v C 运动的时间为 2v0 g D 运动的位移为 2 0 2 2 vg 5 如图所示 物体 1 从高 H 处以初速度 v1平抛 同时物体 2 从地面上以速度 v2竖直上抛 不计空气阻力 若两物体恰能 在空中相遇 则 BC A 两物体相遇时距地面 的高度为 H 2 B 从抛出到相遇所用的时间为 H v2 C 两物体抛出时的水平距离为 Hv1 v2 D 两物体相遇时速率一定相等 6 一个物体以速度 v0水平抛出 落地时速度的大 小为 v 不计空气的阻力 则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 间为 C A B 0 vv g 0 vv g C D 22 0 vv g 22 0 vv g 7 一足球运动员开出角球 球的初速度是 20 m s 踢出时和水平面的夹角是 37 如果球在飞行过程 中 没有被任何一名队员碰到 空气阻力不计 落 点与开出点之间的距离为 A A 38 4 m B 19 2 m C 76 8 m D 153 6 m 8 一水平放置的水管 距地面高 h 1 8m 管内横 截面面积 S 2 0cm2 有水从管口处以不变的速度 v 2 0m s 源源不断地沿水平方向射出 设出口处横 截面上各处水的速度都相同 并假设水流在空中不 散开 取重力加速度 g 10m s 不计空气阻力 求水 流稳定后在空中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解析解析 水做平抛运动 尽管我们无法求出轨迹的长 度和截面积 但考虑到出水速度是恒定的 只要求出 水在空中的时间 就可以求得流量 以 t 表示水由喷 口处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有 单位时间 2 1 2 hgt 内喷出的水量为 空中水的总量应为QSv 由以上各式得 VQt 2h VS v g 代入数据得 43 2 4 10Vm 答案答案 2 4 10 4m3 9 有一位同学在做本实验时 想知道水流离开喷水 嘴时的初速度大小 但又没有直接的测量工具 一 时不能如愿 你能想办法帮他间接测量出来吗 若 能 说出做法 若不能 说明理由 本次实验中 你的装置中喷水嘴的喷水初速度大小大约是多少 4 2 10 12 解析解析 能 设射高为 h 和射程为 s 喷水嘴处水流初速 度的水平和竖直分速度分别为 vx vy 则 ghvy2 那么 可见只要测出射高 g h s vx 2 2 22 yx vvv 为 h 和射程为 s 即可 10 在一次投篮游戏中 同学小创调整好力度 将 球从 A 点向篮筐 B 投去 结果球如图 4 2 11 所示划 着一条弧线飞到篮筐后方 已知 A B 等高 请问 下轮再投时 他将如何调整 若保持力度不变 把 球投入篮筐 他有几种投法 A B 图 4 2 11 解析解析 保持抛射角不变 减少初速度 或保持初速度 不变 改变抛射角 或初速度和抛射角都调整 两种 一是减小抛射角 二是增大抛射角 因为除最大射程 外 每一射程都对应两个抛射角 第第 3 课时课时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基础知识回顾基础知识回顾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 线速度 是描述质点绕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 量 某点线速度的方向即为该点切线方向 其大小的 定义式为 t l v 2 角速度 是描述质点绕圆心圆周运动快慢的 物理量 其定义式为 国际单位为 rad s t w 3 周期和频率 周期和频率都是描述圆周运动 快慢的物理量 用周期和频率计算线速度的公式为 用周期和频率计算角速度的公式为rf T r v 2 2 f T w 2 2 4 向心加速度 是描述质点线速度方向变化快 慢的物理量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 其大小的 定义式为或 r v a 2 2 rwa 5 向心力 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受到的 总指向圆心的力 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向心加 速度 由此而得名 其作用效果是只改变线速度的 方向 而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其大小可表示为 或 方向时刻与运动的方向垂 r v m 2 F 2 mrwF 直 它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力 说明 向心力 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 也可以是 某个力的一个分力 既可能是重力 弹力 摩擦力 也可能是电场力 磁场力或其他性质的力 如果物 体作匀速圆周运动 则所受合力一定全部用来提供 向心力 2 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1 定义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在相同的时间 内通过的弧长都相等 在相同的时间物体与圆心的 连线转过的角度都相等 2 特点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 线速度的大小不 变 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 一种变速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就是 由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提供的 3 离心运动 离心运动 1 定义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当其所受 向心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而产生的物 体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叫离心运动 2 特点 1 当 F合 的情况 即物体所受力等于 2 mr 所需向心力时 物体做圆周运动 2 当 F合 的情况 即物体所受力小于 2 mr 所需向心力时 物体沿曲线逐渐远离圆心做离心运 动 了解离心现象的特点 不要以为离心运动就是 沿半径方向远离圆心的运动 3 当 F合 的情况 即物体所受力大 2 mr 13 于所需向心力时 表现为向心运动的趋势 重点难点例析重点难点例析 一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共轴转动的物体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不打滑的皮 带传动的两轮边缘上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例 1 如图 5 2 1 所示的传动装置中 A B 两轮 同轴转动 A B C 三轮的半径大小的关系是 RA RC 2RB 当皮带不打滑时 三轮的角速度之比 三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之比 三轮边缘的向心加速 度大小之比分别为多少 图 4 3 1 解析解析 由于皮带不打滑 因此 B C 两轮边缘线 速度大小相等 设 vB vC v 由 v R 得两轮角速 度大小的关系 B C RC RB 2 1 因 A B 两轮同轴转动 角速度相等 即 A B 所以 A B C 三轮角速度之比 A B C 2 2 1 因 A 轮边缘的线速度 vA ARA 2 BRB 2vB 所以 A B C 三轮边缘线速度之比 vA vB vC 2 1 1 根据向心加速度公式 a 2R 所以 A B C 三轮边缘向心加速度之比 CCBBAACBA RRRaaa 222 8 4 2 4 2 1 答案答案 2 2 1 2 1 1 4 2 1 点点拨拨 在分析传动问题时 要抓住不等量和相等量 的关系 同一个转轮上的角速度相同 而线速度跟 该点到转轴的距离成正比 在不考虑皮带打滑的情 况下 传动皮带及和皮带相接触的两轮边缘上的各 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拓展拓展 如图 4 3 2 所示 O1皮带传动装置的主动轮的 轴心 轮的半径为 r1 O2为从动轮的轴心 轮的半 径为 r2 r3为与从动轮固定在一起的大轮的半 径 已知 r2 1 5r1 r3 2r1 A B C 分别是三个 轮边缘上的点 那么质点 A B C 的线速度之比 是 角速度之比是 向心加 速度之比是 周期之比是 图 4 3 2 解析解析 由于 A B 轮由不打滑的皮带相连 故 AB vv 又由于 则vr 1 1 1 53 2 AB BA rr rr 由于 B C 两轮固定在一起 所以 B C 由知vr 1 1 1 53 24 BB CC vrr vrr 所以有 BC 3 2 2 A 3 3 4 ABC vvv 由于 依得 AB vv 2 v a R 3 2 AB BA aR aR 由于 依得 BC 2 aR 3 4 BB CC aR aR 9 6 8 ABC aaa 再由知 2 T 1 1 1 2 3 3 3 2 2 ABC TTT 答案答案 3 3 4 3 2 2 9 6 8 2 3 3 二 关于离心运动的问题二 关于离心运动的问题 物体做离心运动的轨迹可能为直线或曲线 半径不变时物体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是与 角速度的平方 或线速度的平方 成正比的 若 物体的角速度增加了 而向心力没有相应地增大 14 物体到圆心的距离就不能维持不变 而要逐渐增 大使物体沿螺线远离圆心 若物体所受的向心力 突然消失 即将沿着切线方向远离圆心而去 例例 2 物体做离心运动时 运动轨迹 A 一定是直线 B 一定是曲线 C 可能是直线 也可能是曲线 D 可能是圆 解析解析 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当它所受的向 心力突然消失时 物体将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当 它所受向心力逐渐减小时 则提供的向心力比所需 要的向心力大 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会越来 越大 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答案答案 C 点点拨拨 理解离心运动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前提 拓展拓展 质量为 M 1000kg 的汽车 在半径为 R 25m 的水平圆形路面转弯 汽车所受的静摩擦力提供转 弯的向心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为重力的 0 4 倍 为了避免汽车发生离心运动酿成事故 试求汽车安 全行驶的速度范围 g 10m s2 解析解析 汽车所受的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 为了保证 汽车行驶安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依题意有 2 v kMgM R 代入数据可求得 10m s 答案答案 0 10m s 三 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分析三 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分析 向心力可以是重力 弹力 摩擦力等各种力 也可以是某些力的合力 或某力的分力 它是按力 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 学问题 应首先明确向心力的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向心力才是物体受到的合 外力 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时 向心力是合外力 沿半径方向的分力 或所有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 的矢量和 易错门诊易错门诊 例例 3 如图 4 3 3 所示 水平转盘的中心有个竖直 小圆筒 质量为 m 的物体 A 放在转盘上 A 到竖直筒 中心的距离为 r 物体 A 通 过轻绳 无摩擦的滑轮与物体 B 相连 B 与 A 质量 相同 物体 A 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 倍 则转盘转动的角速度在什么范围内 物体 A 才 能随盘转动 错错解解 当 A 将要沿盘向外滑时 A 所受的最大静摩 擦力 Fm 指向圆心 则 Fm m m2r 由于由于最大静摩擦力是压力的 倍 即 Fm FN mg 由 解得 m g r 要使 A 随盘一起转动 其角速度 应满足 0 g r 错错因因 A 物随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提供是绳的拉 力和 A 物所受的摩擦力的合力 而拉力的大小始终 等于 B 物的重力 正解正解 由于 A 在圆盘上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所以 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指向圆心 而其中重力 支持力 平衡 绳的拉力指向圆心 所以 A 所受的摩擦力的方 向一定沿着半径或指向圆心 或背离圆心 当 A 将要沿盘向外滑时 A 所受的最大静摩擦 力指向圆心 A 的向心力为绳的拉力与最大静摩擦 力的合力 即 F Fm m 12r 由于 B 静止 故 F mg 由于最大静摩擦力是压力的 倍 即 Fm FN mg 由 解得 1 rg 1 当 A 将要沿盘向圆心滑时 A 所受的最大静摩 擦力沿半径向外 这时向心力为 F Fm m 22r 由 得 2 rg 1 要使 A 随盘一起转动 其角速度 应满足 4 3 3 15 rg 1 rg 1 答案 rg 1 rg 1 点悟点悟 根据向心力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做匀速圆 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 明确哪些力提供了它需要 的向心力 课堂自主训练课堂自主训练 1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线速度越大 周期一定越小 B 角速度越大 周期一定越小 C 转速越小 周期一定越小 D 圆周半径越大 周期一定越小 解析解析 由关系式 可知 A D 选项错误 2 R T v 由关系式可知 B 选项正确 由关系式 2 T 可知 C 选项错误 1 T n 答案答案 B 2 关于向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而产生了一个向心力 B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除受其他力外 还要受到一个 向心力的作用 C 向心力不改变圆周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 D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是不变的 解析解析 物体因为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而做圆周运 动 且这个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并非是除 其他力之外的一个新的概念的力 由于做圆周运动 物体的向心力方向随时发生变化 因此做匀速圆周 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虽然大小不变 但却是变 力 向心力方向随时与速度方向垂直 因此它不改变 物体的速度大小 正确答案是 C 答案答案 C 3 关于洗衣机脱水桶的有关问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如果衣服上的水太多脱水桶就不能进行脱水 B 脱水桶工作时衣服上的水做离心运动 衣服并 不做离心运动 C 脱水桶工作时桶内的衣服也会做离心运动 所 以脱水桶停止工作时衣服紧贴在桶壁上 D 白色衣服染上红墨水时 也可以通过脱水桶将 红墨水去掉使衣服恢复白色 答案答案 C 课后创新演练课后创新演练 1 甲沿着半径为 R 的圆周跑道匀速跑步 乙沿着 半径为 2R 的圆周跑道匀速跑步 在相同的时间内 甲 乙各自跑了一圈 他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 小分别为 1 2和 v1 v2 则 C A 1 2 v1 v2 B 1 2 v1 v2 C 1 2 v1 v2 D 1 2 v1 v2 2 如图 4 3 4 所示 静止在地球 上的物体都要随地球一起转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它们的运动周期都是相同的 B 它们的线速度都是相同的 C 它们的线速度大小都是相同 的 D 它们的角速度是不同的 3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般不打滑 轮子转一周 汽车向前行驶的距离等于车轮的周长 某国产轿车 的车轮半径为 30 cm 当该型号轿车在高速公路上 行驶时 驾驶员面前的速率计的指针指在 120 km h 上 可估算出该车车轮的转速约为 B A 1000 r s B 1000 r min C 1000 r h D 2000 r h 4 用绳子拴着一个物体 使物体在光滑的水平桌 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绳子断了以后 物体将 B A 仍维持圆周运动 B 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C 沿半径方向接近圆心 D 沿半径方向远离圆心 5 市内公共汽车在到达路口转弯前 车内广播中 就要播放录音 乘客们请注意 前面车辆转弯 请 拉好扶手 这样可以 C A 提醒包括坐着和站着的全体乘客均拉好扶手 以免车辆转弯时可能向前倾倒 B 提醒包括坐着和站着的全体乘客均拉好扶手 以免车辆转弯时可能向后倾倒 4 3 4 16 C 主要是提醒站着的乘客拉好扶手 以免车辆转 弯时可能向转弯的外侧倾倒 D 主要是提醒站着的乘客拉好扶手 以免车辆转 弯时可能向转弯的内侧倾倒 6 关于列车转弯处内外铁轨间的高度关系 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内 外轨一样高 以防列车倾倒造成翻车事故 B 因为列车转弯处有向内倾倒的可能 故一般使 内轨高于外轨 以防列车倾倒 C 外轨比内轨略高 这样可以使列车顺利转弯 减少车轮与铁轨的挤压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 如图 4 3 5 所示 一小球 套在光滑轻杆上 绕着竖直 轴 OO 匀速转动 下列关于 小球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小球受到重力 弹力和向 心力作用 B 小球受到重力和弹力作用 C 小球只受到一个水平指向圆心的向心力作用 D 小球受到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是恒力 8 关于离心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 物体突然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将做离心运动 B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在外界提供的向心力 突然变大时将做离心运动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只要向心力的数值发 生变化 就将做离心运动 D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当外界提供的向心力 突然消失或变小时将做离心运动 9 为了测定子弹的飞行速度 在一根水平放置的轴 杆上固定着两个薄圆盘 a b a b 平行相距 2 m 轴杆的转速为 3600 r min 子弹穿过两盘留下两个 弹孔 a b 测得两孔所在的半径间的夹角为 30 如图 4 3 6 所示则该子弹的速度是 C A 360 m s B 720 m s C 1440 m sD 1080 m s 10 如图 4 3 7 所示 一种向自行车车灯供电的小 发电机的上端有一半径 r0 1 0cm 的摩擦小轮 小轮 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接触 当车轮转动时 因摩擦 而带动小轮转动 从而为发电机提供动力 自行车 车轮的半径 R1 35cm 小齿轮的半径 R2 4 0cm 大 齿轮的半径 R3 10 0cm 求大齿轮的转速 n1和摩擦 小轮的转速 n2之比 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 间无相对滑动 大齿轮 小齿轮 车轮 小发电机 摩擦小轮 链条 4 3 7 解析解析 大小齿轮间 摩擦小轮和车轮之间和皮带传 动原理相同 两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由 v 2 nr 可知转速 n 和半径 r 成反比 小齿轮和车轮 同轴转动 两轮上各点的转速相同 由这三次传动可 以找出大齿轮和摩擦小轮间的转速之比 n1 n2 2 175 答案答案 2 175 第第 4 课时课时 匀速圆周运动动力学及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动力学及实例分析 基础知识回顾基础知识回顾 1 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即 F合 F向 或 F合 2 v m r 2 mr 2 2 4 mr T 2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1 轻绳模型 一轻绳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 圆周运动 小球能到达最高点 刚好做圆周运动 的条件是小球的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 即 这时的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 2 v mgm r min vgr 4 3 5 4 3 6 17 2 轻杆模型 一轻杆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 圆周运动 小球能到达最高点 刚好做圆周运动 的探究是在最高点的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